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攻堡垒
(美)弗兰西斯·帕克曼
六年以前,有个名叫吉姆·贝克沃思的人,一个有着法国、美国和黑人血统的混血儿,替皮货公司在克罗人的一个大村庄里做买卖。
前一年夏天,吉姆·贝克沃思待在圣路易斯。在克罗人看来,他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流氓,阴险狡诈,杀人不眨眼,毫无廉耻和信义,这是他在大草原上的为人。然而,就他的情况而言,做人的准则并不适用,因为尽管他会在一个人的睡梦中将其刺死,可是他也会做出奋不顾身的勇敢行为来,例如,像下面这样:
他在那个克罗人村庄里时,黑脚部落的一支作战部队,人数在三四十人之间,偷偷地穿过乡野窜来,杀死了路上孤单的行人,夺走了马匹。克罗人的战士在后面紧紧追赶,追得那么急,黑脚人逃脱不掉了,他们于是在一片悬崖绝壁下用大木头堆起了一道丰圆形的胸墙,冷静地等待着克罗人的到来。大木头和树枝堆了四五美尺高,在前面保护着他们。
克罗人本来可以冲过胸墙,全歼敌人,但是尽管他们人数比对方多10倍,他们却做梦也没有想到直捣那个小防寨。这一行动和他们的作战概念是完全不相容的。他们呐喊、鼓噪,像魔鬼的化身那样从这边跳到那边,对着大木头发射出雨点般地枪弹和箭矢。黑脚人一个也没有受伤,可是有几个克罗人尽管又跳跃又躲闪,却被打翻了。这场战斗就以这种幼稚的方式进行了一两个小时。
不时,一名克罗战士在一阵忘我的英勇自负情绪中,会尖声唱着战歌,自诩是人类最勇敢、最伟大的人,拿起战斧,冲上前去,猛劈胸墙,接着向同伴方向選下阵来,在一阵雨点般的箭下倒地阵亡。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发出联合攻击。黑脚人在他们的阵地内仍旧很安全。
最后,吉姆·贝克沃思不耐烦起来。
“你们全都是大傻瓜和老婆子。”他对克罗人说,“有种的跟着我来,我让你们看看该怎样打仗。
他把捕兽人般的鹿皮上衣先脱摔,再把衣服脱个精光,像印第安人那样,又把步枪楸在地上,一手操起一柄轻便的斧子,奔过大草原,跑向右边,利用一片洼地掩藏起来,不让黑脚人看见。接着,他攀登上岩石,到了他们后面那片悬崖的顶上。四五十名年轻的克罗战士跟着他。凭着下面传来的呐喊、号叫,他知道黑脚人正他的下面。他朝前跑去,跳下岩石,到了他们当中。在落地时,他一把揪住一个人松散的长发,把他掀翻用战斧砍死了他。随后,他又抓住另一个人的腰带,狠狠砍了他一斧,接着站起身来,高唱着克罗人的战歌。他把斧子在自己前后左右那么快地挥舞着,大吃一惊的黑脚人纷纷后退,空出地方来给他。他本来可以跳过胸墙,逃了出去,但是这并无必要,因为克罗战士凶神恶煞般鼓噪着连连翻过岩石,迅速跳到了他们的敌人当中。克罗人的大队人马也从正面响应了那片喊杀声,同时冲上前来。在胸墙内的那场殊死战斗是可怕的。有一刹那,黑脚人像被困住了的老虎那样喝叫、搏斗,然而屠杀工作一会儿就结束了,血肉模糊的尸体陈堆在悬崖脚下,一个黑脚人也没有逃脱。
【注】吉姆·贝克沃斯从代表草原文明的大草原来到一个代表农耕文明的大村庄做买卖,体现了两种文明的冲突和交融;他极富进攻性、自信、勇敢、有谋略、有担当的英雄行径也正是他作为欧美混血儿的最好诠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脚部落与克罗人在悬崖绝壁冷战、对抗的情节,作者虽正面描写作为“他们”的克罗人,但实际上是对主人公的侧面描写和反衬。
B.本文唯一一处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表现在“吉姆·贝克沃思不耐烦起来”。
C.克罗人呐喊、鼓噪,像魔鬼的化身那样从这边跳到那边,对着大木头发射出雨点般的枪弹和箭矢,充分说明克罗人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D.吉姆·贝克沃思抓住另一个人的腰带,狠狠砍了他一斧,接着站起身来,高唱着克罗人的战歌。修饰语“克罗人的”表明作者对主人公的认同、一种身份与文化归属的认同,即从一个替皮货公司在克罗人的一个大村庄做买卖的混血儿变成了一个克罗人甚至是超越了克罗人的英雄。
【小题2】文章开篇若意介绍吉姆·贝克沃思的混血儿血统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指在要冲地点做的坚固防御工事或比喻难于攻破的事物和不容易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的人。标题“进攻堡垒”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1 07:0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异乡
(美)海明威
深秋,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意大利城市)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
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三天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本文有删节)
【小题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少校的形象。
【小题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小题4】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在异乡”的内涵?
【小题5】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晚它一定会落掉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小题1】根据贝尔曼和苏艾的对话概括贝尔曼的形象特点。
【小题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手法从多个方面写叶子,试作赏析。
【小题3】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伏击

美)海明威

前文梗概)西班牙内战时期,罗伯特·乔丹在安塞尔莫的带领下来到敌后的巴勃罗游击队,奉命 配合共和国政府军队在大规模的反攻开始后炸毁敌人的一座桥梁,使敌人不能增援。

⑴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这时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困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⑵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拐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呑呑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⑶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⑷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突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

⑸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过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就消失了。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⑹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地,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⑺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决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⑻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坪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⑼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

⑽抑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 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⑾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 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 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地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⑿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 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搭,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⒀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⒁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⒂罗伯特參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脸频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

(选自《丧钟为谁而鸣》,吴建国译,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2】请简析第五段中作者描写一只松鼠的写作意图。
【小题3】罗伯特·乔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谘结合情节,简耍分析。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泪水从安塞尔莫脸颊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的意蕴及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快乐便士
美国阿尔沃斯
威尔有工作了,弟弟本和妹妹贝特西常向他要零花钱。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变得有些不大愿意了。本便和妹妹商量,要让威尔每星期给他们五十便士的零花钱。这样,他们平时就不再向他要钱了。
威尔的反应真令人不可思议。他从口袋中掏出十便士放在桌子上。“可以,”他说,“不过我先考考你们。如果你们能用这十便士使五个人快乐,我就答应你们的要求。”
“十便士使五个人快乐!”本有点儿不高兴了,“一块长条形糖就要整整五便士呢!”
“喂,本!”贝特西大声喊道,“我知道怎样用一便士使一个人快乐!贝尔先生很喜欢甘草,我们给他买一根吧!”
本突然感到高兴了:“这倒是个好主意,这或许会使他快乐的,我还要给他做只风筝。”
当他俩敲开贝尔老先生的家门时,老先生见到他们的高兴劲儿远远超出他们所料。“赶快进来!”老先生热情洋溢地招呼道,“这只精美的风筝你们是从哪儿弄来的?”
“是我自己做的。”本自豪地回答道。贝特西拿出甘草,老先生将它切成三段,坚持要兄妹俩同他分享。他对两个小朋友的来访感到十分高兴。在回家的路上,贝特西很快活的说:“我们确实使他感到快乐,是不是,本?”
贝特西刚说完话,就听有人在身后喊道:“喂,本,等一等!让我看看你的风筝!”原来是小索尼正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前来,“嗨,本,这可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风筝!我也很想要一只。”
“你可以自己做嘛。”贝特西说,“这只风筝是本亲手做的,才花了一便士。棍子是我们从后院捡的,线是妈妈给的,只有包装纸是从杰克逊先生那里买来的。”
“可我不会做呀。”索尼急切地说,“我妈妈这一周再不给我零用钱了。”
本和贝特西相视一笑。本说:“索尼,我们有一便士。我们给你买纸,然后再帮你做风筝。”
新风筝做好了,和本的一摸一样。当索尼兴高采烈地放飞他那心爱的风筝时,兄妹俩离开了。
他们路过一家邮电所。贝特西说:“如果每枚邮票是两便士而不是三便士,我们就可以给外婆和奶奶分别写一封信,信会使她们快乐的。”
“嗨,我有办法了!”本大声喊道,“我们可以买来两张面值各为两便士的明信片。”
“我们可以把字写的小一点,”贝特西补充道,“这样就可以写更多的字,同时我们还能剩四个便士让另外一个人快乐。”
明信片写完之后,他们就回家了。来到家门口,一只迷路的狗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可怜的家伙。”本很同情地说,“我敢肯定它饿极了!让妈妈给它点东西吃吧!”
糟糕的是,家里没有肉了。他对妹妹说:“杰克逊先生的店铺里有食物残渣出售,我们去看看这四便士钱能买些什么东西。”
杰克逊先生将碎肉渣装进纸袋。“五便士。”他说着把纸袋递给本。“哎呀!”贝特西不禁失声喊道,“我们只有四便士!”杰克逊先生微笑着说:“噢,没关系,那就四便士吧!”
在回家的路上,本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将四便士钱花在这只狗身上倒是件好事。贝特西,你说威尔哥哥对我们花掉的另外几个便士会不会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呢?”贝特西疑惑不解地问道。
“因为我们并非用那几便士才使四个人感到快乐。贝尔先生快乐是因为我们去看望了他,索尼高兴是因为我们帮他做了风筝,外婆和奶奶会因为收到我们寄的明信片而感到快乐。”
那天晚上,兄妹俩告诉威尔,他们糊里糊涂地把钱花掉了。“可这并不是我们的过错。”贝特西解释道,“我们很清楚那只迷路的狗不是人,不过它饿得也实在是太可怜了。”
“那让我们称它为‘狗人’吧。”威尔风趣地说,“看到它有东西吃时,难道你和本没感到快乐吗?”
“当然快乐!”
“对极了!”威尔夸奖说,“你们已经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我的愿望,这使我感到愉快。因此,把你和贝特西以及我也算在内,十便士使七个人和一条狗得到了快乐!如果你们对别人不友好,就是将钱花在他们身上也不会使他们快乐的。现在请你们把眼睛闭上,伸出手来。”
本和贝特西感到一种圆而硬的东西放在了手里。
“噢,谢谢!”本高声喊道,“我们学会该怎样花钱了!要是我们用十便士能使七个人快乐,那么用五十便士我们能够做多少事就很难说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和贝特西去为那只迷路的狗买碎肉渣本来须付五便士,杰克逊先生知道他们只有四便士,出于对他们爱心的支持,只收了他们四便士。
B.本和贝特西明明知道那只迷路的狗不是人,可是看到它饿得可怜的样子,就稀里糊涂地用四便士给它买了吃的东西,可见他们还很幼稚。
C.小说起于本和贝特西随便索要零花钱,结于他们学会花钱,这样写前后照应,首尾圆合,表现了兄妹俩的成长,完成了对他们形象的塑造。
D.本和贝特西知道贝尔老先生很喜欢甘草,就花了一个便士给他买了一根甘草,老先生见到甘草后非常高兴,并且和兄妹俩分享了这根甘草。
【小题2】小说中威尔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小说以“快乐便士”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遭遇警察的紧张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因抢劫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