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姑妈的书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辞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走着,四处打量着,手里是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朵丫子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都扔到垃圾箱里去了。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订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的故事、小红帽的故事,还有一个士兵的故事。这几本书薄薄的,也就五六页的样子。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订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订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就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说,“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他怒吼道,“老婆!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个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什么米哈伊尔的写的,里面的故事都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光秃秃的带着圆圈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小题1】以书为对象概括小说情节。
【小题2】概括妻子形象,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小题4】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主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1 12: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孤狼
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B.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
C.小说中多次正面描写偷树的庄稼人的外貌和神态,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他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
D.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E. 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小题2】“孤狼”福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小题1】下列对此段前后两处加点的“雨鞋”和“雨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处的“雨鞋”“雨伞”是同一意思,都是指实物。
B.两处的“雨鞋”“雨伞”是同一意思,都比喻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思想,
C.前面的“雨鞋”“雨伞”是实有的物品,后面的“雨鞋”“雨伞”比喻别里科夫的职业——古代语言。
D.前面的“雨鞋”“雨伞”借喻套子,后面的“雨鞋”“雨伞”暗喻“套子”式的思想。
【小题2】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B.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歌颂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C.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歌颂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D.别里科夫表面上是一个中学教员,骨子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当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段抓住细节描写别里科夫肖像,显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同时评述了他的内在思想,突出其守旧的性格特征。
B.选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从生活和思想两方面来表现其特点。
C.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和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D.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着……“打钟了,先生。”他对涅维拉济莫夫小声说。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鸣,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统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①!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通风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
“要不要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他想起了勋章,新皮靴、暖和的床铺和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要不要去偷?”他又想,“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过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齐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告密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目光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怕惧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
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为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注)①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小人物”为题,表现了这个九品文官社会地位的卑下,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典型性,他的遭遇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悲惨命运。
B.小说结构的特点是以人物对话贯穿全篇。对话揭示了涅维拉济莫夫替人值班的情节,描绘了形象,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C.小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沙皇统治时期,坏人官运亨通,小公务员整日辛劳却永无出头之日的社会现实,有力地鞭挞了俄国官场的黑暗。
D.“依旧是阴暗的四壁”等三句,连用三个“依旧”,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即使逃跑了,也照样摆脱不掉当前这种无望而又可怜的生活现状。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涅维拉济莫夫的个性特征是怎样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哀 伤
契诃夫
刀割一样的冷风迎面吹来,雪花的迷雾在打转儿,田野、电线杆、树木都看不见了。旋匠(注)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无人不知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不幸是从昨天傍晚开始的。昨晚他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喝得醉醺醺的,又开始骂人,挥舞老拳。老太婆瞧了一眼她的冤家,那眼神却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往日,她那双老眼里布满了痛苦和温顺,可现在她的眼神严厉而呆板,倒像是快要死的人。吓呆了的旋匠赶紧向邻居借了一匹老马,立即把老太婆往医院里送。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松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他回想起,四十年前玛特廖娜是个年轻、漂亮、快活的姑娘,富裕人家出身。父母把女儿嫁给他,贪图他有好手艺。本来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不幸的是,婚礼后他烂醉如泥,一头倒在暖炕上,从此就迷迷糊糊,好像直到这一刻都还没有清醒过来。除了喝酒,倒头躺下,打老婆,此外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橇上爬下来,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
“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
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
“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柞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本文有删节)
(注)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格里戈里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穷困与孤苦,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B.小说主人公格里戈里的语言朴素自然、平易直白、不事雕饰,符合小人物的身份和口吻,也反映出人物的遭遇。
C.小说开头“刀割一样的冷风迎面吹来,雪花的迷雾在打转儿”的环境描写,为小说定下了苍凉阴冷、悲怆哀伤的基调。
D.小说中的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是个冷酷无情、见死不救的人,可以说格里戈里的悲惨结局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小题2】小说中的“旋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哀伤”为题,有人认为重在表现人生的不幸,有人认为重在显示对生命的留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望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这一看,他就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你却说个没完!”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
“他说忘了,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着将军。“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对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不然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可过后就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在“别的部门”,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似乎过于轻率。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他有点古怪,且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有。不过那时候也没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布里扎洛夫那儿解释。他走进将军接待室,看到那儿有许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简直胡闹……天知道是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你有什么事?”
“他连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一下……”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纯粹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您要知道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呀!他是将军,可是竟然不懂!既然这样,我也不想对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给将军的信却没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并不是如您所说的那样为了开玩笑。我是来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至于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真开玩笑,那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气了。
(选自《契科夫短篇小说选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A.小说运用了讽刺和反衬手法,开篇交代的“挺好的”环境和人、切尔维亚科夫看戏时“心旷神怡”的神态,与结尾主人公悲惨死去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小说感染力。
B.小说善于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没关系,没关系”“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简单数语,将军高高在上和表面客气实则冷淡的形象立现。
C.本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D.小说结尾带有明显的“欧亨利”特征,主人公出人意料的死去,不仅传递了作家对主人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且更能激发读者反思制度的合理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切尔维亚科夫之死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