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举起手来
[美]哈尔奥·柯斯来
伯尼·斯苔哥的抢劫生涯在星期一晚11时开始,结束于11时20分。
“举起手来。”他边喊边掏出一把小巧的左轮手枪。
“举起手来。”加油站的男人似乎并不害怕,而是非常惊讶。
“听见没有,叫你举起手来。”伯尼龇牙咧嘴地吼道。伯尼明白,他必须装出很残暴的样子,只有这样抢劫才能成功。
“你真的要我举起手?”加油站的男人问道。
“当然,谁跟你开玩笑。”伯尼说。那男人乖乖地举起手。
“把钱交出来。”伯尼喊道。
“钱在收银柜里。”
伯尼从没用过收银柜。“怎么打开它?”他问道。
“就是按个键。”
“按哪一个?”
“随便哪一个,”那男人说,“我想可能是按‘停业’那个键。”
伯尼按了“停业”键,抽屉果然开了。
“喂,小子,你是第一次干这活吧?”
“那又怎样?”伯尼正把钞票往口袋里塞。
“哈,你已犯了两个错误,小子,你知道吧?”
“我犯了什么错误?”
“第一嘛,这是间三面玻璃墙的房子,只要外面有人看见我正举着双手,就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伯尼刷地红了脸,“那好吧,把手放下。”那男人放下手。
“另一个错误是什么?”
“噢,是这样,”那男人说,“这时如果有车来加油,你该怎么办?”
“不会的,”伯尼非常得意他已打败了这个骄傲的加油站的男人,“为这次行动我花了整整一星期时间,你自己都不知道,晚11点到11点半这段时间不会有车来加油。”
“你说你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来踩点?”
“我能笨到随便就冲进一个我一无所知的加油站抢劫吗?”伯尼非常得意。
“那你怎么不戴手套?”那男人问,“你在这儿到处都留下了指纹。”
“奇怪,你倒像是个专家。”伯尼警觉起来,松了松脖子上的小方贴。
“我有东西给你看。”那男人径直走向一间小办公室。
“站着别动!”伯尼大声叫道。“很快的。”那人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伯尼只好紧跟着,以防他打电话报警。那人从墙上撕下一张过期了的报纸图片,“瞧。”他举给伯尼看。图片上是两名警察正押着一名戴着于铐的罪犯,图片下写道:在押犯克雷伦斯·范内正被押解至法庭,他是以持枪抢劫罪被捕的。
“什么意思?”伯尼不解地问道。
“仔细看看那罪犯。”
伯尼看了看图片,又看了看那男人,惊叫道:“你是克雷伦斯·范内?”
那男人点点头,“那已是7年前发生的事了,我之所以保留至今,是因为它对我有特殊意义。每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就看看它,一切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好吧,这次算我倒霉,”伯尼嘟哝道,“我马上把钱放回收银柜。”他感觉得到范内默许了。他们回到收银柜旁,伯尼掏出一大把皱巴巴的钞票。
“你花了一星期时间准备这次抢劫,你估计能抢到多少钱?”范内问。
“不过50元,嗯、有55元。”伯尼答道。
“如果有人指点你,确实能干得更漂亮些。”范内顿了一下,“我正物色个年轻伙计,准备合伙干。”
“合伙干?干什么?”伯尼问。
“有个工作我俩都干得下来,而且很安全。”“真的?”伯尼两眼放光,“什么工作?”“而且赚的钱比你现在的工作赚得多,”范内说,“警察还不会找你的麻烦。”
伯尼讥笑道:“就像7年前,警察不敢动你一根手指头?”
“吃一堑,长一智。”范内说,他的语气很重,显然,伯尼的话已激怒了他。“你到底要不要这工作?”
“先说来听听是什么工作?”
“工作时间是从9点到1 7点,一星期工作6天,有一半时间作为加班算。要你做的是:微笑、查看油表,清洁来加油车的挡风玻璃。”
“你搞错没有,”伯尼说,“你以为我会要这份无聊的工作?”
“如果你执迷不悟终会有麻烦的,我给你找的这份工作可是个好工作,你将来会明白的。”
“可我对它没兴趣。”伯尼不耐烦了。
“如果你神经没问题,你就该接受这份工作。”范内仍然试图说服他,“你只在白天工作,而不需夜晚出击,最重要的是,你不用害怕警察了。”
“你说从9点至17点?”伯尼问。范内点点头,“星期四休息。”
“我对换轮胎什么的可一窍不通啊。”伯尼老实相告。
“我现在就教你,如何?”“可以试一试——只是试一试。”
“行啊,”范内说,“快把钱放回抽屉里。”
范内对走回来的伯尼说:“实话告诉你,说服你接受这份工作,比我以前干一票还要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伯尼的抢劫,从晚11时开始,结束于11时20分,只用了20分时间,暗示时间很短,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伯尼花了整整一星期时间踩点,对加油站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他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考虑问题全面周到。
C.范内弃恶从善,自食其力,并用自己的镇定和智慧劝导伯尼终止罪犯的实施,回归正常生活,表现了邪恶势力再强大也必将走向失败的主题。
D.范内在劫犯面前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他用一张过期的报纸图片时时提醒自己,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懂得反省的人。
E. 让对方举起手来,到自己放下抢劫的手把钱放回去,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小说用伯尼实施抢劫时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富有表现力。
【小题2】伯尼的转变并不突然,他的许多表现,为这种转变埋下伏笔,请找出这些表现,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范内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4:4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爱无价

欧·亨利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小题1】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小题2】拍卖大厅“死一般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 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 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D.小说结尾以吉米给鲍勃的纸条揭示谜底,交代鲍勃满怀期望等待的老友居然是警察,且吉米早就发现了他是被通缉的罪犯。奇峰突起,出人意料。这种结尾构思巧妙,常被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小题2】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
【小题3】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笔设置很隐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 窗 室
(美)欧·亨利
帕克太太领着丽森小姐去一楼看双开间客厅。“这壁柜里,可以放骨骼标本,麻醉剂,或者——”
“我不是大夫。”丽森小姐打了个寒战说。
帕克太太用冰冷的眼色瞪了一眼,领她去看二楼。
“八块钱吗?”丽森小姐说,“啊呀!我只是一个穷苦的做工小姑娘。”
帕克太太露出鄙夷的神情,领她到三楼去看斯基德先生的大房间。斯基德先生整天呆在里面写剧本。每个找房子的人总被引到他房里去欣赏门窗垂饰。每次参观后,斯基德先生害怕被勒令搬家,就会付一部分欠租。
“这太美啦。”丽森小姐看着门窗垂饰,嫣然一笑,笑容跟天使一般美。
她们走后,斯基德先生忙把他剧本里黑发、高挑的女主角抹去,换上一个头发浓密光泽,容貌秀丽活泼,娇小顽皮的姑娘。
不久便响起了一声:“克拉拉!”警钟似的向全世界宣布丽森小姐的经济情况。一个黑皮肤小鬼带她爬上阴森森的梯子,把她推进一间顶上透着微光的拱形屋,吐出带有威胁意味的字眼:“两块钱!”
“我租下!”丽森小姐嘘了一口气。
丽森小姐每天出去工作。晚上她带一些有字的纸张回家,用打字机誊清。没有工作的晚上,她就跟房客们一起坐在门口台阶上。每逢此时,男房客们都乐开了,马上围拢过来。尤其是斯基德先生,他心里早把丽森小姐派做他私人浪漫剧的女主角。还有血气旺盛的大胖子胡佛先生,和年轻的埃文斯先生。
一个夏天傍晚,房客们闲坐着,丽森小姐忽然抬头看看天空,爽朗地笑起来,嚷道:“哟,那不是比利·杰克逊吗!”丽森小姐用纤细的指头指着。“每天晚上我都可以从天窗里望到它。我管它叫比利·杰克逊。”
“可不是吗!”在公立学校教天文的朗纳克小姐说,“我倒不知道你是个天文学家呢,丽森小姐。”
“是啊,我跟任何一个天文学家一样,知道火星居民的秋季服装会是什么新式样。”
“可不是吗!”朗纳克小姐说。“你指的那颗星是仙后座里的伽马。”
“哦,”埃文斯先生说,“我认为比利·杰克逊这个名字好得多。”
“我也同意。”胡佛先生呼噜呼噜喘着气,反对朗纳克小姐。
“从这儿望去还不是顶清楚。”丽森小姐说,“一到晚上,我的屋子就像煤矿的竖井,比利·杰克逊就像是夜晚女神用来扣睡衣的大钻石别针了。”
之后有一段时期,丽森小姐没有带那些纸张回来打字。她早晨出门挨家挨户地跑事务所,受尽了冷落和拒绝。
有一晚,丽森小姐筋疲力竭地爬上了帕克太太的石阶。她没有吃晚饭。在她踏进门厅的当儿,胡佛先生遇到她,看准机会向她求婚,一身肥肉颤巍巍地挡在她面前。丽森小姐闪开了,他想去抓她的手,她却举起手来,有气没力地给了他一个耳光。
她倒在床上,在那个地府般的屋子里,慢慢地抬起沉重的眼皮,微微笑了一下。因为比利·杰克逊正透过天窗,安详、明亮地照耀着她。她想抬起胳臂,抬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三次,她总算把两只瘦削的手举到了嘴唇上,从黑暗的深渊中朝比利·杰克逊飞了一吻。
“再见啦,比利。”她咕哝着,“你在几百万英里外,甚至不肯眨一眨眼。可是,当四周漆黑一片时,你多半还待在我能看见的地方,是吗?……几百万英里……再见啦,比利·杰克逊。”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克拉拉发觉丽森小姐的房门还锁着,喊人把门撞开。有人便跑去打电话叫救护车。
没多久,救护车开到。一位穿白亚麻布罩衣的年轻医生跳上石阶,他举止沉着、灵活,光洁的脸上显得又潇洒,又严肃。
“四十九号叫的救护车来了。”他简洁地说,“出了什么事?”
帕克太太没好气地说:“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救不醒她。是个年轻的女人,叫埃尔西·丽森小姐。”
“什么房间?”医生暴喊起来,帕克太太生平没有听到过这种询问房间的口气。
“天窗室,就在——。”
医生显然很熟悉天窗室的位置,四级一跨,已经上了楼。
不一会儿,就看见医生抱着那个天文学家下来了,那神情像是抱着一个死去的亲人。
他们注意到,医生并没有把他抱着的人安顿在担架上,他只是对司机说:“拼命快开吧,威尔逊。”
第三天早晨报纸上有消息说,贝尔维尤医院收了一个住在东区某街四十九号,因饥饿而虚脱的年轻女人。负责治疗的医生比利·杰克逊声称,病人定能复原。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形象,斯基德先生简单、热情,胡弗肥胖、好色,埃文斯年轻、斯文等,而房东帕克太太的形象最为鲜明。
B.小说用轻松、诙谐的笔调叙说主人公丽森小姐的生活,故事简单,但塑造了一个美丽、浪漫、自尊、自爱的女主人公形象。
C.作者写朗纳克小姐对那颗星名字的纠正,凸显其严谨之态,是为了暗讽丽森小姐的无知。
D.“你在几百万英里外,甚至都不眨一眨眼睛。”是丽森小姐身处困境内心绝望的表白。
【小题2】小说题为“天窗室”,为什么开头写帕克太太带领丽森小姐逐层看房的过程?
【小题3】小说以第二天上午丽森小姐被比利·杰克逊医生所救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四点半的游行
美约翰•麦克纳尔蒂
有很多事情可以让我为自己有了个三岁儿子而感到高兴。其中之一,是让我有资格参加他们四点半的游行,你要知道,有小孩子的大人才可以参加他们的游行。
这种游行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下午太阳落山前举行,是在太阳开始往下落,也就是约翰尼该回家洗澡、吃晚饭的时候,太阳开始落下时,这一天就结束了,该领孩子回家了。人们就走出公园,等着交通灯转绿,四点半的游行就开始了,也就是走路回家:当妈妈的,坐在手推车里的小孩子和会走路的小孩子,他们的保姆,要么时不时还会有某个孩子的爸爸,例如我。每到举行圣帕特里克节以及其他大型游行的季节,报纸上长篇累牍都是关于那些游行的事,可是对我来说,四点半的游行才是我最关心的。
有一天,太阳开始落下之前,我和约翰尼遇到了一件事,他不会记得,但是我记得。当时他在跟一个名叫卡尔顿的小孩在沙箱里玩,我坐在旁边,听他们说话。
“你妈咪呢?”卡尔顿问。
“妈咪在家里。”约翰尼说。
他们两个人在忙着干大事,包括往一个垃圾车上装沙子然后再倒空。
卡尔顿说:“那你带谁过来了?谁跟你一起来的?”
“我爸爸。你看,看!”约翰尼说,“你想看看我爸爸吗?”
他们两个人都直起身,身上全是沙,约翰尼抓着卡尔顿的手,把他往沙箱外面领了几步,他们都盯着我看。
约翰尼弯着一只食指指着我,他指的时候,食指始终有点弯曲。“看,那是我爸爸。”约翰尼说。
他们两个人看着我。卡尔顿没说什么。约翰尼抓过他的手,他们又回到了沙箱那边。
太阳越来越低,该回家了。我心情很好,因为约翰尼觉得值得把他的朋友领过来,把我指给他看,这种事,我经历的次数根本不是很多。
每天的游行,是从公园开始沿着七十二街往东。我相信在纽约,我们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门卫,他们知道每天下午经过的各个小朋友的名字。他们跟我的小男孩说:“你今天过得好吗,约翰尼?”或者会说:“你好,卡尔顿,你今天过得好吗?”约翰尼和卡尔顿也会细声细气地答话。
我们离开玩乐场时,有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在我们那一带,有纽约自己的各种各样人热情地混合在一起。有约瑟芬,还有她的朋友——照看两个小男孩托尼和斯考特的阿琳;还有一些可爱的年轻妈妈,像芭蕾舞演员那样姿态轻盈,也许她们中间有人以前就是跳芭蕾舞的;还有德国保姆,法国保姆——她们跟她们的小男孩、小女孩说法语;偶尔会有一个骄傲却不露声色的爸爸,比如我自己。
游行队伍一路往东而去,我们走路时,几乎占了整条人行道,大家都走在一起,谈论孩子们翻筋斗,还谈论到了冬天,有时候下雪可以让孩子们玩,他们该有多开心;整场游行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参加,是这个城市最令人身心愉快的事。
我一边走,一边忍不住想到在约翰尼出生之前,一年中有多少次我走在同一条街上,那些门卫和过路人,我看着都跟现在不一样,就像他们看着我也不一样——我的这点感觉很真切。尽管他们多数都是陌生人,可是我拉着约翰尼的手走路时,他们好像更友好、更善解人意,他们不说话,但是表情在明明白白却又不用言语地说:“我家里也有个这样的。他们可不是让人喜欢极了的小家伙?”要么如果那个扫了一眼的陌生人年纪大,他们的眼睛里会有种很难察觉和一瞬即过的伤感,他或者她似乎在说:“我以前也有个那样的孩子。”
不管怎么样,这个不时有人退去的四点半游行队伍到了第二大街和七十二街的路口(我们的家在那里)时,街角书报摊主马克西会在招呼顾客的空当喊一声:“嗨,约翰尼!”约翰尼也许会用一把想象出来的手枪向马克西开枪来回答。“晚餐愉快,约翰尼!”我们又往前走向我们的大门时,马克西大声说。
好了,约翰尼的确洗了个澡,好好吃了顿晚饭,然后就上床睡觉。之后,我和妻子费思看了一会儿电视,可是一半时候,我看得完全心不在焉,只是想着明天还会有一场四点半的游行,那会有何等愉快。
(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详写“约翰尼领他的朋友过来,把‘我’我指给他看”一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2】为什么“我”多次走在同一条街上但感受与现在不一样?
【小题3】面对“游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请从文中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游行”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