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每天每时都在思索,这不是什么技术性和深奥的事,但也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小事。这一功能必须是与智力相协调,每一次都不能有思维混乱。这是一种推理的过程,是在判断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间接地得出信念,正因为如此,这可能做对了,也可能做错,所以需要谨慎小心,需要锻炼。它愈是重要,出了错的危害也就愈大。

比穆勒更早的一位学者约翰·洛克(1632-1704)阐述过思维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和训练思维的必要性,以便通过思维得到尽量好的效果和防止最坏的结果。他说,“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以这一种或那一种观点为依据,以该观点作为行动的理由;不论他运用何种手段,他都是以自己这一有充分根据或并无充分依据的见解作为引导,按照这一正确或错误见解而投入他的全部行动力量……神殿教堂都有它们的神圣偶像,我们都看到有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实际上,在人们的头脑中,这些观念和偶像都是始终指导他们行动的无形力量,他们都普遍心甘情愿地服从这一指导。因此,极其重要的是要非常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正确运用自己的认识以探求知识和判断实际效果。”既然一切有意实施的活动以及我们种种力量的运用都有赖于思维,洛克强调非常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极其重要”,就是恰如其分的。思维的力量能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出错失误。它使我们高于禽兽,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干出禽兽由于其本能限制而干不出的蠢事。

在一定程度上,正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些需要调节推理思维活动的情形。生活中许多时候都必须遵从基本的和持续的规矩,它是任何巧计都代替不了的。被火烫过的孩子怕火,给他讲,火能供热的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让他理顺自己的思路。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也要求在合理思维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正确的推理才会见效。正确的思维有益于生活,至少可以使生活避免相当多的烦恼。敌情险情、安全保障、饮食调理或重要社会交往的种种征兆迹象,都需要得到正确的辨认。

然而思维能力的这种训练虽然在一定限度内能见效,却不能让我们不受限制到处畅行无阻。在一个方向上得出合乎逻辑的见解,并不能保证不会在另一个方向上走得过头而得出错误结论。野蛮人中间的狩猎专家很擅长发现野兽的行踪和位置,但谈起野兽习性的和构造时却可能鬼话连篇。对于生活的安全和繁荣,没有直接可见的障碍来阻止人们思索推理,但也没有天然的阻力来防止人们得出错误的信念。有时很少一点事实明亮显眼,人们就将它们作为依据而下了结论;而有时事实有一大堆却引不出适当的结论,只是因为它们有悖于现有习俗而不受欢迎。还有一种倾向是所谓的“原始的轻信”,分辨不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合情合理的结论。一见云里雾里有引人注目的脸面,就信以为真。天然的智力阻挡不了谬误的传播;虽然阅历不浅但思维不正确,就仍然会积累许多错误的信念。错误与错误可能互为印证而交织成越来越大、越顽固的一套谬论。梦、星相、手掌纹路都用来占卜吉凶,纸牌的跌落被认为一定是预兆,而自然界一些极其重要的事态却遭忽视。各式各样的占卜迷信如今仅见于一些阴暗的角落,但从前却是普遍流行的。人们用了很多很多的科学事实才驳倒了它们。

(节选自约翰·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

【小题1】下列对思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生活中,人们都是依照观念行事,因此,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训练思维是很重要的。
B.正确的思维有益于社会和生活,可以使生活避免很多的烦恼。
C.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某一方面得出合乎逻辑的见解,就不会在这一方面得出错误结论。
D.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认识有可能走偏,需要经常加以调节。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生活中,事事都必须遵从基本的和持续的规矩,它是任何巧计都代替不了的。
B.思维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但也会让我们出错,有可能让我们做出禽兽会做出的蠢事。
C.约翰·洛克认为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得到最好的效果和防止最坏的结果。
D.没有直接可见的障碍来阻止人们对于生活安全和繁荣的思索,也不能保证人们对于生活安全和繁荣的思索都能得出正确的信念。
【小题3】不属于会令人们得出错误信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抓住一点明亮显眼的事实便作为依据而下结论。
B.错误与错误互为印证而交织成越来越大、越顽固的谬论。
C.事实很充分,但却因为有悖于现有习俗而不受欢迎,从而不能得出适当的结论。
D.由于“原始的轻信”,只要有引人注目的脸孔就信以为真。不能分辨幻想和合情合理的结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3 10: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蝉的卵
法布尔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小题1)
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小题2)
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2)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小题3)
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哈欠,被夕阳的余辉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蹑手蹑脚。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日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甲)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噢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吗?”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饭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块面包。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

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乙)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

“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行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嘁:“我们家里还剩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蓝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破败荒凉、了无生机的氛围,为人物出场渲染了气氛,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
B.小说除了“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一句比较直接地交代了故事的战争背景外,还有多处对此的暗示,如“这下他们发现我了!”
C.划线句子①②中于尔根两次戳窟窿,暗示了他本来对老鼠晚上睡觉的说法有些疑虑,但最终却因为喜欢小兔子就相信了“罗圈腿”。
D.作者以“夜里老鼠是睡觉的”这一善意的谎言,展现了虽然战争的阴影笼罩,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仍在,主旨表达内敛深沉。
【小题2】小说善于用人物的外在展现人物的内心。如甲乙两处,两次写到那人俯看着于尔根乱蓬莲的头发,结合作品情境简要分析这两处分别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小题3】“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这句话看似不动声色,实则震撼人心,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秘的眼镜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我和日本画家亚马希达是十五年的老朋友了。

他在欧洲长大,信奉天主教。他家境富足,可以供他挥霍。他多年不作画,直到四十岁以后才用心作了七八幅画,他的作品相当昂贵。

他常对我讲以前发生的故事,讲得十分生动有趣。不过他自己也不认为这些故事全是真的。我们一见面就成了知交,主要原因是我感到他是个神秘人物,那张朦胧的脸叫人捉摸不定。

闲话少叙,上星期他来电话找我。当天下午,我走进他的画室。

他迎出来说:“我要告诉你,我快要死了。”

“你快要死了?什么病?你疯了吧?”

他说:“不,我既没有病,也不疯。但我没有几天的活头了,也许只有几个小时的阳寿了。至于怎么个死法,我自己也说不清,心肌梗死、车祸、暗杀都可能。”

“你干吗这么想呢,总该有点什么事吧?”

“当然,请你戴上这副眼镜瞧瞧我。”

他打开一个纸盒,取出了一副白金属架夹鼻眼镜。我一戴,不禁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刚才他还是个精力充沛的壮年人,转眼间就成了弯腰驼背的干巴老头。

我吃惊不小,忙摘下眼镜。我的朋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望着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我又试了三次,情况完全一样。

亚马希达说:“看够了,还给我吧!现在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他坐在沙发上,点上香烟,安详地对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这事发生在二十年前,我当时在东京上大学。有一天,我在郊区散步,不知什么原因,一家眼镜铺把我吸引住了。眼镜铺里摆有放大镜、罗盘和各式各样的眼镜,真可谓琳琅满目、物美价廉。样品摆得很乱,有的上面还有灰尘。我发现有一副眼镜标价一百万日元,这就是你刚才试过的这副。是开玩笑,还是标错了价钱呢?

出于好奇我走了进去。店里有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头正在看报。我问:

“您那副眼镜能值一百万日元?”

他神态自然地说:“我知道现在眼镜不太值钱。可这副眼镜非同一般,是用来测量寿命的。当然,这需要解释一下。你研究过人的衰老问题吗?衰老就是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不对?也就是死亡的前期。这个阶段,人的体力非常衰竭。在这里年纪无关紧要。事实上年轻与年老只是人类的幻觉。一周后,将被汽车轧死的小伙子应算是老头,即将跌人大海的飞机第一次试飞就算是老掉牙了。这种衰老是潜在的和看不见的,这就需要借助于这种眼镜了。只要戴上它,马上就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要是某人快死了,在镜子里就是个老态龙钟的人。”

我感到好奇,好像心理有什么东西在催我赶快把它买下。我说:“要是这副眼镜真像您说的那么神秘,我就把它买下来。但怎么才能证明它确实有效呢?”

他说:“先生,您真幸运。请您出门后向南,30米,那儿有个公园,里面有一位美貌的妙龄女郎。可怜,因为她染上了白血症。”

我走出了店门,走了30米来到公园,在一条长凳上果然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年龄也不过十七八岁。我把眼镜一戴,她一下就变成一个瘦骨嶙峋、满嘴掉牙的老太太。你想,我当时多吃惊呀,就跟你刚才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你刚才是不是也有过类似想法?我决定把它买下来。

后来的事只有鬼知道,我走回眼镜店,可铺子不见了,二十步,三十步,四十步,我往返了好几趟也没有找到,这可真叫人纳闷。我在附近一打听,他们都说这里从来也没有什么眼镜铺。我没有办法,只好拿着眼镜回家。

后来,我就戴着这副眼镜去看行人,用肉眼看时,体育场里生机勃勃,一戴上眼镜,运动员们全都变成了满脸皱纹的老人。这个小游戏令人不愉快。后来我对它也腻了,就锁进了保险柜里。但有时我用它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我对自己蛮有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长寿。可是今天上午,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了。我发现我胸部炸开了,我知道求药是无济于事的,反抗也没有用。总之,这个命运是无法摆脱了。

“可是,你有什么感觉吗?比如全身感到疲倦?劳累?”

 “什么不适也没有,要是愿意,我翻个跟头都可以,我感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健康。然而,我知道自己是世界上最老的人了,我要和你永别了。现在我还不能把这副眼镜送给你,你现在肯定也不会接受。我把它写在遗嘱里,我一定把它留给你。你不要流泪,不要悲伤。现在请让我安静一会儿,我还要处理两件事情。”

他把我送到门口,一直等我走进电梯才离去。

我没有下到楼底,一声爆炸从他室内传了出来。

【小题1】小说创作讲究虚实相宜。请从真实和虚构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前三段。
【小题2】本文以“神秘的眼镜”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以“一声爆炸”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小题4】分析小说中亚马希达这一形象,并谈谈你从他身上获得的人生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妇与猫
【英】多丽丝·莱辛
她叫赫蒂,是与二十世纪同时诞生的。
她们全家,很不舒服地挤在伦敦当局盖的一座便宜公寓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严冬,她丈夫得肺炎病逝。她丈夫死时不过中年,现在她的四个子女都已是中年人了,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因为他们都是些体面的人,有家有业。他们总算是提起她的时候,就说她有几分古怪。她的儿女们,生怕她的吉卜赛血统,会以比老往火车站跑还要糟糕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她丈夫去世、儿女们陆续结婚离家以后,市政当局便让她搬到这座公寓里的一个小房间去住。有一天她看见一只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她把它抱回了家。
这栋楼里生活的全部是像赫蒂一样的人。楼里面到处都是猫,市政当局终于派了个官员来,说要坚决执行有关饲养动物的规定。就这样,她离开了住了三十年,几乎占去她生命一半时间的那条街。她暂时安顿下来后,就又开始做起买卖来,那个小房间很快就像她以前住的那间一样,摊满了五颜六色的不同质地的衣物和装饰衣服的金属小圆片。她的买卖不错。
选举在即,政府准备安置像赫蒂这样的人。分配住房的官员来作最后的安排,赫蒂被安排到北郊市政当局办的一所养老院里去,“你不能把猫带去。”他机械地说道。
她想好了主意,她和猫一起蜷缩着,坐在离原来住的那所房子两个门远的一所空房子的门廊里,过了几夜。
大约两英里以外,耸立着三幢大空房子,在一个寒冷阴暗的黄昏,赫蒂和她的猫就在这个角落里安下了家。
猫总是蜷缩在赫蒂那硬邦邦的瘦骨嶙峋的老胳膊里。赫蒂近来感到心里很乱,提不起精神来,不过她认为这是因为在春天到来之前,她还面临着一段漫长的冬天的缘故。其实她是病了。
这时赫蒂已不再去想自己是个病人、生病的程度和生命的危险,不去想她活下去的渺茫希望。有时候她脑子还挺清楚,但是有时候她的思想是模糊不清的,她高声地说话,大声笑着。她甚至还匆匆忙忙地爬起来过一次,在破衣服堆里翻找一张四年前她那个好女儿寄给她的旧圣诞卡。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并不在场的四个子女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
猫蹲伏着望着她,它已经陪着老妇人度过三个夜晚了。她的头垂在胸前,密密的白发从大红色的毛线帽子下露了出来,遮住了那张由于充血而带上的具有欺骗性红晕的脸——这是冻昏过去以后的充血。她还没有断气,但是当晚就死了。
至于那只猫,后来给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针,正如我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赫蒂对着看不见的证人说话的情节,表现了她对爱孩子却得不到回报的不解、委屈和抱怨。
B.小说中老妇、猫象征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在社会中没有地位、尊严,甚至要遭到别人的迫害,作者为他们感到不公。
C.文中的赫蒂老人,善良、顽强、能干、爱子女,但面对逼她搬家的市政官员,却不敢反抗,可见她性格中又有十分懦弱的一面。
D.文章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伦敦社会底层的老妇人与猫的悲惨生活描绘了出来,从而将英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及当时社会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作者冷静的现实主义批判风格。
【小题2】文章中多次出现的 “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