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物

(英)梅亚·格林

阿诺德走进病房,却突然收住了脚步。他看见了伯吉斯先生,左边第六床便是。他还发现伯吉斯先生病床旁边站着一个人。糟糕!阿诺德心里咯噔了一下,史迪成可能会发现他的。他是无意中听到史迪成可能要去医院探望伯吉斯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阿诺德马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去医院看望一下。于是,他赶紧喝了一杯茶,便匆匆地朝医院奔去。然而,史迪威还是先到了一步。

阿诺德买了一些葡萄!可是,他看见床边的储柜上竟也放着一大串葡萄,好像是那种无核的小葡萄,属于价钱较贵的那种。肯定是该死的史迪威送的!他觉得还是将自己的那串葡萄扔了为好,但又觉得扔了实在可惜。留下自己吃算了,他心想。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于是,他将那葡萄随手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只要史迪威在那里,他就不好进去了,可病房外面又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想来想去,阿诺德只得又退到了楼下,在接待处茫然无措地转来转去。

究竟该给伯吉斯先生送点什么礼物呢?买束鲜花?那太丢人现眼了!买本书怎么样?正好那边有一个书摊。阿诺德走过去随手捡起一本平装书,一看价格,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将近6英镑!上次买的那本书才花了他2.5先令。

阿诺德走进自助餐厅要了一杯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他只得与别人共用一张餐桌。坐在餐桌的东面,外面的人看不到他,而他却正好可以盯到那边的楼梯口。

在他的旁边,一位穿红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个朋友交谈着。她的手提包散开着,就放在她身边的座位上。里面的东西阿诺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日常用品中间夹着一个小瓶子。一个小瓶子装的威士忌酒!

这下他心里总算有了主意!刚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伯吉斯先生平时就喜欢喝上一杯。史迪威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但现在即使想到也为时已晚了。医院是不会卖酒的,即使他想跑出去买,恐怕在这座医院周围方圆几英里的范围内也找不到一家卖酒的商店。

一想到生活中的不公,阿诺德的心情不由得郁闷起来。自己在那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的马屁。阿诺德压根儿就不相信热情。现在,他们要讨论什么重组问题。阿诺德心里明白,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他们竟然还美其名曰“提前退休”。哼!如果经济上负担得起,提前退休也就罢了,而阿诺德是负担不起的。到了这种年龄,他还能去哪里找到工作呢?

阿诺德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瓶子。史迪威怎么在病房里待了那么长时间?想必他也找不到那么多话要说吧,老伯吉斯先生在精神状况最好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语的。“身体还好吗?”“这里的饮食怎么样?”“工作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问候一下不就得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当然,史迪成与众不同,他可以谈上几个小时还觉得言犹未尽。阿诺德真希望史迪威把伯吉斯先生烦得要死。

红衣女人还坐在那儿跟朋友交谈着。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

史迪成终于出来了!他走下了楼梯。阿诺德站起身来,故意将那女人的手提包碰到了地上。

“噢,请原谅,你看我笨手笨脚的。让我来捡吧。”

阿诺德弯下腰检起了滚落到地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带微笑地将手提包交还给它的女主人,然后,快步跑向楼梯口。

把它搞到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阿诺德暗自庆幸。不过,他的心头也掠过一丝负罪感。可他转念又想,这完全是那女人自己的过错。谁让她将自己的手提包那样敞开着,让那诱人的东西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全是自讨苦吃嘛!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副神情。

他想,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

想到这儿,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

大约过了几分钟,红衣女人坐在楼下化验室的一个小隔间里。她在手提包里不停地翻着,脸上流露出一种疑惑的神情。

“非常抱歉,”她说道,“我记得出门的时候自己是带上了的。”

“别着急。”护士安慰道,“你可以去再接一份。记住,要采用中段尿样。厕所就在那边。”

【小题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人公阿诺德的形象特点。
【小题2】小说中间部分插入关于“岗位重组”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小说的结尾。
【小题4】小说中的“礼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9 10:0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夜莺之幸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在雅尔塔的契诃夫故居,壁炉上方的墙上,列维坦画了一幅很简单的画——寒露打湿草地时分秋日暮霭中的一个干草垛。
列维坦把这幅风景画作为追忆遥远、可爱的俄罗斯的礼物留给了契诃夫。
这幅风景画很简单,像列维坦所有的画一样质朴无华。你可以在这些画前站上一两个钟头,但到头来仍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伤感的色彩魅力何在。
奥秘(如果可称之为奥秘的话)在于,列维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对祖国强烈的爱,展示了我们羞涩的、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爱。
我第一次看到俄罗斯中部的景色,是在二十岁上。当时正值秋季。我由基辅前往莫斯科。在距莫斯科不远处,我从车窗里看见一条落满黄叶的蓝得出奇的小河。
我把头探出窗外,一时间竟喘不过气来。为什么会喘不过气来呢?那时我还无法领悟。
如今我明白了,那时我喘不过气来,是由于高兴,由于一下子领略了车窗外寒风中掠过的祖国的美景。
我头一回来到莫斯科后的第二天,就去了特列季雅科夫画廊。我一走进侧厅,又一下子喘不过气来。我站在列维坦那幅《金色的秋天》前,泪水不由地灼痛了我的眼睛(那时我觉得落泪是很羞耻的)。这幅画表现了雄伟的、陶冶情操的美,它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以致我至今仍然无法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美。
在莫斯科逗留的七天中,我一直怀着惊讶、激动的心情,安静地在画廊里列维坦的画幅前度过。
我全身都在颤抖。我感到,我身上发生了不可理喻的变化。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还不清楚。
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发现了自己的祖国。我已经爱上了她,直至她那每一片不起眼的橡树叶上的最后一道脉络。我心甘情愿把当时还年轻的心灵的全部力量奉献给这个国家。
在祖国的腹地,亲身接触了列维坦的全部诗意之后,才能深刻理解和最强烈地爱上他。
我第一次和列维坦“邂逅”,是在特列季雅科夫画廊。
第二次“邂逅”,是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林木蓊郁、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些地方渺无人烟,几乎无路可通。我只好乘坐火车,乘平底渡船渡过林中的河流。
战争结束了,灰蒙蒙的树林之上,依稀现出浅绿色的天空。空气中充溢着花儿正在凋萎的湿漉漉的那带有几分寒意的馨香。
天上露出晚霞微弱而清澈的光辉。在大地的边缘上方,低悬着皎洁、惨淡的月轮。“这就是列维坦!”我不知怎地这么想着,于是我的心像在青春时期那样怦怦直跳起来。
四周一片静谧。
蓦地,丛树中有什么东西叮当响了一声,仿佛有人碰了一下小铃铛,黑的水面上旋即响起夜莺高亢的鸣啭,撒落在睡莲丛中。
一只夜莺停止了歌唱,侧耳谛听,尔后仿佛用夜露嗽了嗽喉咙,又放声啼唱起来,奇异、滑稽的歌声在河上回荡。
不一会,许多夜莺像得到号令似的,在两岸各处的藤蔓丛中齐声啼唱起来。
朝霞仿佛因而更迅速地燃红了。入夜后就悬挂在这整片林区上空的一道柔和、嫣红的云彩已清晰可见。夜莺的大合唱愈来愈高亢。朝霞展现了浑沌的远方。
我不知为什么又思量起来:“这是列维坦的朝霞……”河对岸是一片绵延的树林。林中万物,就连最微不足道的,最平常的其貌不扬的植物——带粘性的红菇和草莓的白色小花也显得极其令人赏心悦目。
我又想起了列维坦,想到祖国大地上的一切,乃至这朵柔弱的野花,都是这样妍丽可爱。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将再也看不见这一切了,许多人会痛苦得心儿缩紧的。
注:康·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前苏联著名作家。其作品多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描写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和前苏联的广阔生活画面。他的作品得到高尔基和罗曼·罗兰的赏识。1965年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小题1】文中作者说:“我感到,我身上发生了不可理喻的变化。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还不清楚。”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2】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小题3】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请分析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爱国情怀。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国当代爱国主义表现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狐狸的母爱
【加拿大】汤普森·西顿
这窝狐狸应该完蛋了,叔叔雇来的那个柏迪,正在使劲地挥舞着十字锹和铲子,挖了一个钟头以后,老狐狸维克森还在附近的林子里徘徊,两只猎狗发疯似的朝它猛冲过去。就在这时,柏迪兴奋地叫了起来:“先生,它们在这儿啦!”
那四只毛茸茸的小狐狸,正躲在狐狸洞尽头的角落里,拼命地往后退缩着。
我根本来不及阻止,柏迪就狠狠地一铲子铲了下去,再加上猎狗突然往前一冲,小狐狸一下子就死了三只。第四只,是那只最小的,被我兜住尾巴高高地拎了起来,才没被横冲直撞的猎狗弄死。
小家伙短促地叫了一声,它那可怜的妈妈维克森被它的叫声引了过来。它左右徘徊,离我们很近,要不是有两只猎狗挡在中间——它们好像总是挡在中间的——凑巧给它作了掩护,它早就挨上枪子儿了。
活着的那只小狐狸,被扔进一只口袋,它不幸的哥哥们,又被扔回它们的育儿室里,被柏迪用几铲黄土埋了。
我们回到家不久,就用链条把小狐狸拴在了谷场上。谁也说不出,为什么单单让它活着。可是我们心照不宣地这么做了,无论谁都没有弄死它的念头。
它是个漂亮的小家伙,样子有些像狐狸和羊的混合体。我叫它梯普,只要有人待在附近,它就总是愁眉苦脸、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它的箱子里。
到了夜晚,小家伙会变得非常不安,它悄悄地从箱子里爬出来,使劲拉扯着链条,不时用前爪抓住它,愤愤地啃咬。
但是有一次,它咬着咬着突然停了下来,似乎在倾听什么声音,接着又抬起它那黑黑的小鼻子,用颤抖的声音,急促地叫了一声。
几分钟后,木头堆上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老狐狸飞快地咬住了小家伙,掉头就往它的来路上拖。可是,拖到链条拉得笔直的时候,小家伙被妈妈的嘴巴狠狠地扯了一下。这时候,有一扇窗户打开了,维克森吓得又逃回木头堆那边去了。
一个钟头以后,小狐狸停止了跑动和叫唤。我借着月光,偷偷往外一瞧,看见了狐狸妈妈的身影。它伸直身子躺在小家伙的旁边,嘴里在啃什么东西——我听到一种铁器的咔嚓声,原来,它在啃那条无情的铁链。而小家伙梯普呢,这时正忙着大吃大喝呢。
看见我出来,老狐狸迅速逃进黑洞洞的林子里去了。
第二天早晨,我发现链条上离小家伙脖子一两米的地方,已经被磨得雪亮了。
后来我走进树林,跑到被破坏的狐狸洞口的时候,又发现了维克森的痕迹。这只可怜的伤心欲绝的狐狸妈妈来过这儿,而且把孩子们浑身污泥的尸体全掘了出来。
地上横躺着三只小狐狸的尸体,身上都被舔得光溜溜的。在新堆好的泥土上,到处都印下了可以说明问题的痕迹——这些痕迹告诉我,它曾经在这些尸体旁边,悲痛地守了很久很久。它像往常一样,把夜间猎捕来的东西,带到这儿来给它们吃。它曾经平躺在它们身旁,徒劳地把天然的饮料喂给它们喝。
现在它一定已经知道,它的这些小宝宝已经死了。
我们的俘虏梯普,现在成了维克森唯一的亲人。
为了保护鸡,我们把猎狗全放了出来。我们把狐狸最喜爱,而猎狗却碰也不会碰的鸡头上了毒药,散放在树林里。
小狐狸被抓的第二天晚上,我听见链条在嚓嚓作响,半个钟头以后,从猎狗那儿传来一阵狂吠声。接着,这种叫声径直朝远处的树林里移去,我一听就知道它们又在追维克森了。它们一直往北,朝铁路的方向奔去,后来渐渐就听不到它们的动静了。第二天早晨,那些猎狗还没回来。
我们不久就查明了原因。原来,狐狸对铁路的情况,早就心里有数了,并且很快就想出了几种利用它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被猎狗追赶的时候,趁火车就要开过之前,沿着铁轨跑上一大段路。因为在铁器上留下的气味,总是非常淡的,再加上火车轰隆隆地在上面开过,气味就完全消除了,而且猎狗也常有被火车头碾死的可能。另一种方法更有把握,不过做起来也更困难,那就是在跑得飞快的火车头前面,把猎狗一直带到一座高高的桥上,这样它们就一定会被追上来的火车头碾得稀烂。
昨天晚上,维克森就是巧妙地施展了这种手段。我们在铁路上发现了猎狗兰格血肉模糊的尸体,知道维克森已经报仇雪恨了。
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就又来到谷场上,它又弄死了一只鸡给梯普,并且喘着气,伸直了身子躺在梯普身旁,让孩子解渴。
通过这天晚上被弄死的那只母鸡,维克森夜里来我们这儿的事情,又被我叔叔发觉了。
第三天晚上,我叔叔拿着枪,亲自看守了一个钟头。
早晨我们又发现,维克森还是来过小家伙这儿的。到第四天晚上,我发现叔叔又在亲自站岗,因为另一只鸡又被偷走了。
天黑不久,我们听见一声枪响,维克森把带着的东西往地上一扔,撒腿就溜掉了。
维克森已经被人用枪赶跑了三次,难道还会跑来喂它的孩子,救它的孩子吗?
它会来吗?
到了第五天晚上,在小家伙颤声地哀叫了一声之后,木头堆上便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这回在旁边观察它们的只有我一个人。
它像个影子似的跑来,待了一会儿,又无声无息地走掉了。梯普呢,一口咬住了它扔下的一样食物,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可是,就在它吞咽的时候,一阵剧痛刺透了它的全身,痛得它禁不住失声大叫起来。接着,小家伙又挣扎了一会儿,就躺在地上永远不动了。
维克森的母爱是强烈的。它非常清楚毒药的功力,也懂得毒饵的性能。可是,这次它扔给小家伙吃的是毒饵,结果小梯普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很难解释了。
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又在林子里做了一次搜捕。雪地告诉我们,维克森已经不再在这个松林里游荡了。我们只知道它离开了此地,到底上哪儿去了,谁也没有发现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14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狐狸洞穴被毁,只有小梯普幸存;狐狸妈妈维克森伤心欲绝,设法营救梯普;又诱杀猎狗,报仇雪恨;最后看营救无望,毒杀梯普。
B.文中对狐狸遭遇的描写,让人对小狐狸梯普和妈妈维克森的命运深表同情。作者十分鲜明地表达了对叔叔和柏迪猎杀狐狸的种种行径的厌恶和斥责。
C.维克森不小心喂了小狐狸含有巨大毒性的食物,致使小狐狸当场死亡,这给她带来致命打击,所以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她。
D.小说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狐狸利用铁路诱杀猎狗的过程,然后正面描写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又到谷场上弄死一只鸡的场景。
【小题2】作品在描写小狐狸梯普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
【小题3】有人说,西顿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多带有悲剧英雄的气质,充满生命的尊严。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博士学位
牛津大学魅力超凡,但对17岁的霍金来说,头一年的功课很没意思。他几乎毫不费力就能解答导师出的任何物理或数学问题,轻易的胜利无法带来成就感。他很少做笔记,对很多标准教科书也不信任。一位导师根据一本教科书给全班出了一些题,霍金竟然没做任何一题,导师问他原因时,他花了二十分钟指出了那本书中所有的错误。
进入牛津快三年的时候,霍金开始面临毕业考试的压力。有一件事使情况有些复杂,那就是他已向剑桥大学提出申请,准备攻读宇宙学博士。但是要被剑桥录取,他就必须得到牛津所授予的最高荣誉——第一等学位。霍金的毕业考试成绩在第一等和第二等之间。他必须再参加口试。他很了解自己在学校中的形象,但他低估了别人对他天分的高度评价。当主试者要求他能谈未来的计划时,他说:“您给我第一等,我将进剑桥,如果我得到第二等我将留在牛津,所以我想您会给我第一等。”结果他们真的给了他第一等。
霍金到剑桥攻读博士时选择了宇宙学,他认为“宇宙学有着定义明确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被分配给一位名叫夏玛的教授,他很快发现夏玛是一位能给他很多鼓励的老师,一位总有时间与他讨论问题的科学家。
第一学期早些时候,夏玛注意到霍金有轻微的语言障碍,霍金的父母和同学也注意到他有点儿不对劲:一个宴会上,霍金倒一杯葡萄酒时,把大部分酒倒在了桌布上而不是杯子里。春季学期前,霍金被送进一家医院接受检查。他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无法治愈的运动神经元症。这种病的发展结果是全身肌肉萎缩而瘫痪,但大脑的诸如思考与记忆的高级功能不受损害。通常的预测是当蔓延性瘫痪导致呼吸肌肉失效时,病人会因窒息或肺炎而死亡。医生预言霍金只能再活两年。毫无疑问,霍金深受打击,认为自己可能活不到读完博士。一段消沉之后,他想:“如果我非死不可的话,那也要做些好事再死。”
天文学家霍耶教授是剑桥大学鼎鼎有名的人物,在宇宙的稳态理论上花了很多心血,但他在还没有考虑成熟时,就在一次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公布了他理论的最新部分。演讲结束的热烈掌声后,霍耶问大家是否有任何问题。霍金当然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而且完全听懂了。他抓着手杖慢慢站起来,会议厅里顿时安静下来。
“你所谈的那个量是发散的(即无限大)。”霍金说。
一时之间,压低了的私语声传遍了听众席:如果霍金说的正确,霍耶的最新成果就是错误的。“它当然不发散。”霍耶回答。“它是发散的。”霍金大胆抗议。“你怎么知道呢?”霍耶高声吼道。“因为我把它算出来了。”霍金慢慢地回答。
一阵使人窘迫的笑声传遍了会场。霍耶对这个傲慢的年轻人感到非常愤怒,认为霍金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霍金与其他人指出,霍耶不应该公布尚未证实的结果,是他不讲学术道德在先。
霍金的病情很快恶化:走路极困难,有时会重重摔一跤;说话的声音变得莫名其妙,不再只是普通的模糊。但没有任何变化能减慢他的研究进度,事实上,他的研究工作进展得更快,并且比他过去学术生涯中曾做过的都要好。
一天晚上,在会剑桥途中的火车上,霍金一时默默地注视着窗外,车内的朋友们正在争论着彭罗斯的一些数学论点。突然,霍金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向坐在对面的夏玛说:“如果把彭罗斯的奇点理论,运用到整个宇宙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将他推到了成为超级科学巨星的路上。把奇点理论运用于宇宙研究绝非一个简单问题,几个月内,夏玛注意到这位年轻的博士生正在做一件的确很特殊的事情。当霍金对自己思想背后的数学感到满意时,就开始写博士学位论文。论文最后一章是极有才气的研究成果,幸亏有了这一章,才使霍金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从那时起,这位23岁的物理学家就可以自称为霍金博士了。
(摘编自迈克尔·怀特、约翰·葛瑞本《霍金传》,邱励欧、王滋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指出了导师出的一本教科书中的一处错误,说明年仅17岁的霍金智力非凡。
B.当霍金参加口试时,低估了别人对他天分的高度评价,没想到结果真的是得到了第一等学位。
C.霍金在剑桥攻读博士时,选择的是宇宙学,夏玛教授给了他很多的鼓励。
D.霍耶教授在没有充分考虑成熟时,冒然公布了他理论的最新部分,在霍金的质疑下,大家最后认为霍耶教授不应该公布尚未证实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交代霍金在牛津大学期间的突出表现,为写他后来能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宇宙学博士并取得成功作了铺垫。
B.文中引用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也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传记具有特别的感染力。
C.皇家学会会议上,“霍金慢慢地回答”表明他已经有语言障碍,“使人窘迫的笑声”则既针对霍金又针对霍耶。
D.火车上那个“简单的想法”并不简单,它是霍金广泛学习和长期研究的结果,它使霍金跻身为超级科学巨星。
E. 年轻时的霍金成为物理学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健康的体魄也毫不影响科学家们研究科学和不断创造。
【小题3】从全文看,霍金获得博士学位与他的哪些优秀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偷偷地看到

查利·斯托一直等到听见母亲打鼾才下床。

一道探照灯光划破长空,照亮了云堆,刺进云堆之间墨黑的高空,这是在搜索敌机。斯托感到害怕。但是想到父亲开的烟店——就在12级木梯下面,便增强了勇气,他12岁了,但因从来没有吸过烟而遭到郡立学校孩子们的嘲笑。偷父亲的香烟是罪过,对此斯托毫不怀疑,但是他不喜爱自己的父亲。对他来说,父亲的形象是不实在的,像个鬼魂,面色苍白,身体清瘦,模糊不定,只是在心血来潮时才偶尔注意到他,甚至对他的惩罚也交给母亲。而对母亲,他明显充满了爱。母亲虽然吵吵嚷嚷,但是和蔼可亲,是母亲充实了他的世界。从他的谈话里,斯托断定母亲是一切人的朋友。但是父亲的爱和憎正像他的行动一样捉摸不定。他说今夜要到诺维奇去,可是你永远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斯托爬下楼梯,心里惊慌害怕。当楼梯嘎吱嘎吱响起来的时候,他紧紧抓住了自己的睡衫领子。

他一下楼梯,立即就进去了小店。店里太黑,看不见路,他又不敢去摸电灯开关。在最后一阶楼梯上,他双手捧着下巴,绝望地坐了半分钟。他听见了街上的脚步声,几个人快步行走的声音。斯托感到奇怪,夜这么深竟然还有人走动。脚步声越来越近,最后停了下来;一把钥匙在店门上转动,一个声音说:“让他进去。”接着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先生,请安静一点,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我不想惊醒我的家人。”在父亲优柔寡断的声音里,有一种查利感到陌生的语调。孩子摒住呼吸,担心父亲听到他的心跳。他紧紧地抓住自己的睡衫,心里祷告说:“上帝啊,可别让我被抓住。”从柜台的一道缝隙里,他能看到父亲站在两个人之间,一只手抓住他高高的硬衣领。这两个人头戴圆顶硬礼帽,身穿束腰风雨衣,查利都没有见过。

“抽支烟吧。”父亲说,声音干巴巴的,像饼干似的。两个人摇摇头,“我们执行任务的时候不抽烟。”他口气很温和,但不亲切。查利·斯托想:父亲肯定是病了。

父亲把整个商店看了一遍,好像第一次看到那样。“对那些喜欢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小店……我妻子会把它卖掉的,我想……哦,你们想走了,我拿件上衣。”

“我们有个人得跟你一块去。”那个陌生人说。

“不必麻烦,衣服就挂在那儿。”

另一个人感到奇怪的说:“你不想和你妻子说句话?”声音不高,但是很果断:“不。可以推到明天的事今天决不做。以后她会有机会听到的,不是吗?”

“是,是,”一个陌生人说。他很高兴,鼓励说:“不要太担心,生命嘛……”

大门关上后,斯托蹑手蹑脚地爬上楼,又蹑手蹑脚地爬上床。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深更半夜又离开家,也不知道那两个陌生人是谁。奇怪和畏惧使他有一会儿不能入睡,仿佛有一张熟悉的照片从镜框里走了出来,责备他粗心大意。他记得父亲如何抓紧衣领,如何用谚语给自己打气。他第一次想到,母亲喜欢吵闹,和蔼可亲,而父亲更像自己,在黑暗中做些使他害怕的事情。他很乐意下楼告诉父亲,自己爱他。可是他通过窗子听到的是,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只有他和母亲留在家里。

(选自《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偷偷地看到》以孩子查利·斯托的所见所思,展开小说相关人物和情节。尽管描摹父亲和母亲寥寥数语,但却形象鲜明。
B.在整个小说情节中,查利·斯托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整个人在情节的展开中逐渐成熟,对父亲的态度由不喜欢转向了亲近。
C.小说中,通过查利·斯托父亲与陌生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斯托的父亲是一个捉摸不定的人,对斯托而言父亲形象是不实在的。
D.小说中斯托父亲环视整个商店,就好像是第一次看到那样,心中充满了对商店的留恋,实际上是斯托父亲对自己家人的不舍。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简析其形象
【小题3】本篇小说结构极富特色,请结合文本说明小说“明暗双线结构”,并简析双线结构的效果。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③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④“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⑤“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知道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④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把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把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小题1】(小题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2】(小题2)理解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②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
【小题3】(小题3)简析第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小题4)文学评论家说,拉丁美洲作家常借助象征手法,设置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来表达深邃的主题。请结合小说画线段落谈谈你对荒诞情节和象征手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