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号入座 [英]J.K.杰罗姆
我的肝脏出了问题,这是我读了一则利肝片广告后得出的结论。该广告罗列了肝病的种种症状,人们据此可以判断自己的肝脏是否有病,所有的症状我都有。
这件事虽然有些意外,不过每当我读到一则药物广告时,总会联想起平时感觉到的某些不适,从而推断自己正患着广告上所说的那种病,而且病入膏肓。
有一次,我怀疑自己得了枯草热病,就去大英帝国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我读了《医学百科全书》中有关枯草热病部分以后,又浏览起书上的其他疾病来。这一看可不得了,没等我把第一种病的“前期症状”看完,我就已经得出结论:我又患有此病。
我呆坐着,恐惧使我周身战栗。过了一会儿,我又拿起书本,机械地翻阅着。我有伤寒——读了伤寒病的症状后,我就这样断定,而且已有几个月了,我却毫无察觉;舞蹈病,如我所料,我也患了。我对自己这个病例逐渐产生了兴趣,决定将书里的全部疾病,按照26个英文字母顺序细查到底。读到疟疾,发现自己不仅患着,而且两周以后会急性发作;肾脏病,幸好我得的只是轻型的(仅此一点,我还能活上几年);还有霍乱,已经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白喉,我好像与生俱来……等我翻完全书时,我所能肯定自己唯一没得的疾病,只有膝盖骨囊炎。
起初我着实感到愤愤不平,这似乎是对我的一种轻蔑。为什么不让我得膝盖骨囊炎?为什么要有这令人扫兴的例外?过了一会儿,我才平静下来,不再认为自己该得世上所有的疾病了。我思忖自己已经得了医学上除膝盖骨囊炎以外的其他任何疾病,感情就不那么自私了,觉得没得膝盖骨囊炎也没什么关系。痛风病不是早有了吗?眼看到它就要进入危险期,可自己还毫无察觉。发酵病,我肯定是从孩提时代就患了。因为发酵病在书上排列最末,所以我认定自己再没有其他什么病了。
我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看,我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病例!对整整一个班的医学生来说,又会给他们带来多少收获!学生们要是拥有我这个病例,再也不必费神去跑医院。我个人就是一所医院。他们只要围着我转转,就可以拿到毕业文凭。
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试着做自我检查。先是搭脉,起先根本就感觉不到脉搏,后来突然间似乎又有了。我取下手表一数,每分钟竟达147次!接着,我又去触摸心跳,没摸着,我便想它是否已经停止了跳动。后来我又纠正自己,心脏肯定还在某个地方跳动着,只是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罢了。我拍拍前胸和后背,又拍了拍身体两侧,并没发现异常。我想看看舌头,便尽力将舌头伸出口外,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睁着看,但只能看到舌尖,而我唯一能从中得出的,是比以往更肯定了:我还得了猩红热。
刚刚跨进阅览室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可此时恹恹而出的我,却已成为一个百病缠身,衰朽不堪的病夫了。
我去找我的一个老朋友,他是医生,每当我自以为有病的时候,他就给我诊脉,给我望舌,同我谈论天气,而且分文不取。所以我想现在得回报他点什么好处。“一个医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自问自答,“当然是实践。他若有我,就会得到比一千七百个患一种两种病的普通病例加起来还要多的实践。”
于是,我径直跑去找他。“你又有什么不舒服了吗?”他问。我说:“伙计,我不想因为告诉您我有哪些不舒服而浪费您的一生。生命是短暂的,只怕我还没讲完,您就要谢世了。可我能告诉您我没得哪种病,我只是没得膝盖骨囊炎。为什么不得这种病,我说不上来,但事实如此。其余的病我都得了。”接着,我把如何发现这件事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
他解开了我的衣服,仔细看着我。然后,趁我不备在我胸前敲了敲,紧接着,俯身将脸贴在我身上听了听。最后坐下开了处方,并将处方折起来递给我。我把它揣进口袋走了出来。
我没有打开处方,拿到就近的一家药店,把它递了进去,药剂师看了看,退了回来。
他说没有上面写着的那些东西。
我问:“您是药剂师吧?”
他回答:“我是药剂师。如果我这里是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社的话,兴许会让您满意。可我仅是一名药剂师,对此我无能为力。”
我读了读处方,上面写着:每六小时一磅牛奶,加一品脱苦味啤酒。每天早晨步行十公里。每天晚上准十一时就寝。不要把不理解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脑子。
我照着做了,其结果是令人高兴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非常轻松愉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里的人物,这样的叙述方式更真切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也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B.小说情节由“我”怀疑自己得了肝病展开,“我”在查阅资料后又怀疑自己得了很多种病,情节环环相扣,平淡之中充满了悬念,跌宕起伏。
C.小说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我”检查自己的舌头时,“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睁着看”,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专注认真的心理。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通过医生、药剂师与“我”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2】为什么“我”会认为“从医学角度来看,我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病例”?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处完整展示了老朋友开的“处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2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①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②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③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本文有删节)
【小题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小题2】指出三处加粗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
似乎②:
似乎③:
【小题3】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小题4】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晴朗的夏曰

〔英〕卡雷•布莱顿

哈利•斯密司是渔具厂厂长。他酷爱钓鱼,简直上了瘾,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钓鱼上,不是准备钓鱼工具,就是研读钓鱼的书籍。这种情况,联系他的职业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他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极少生病;即使偶感风寒,吃点药也就好了。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董事长吉阿弗雷曾几次表扬他上班出满勤。

但是,就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他多年保持的记录改变了。

入夏以来的这一个礼拜,天气晴朗和煦,实在太诱人了。哈利在家中整整困了一个冬天,现在面对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他感到两手发痒,不摸鱼竿再也不行了。

偏偏这一个礼拜工作很忙,许多琐碎事缠得他腻烦透了。因此,星期三喝早茶时,他突然决定第二天要请病假。请假,不就意味着蓄意破坏自己长期保持的出勤记录么?哈利沉思了一会儿,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第二天,哈利悄悄爬起床,没有惊动妻子和女儿,一头钻进那辆破旧的福特车就出发了。

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他一到这里,便只顾吸那混合着草香、鱼腥和晨露的气味,感到怡然自得。8点半钟,他想象着他的伙伴们该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工厂,登记考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有的说不定还半睡半醒呢,而自己却在河畔钓鱼。这种忙里偷闲的自由感,使他心里乐滋滋的。他暗自吃惊,自己明明是装病溜号,为什么心境竟这般坦然,不感到一丝一毫的愧疚?时间过得很快,大约在10点钟,他开始喝茶。正当他用两腿夹住杯子,一手拿壶,一手拔开塞子的时候,他发现鱼漂在往下沉。哈利是精于此道的,他稍等了一会,让鱼咬紧鱼饵,然后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动作非常之娴熟,壶里和杯里的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12点,他决定换个地方,到下游两百码左右的一棵柳树下去。他收拾好家什,小心地顺河沿往下走。时值初夏,草木已经很茂密。为了不让低垂的树枝和过高的灯芯草絆住钓竿,他不得不绕道而行。

他只顾走路,当走近柳树时,才察觉那地方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他马上认出那人正是董事长吉阿弗雷。他想转身溜回去已经来不及,因为对方此时也认出了他。哈利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该说点什么才好。他当然不会注意到,董事长的脸上同样泛起了一阵红晕。

“呃,呃,早上好,吉阿弗雷先生……天气太好了,是吗?”他怯生生地说。

吉阿弗雷干咳一声,眼睛看着别处,含糊地答道:“呃,是的,的确不错……”哈利急中生智,他记起了今天是星期四,每周星期四董事长是要召开例会的。

于是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吉阿弗雷先生,今天不是该您召开每周的例会吗?”

“呃,不错,是有个会,不过……”董事长显得很不自在。

哈利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吉阿弗雷也还他一个苦涩的笑。两人相视而笑,尴尬之极。过了一会,吉阿弗雷朝大腿上猛拍了一下,干脆开怀大笑起来,并边笑边说:“好了,都别说了,咱俩是一对淘气包,今天都逃学了!”他笑得大口大口地喘气,身子不停地摇晃。哈利也忍不住大笑起来。一个是深沉的低音,一个是类似假嗓的高音。吉阿弗雷掏出丝手绢,擦了擦脸,说:“是这样的:我的汽车司机请病假,我猜想他得了流感。我不想赴会了。因此干脆说我头痛,请个假。当然,这种事只能偶一为之,切莫养成习惯,你明白吗?这么晴朗的天气——整整一个礼拜呀!谁愿意呆在屋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事务?”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

吉阿弗雷喷了一下鼻子,说:“你刚才是想到这儿来钓鱼吧?来,坐下,地方足够了。我正想吃午餐。愿意陪我吃点什么吗?”哈利睁大眼睛看着这位董事长。董事长满有兴致地又补充道:“我带了点鹅肝饼。来,咱们尝个新鮮,好吗?”哈利正想回答这盛情的邀请,忽然,小树丛的枝叶朝两边分开,中间又闪出一个人影,手里也拿着钓鱼家什,正艰难地在河畔穿行。

吉阿弗雷一眼就看出是谁来了,连忙招呼道:“午安,杰封,我相信,你患流感已经完全复原了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写哈利极少生病且董事长几次表扬他出满勤,与后文情节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揭示了更深刻的主题。
B.哈利决定破坏自己的出勤记录而请假,第五段写到“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表明他内心有不安和愧疚。
C.董事长吉阿弗雷和哈利不期而遇,尴尬过后“开怀大笑”坦白实情,这体现出董事长吉阿弗雷是个知错就改、光明磊落、豪爽睿智的人。
D.第七段中对河畔优美景色的描写,为描写哈利的心理起到极好的铺垫作用。虽然哈利对自己的想法“暗自吃惊”,但我们读来觉得颇合情理。
【小题2】小说在以线性结构层层推进时,也常常“延迟”小说的进展,故意给故事情节或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试举出《晴朗的夏日》中一个“延迟”的例子,并说说其好处。
【小题3】小说结尾,身份各异的哈利、董事长和杰封不约而同请病假,在河边钓鱼,戏剧性地会合。试从不同角度探究小说这一情节设计所要揭示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物种起源》绪论(节选)
(英)达尔文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小题1】节选第一段中“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其中“如果”“可能”“任何”“也许”“一些”这几个词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根据节选第二段内容,分别概括出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对象、研究依据以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