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1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约二千个土方左右,一个人来干要花三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用来排雨水,房檐上砌30~50厘米高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在陕西的关中平原上,有不少“地坑院”分布。如今,“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中平原开坑窑洞被迫向下深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土层深厚 | B.土质疏松 | C.地形平坦 | D.水资源短缺 |
【小题2】“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 B.防止人们跌入院内 |
C.使地坑院美观协调 | D.阻挡风沙、雨雪 |
【小题3】目前,“地坑院”最经济的保护方式是
A.发展旅游业 | B.居民全部外迁 | C.建立自然保护区 | D.进行现代化改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