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三圣人

[德]沃尔夫冈·波舍尔特

夜,市郊一片黝黑,他摸索着向前走去。断壁残垣,依稀可辨。月亮藏着姣脸,更深夜静,一个男人的脚步,连路上的小石子儿也感到惊奇。后来,他发现一块旧木板,踩了一脚,烂木板呻吟一声断裂开来,散发出一股腐烂的、甜丝丝的香味。穿过黝黑的市郊,他摸索着往家中走去。天上没有一颗星星。

他推开家门,妻子面容疲惫,一双淡蓝色的眼睛望着他。屋里寒气逼人,她嘴里呼出的气,也变成缕缕白烟,在房间里飘移。他曲起瘦骨嶙峋的膝盖,把木板劈断,板儿发出声声叹息。不一会儿,四周就弥漫着腐烂的、甜丝丝的香味。他拿起一块木片放在鼻子下面,闻起来真像蛋糕的气味。他轻轻地笑了。哎,老婆用眼神示意,别笑,孩子睡着了。

丈夫把发出甜香的烂木片塞进小白铁炉。木片点着了,放射出一束温暖的光辉,穿过房间,照亮了那张圆圆的小脸。虽说在人间,这张小脸才见了一小时的世面,但有耳朵,有鼻子,有嘴巴,有眼睛,小脸蛋长得完美无缺。小宝贝的眼睛虽然闭着,但还是能看得出,他长着一双大眼睛。小嘴张开着,轻轻地在呼吸。鼻子和耳朵红润润的。妈妈想,小宝贝活着,小小的脸蛋儿安睡了。

丈夫说,这里还有些燕麦片。妻子说,很好。屋里依然冷冰冰。他又拣起几块松软的甜香的木片。他想,现在她把孩子生下来了,可她自己却不得不在这里挨饥受冻。他真恨不得给谁迎面几拳,可他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心中怨恨的人。当他打开炉门时,一束火光洒在熟睡的小脸蛋上。妻子低声说,你看,你看,多像一道圣光。看见了没有?圣光,他内心在思忖着。他真想给谁迎面几拳,可他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心中怨恨的人。

这时,有人来到门前。他们说,从窗户里看到你家有光,我们想进来坐十分钟。可我家刚添了个婴儿,男人对他们说道。门外的人没有再搭腔。但他们还是进了屋。一个个鼻孔里呼出白雾。他们抬起脚,让炉火烘烤。

这是三个穿旧军装的丘八老爷。一个人手里拎着纸箱,另一个人手里拿着麻袋,还有一个人没有手。他说,两只手都冻掉了。还把缺手的两只断臂竖起来给人看。他把大衣口袋翻过来给男人看,袋里有烟末和薄纸,他们卷起纸烟来了。但女人说,不要抽烟,屋里有孩子。

四个人走到门外。茫茫黑夜,四支香烟,四点火星。一个双脚被布层层缠起来的士兵,从麻袋里掏出一块木头,说,这是我雕刻的一头小驴,花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送给孩子吧。他边说边递过小木驴。您的脚怎么搞的?孩子的爸爸问道。雕刻木驴的兵说,水肿,是饿出来的。那么,您又是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的呢?孩子的爸爸接着又问另一位——第三位士兵,一边用手摸摸口袋里的木驴。被问的那个兵,穿着军衣,浑身颤抖,嗫嗫嚅嚅地说,哦,没什么,主要是神经受伤。令人胆战心惊的事太多了。他们踩灭烟头,又回到屋里。

他们走近婴儿,看着那张熟睡的小脸。那个浑身颤抖的兵,从纸箱里摸出两颗黄色糖果,并说,这送给孩子的妈妈。

当女人看到这三位黑夜的来客,向孩子弯下身的时候,她睁大了那双无神的蓝眼,惊恐不安。这时,孩子用小脚踹着妈妈的胸口,大声地叫了起来,吓得三位黑夜来客急忙蹑手蹑脚地往房门溜去。他们在门口再一次点头告别,随后向着茫茫的黑夜走去。

丈夫目送着他们。几个神奇的圣人,他对妻子说道。然后他关上房门。他们是了不起的圣人,他喃喃自语,并去看看还有没有燕麦片。但他找不到一张脸,能供他的拳头发泄怨恨。

刚才孩子哇哇地叫啦,妻子低声说道,叫得多有劲啊。在孩子叫的当儿,那三个人走了。你看,一个多么生龙活虎的孩子啊,她自豪地说。此时,小脸蛋又张开嘴巴,大声叫了。

他哭啦?丈夫问。

不,我觉得,他在笑哩,妻子答道。

丈夫闻闻木片,说,真像蛋糕,真甜。

今天刚好是圣诞节,妻子说。

是啊,圣诞节,他轻声答道。一束炉火的光芒,把那安睡的小脸蛋照得通亮。

(有删改)

[注]沃尔夫冈·波舍尔特(1921-1947),德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本文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相关链接:

《黑夜三圣人》取材于《圣经》。传说耶稣诞生时,东方国耶路撒冷的巫师们,赶去看望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他们跪倒在耶稣和圣母的脚下,顶礼膜拜,并打开宝箱,取出黄金、神香、没药树树脂三件礼品,献给耶稣和圣母。黄金象征皇帝,神香象征上帝,没药树象征人类。

(选自《当代外国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如“月亮藏着姣脸”“小石子儿也感到惊奇”等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物以情感和生命。
B.文中多次写到丈夫找不到一个能供他发泄怨恨的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他是个慈悲宽容、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人。
C.双脚受伤的士兵送木雕驴子给婴儿,浑身颤抖的士兵送糖果给孩子妈妈,这些都表现了黑夜来客的和善、仁爱之心。
D.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小说善于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用浓厚的抒情语言展开叙述,富有情韵,结构上淡化情节。
【小题2】炉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取材、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通读全文,结合相关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1 08:0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回顾

爱因斯坦

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我做这件事,不仅因为希耳普博士已经说服了我,而且我自己也确实相信,向共同奋斗着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样,第一条出路就是宗教,它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儿童。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在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在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对宗教与现实的矛盾的感知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时,父亲给我看过一个罗盘,我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例如,我记得,在这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到我手中以前,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经过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在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个边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方式中不是表现得很“显然”的东西,才需要证明。而且,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自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地存在着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刚性杆、截段等等)的关系,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在12岁到16岁这段时间,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总的说来,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初等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数,微分和积分概念。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这部著作(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作。当我17岁那年作为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我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
在那里,我有几位卓越的老师(比如胡尔维兹、明可夫斯基),照理说,我应该在数学方面得到深造。可是我大部分时间却是在物理实验室里工作,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其余时间,则主要用于在家里阅读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等人的著作。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余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此外,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无疑地也比较强;而且作为一个学生,我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只是在几年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后,我才逐渐地明白了这一点。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透的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然,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但是得说句公道话,我们在瑞士所受到的这种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这里一共只有两次考试,除此以外,人们差不多可以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如果能像我这样,有个朋友经常去听课,并且认真地整理讲课内容,那情况就更是如此了。这种情况给予人们以选择从事什么研究的自由,直到考试前几个月为止。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并把与此伴随而来的内疚看作是微不足道的弊病。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与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并未按时间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和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
B.巴金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这里“米”和第二段中“胃”的修辞意义基本一致,都直接写出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
C.当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早熟的少年时,他没有一下子就决定走科学之路。刚开始他选择了宗教,后来思想转变,才转向科学。
D.爱因斯坦的感受、见解很深刻,但我们读来并不觉晦涩,一方面因为第一人称叙述,语气亲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介绍中举例子、打比方,语言比较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这段话?
【小题3】作者在文中回顾了他“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并写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试分条写出这些领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从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节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小题1】下列各项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B.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C.在没有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人们也可以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
D.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必须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来解释。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B.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C.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家靠榨取雇佣工人剩余价值获取利润的规律。
D.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空白”一词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作者从马克思的观点中总结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同类题3

下列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墙上也都有老式弯形挂衣钩;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秋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秋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间;恺撤、马可·奥勒留和西塞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挑刺的少年》和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学生们在学校里闹的恶作剧也都是老一套。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

A.小说中“我”无法凭借环境来确认自己的位置,既因为发着烧,更因为纳粹在德国学校中的环境布置的统一性,让人无法辨识清楚。
B.小说中无声的环境布置在潜移默化中也起着宣扬强权、武力、战争等意图,比如挂多哥的风景画是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
C.大量陈列品的描写以重复强化艺术效果,营造了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体现了纳粹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我”对这种教育的肯定。
D.小说用一个不完整的标题,这样可以与真实的铭文相区别,斯巴达是为了保家卫国,纳粹却利用来进行侵略的军国主义教育,更有反讽意味。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值一文的奶奶

(德国)布莱希特

①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经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场,死前和两三个助手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的消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奶奶一个人。

②孩子们写信来,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这家印刷厂早已过时,几乎没什么生意,甚至负了债。孩子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她想,反正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还住在这个小城里呢。

③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最近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寥寥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看电影在当时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在她子女的心目中尤其如此。三十年前的电影同今天的不一样,它总是在设备简陋、通风不良的场所放映,广告上面画着凶杀和恋爱悲剧的惨相。到那里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十分引人注目。这种娱乐在等级上跟吃甜食相差无几,这就等于“瞎花钱”,瞎花钱是不光彩的。

④还得说一句,我奶奶不但不经常跟她本地的儿子联系,而且也没有任何熟人去看她或邀请她。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和我奶奶商谈她不愿听从的事,可不是就这么简单呢。

⑤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门。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上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关心孩子们是否有樱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

⑥我爹在旅馆里租一个房间,等着奶奶邀他到家里去住,但她始终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由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远足。

⑦   “布雷克”是一种大型高轮马车,坐得下整整一家人。过去有几次,当我们做孙子孙女 的去看爷爷时,爷爷曾租了这种“布雷克”马车。当时奶奶一直待在家里,她不屑地把手一挥, 拒绝一起去。这次奶奶乘了“布雷克”马车去K城旅行。K城是个大城市,乘火车约两小时才到。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惶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主张请医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印刷工人信里说,姑娘是个傻里傻气的人,是老奶奶隔天去吃饭的那家饭店里的厨师助手。她带奶奶去看电影,到那个皮鞋匠的铺子里去。传说这两个女人在厨房里一面玩牌,一面喝红葡萄酒。“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一顶帽子,上面还有玫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

⑧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她喜欢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

⑨某一个秋日早晨,老奶奶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活到七十四岁,她去世时只有那位“怪姑娘”陪伴在她的身边……

【小题1】小说第①段交代奶奶以往生活状况的用意是
【小题2】对小说中奶奶“新生活”的行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到补鞋匠工场,奶奶能在这里得到适当消遣放松。
B.隔天到饭店吃饭,就为能尝尽以往不曾吃过的美味。
C.乘“布雷克”旅行,说明奶奶的心境与以往不同。
D.为“怪姑娘”买帽子,感谢孤独无助时姑娘的陪伴。
【小题3】“小儿子”的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描写加以赏析。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小说题目“不值一文的老奶奶”的深刻内涵。
【小题5】网友们对老奶奶的形象反应强烈。有网友说这个老太婆太固执,也有网友说这老奶奶真酷!你如何看待位老奶奶,想对她说些什么(限用第二人称表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照章理发

[德]拉里夫·维内尔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心平气静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缓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您一张去莱布尼茨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攥着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脸。”

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这还不够吗?”

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和蔼地说:“ 。”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莱布尼茨车站。”

【小题1】概括写出小说中车站工作人员所遵守的“章”。
【小题2】根据情节,补写文中画线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
【小题3】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请作赏析。
【小题4】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