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壮 阔

[英]阿兰·德波顿

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沙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砂砾烤盘”。

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

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

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欣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砂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似乎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

(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有删节)

【小题1】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人“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一种景致”称为“壮阔”的条件。
【小题4】根据文章,谈谈认知“壮阔”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称誉
培根
称誉是才德底反映。但是它象镜子或其他映影的东西一样。如果它是从俗人来的,那它就多半是虚假而无价值的;并且是随着妄人而不随有德之士的。因为流俗之人是不懂得许多出类拔萃的美德的。最低级的才德能赢得他们底称誉;中等的才德能在他们心里引起惊讶或艳羡;但是对于最上的才德他们就没有识别底能力了。唯有表面上的表现和假冒的才德乃是最受他们欢迎的。
称誉的确好像一条河,能载轻浮中空之物而淹没沉重坚实之物。但是假如有地位和有见识的人同声称誉某人,则有如《圣经》所谓,“美名有如香膏”了。它底香气播满四周而且不易消逝。盖香膏底香气比花卉底香气耐久也。
可以恭维人的假原因太多了,所以一个人怀疑人家底称誉是有理由的。有一种的称誉只是出自谄谀;要是说话的人是一个普通的谄谀者,那么他就会有几种普通的套话,对于谁都可以用的;要是他是一个奸滑的谄谀者,那末他就会摹仿“谄谀者之王”的——那就是一个人底自我;一个人自以为最长于某事,或最富于某种美德,那奸滑的谄谀者就会在这些地方竭力赞成他的;但是假如他是一个大胆的谄谀者,他就会找出一个人自己感觉最缺陷的地方,自己深以为耻的地方,而坚持地说他在这些地方很有长处。
有些称誉是出自善意与尊敬心的,这种的称誉是我们对于帝王或大人物们应有的礼仪,这就是“以称誉为教训”;就是,对某些人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时候,实际就是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如何也。有些人受称誉其实是被人恶意中伤,为的是好引起别人对他们底嫉妒心;“最恶的仇敌就是那些恭维你的仇敌”;所以希腊人有句成语:“被人恶意恭维的人鼻子上要长小疮”,就好像我们底成语所谓“说谎的人舌头上要长水泡”一样。中节的称誉,用之得时,而且不俗的,确是能有好处的。
至于一个人自夸自赞,除了在很少见的情形之中,是不能成为合理的;但如果是自己称扬自己底官职或职业,则可以漂亮地并且带点豪气而为之。圣保罗在自夸的时候,常常加上一句“我说句狂话”;但是在说到他底职务的时候,他就说,“我要荣耀我底职分”。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他对论述“称誉”有什么作用?
【小题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称誉?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物种起源》绪论(有删节)
达尔文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在 1837 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五年的工作之后,我写出若干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做说明。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然而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判断力多方面地帮助了我。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他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
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纵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自然选择”几乎不可避免地使改进较少的生物类型大量“绝灭”。
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然而这些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生物未来的命运和变异的趋向。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种变异的原因除了气候、食物等等外部条件外,还有遗传变异的因素,比如“选种”;选种不属于“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B.“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只有发生了哪怕是微小的变异的生物类型才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从而避免大量灭绝。
C.啄木鸟的脚、尾、嘴及舌能巧妙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与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微小的变异有关。
D.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其未来命运和变异的趋向将良性化发展。
【小题2】结合文中实例,说说你对画线句(“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的理解。
【小题3】达尔文《物种起源》纲要的完成,具体可归因于哪些重要因素?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