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   交
约·雷丁
“休息!统统到校园去!”
孩子们从两位女教师面前走过。只见粗蓝布裤和绒线衫在你推我挤,几乎看不见面孔。被踩得模糊不清的地板上立刻卷起一片尘土。
“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老年女教师说。
“这两样我都会注意到的。”青年女教师说。
“经过一些时间,孩子们就会反映出他们老师的精神结构。”老年女教师说。
“这是她从一本教育学的厚书上读来的?”青年女教师心里想,“也许是昨天才读到的。什么心理社会领域和循循善诱呀,或者早熟的冲突世界呀,或者鬼知道什么的。很高兴,我能够第一次把这部书放进书架的最后一排。第二次教师考试完结了,现在这些理论家可以从我的背上滑下来了。她为什么不对我谈谈她的经验?是要证明她的知识丰厚吗?”
“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在休息时不用到校园里去。”老年女教师说。
这时青年女教师才注意到有两个孩子留在教室里。女孩齐肘以下装上人造假手。“先天残疾的孩子,”老妇人轻声地说,“她可以用假手像别人一样写字。只不过她不宜到校园里去。要是她摔了跤,假手摔坏了,是很费钱的。托马斯是一个邻居男孩,陪着玛格丽特,在休息时给她做伴吧。”
“这儿的人真守旧啊!”青年女教师想,“为什么不取下那个孩子的假手,让她到校园去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块儿玩呢?”
“现在我要把我的橱移交给您,德根小姐。”老年女教师指着墨绿色橱门说,“我这五十年来都使用这只橱。”
她用手抚摩一块浅黑色的痕迹。“颜色在这儿起了泡。这要怪一只鞭炮,”老年女教师说,“爱德温用一根线把它系在橱柜的钥匙上,在休息时把它点燃的。喏,这儿的一些花瓶我也都赠给您。”
“千万别表示反对,”青年女教师心里想,“我今天就可以通知看守人,叫他把这些打扫干净。”
“不过我得把纪念品带走。”老年女教师说,“您瞧见中间的抽屉了吗?里面尽是纪念品。这一切都充满着回忆啊。”
青年女教师注视老年女同事把东西一件一件地从抽屉里取出来,放进她那空的大公文包里。其中有一块污秽的淡红色的心,一只木制的拆启信封的刀,一只打着活结的人造小花球。
从那两个孩子的角落里传来叫嚷声。女教师们转过身去一看,原来是那个先天残疾的孩子用假手打男孩的头。
“喂!”老年女教师喊道,“托马斯,朗读一点什么给玛格丽特听吧。”她对青年女教师说:“玛格丽特有时显得不耐烦。这并不奇怪,我们只好原谅她。”
老年女教师继续在放纪念品的抽屉里翻找。青年女教师走到窗口边去。
“好啦,我收拾完了,”老年女教师说,“德根小姐,您可以接收这只橱了。祝您领导班级成功。我早说过,他们统统是可爱的孩子。您得注意,您放纪念品的抽屉很快就会装满的。”
“再见,孩子们!”老年女教师大声说。
“再见,埃尔韦特小姐。”孩子们说。
青年女教师在老年女教师的身后关上门,走到橱边,橱还是开着的。这时她发现橱子的最底层一格抽屉里有只铁皮盒,盒里装满了纸条。女教师读最上面的一张纸条:“埃尔韦特,灰色老乌鸦,你滚到梅勒去吧。”在第二张纸条上有如下的韵句:“啊,老天爷。请,请您惩罚老埃尔韦特!”其余的纸盒上也都写着类似的咒骂语句。是用各种文体写的,绝大多数都写得整齐清洁,就和老年女教师给他们写的那样。
青年女教师砰的一声关上铁皮盒,向门口跑去。
“埃尔韦——小姐!”她中断了喊叫。她本想喊:“埃尔韦特小姐,您还忘掉了一点东西。”但她又反过来想:“为什么我还让她负担这只铁盒呢?也许是她故意留在这儿,留在这最底层的抽屉里的吧?可是这么多的纸条比花瓶还多。”青年女教师把铁盒放进那个空的放纪念品的抽屉里去。“这是基石。”她想。
“休息完了,小姐。”托马斯说。青年女教师没有注意到铃声响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德根并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教育理论在她看来是“鬼知道什么”的东西,埃尔韦特的一些观点她也不以为然。
B.“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从埃尔韦特对孩子们的评价可以看出她了解并热爱这群孩子,能包容他们的缺点。
C.小说对德根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既符合她不便多言的年轻教师身份,也便于展现其心理意识的变化。
D.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简单的物品移交过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小题2】小说塑造青年女教师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留下铁盒,是埃尔韦特有意为之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12:3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三圣人

德沃尔夫冈·波舍尔特

夜,市郊一片黝黑,他摸索着向前走去。断壁残垣,依稀可辨。月亮藏着姣脸,更深夜静,一个男人的脚步,连路上的小石子儿也感到惊奇。后来,他发现一块旧木板,踩了一脚,烂木板呻吟一声断裂开来,散发出一股腐烂的、甜丝丝的香味。穿过黝黑的市郊,他摸索着往家中走去。天上没有一颗星星。

他推开家门,妻子面容疲惫,一双淡蓝色的眼睛望着他。屋里寒气逼人,她嘴里呼出的气,也变成缕缕白烟,在房间里飘移。他曲起瘦骨嶙峋的膝盖,把木板劈断,板儿发出声声叹息。不一会儿,四周就弥漫着腐烂的、甜丝丝的香味。他拿起一块木片放在鼻子下面,闻起来真像蛋糕的气味。他轻轻地笑了。哎,老婆用眼神示意,别笑,孩子睡着了。

丈夫把发出甜香的烂木片塞进小白铁炉。木片点着了,放射出一束温暖的光辉,穿过房间,照亮了那张圆圆的小脸。虽说在人间,这张小脸才见了一小时的世面,但有耳朵,有鼻子,有嘴巴,有眼睛,小脸蛋长得完美无缺。小宝贝的眼睛虽然闭着,但还是能看得出,他长着一双大眼睛。小嘴张开着,轻轻地在呼吸。鼻子和耳朵红润润的。妈妈想,小宝贝活着,小小的脸蛋儿安睡了。

丈夫说,这里还有些燕麦片。妻子说,很好。屋里依然冷冰冰。他又拣起几块松软的甜香的木片。他想,现在她把孩子生下来了,可她自己却不得不在这里挨饥受冻。他真恨不得给谁迎面几拳,可他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心中怨恨的人。当他打开炉门时,一束火光洒在熟睡的小脸蛋上。妻子低声说,你看,你看,多像一道圣光。看见了没有?圣光,他内心在思忖着。他真想给谁迎面几拳,可他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心中怨恨的人。

这时,有人来到门前。他们说,从窗户里看到你家有光,我们想进来坐十分钟。可我家刚添了个婴儿,男人对他们说道。门外的人没有再搭腔。但他们还是进了屋。一个个鼻孔里呼出白雾。他们抬起脚,让炉火烘烤。

这是三个穿旧军装的丘八老爷。一个人手里拎着纸箱,另一个人手里拿着麻袋,还有一个人没有手。他说,两只手都冻掉了。还把缺手的两只断臂竖起来给人看。他把大衣口袋翻过来给男人看,袋里有烟末和薄纸,他们卷起纸烟来了。但女人说,不要抽烟,屋里有孩子。

四个人走到门外。茫茫黑夜,四支香烟,四点火星。一个双脚被布层层缠起来的士兵,从麻袋里掏出一块木头,说,这是我雕刻的一头小驴,花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送给孩子吧。他边说边递过小木驴。您的脚怎么搞的?孩子的爸爸问道。雕刻木驴的兵说,水肿,是饿出来的。那么,您又是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的呢?孩子的爸爸接着又问另一位——第三位士兵,一边用手摸摸口袋里的木驴。被问的那个兵,穿着军衣,浑身颤抖,嗫嗫嚅嚅地说,哦,没什么,主要是神经受伤。令人胆战心惊的事太多了。他们踩灭烟头,又回到屋里。

他们走近婴儿,看着那张熟睡的小脸。那个浑身颤抖的兵,从纸箱里摸出两颗黄色糖果,并说,这送给孩子的妈妈。

当女人看到这三位黑夜的来客,向孩子弯下身的时候,她睁大了那双无神的蓝眼,惊恐不安。这时,孩子用小脚踹着妈妈的胸口,大声地叫了起来,吓得三位黑夜来客急忙蹑手蹑脚地往房门溜去。他们在门口再一次点头告别,随后向着茫茫的黑夜走去。

丈夫目送着他们。几个神奇的圣人,他对妻子说道。然后他关上房门。他们是了不起的圣人,他喃喃自语,并去看看还有没有燕麦片。但他找不到一张脸,能供他的拳头发泄怨恨。

刚才孩子哇哇地叫啦,妻子低声说道,叫得多有劲啊。在孩子叫的当儿,那三个人走了。你看,一个多么生龙活虎的孩子啊,她自豪地说。此时,小脸蛋又张开嘴巴,大声叫了。

他哭啦?丈夫问。

不,我觉得,他在笑哩,妻子答道。

丈夫闻闻木片,说,真像蛋糕,真甜。

今天刚好是圣诞节,妻子说。

是啊,圣诞节,他轻声答道。一束炉火的光芒,把那安睡的小脸蛋照得通亮。

(有删改)

注沃尔夫冈·波舍尔特(1921-1947),德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本文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相关链接:

《黑夜三圣人》取材于《圣经》。传说耶稣诞生时,东方国耶路撒冷的巫师们,赶去看望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他们跪倒在耶稣和圣母的脚下,顶礼膜拜,并打开宝箱,取出黄金、神香、没药树树脂三件礼品,献给耶稣和圣母。黄金象征皇帝,神香象征上帝,没药树象征人类。

(选自《当代外国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如“月亮藏着姣脸”“小石子儿也感到惊奇”等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物以情感和生命。
B.文中多次写到丈夫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怨恨的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他是个慈悲宽容、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人。
C.双脚受伤的士兵送木雕驴子给婴儿,浑身颤抖的士兵送糖果给孩子妈妈,这些都表现了黑夜来客的和善、仁爱之心。
D.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小说善于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用浓厚的抒情语言展开叙述,富有情韵,结构上淡化情节。
【小题2】炉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取材、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通读全文,结合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2019年汕头市学年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止思想”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是对马克思这一伟人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个简单事实。
C.正因为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和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
D.“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是恩格斯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体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再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时不可估量的损失。
B.第④段中“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C.“一生中的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
D.第③段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揭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作为思想家,马克思创办了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成果。
B.“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
C.创立理论是革命实践的基础,伟大的革命实践反过来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理论,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D.恩格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从政治的角度在马克思墓前发表演说,不仅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捍卫和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同类题4

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jiè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②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③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小题1】根据给出的拼音写汉字:慰jiè
【小题2】从上下文判断,第①段  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理由是
【小题3】第①段中“这”指的是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核心内容。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⑵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