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荷园织梦
从维熙
①我几次去北戴河,竟然都不知与其一桥相隔的南戴河,有个方圆600多亩的水上中华荷园。直到今年7月,我才在南戴河河畔,见到了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的荷园。
②之所以用诗、梦、痴、醉的字眼,诠释我在荷园时的心怀,全然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上荷园和这么多品种的荷花。当小舟在荷花丛中荡过时,朵朵白荷犹如千百名京剧中的青衣,在微风中舞动着水袖;那一望无边的朵朵粉荷,时而在清风中低垂下粉腮,时而又高仰起醉红的脸,真像一代艳后在水上重现《贵妃醉酒》时的狂癫。此情此景,引人遐想万千,流连忘返。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在红荷、白荷的绿裙之下,间或还能看见一丛丛睡莲,它们稚嫩的叶片像是娃儿的手,托起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冠,似在窥视着中国“青衣姐”和“花旦姐”的表演。睡莲的家园是欧洲,我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珍藏馆里,曾见过法国大画家莫奈笔下的长卷《睡莲》。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③月下,我再次走到荷园水边,品味荷塘月色之雅。面对几百种美荷,我突然想起了纷繁文坛里,独具雅荷品格的作家孙犁。他辞世于2002年7月,而此时是2009年的7月,是不是他不死的灵魂光环,把我吸引到中华荷园的?散文学会的作家红孩,电话中请我游南戴河时,我内心有点犹豫;当他说到我们下榻在中华荷园时,我就勃然为之心动了。荷园之所以对我产生磁场般的强大引力,全然在于莲荷的美,这正是孙犁形影的化身。他被文学界誉为文学大师,但他多次拒戴这顶“帽子”;他被评论界定性为“荷花淀派”的一代文学宗师,他又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并为此发表过严正声明。他说:“影响刘绍棠、从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如此淡定的人格恪守,不但让评论界仰目,连我们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作家,都感到孙犁行文和做人,是我们高巍的生活坐标。以此,对比文坛中那些自肥其身、自封大师的人,不是楚河汉界、清浊分明了吗?
④回到宾馆,虽然极度疲劳,却难以成眠。我记起当年7月15日,去天津参加他的告别仪式时,难以忘怀的一瞬:他平静地卧在灵堂上,周围摆满了荷花。那是荷乡人民,特意在当天黎明从白洋淀采摘下,马不停蹄地运到灵堂里与孙犁告别的。所以,当天津报刊对我采访时,我举起灵堂前的一束红荷,回答记者说:“它就是孙犁的精灵。荷花已然雅致无瑕,儿凋谢了头上结出莲蓬,根下还盘结出甜藕。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枝野荷!
⑤过了午夜,我才模模糊糊地睡去,但荷花织成的夜梦,去又闯进我的心扉:我看见一身素衣足穿布鞋的孙犁,含笑地向我走来,我急忙地迎了上去,想握住他的手;但是我的手抓到的只是一朵荷花。
⑥我惊奇地喊道:“您在哪里?您在……”
⑦没有任何回声。但我手里的那朵荷花,却魔术般地变了形体——它变成了一盏荷灯。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它变成了载满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芯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我正陷入茫然之中时,素衣布鞋的孙犁,突然又出现了,他站立于荷灯光环的中心,向远方凝思远望……
⑧我再一次呼喊他的名字,却把我自己叫醒了。我马上明白过来,刚才是一个午夜之梦;而做梦的缘由,是这美丽的荷园勾起了我的万千思绪。至于那身着素衣的孙犁,我也找到了切入心扉的依据:白洋淀的荷花丛中,水乡人给他立起一座银色的雕像——全身是用汉白玉石雕塑而成,他是从白洋淀的荷花丛中走出,到这个名冠全国的荷园赏荷了。于是引发了这儿的荷花仙子们的祭悼,万朵美荷摇身变成了万盏荷灯。
【小题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二段对荷园的描写。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枝野荷。
②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它变成了载满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芯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以“荷园织梦”为题。
【小题4】“影响刘绍棠、从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6:1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珏哲
1902年,张珏哲出生在福建一个普通的家庭。1919年,他以优异的分数考取了清华的留美预备班。张珏哲多才多艺,他热爱文学,擅长美术,但他更希望发展祖国的工业。在清华园里,他攻读机械工程,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经济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祖国不再受洋人欺侮。
一天晚上,在同学的宿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读物,作者在卷首写了这样一段令人心泣的言语:“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读到这里,张钰哲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难道天文古学在中国从此就要消亡了吗? 
1923年,张钰哲来到美国求学。结果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放弃了追求已久的机械工程专业,转而投入了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1928年,他正在美国的叶凯士天文实习。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他像往常一样守候在望远镜旁,在萧瑟的寒风中注视着天上他熟悉的那些星星。在观测时所拍摄的照片上,张珏哲发现了一颗有点异常的星。经过好些天的观测,他终于弄明白了这是一颗过去没人认识、也没有人看到过的小行星。依照国际惯例,小行星的发现者有权为自己所发现的天体命名,而习惯上,多数发现者就以自己的名字来给它命名。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为这颗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取个什么名字呢?张珏哲想了很多,最终他用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中华”这个名字来命名小行星,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929年夏,张珏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轻装返回祖国。
1937年8月,张钰哲对一项重要的太阳活动做出预报:1941年9月21日将有日全食带进入我国新疆。后来,经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证实,张钰哲率先测报的在我国出现的日全食,是全球400年来罕见的天文奇观,其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1941年9月21日,全球瞩目的日全食终于出现了。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观测和捕捉到珍贵的天文资料170多项,共摄得照片200余张、“五彩”影片20卷,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实况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之时, 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这次成功的有组织的日食观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天文”的范畴。
1946年,张钰哲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当他再次来到让他发现“中华星”的叶凯士天文台时,他在变星照相观测中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张钰哲对天文学的贡献令外国人刮目相看,中国人的智慧令外国人惊叹。“张钰哲真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正当外国朋友庆贺张钰哲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之 际,国内传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国民政府外交部突然中断对他回国路费的承担。美国及加拿大的同行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异常高兴,美国各大天文台向他发来了聘请书,加州大学立克天文台破例以优厚的待遇聘他去当台长,并答应安排好他夫人的工作,但他婉言回绝了美国朋友和同行们的邀请。利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派队到我国观测日食的机会,1948年初他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一直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 和改进轨道方向的计算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当时在国内都具有开创性。
1986年,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41年,他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
②1948年6月张钰哲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人物,他一生著作甚多,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 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珏哲星”。1986年5月5 曰,《人民日报》为张钰哲发表了专题短评,称他是一颗“永不媳灭的星”。1990年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的人物之一。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珏哲拥有一腔赤诚的报同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促使张枉哲改变人生志向,选择天文专业,并在学成后回国效力。
B.张珏哲提出了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发生在那一年这一历史悬案的新思路。
C.张珏哲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品质,他几十年的观测超过和所著的大量论著就是最好的回答。
D.张珏哲1946年再一次来到叶凯士天文台时,有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然而此时他却听到了国民政府禁止他回国的消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钰哲虽然热爱文学,擅长美术,却选择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是希望将来为祖国的工业发展、经济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B.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_“中华星”之后,放弃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应邀返回祖国。
C.1941年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拍摄到了日全食照片,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把这一消息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世界天文学界的轰动。
D.张钰哲为中国和世界的天文学呕心沥血,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天文学研究,他对天文学的贡献令外国人刮目相看。
E. 张钰哲被《人民日报》誉为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是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科学家,为中国天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题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鸿德茶庄李金海
天已放亮,雪还在下个不停。鸿德茶庄的掌柜赵四爷顶着风雪来到了他的店铺。每天这个时辰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喝茶有讲究,做茶的生意,更要讲究个德行和诚信。
赵四爷老远就看到店铺的一角簇着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大吃一惊,原来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小年轻,半边身子已被雪染白,上身棉袄袖口的棉絮都秃噜出来了,这会儿,年轻人睡着了,那被风吹皴了的脸上,有明显的伤痕。
赵四爷叹口气,把小年轻摇醒。“你是做什么的?”“蟊贼,也要饭。”小年轻揉揉眼睛,直瞪着赵四爷。赵四爷仔细打量着小年轻。
“脸上……”小年轻挠挠头。“做事欠点。”
“欠点就对了,不欠你就完了!”赵四爷狠狠地说。
小年轻郑重站起身。赵四爷再次上下打量他。这小年轻中等偏上的个头儿,此时睡眼惺忪,但有几分神采。他弱弱地向赵四爷讨口饭吃,赵四爷却说:“以后就跟我卖茶吧!”
小年轻扑通跪了下来。赵四爷问他叫什么名字。小年轻答:“没名字,爷就给我取个吧!”
赵四爷略一沉吟,说:“就叫大贵吧。”
这是大贵的聪明之处,让四爷给他取个名字。赵四爷阅人颇深,不会看走了眼。眼下,店里正要雇俩伙计,算是就地取材了。此外,他还是个心中有佛的人,见不得有人受苦受难。
大贵在鸿德茶庄待了下来。年轻人一捯饬,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学东西快,记性好,活络劲儿一点都不缺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绝无二心。
在这条商贾云集的街道上,茶庄有两家,除了鸿德茶庄,街西头还有一家,与鸿德茶庄规模相当,两家茶庄往来较为密切,既是生意上的伙伴,又是竞争的对手。闲暇时,两位掌柜凑到一起,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念叨起国事家事茶事。
赵四爷有一独生女儿,已到了婚嫁的年龄,姑娘长相俊俏,懂事知礼。她有时也到店里来,一来二往,和大贵也就熟了。赵四爷心里有了底。
近来,赵四爷愁容满面。原来,鸿德茶庄有一个固定的大客户,住在二百里开外的一个镇子上,每年,满载货物的大车向镇上跑好多趟,可前些日子换了掌柜后,人家进货的地方就换成街西头那家茶庄了。大贵安慰四爷:“爷不用愁,生意场上的事说变就变”
“你懂什么!”四爷嫌大贵多嘴。
十几天后,转向街西头那家的大客户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先要一车货,后续的进货就固定在鸿德茶庄了。赵四爷转忧为喜。但他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时,被婉辞谢绝了。
这天,街西头茶庄的一个胖伙计来到了鸿德茶庄,求四爷收留他。
原来,就在前几天,这胖伙计负责去二百里之外的镇上送了一趟货,货物很顺利地交接了,可两天后人家找了过来,原因是一包货物里竟掺了沙土。掌柜和胖伙计当然不认账,交涉无果,来客只好悻悻走人了。就在当天,胖伙计就被掌柜辞退了。
胖伙计说了事情的原因后,又向四爷介绍自己对茶道的精通。
赵四爷沉吟良久,说道:“我不能留你。你看不好自家的货物,照样看不好鸿德茶庄的。”
胖伙计走后,赵四爷把大贵叫了过来:“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
大贵低下了头。
这桩生意的扭转,确是大贵一手策划和操办的。那天,大贵带上一个人,悄悄地跟踪着街西头茶庄送货的大车,天杀黑时,送货人宿在了路边的一家客栈。夜半时分,大贵先把看门的狗给药晕了,然后潜进了停放大车的后院。他们打开缚车的绳索,向一包货物里掺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沙土。
赵四爷长叹一口气:“你比我更会做买卖,但我不能留你了。”
大贵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过来给赵四爷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站起身,走出了鸿德茶庄。
第三天,当赵四爷知道女儿跟大贵逃走的消息后,他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和悲伤。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赵四爷看来,喝茶和做茶的生意,都要讲究德行和诚信,因此,每天他总是准时打开店铺的大门,这是雷打不动的。
B.大贵聪明、活络,是个难得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知恩图报,对赵四爷忠心耿耿,从后文他给街西头茶庄货里放沙土可以看出。
C.赵四爷的生意好转之后,再邀街西头茶庄的掌柜喝茶,被婉辞谢绝了,这说明街西头茶庄掌柜的嫉妒心很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D.送走胖伙计后,赵四爷对大贵说“买卖好起来了,是你的功劳”,这里一语双关,表面上在夸赞大贵,实际上告诉大贵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小题2】赵四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对大贵在街西头茶庄的货中放沙土的行为,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国古代帝制体系与商业发展存在一直并存的现象,这提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商业发达实现的社会财富增殖,也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商业从交换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人类社会一旦出现社会分工,交换关系就可能发生。交换关系常态化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从事该领域活动的人就可能成为商人。因而从逻辑上说,商业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可能发生的现象,并不构成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的社会成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古典文明形成之前就发生了商业。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似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控制,所谓“工商食官”,其程度如何,是否在官府控制之外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尚待澄清,但商业在该时代肯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门类。结合当时货币流通的大致情况,和对外部贸易的迹象看,绝不能排除商业存在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可能。基于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的商业、货币流通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肯定地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门类,商人已经被列为上层贵族以下“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不仅已经存在临淄之类较大规模的都市市场,而且各政权体系之间的贸易已经经常化、规模化,多种货币流通,并出现了陶朱公、玄高、吕不韦、巴寡妇清之类并不归属于官营资本系统的大商人。在帝制时代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尽管农本原则不断被统治者强调,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这其实意味着,大规模的农业文明系统内部一定有商业。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社会变迁,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由中,应该包括商业贸易发展对更大市场体系诉求的因素。因而,秦统一之后,立即推行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之类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实现大空间国家控制。但此类举措,在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同时,改善了全国交通系统,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帝制体系既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也需要商业实现懋迁有无,乃至增加财政收入,甚至需要商业来润滑文化的整体性。这种结构性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为保持割据或半割据利益而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所以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经济政策,总是难以持久。帝制体系的突出特征是集中行使的权力。权力集中必然带来人口集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一般会带动城市形成。帝制时代的城镇,虽然常与行政设治、军事驻扎有关,但一旦人口聚集,便有商业兴起。所以帝制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都市的繁荣。都市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乡村,也必须依赖市场,呈现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抵至帝制时代后期,由地方集市及远近贸易推动而至繁荣的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这也就表明了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长期共生,所以商业发达会使社会财富增殖;商业能润滑文化的整体性,帝制体系也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
B.商业的出现源于交换关系的发生,当交换关系成为常态化,就可能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
C.古典文明形成之前中国就有了商业,商业于农业务出现且不会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商业发达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D.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工商食官”的现象说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但官府控制之外仍有民间商业与商人的存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部分,提出了商业发展与帝制体系之间能够实现长期共生这一看法。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商业、商人产生的基础,也论述了春秋战国时代商业、商人的地位等情况。
C.文章第三段提到帝制体系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彰显了权力集中有利于促进城市繁荣。
D.文章不仅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制变为帝制、的根本原因,还论述了王制变为帝制后期取得的种种成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制体系在集中行使权力的同时,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而商业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帝制。
B.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政策难以持久,是由于帝制与商业贸易间相互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
C.人口聚集一般会带动城市的形成与商业的兴起,而商业的发展依赖市场与乡村,于是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
D.帝制时代后期,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且繁荣昌盛,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可见,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禁山
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长青的山。这是祖父教我的道理,虽然我总听不大明白。祖父叹了口气说,我当小孩的那阵,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如今荒得兔子都不愿待了。
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是禁山倡议最积极的。他一句话常挂嘴边,我还要把我的钎担传给我的孙子咧!钎担两头铁尖,中间是圆木扁担,是老家砍柴人的专用工具。那些年,大家疯狂上山砍伐木头,原始森林都砍成了光头山。祖父在村子里带着一帮老人张罗着想要禁山。禁山的意义和目的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开始禁山,阻力却不小。反对最激烈的是炭佬和村头砖厂老板,还有一个是拐子瘌痢。炭佬要烧炭,他那个炭窑一年四季烧掉的树木柴段难以计数,砖厂烧砖更是小四轮整车整车地往厂里运。拐子瘌痢则是不谙农事,几十年都是砍柴卖柴为生。他们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但祖父他们须发飘飘,端坐在祠堂议事桌上,一身凛然地逼退了那帮宵小。
禁山仪式古老而庄重。敲响铜锣,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而后摆上宴席,全村老小一道吃上禁山的猪肉饭。
禁山要求大坞深山三年一封半年一伐,禁山期内任何人不得带刀斧入山。
春封秋伐,在开禁之前,任何人不得人内。禁山期内,为解决全村烧柴供应问题,石子岭和大坞头、青山坞的山场允许砍柴,但只能砍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禁山之后,在主要的进山口竖了块禁山碑文。为了监督禁山,还要选一个人当巡山员,发一定的报酬。大家的意思是让我祖父来当,但他让给了拐子瘌痢。
禁山之后的祖父很觉无聊,他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抬脚去的是与柴房相通的灶房。母亲烧饭、煮猪食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塞柴火。能用枝丫柴的时候,坚决不放劈柴;有时候松毛针也能紧巴巴地烧熟一餐饭。
村子里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砍柴大军,也不见那些小年轻随意在村头郊野生火堆烤食物、取暖。炭佬改行杀猪去了,砖厂虽然还冒着烟,但是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跶得不那么欢了。村里三五天就咣咣响着拐子瘌痢的破锣锣音。瘌痢走一步垫一步,扯着喉咙喊:砍树一棵,杀猪一头!
那是半年之后吧,我放学路上看到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几乎人人手上都提溜着一小块狭长的猪肉。一打听才知道,村里乌佬赌博输了钱想扳本,半夜上山砍树要卖给砖厂老板。不料被拐子瘌痢逮了个正着。父亲和炭佬等人按禁山村规,当即把他家的大肥猪宰杀了,而后全村分肉。
等我考上中专去了外地上班,多年之后回到老家,一路上除了惊羡村子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洋房外,再就是讶异于进村公路两旁原先寸草难生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不敢认了。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都开始使用沼气,还有一部分用上了液化气。树木基本上不再砍伐。其他村子的山林没有我们村子保护得好,大多都光坦坦的。外村人有个形象的说法,下雨的时候,雨脚就只是落在我们村周围,而别的村子沾不到一点儿光。老家人都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这些要感谢你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啊!
当然这话祖父已经听不见了。多年前,祖父患食道癌去世。弥留的那一刻,他交代父亲和叔伯他们,坟墓外边一定要堆土,不要用那种水泥砖砌。那时候做丧葬,比较气派的是起个大大的墓园子,坟包子用水泥砖砌。遵照遗言,祖父的坟墓是新鲜泥土堆垒的。
来年的清明,我们去给祖父上坟。我看到坟包上郁郁森森,都是那些指头粗细、绿意盎然的黄荆树,估计是鸟儿们把树籽衔到祖父的坟包上生根发芽的吧。走下山道,回望山中祖父的坟茔,却找不出一点儿痕迹。
(摘编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年0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拐子瘌痢不谙农事,激烈地反对禁山,祖父则把监督禁山的巡山员职位让给他,其实是“以毒攻毒”,让他得到报酬,不去触犯禁令。
B.小说注重以细节展现山民生活,如禁山后母亲烧火时总是“小心翼翼”“紧巴巴”地添柴火,而以前小年轻们却常“随意生火”“堆烤食物、取暖”,这些细节意在揭示禁山给山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C.下雨时,雨脚只落在“我们村”周围,这一说法形象地道出了禁山后“我们村”风调雨顺的景象。
D.祖父深知保护山林的重要性,虽然一辈子砍柴,却一辈子都在倡议禁山,甚至在弥留之际交代子辈,以新鲜泥土堆垒坟墓,以免自己的坟墓遮挡、挤占柴草的生长空间。
E.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屋背后的山夹得死牛”“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达得不那么欢了”这些生动的语言增加了小说的乡土味。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对比写法,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以“禁山”为题,讲述了山民“禁山”的小故事,却蕴含着山民们的生活智慧。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体现了山民的哪些朴素而进步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