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折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娃在照看动物”,“只是” 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 又 “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毀了这—切?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小题2】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写车队人流涌过桥上的画面和孤零零坐在河畔的老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12: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莎士比亚图书公司
(美国)海明威
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图书公司出借书籍的图书馆借书看。莎士比亚图书公司是西尔维亚·比奇开设在奥德翁路12号的一家图书馆和书店。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而惬意的去处,冬天生着一只大火炉,桌子上和书架上都摆满了书,橱窗里摆的是新书,墙上挂的是已经去世的和当今健在的著名作家的照片。那些照片看起来全像是快照,连那些过世的作家看上去也像还活着似的。西尔维亚有一张充满生气、轮廊分明的脸,褐色的眼睛像小动物的那样灵活,像年轻姑娘的那样欢快,波浪式的褐色头发从她漂亮的额角往后梳,很浓密,一直修剪到她耳朵下面和她穿的褐色天鹅绒外套的领子相齐。她的腿很美,她和气、愉快、关心人,喜欢说笑话,也爱闲聊。我认识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比她待我更好。
我第一次走进这家书店的时候心里很胆怯,因为身上没有足够的钱交付押金。她告诉我可以等我有了钱再付押金,就让我填了一张卡,说我可以想借多少本书就借多少。
她没有理由信任我。她并不认识我,而我给她的地址,勒穆瓦纳红衣主教路74号,又是在一个不能再穷的地区。但她是那么高兴,那么动人,并且表示欢迎,她身后是一个个摆满着图书——也就是这家图书馆的财富的书架,像墙壁一般高,一直伸展到通向大楼内院的那间里屋。
我从屠格涅夫开始,借了两卷本的《猎人笔记》和戴·赫·劳伦斯的一部早期作品,我想是《儿子与情人》吧,可西尔维亚对我说想多借一些也行。我便选了康斯坦斯·迦纳译的《战争与和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及其他》。
“如果你要把这些都读完,就不会很快回到这儿来。”西尔维亚说。
“我会回来付押金的,”我说。“我在我的住处有钱。”
“我不是这个意思,”她说。“你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付。”
“乔伊斯一般什么时候上这儿来?”我问道。
“要是他来,平常总要在下午很晚的时候,”她说。“你见过他吗?”
“我们在米肖餐馆见到过他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我说。“可是在人家吃饭的时候盯着人家看是不礼貌的,而米肖餐馆的价格又很贵。”
“你常在家吃饭吗?”
“现在大都这样,”我说。“我们有个好厨师。”
“在你那地区附近没有什么餐馆,是吗?”
“没有。你怎么知道的?”
“拉尔博瓦菜里·拉尔博(法国小说家、诗人)在那儿住过,”她说。“他非常喜欢那地段,可惜就是没有餐馆。”
“最近的一家价廉物美的饭店要跑到先贤祠那一带。”
“那一带我不熟悉。我们都在家就餐。你跟你的妻子哪天务必上我家来玩。”
“等我来给你付押金的时候吧,”我说。“但是非常感谢你。”
“书别看得太快啦。”她说。
我拿了这些书回到家里,把我新发现的好地方告诉我的妻子。
“可是,塔迪,你一定要今天下午就去把押金付了。”她说。
“我当然会这样做的,”我说。“我们俩都去。然后沿着塞纳河码头去散步。”
“我们可以沿塞纳河路散步,去看所有的画廊和商店的橱窗。”
“对。我们可以上任何地方去散步,我们可以上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去待会儿,那儿我们谁也不认识,也没人认识我们,我们可以喝一杯。”
“我们可以喝上两杯。”
“然后可以找个地方吃饭。”
“不,别忘了我们还得付图书馆押金呢。”
“多么好的一个下午和傍晚啊。现在我们还是吃午饭吧。”
“我饿极啦,”我说。“我在咖啡馆写作只喝了一杯奶咖。”
“写得怎么样,塔迪?”
“我认为不错。我希望这样。我们午餐吃什么?”
“小红萝卜,还有出色的小牛肝加土豆泥,还有苹果挞。”
“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阅读了,等我们出门旅行的时候就能带这些书去了。
“这样做对得起人吗?”
“没问题。”
“她那儿也有亨利·詹姆斯的书吗?”
“当然。”
“哎呀,”她说。“我们运气真好,你发现了那个地方。”
“我们一向是运气好的,”我说,像个傻瓜,我没有用手去敲敲木头,西方迷信,人们认为在夺自己有好运气以后要用手敲敲木头,以免好运气跑掉……公寓里也到处都是木头可以让人去敲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是“莎士比亚图书公司”,可内容讲述的是“我”对她的感激之情,因为某个人而感恩整个公司,以公司作为标题,使小说的意义扩大了。
B.小说描写的莎土比亚图书公司的借书图书馆的环境,让人感到又温暖又惬意,这样的描写也为下文展现温馨的对话场景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渲染。
C.小说注重人物语言描写,以对话展现场景,刻画人物,如前半部分对话,展现了她得体的接待并让顾客感到满意的场景,也表现了她精明能干。
D.小说结尾说“我没有用手去敲敲木头”,虽然公寓里到处有木头,因为“我”对获得好运气有了新认识,不再迷信大家的这一套,启迪读者,发人深省。
【小题2】小说中写到“我认识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比她待我更好”,她待“我”好表现在哪里?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莎士比亚图书公司”,但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都在写主人公家中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