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号入座 [英]J.K.杰罗姆
我的肝脏出了问题,这是我读了一则利肝片广告后得出的结论。该广告罗列了肝病的种种症状,人们据此可以判断自己的肝脏是否有病,所有的症状我都有。
这件事虽然有些意外,不过每当我读到一则药物广告时,总会联想起平时感觉到的某些不适,从而推断自己正患着广告上所说的那种病,而且病入膏肓。
有一次,我怀疑自己得了枯草热病,就去大英帝国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我读了《医学百科全书》中有关枯草热病部分以后,又浏览起书上的其他疾病来。这一看可不得了,没等我把第一种病的“前期症状”看完,我就已经得出结论:我又患有此病。
我呆坐着,恐惧使我周身战栗。过了一会儿,我又拿起书本,机械地翻阅着。我有伤寒——读了伤寒病的症状后,我就这样断定,而且已有几个月了,我却毫无察觉;舞蹈病,如我所料,我也患了。我对自己这个病例逐渐产生了兴趣,决定将书里的全部疾病,按照26个英文字母顺序细查到底。读到疟疾,发现自己不仅患着,而且两周以后会急性发作;肾脏病,幸好我得的只是轻型的(仅此一点,我还能活上几年);还有霍乱,已经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白喉,我好像与生俱来……等我翻完全书时,我所能肯定自己唯一没得的疾病,只有膝盖骨囊炎。
起初我着实感到愤愤不平,这似乎是对我的一种轻蔑。为什么不让我得膝盖骨囊炎?为什么要有这令人扫兴的例外?过了一会儿,我才平静下来,不再认为自己该得世上所有的疾病了。我思忖自己已经得了医学上除膝盖骨囊炎以外的其他任何疾病,感情就不那么自私了,觉得没得膝盖骨囊炎也没什么关系。痛风病不是早有了吗?眼看到它就要进入危险期,可自己还毫无察觉。发酵病,我肯定是从孩提时代就患了。因为发酵病在书上排列最末,所以我认定自己再没有其他什么病了。
我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看,我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病例!对整整一个班的医学生来说,又会给他们带来多少收获!学生们要是拥有我这个病例,再也不必费神去跑医院。我个人就是一所医院。他们只要围着我转转,就可以拿到毕业文凭。
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试着做自我检查。先是搭脉,起先根本就感觉不到脉搏,后来突然间似乎又有了。我取下手表一数,每分钟竟达147次!接着,我又去触摸心跳,没摸着,我便想它是否已经停止了跳动。后来我又纠正自己,心脏肯定还在某个地方跳动着,只是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罢了。我拍拍前胸和后背,又拍了拍身体两侧,并没发现异常。我想看看舌头,便尽力将舌头伸出口外,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睁着看,但只能看到舌尖,而我唯一能从中得出的,是比以往更肯定了:我还得了猩红热。
刚刚跨进阅览室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可此时恹恹而出的我,却已成为一个百病缠身,衰朽不堪的病夫了。
我去找我的一个老朋友,他是医生,每当我自以为有病的时候,他就给我诊脉,给我望舌,同我谈论天气,而且分文不取。所以我想现在得回报他点什么好处。“一个医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自问自答,“当然是实践。他若有我,就会得到比一千七百个患一种两种病的普通病例加起来还要多的实践。”
于是,我径直跑去找他。“你又有什么不舒服了吗?”他问。我说:“伙计,我不想因为告诉您我有哪些不舒服而浪费您的一生。生命是短暂的,只怕我还没讲完,您就要谢世了。可我能告诉您我没得哪种病,我只是没得膝盖骨囊炎。为什么不得这种病,我说不上来,但事实如此。其余的病我都得了。”接着,我把如何发现这件事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
他解开了我的衣服,仔细看着我。然后,趁我不备在我胸前敲了敲,紧接着,俯身将脸贴在我身上听了听。最后坐下开了处方,并将处方折起来递给我。我把它揣进口袋走了出来。
我没有打开处方,拿到就近的一家药店,把它递了进去,药剂师看了看,退了回来。
他说没有上面写着的那些东西。
我问:“您是药剂师吧?”
他回答:“我是药剂师。如果我这里是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社的话,兴许会让您满意。可我仅是一名药剂师,对此我无能为力。”
我读了读处方,上面写着:每六小时一磅牛奶,加一品脱苦味啤酒。每天早晨步行十公里。每天晚上准十一时就寝。不要把不理解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脑子。
我照着做了,其结果是令人高兴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非常轻松愉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里的人物,这样的叙述方式更真切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也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B.小说情节由“我”怀疑自己得了肝病展开,“我”在查阅资料后又怀疑自己得了很多种病,情节环环相扣,平淡之中充满了悬念,跌宕起伏。
C.小说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我”检查自己的舌头时,“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睁着看”,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专注认真的心理。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通过医生、药剂师与“我”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2】为什么“我”会认为“从医学角度来看,我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病例”?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处完整展示了老朋友开的“处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2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患难之交

毛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我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跟他认识。他在俱乐部里看来人缘颇好,他离开以后,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当中的一个。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他确有魅力。

一天下午,我坐在旅馆休息室里。不久,勃吞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

“俱乐部的赖内•勃吞是个靠汇款过日子的人吗?”

“不错。这是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他说。“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每个季度家里都有一点钱寄给他,他打牌又赢得一点。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

勃吞和颜悦色地轻声一笑。 “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他和我同姓氏。有一天,他到我的办事处来找我给他安排一个职业。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我问他几岁。 ‘三十五,’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我怕目前一点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说。‘再过三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怎么办。’ 他不走,然后告诉我他不想老是打桥牌,于是打了扑克,结果垮了台。他一败涂地,要是找不到事情做,只好自杀了。我打量了他一会,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酒喝得比平常更多,象是个五十岁的人了。‘那么,除了玩牌以外,你还会做什么事呢?’‘我会游泳,’他说。我忽然有了个主意。”

勃吞中断了他的故事,转脸对着我。 “你可熟悉神户?”他问道。 “不熟悉,”我说。“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我年轻时候,从那儿游泳,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有三英里多路呢,而且因为绕过灯塔那儿的潮流湍急,是很难游过去的。我就和那位青年谈了这一情况,并且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派给他一个工作。

我看到他相当为难。 他没说什么,耸耸肩膀,对我瞧了片刻,然后点点头。 ‘好吧,’他说。‘你要我什么时候去呢?’ 我看看表。十点刚过。

‘游这段路顶多需要一小时零一刻钟多些。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那边小海湾接你。’

‘行,’他说。 我们握握手。我祝他运气好,他走了。

那天上午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算刚好在十二点半赶到樽见的小海湾。其实用不着匆忙,他一直没有露面呢。”

“他在最后关头吓退了吗?”我问。

“没有,他开头游得顺利。然而酗酒放荡当然毁坏了他的体质。绕过灯塔的潮流他对付不了的。大约三天之后才发现他的尸体。”

有一两分钟我说不出话来。我有点儿震惊。然后问了勃吞一个问题。

“你打算给他一个工作的时候,可知道他会淹死吗?”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那双善良忠厚的蓝眼睛望着我。他一只手摸着下巴颏儿。“嗯,当时我的办事处里并没有空位子。”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序叙方式展开叙述,开始作者就发表了一段感悟:人性复杂,人的外表具有欺骗性。这是由于看到了主人公爱德华的死讯,至此拉开了大故事的帷幕。
B.《患难之交》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也使文本的笔调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C.这篇小说刻画了以作者“我”、爱德华、伦尼为代表的三类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 的“金钱”价值观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D.爱德华对伦尼痛下杀手,只是因为伦尼赢了他“不少钱”。一个不学无术,靠“家里寄钱过日子”的浪荡公子赢了他辛苦挣来的钱。
【小题2】小说的标题“患难之交”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爱德华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晴朗的夏曰

〔英〕卡雷•布莱顿

哈利•斯密司是渔具厂厂长。他酷爱钓鱼,简直上了瘾,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钓鱼上,不是准备钓鱼工具,就是研读钓鱼的书籍。这种情况,联系他的职业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他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极少生病;即使偶感风寒,吃点药也就好了。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董事长吉阿弗雷曾几次表扬他上班出满勤。

但是,就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他多年保持的记录改变了。

入夏以来的这一个礼拜,天气晴朗和煦,实在太诱人了。哈利在家中整整困了一个冬天,现在面对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他感到两手发痒,不摸鱼竿再也不行了。

偏偏这一个礼拜工作很忙,许多琐碎事缠得他腻烦透了。因此,星期三喝早茶时,他突然决定第二天要请病假。请假,不就意味着蓄意破坏自己长期保持的出勤记录么?哈利沉思了一会儿,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第二天,哈利悄悄爬起床,没有惊动妻子和女儿,一头钻进那辆破旧的福特车就出发了。

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他一到这里,便只顾吸那混合着草香、鱼腥和晨露的气味,感到怡然自得。8点半钟,他想象着他的伙伴们该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工厂,登记考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有的说不定还半睡半醒呢,而自己却在河畔钓鱼。这种忙里偷闲的自由感,使他心里乐滋滋的。他暗自吃惊,自己明明是装病溜号,为什么心境竟这般坦然,不感到一丝一毫的愧疚?时间过得很快,大约在10点钟,他开始喝茶。正当他用两腿夹住杯子,一手拿壶,一手拔开塞子的时候,他发现鱼漂在往下沉。哈利是精于此道的,他稍等了一会,让鱼咬紧鱼饵,然后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动作非常之娴熟,壶里和杯里的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12点,他决定换个地方,到下游两百码左右的一棵柳树下去。他收拾好家什,小心地顺河沿往下走。时值初夏,草木已经很茂密。为了不让低垂的树枝和过高的灯芯草絆住钓竿,他不得不绕道而行。

他只顾走路,当走近柳树时,才察觉那地方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他马上认出那人正是董事长吉阿弗雷。他想转身溜回去已经来不及,因为对方此时也认出了他。哈利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该说点什么才好。他当然不会注意到,董事长的脸上同样泛起了一阵红晕。

“呃,呃,早上好,吉阿弗雷先生……天气太好了,是吗?”他怯生生地说。

吉阿弗雷干咳一声,眼睛看着别处,含糊地答道:“呃,是的,的确不错……”哈利急中生智,他记起了今天是星期四,每周星期四董事长是要召开例会的。

于是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吉阿弗雷先生,今天不是该您召开每周的例会吗?”

“呃,不错,是有个会,不过……”董事长显得很不自在。

哈利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吉阿弗雷也还他一个苦涩的笑。两人相视而笑,尴尬之极。过了一会,吉阿弗雷朝大腿上猛拍了一下,干脆开怀大笑起来,并边笑边说:“好了,都别说了,咱俩是一对淘气包,今天都逃学了!”他笑得大口大口地喘气,身子不停地摇晃。哈利也忍不住大笑起来。一个是深沉的低音,一个是类似假嗓的高音。吉阿弗雷掏出丝手绢,擦了擦脸,说:“是这样的:我的汽车司机请病假,我猜想他得了流感。我不想赴会了。因此干脆说我头痛,请个假。当然,这种事只能偶一为之,切莫养成习惯,你明白吗?这么晴朗的天气——整整一个礼拜呀!谁愿意呆在屋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事务?”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

吉阿弗雷喷了一下鼻子,说:“你刚才是想到这儿来钓鱼吧?来,坐下,地方足够了。我正想吃午餐。愿意陪我吃点什么吗?”哈利睁大眼睛看着这位董事长。董事长满有兴致地又补充道:“我带了点鹅肝饼。来,咱们尝个新鮮,好吗?”哈利正想回答这盛情的邀请,忽然,小树丛的枝叶朝两边分开,中间又闪出一个人影,手里也拿着钓鱼家什,正艰难地在河畔穿行。

吉阿弗雷一眼就看出是谁来了,连忙招呼道:“午安,杰封,我相信,你患流感已经完全复原了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写哈利极少生病且董事长几次表扬他出满勤,与后文情节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揭示了更深刻的主题。
B.哈利决定破坏自己的出勤记录而请假,第五段写到“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表明他内心有不安和愧疚。
C.董事长吉阿弗雷和哈利不期而遇,尴尬过后“开怀大笑”坦白实情,这体现出董事长吉阿弗雷是个知错就改、光明磊落、豪爽睿智的人。
D.第七段中对河畔优美景色的描写,为描写哈利的心理起到极好的铺垫作用。虽然哈利对自己的想法“暗自吃惊”,但我们读来觉得颇合情理。
【小题2】小说在以线性结构层层推进时,也常常“延迟”小说的进展,故意给故事情节或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试举出《晴朗的夏日》中一个“延迟”的例子,并说说其好处。
【小题3】小说结尾,身份各异的哈利、董事长和杰封不约而同请病假,在河边钓鱼,戏剧性地会合。试从不同角度探究小说这一情节设计所要揭示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称誉
培根
称誉是才德底反映。但是它象镜子或其他映影的东西一样。如果它是从俗人来的,那它就多半是虚假而无价值的;并且是随着妄人而不随有德之士的。因为流俗之人是不懂得许多出类拔萃的美德的。最低级的才德能赢得他们底称誉;中等的才德能在他们心里引起惊讶或艳羡;但是对于最上的才德他们就没有识别底能力了。唯有表面上的表现和假冒的才德乃是最受他们欢迎的。
称誉的确好像一条河,能载轻浮中空之物而淹没沉重坚实之物。但是假如有地位和有见识的人同声称誉某人,则有如《圣经》所谓,“美名有如香膏”了。它底香气播满四周而且不易消逝。盖香膏底香气比花卉底香气耐久也。
可以恭维人的假原因太多了,所以一个人怀疑人家底称誉是有理由的。有一种的称誉只是出自谄谀;要是说话的人是一个普通的谄谀者,那么他就会有几种普通的套话,对于谁都可以用的;要是他是一个奸滑的谄谀者,那末他就会摹仿“谄谀者之王”的——那就是一个人底自我;一个人自以为最长于某事,或最富于某种美德,那奸滑的谄谀者就会在这些地方竭力赞成他的;但是假如他是一个大胆的谄谀者,他就会找出一个人自己感觉最缺陷的地方,自己深以为耻的地方,而坚持地说他在这些地方很有长处。
有些称誉是出自善意与尊敬心的,这种的称誉是我们对于帝王或大人物们应有的礼仪,这就是“以称誉为教训”;就是,对某些人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时候,实际就是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如何也。有些人受称誉其实是被人恶意中伤,为的是好引起别人对他们底嫉妒心;“最恶的仇敌就是那些恭维你的仇敌”;所以希腊人有句成语:“被人恶意恭维的人鼻子上要长小疮”,就好像我们底成语所谓“说谎的人舌头上要长水泡”一样。中节的称誉,用之得时,而且不俗的,确是能有好处的。
至于一个人自夸自赞,除了在很少见的情形之中,是不能成为合理的;但如果是自己称扬自己底官职或职业,则可以漂亮地并且带点豪气而为之。圣保罗在自夸的时候,常常加上一句“我说句狂话”;但是在说到他底职务的时候,他就说,“我要荣耀我底职分”。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他对论述“称誉”有什么作用?
【小题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称誉?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