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的银行存款
美国  凯瑟琳·福伯斯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
钱分成好几摞。
“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我们孩子当中有人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5分的镍币或一角银币放在一边。
我们眼看着那钱堆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点点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
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我们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的、安全的感觉。我们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一个在城里的银行有存款的。
我忘不了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的情景。我们看见几个不认识的大人把家具搬走了,可怜的简森太太眼泪汪汪的。当时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一切会不会,可不可能也落到我们的头上?
这时戴格玛滚烫的小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还轻轻地对我说:“我们银行里有存款。”马上我觉得又能喘气了。
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大家又急切地拉过椅子聚到桌子面前。我把那只漆着鲜艳颜色的盒子拿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妈妈面前。
这就是我们的“小银行”。它和城里的大银行不同之点在于有急需时就用这里面的钱。昆斯廷摔断胳膊请大夫时动用过。戴格玛得了重感冒,爸爸要买药的时候用过。
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学费多少,书费多少,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数出来。可是不够。
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我们一致同意。
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伦的副食商店去干活。”妈妈对他赞赏地笑了一笑。她慢慢地写下了一个数字,加减了一番。爸爸很快地心算了一遍。“还不够,”他把烟斗从嘴里拿下来端详了好一会之后,说道,“我戒烟。”妈妈从桌子这边伸出手,无言地抚摸着爸爸的袖子,又写下了一个数字。我说:“我每星期五晚上到桑德曼家去看孩子。”“好。”妈妈说。
大家一起出力干活,使得去大银行取钱的事一再拖延。这简直像游戏一样有趣。
在罢工期,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到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和咖啡蛋糕。妈妈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咖啡蛋糕在烤箱里再烤一下吃起来和新出炉的差不多。爸爸每天晚上到奶制品公司刷瓶子。老板说那里的发酸牛奶可以随便拿。妈妈把酸了的牛奶做成奶酪。最后,罢工结束了,爸爸又去上工了。那天妈妈的背似乎也比平时直了一点。
她自豪地环顾着我们大家,说:“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取钱。”
后来,好像忽然之间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一个个结了婚,离开了家。爸爸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也闪烁着根根白发。在那个时候,我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
也在那个时候,我的第一篇小说被一家杂志接受了。收到支票的时候,我急忙跑到妈妈家里,把那张长长的绿色的纸条放在她的膝盖上。我对她说:“这是给你的,放在你的存折上。”她把支票在手里捏了一会,说:“好。”眼睛里透着骄傲的神色。我说:“明天,你一定得拿到银行里去。”
“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
“我用不着去,妈妈。你瞧,我已经签上字把它落到了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银行营业员,他就存到你的账上了。”
妈妈抬头看着我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哪里有什么存款,”她说,“我活了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的大门。”
【小题1】小说中妈妈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小题2】文中为什么要提到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的遭遇?
【小题3】文章最后,“妈妈”说她从来没有在银行里存过款,小说以此收尾,有何作用?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人主张译为“美丽的谎言”,你认为哪一个更恰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4 03:1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婉言相告

美纳博科夫

欧金尼娅是个流亡的老寡妇,总是穿身黑衣服。前一天她的独生子米沙死了,至今她还不知道。

早上七点左右,欧金尼娅的老朋友切莫比尔斯基夫妇收到来自巴黎的电报,米沙干活的那个工厂的厂长说他是从楼顶掉进电梯井的。

这时候,欧金尼娅也起床了,她到厨房煮了些咖啡。欧金尼娅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不和房东太太讲话了,这也不是她们第一次吵架。不过,她跟朋友们说起来时,总说自己无意搬走。要是决定和谁断绝关系,她只要关上那个像黑色小拎包一样的便携式助听器就行了。她提着咖啡壶走过门厅,发现地上有张明信片,是邮递员从门上的投信缝隙塞进来的。明信片是儿子寄来的。

她一手提着咖啡壶,站在门槛上读。明信片上写道:“亲爱的妈妈,我一直拼命工作,晚上滑了一跤,哪儿都去不成了。”

切莫比尔斯基夫妇之前通过更先进的通讯方式知道了米沙的死讯,结果便是她现在读到的这几行字,实际上不是她儿子写来的。

两条街之外的公寓里,切莫比尔斯基正从ー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他一边走,一边无奈地摆手:“该怎么告诉地呢?上帝,真不幸啊。地肯定受不了的。可怜的孩子啊,还不到三十岁。想想这工作还是我帮他找的呢……”他的妻子边哭边挠地白发稀疏的头,分别打电话给利普什泰恩夫妇,列诺什卡,奥尔尚斯基医生——但就是下不了决心自己先到欧金尼娅家去。

欧金尼娅喝完咖啡后挎上黑网兜,提上手提包出门了。她身子仍然挺得笔直。不戴助听器的话,她就是个彻底的聋子。就是戴上,耳朵也很背。小镇的嘈杂声对她而言就是她血液的流动声。在这样已成习惯的背景中,周围的世界与她相安无事。行人是橡胶人,狗是毛绒狗,电车寂静无声。她在这一片寂静中行走,面无表情,但整体来说她对自已还是满意的:穿着黑衣,受着耳聋的迷惑和限制。她在想,明天,是个假日,可能有人来访。她应该买点上次买的烤饼。路过钟表铺时,她记起来该把米沙的手表拿回来。表是米沙在巴黎摔坏的,托人顺路带給她。她走进了钟表铺,悄无声息。钟摆晃动,各晃各的,各走各的时间。她从手袋里拿出了个钱包模样的小东西,急急地戴上,从前做这么快的动作还不好意恩。钟表商熟悉的声音远远传来——起初很响——接着消失了,然后冲到她面前猛响起来。

“好了,我听见了,下个星期五。”

一离开钟表铺,她又让自己与世隔绝起来。她带有黄斑的衰老眼睛又一次显得安详平静,甚至露出快乐的神色。

她一路走一路随意观看,将赞许的目光投向孩子、小狗。走了一会儿,早春空气令人发困,她边走边打哈欠。在面饼店里,她仔细挑选面饼,走动时不敢伸直指头——原来,黑羊毛手套上破了个洞。她出了门,隔壁店里在卖男式村衣,引起了她的兴趣。刚要进去,突然胳膊被舒夫太太拉住,欧金尼娅迅速地调整好她的复杂机器,这时候世界才变得有声了。舒夫太太对准黑色助听器,要把她的声音直接灌入:“巴黎有消息吗?”“有啊,经常有,”欧金尼娅轻声说道,又加了一句,“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好心的舒夫太太尖声喊着回答,那声音刺得欧金尼娅眼里闪出痛苦的神色。

舒夫太太到现在什么情况都不知晓,回到家,切莫比尔斯基正在给她丈夫打电话。舒夫建议写几个纸条给欧金尼娅看,说米沙病了,从轻说到重。

欧金尼娅回到家,在门口的台阶上发现了切莫比尔斯基。他们进了门,切莫比尔斯基太太先来了,已经等了好长一阵。煎熬就要开始了。

欧金尼娅喜欢朋友们来访。见他们来,她只觉得高兴,赶紧热情地忙活起来,切莫比尔斯基夫妇硬拉着她坐下。

“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始吧。”他妻子恳求道。

“唉,我能说什么呀!”切莫比尔斯基叫道,猛地站起来,绕着屋子打转。

欧金尼娅已经注意到周围人的脸色,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

门铃响了,房东太太神情凝重地开门,请进来艾达姐妹。她俩脸色白得可怕。

助听器就放在地眼前的桌布上,一会儿朝着这个客人,一会儿又朝向那个客人,可是声音斜着传过来,听不真切。突然,舒夫夫妇走了进来,接着又进来了瘸子利普什泰恩和他的母亲,后面还有奥尔尚斯基夫妇、列诺什卡——大家都互相说着话,不过小心不让欧金尼娅听见。其实大家已经分成几个组把她围在了中间,一个个严肃紧张。

欧金尼娅的笑容突然消失了,换成了怨恨一般的神色,继续把助听器伸向客人——

躲到远处屋角抽泣的切莫比尔斯基咆哮道:“还解释什么——死了,死了,死了!”可是她已经不敢往他那边看了。

(有删改)

【小题1】请解释划线句子中“煎熬”的含义。
【小题2】小说如何借助听器来塑造欧金尼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我是小白鼠

美亨特·佩雷特

还记得那个外出吃饭是放松、是享受的时光吗?那时,有人为你做饭、为你端饭,你走后还会为你清理桌子。可惜啊,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今天当你再去饭馆吃饭时,你仿佛就像那些为得到一块奶酪而必须穿过道道迷宫的实验室老鼠。

那次我一进饭馆的门,侍者就迎了上来:“晚上好。要张坐四个人的桌子?”

“是的,谢谢。”

“在吸烟区还是无烟区就坐?”

“无烟区。”

“你喜欢在室内还是喜欢在室外呢?”

“我想室内好一些。”

“你想坐在大厅里,还是单间还是我们那可爱的能享受阳光的地方?”

“嗯,让我想想……”

“我可以在能享受阳光、能看到外边景色的地方找个桌子。”

“那好。”我跟他来到那里。

“现在,你是想要可俯瞰高尔夫球场的,还是可眺望湖上落日的,还是要看远山树色的?”

“随你便吧。”我说,也让你给我做个决定吧。

他让我坐下,我也不知道窗外到底是什么景色,因为天已经完全黑了。

然后,一个更年轻漂亮,穿着也更好的侍者又走了上来,他说:“我叫保罗,将是你这顿饭的侍者。你都订什么菜呢?”

“用不着订什么,你只要给我端来小牛肉和烤土豆就行了。”

“要汤还是要沙拉?”

“沙拉。”

“我们有混合的青菜沙拉,还有几种别的,你要哪一种?”

“就给我青菜沙拉吧。”

“用什么拌呢?”

“随你的便吧。”

他又给我说了好几种拌沙拉的配料,我说随便一种吧。这时我已烦透了他的虚假客套。

“你的烤土豆呢?”我一听就知道他又要问什么,就说:“我只要烤土豆,什么也不带的烤土豆。”

“不要黄油也不要酸奶酪?”

“不要。”

“也不要细香葱?”

“不要!你懂不懂英语?我什么浇头也不要,你只要给我拿烤土豆和烤小牛排就行了。”我喊了起来。

“那你是要哪一种牛排呢?4盎司、8盎司或12盎司的?”

“随便。”

“什么火候的,嫩的、半嫩不嫩的、老的、还是半老不老的?”

我气急了,说:“我真想到外边教训教训你。”

“太好了,你想在哪儿打,停车场、胡同还是饭店前的大街上?”

“就在这儿!”说着我一拳打了过去,他一低头躲过,随后一个左钩拳打在了我的眼上。这是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没再让我挑选。我半昏半迷地瘫在了椅子上。迷蒙中听到有人赶来了,正训斥保罗。过了一会儿,我完全清醒了,发现饭店经理正在向我赔罪,他还提议给我买一杯饮料。我说一杯水就行了。他又问我:“那你是要进口矿泉水呢,还是带柠檬的苏打水?”

(有删改)

【小题1】从小说的开头到“我气急了,说:‘我真想到外边教训教训你’”这一段,“我”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这是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没再让我挑选”一句,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以“我是小白鼠”为题,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异乡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但是他却没有我那么幸运。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得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的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文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本文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一群伤兵每天都到医院治疗,“我”伤愈后还能踢足球,而少校这位战前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手,战后却不能击剑了。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似乎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小题2】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小题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小题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