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1、2、3、4、5分别对应地形区为 ( )
A.黄土高原、汉水谷地、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B.渭河平原、汉水谷地、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南阳盆地、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D.渭河平原、南阳盆地、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小题2】关于2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A.秦岭阻挡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黄土高原的风沙,使谷地气候温和湿润
B.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地处陕南,发源于秦岭。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
C.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
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小题3】图中1地形区的太阳辐射总量比2、4地形区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1地形区的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弱
B.1地形区的海拔高
C.1地形区较2、4地形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
D.1地形区的植被覆盖率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8-06-07 09:0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地势西高东低。贵州高原地表崎岖破碎,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和山间洼地等相互交错,处处突兀出“地无三里平”的山原特征。

材料二:贵州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却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量低,交通不便。人口分布不均,存在着“地广而嫌狭,人稀而患挤”的矛盾。

材料三:人口调和指数是表示一个地区人口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协调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T=。其中,T表示人口调和指数,Di表示承载人口密度,D0表示现实人口密度。

当T=1时,说明人口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协调的。当T>1时,说明人口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处于过剩状态,不存在人口压力。当T<1,说明人口处于不足状态,已构成人口压力。人口调和指数又分为自然人口调和指数和经济人口调和指数。


图1 贵州省自然人口调和指数分布图   图2贵州省经济人口调和指数分布图

注:图例中由A至E,人口调和指数由大到小。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县(市)数。

(1)分析贵州省“地无三里平”的成因。
(2)说明贵州省经济人口调和指数的分布特征。
(3)贵阳市自然人口调和指数处于E类地区,而经济人口调和指数反处于A类地区,分析其中的原因。
(4)为了使贵州省人口调和指数向理想的方向转化,请提出该地区发展的方向和可以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