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子李
冯骐才
①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③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培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话,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④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⑤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剧,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⑦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⑧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看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⑨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从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⑩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⑪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笔墨全落在奇事绝活上,对主人公的长相面目不着一字,却能通过黑与白的对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作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为一位“俗世奇人”立传,富有传奇色彩。
C.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原是传说,在曹小三见证下,终于成为事实。
D.曹小三猛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这引起了刷子李的警觉。
E.刷子李忽然朝曹小三说的话里,有两个问句,用的却是句号。这有助于表现刷子李一切尽在把握、淡定平和的神态。
(2)第⑩段说曹小三“发怔发傻”,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情?
(3)就成就事业而言,刷子李有哪些可学之处?
(4)第⑥段提到“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这个规矩不放在第①段一起说,而是此处才说,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1 10:3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①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②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③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他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而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三世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④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⑤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泊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⑥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缘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⑦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燃烧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身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了,或者说,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

⑧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通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   

⑨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气质,法兰西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⑩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小题1】作者说,展示着维克多·雨果和左拉生平的“说明牌”上表述的内容有其独特的角度,这“角度”的“独特”在于
【小题2】根据文意,补写第⑧段的结尾句。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先贤祠之所以敬奉着伏尔泰和卢梭,是因为他们作品的思想性胜于艺术性。
B.第⑤段提到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作家,意在对他们作品的影响力提出质疑。
C.“伟人”与“名人”不能划等号,“名人”享有盛名却未必拥有伟大的精神。
D.作者认为先贤祠展现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更应当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小题4】分析第⑦段画线部分的描写的作用。
【小题5】(本题为分叉题)
(A)作者称先贤祠为“精神的殿堂”,结合全文,阐释这“精神”的具体内涵。
(B)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冯骥才
①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细琢磨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②由,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店。走进商店,眼前一亮,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居室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切物品一概是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特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
③我忽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创意与能力来支持?不只是丹麦,整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④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但是这绝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置,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通过数十年乃至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⑤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作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⑥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各种事物来。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4200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历史名人、码头车站、油轮汽车、童话世界、花鸟鱼虫、未来世界等,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如今世界上已有三亿人手里有乐高积木。它真正的意义是,不只是设计给你的,而是要由你来设计。乐高已被列入世界十大玩具。它的特点是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任何孩子都能从中享受到想象、设计和动手完成的快乐,这真是酷爱设计的丹麦人的一大发明。
⑦反观自己,我们的现代设计成气候了吗?我们有自己鲜明的中国人的现代审美了吗?不论是当代艺术的精英审美,还是大众的生活审美?我们的古代审美十分清晰,我们甚至可以自诩:我们唐代以来就有了乐高似的“七巧板”!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审美模糊又杂乱。也许由于我们历史太久,人文积累既深厚也僵化,也许我们的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抄袭性“设计”可算不上设计;我们的生活审美不应总陷在这种混沌中,需要设计来引领。可是新的设计需要的新的理念,从哪儿来呢?
【小题1】第②自然段首画线的“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⑴它们具有“宜家”的特点
⑵设计不仅体现在上边说的日常应用的一切
⑶比如服装、汽车、住宅到公共建筑
⑷还有生活的一切
A.⑵⑶⑴⑷
B.⑶⑷⑵⑴
C.⑵⑴⑷⑶
D.⑶⑴⑵⑷
【小题3】对第④段“自觉的进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觉进取指要能从固有的“简朴”自由发展,走进“简约”。
B.自觉进取要能认清文化传统,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现代文化形态。
C.自觉进取的关键在设计,设计师要成为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
D.这种自觉进取会形成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有力地影响世界。
【小题4】品读结尾句,联系全文内容概括新的设计理念的由来。
【小题5】联系全文,简析结尾段多次运用疑问句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小题2】“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请结合句子含意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头
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
它刚打北大关一带街头那些野狗里出现时,还是个小崽子,太丑!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顶大的商号是隆昌海货店,专门营销海虾河蟹湖鱼江鳖,远近驰名。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打小在隆昌当学徒,后当伙计,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竞跟在他后边。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
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地瞧着他。商大爷没理它。第二天傍晚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厉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这种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门里门外混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吗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工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竿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竿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的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竿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吗,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了两天,房顶开始上泥铺瓦。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有团毛糊糊的东西,是吗呢?拉出来一看,众人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吗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对黑头又脏又丑又瘦的描写,反衬了商大爷对它收养是富有同情心的善举,表现了商大爷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B.小说是以写狗来喻人,它的主题在于讽刺一些人不知恩图报,甚至以怨报德,他们的秉性不良还不如一条丧家之狗。
C.黑头闯祸,使看热闹的一个邻家孩子撞伤脑袋,商大爷只好送孩子疗伤,损了钱财,这是他打骂并赶走黑头的主要原因。
D.商大爷赶走黑头后,心里好像缺了点什么,常去门口张望,想“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这一细节表明他有懊悔自责之心。
E. 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清新隽永;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叙写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结构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强,发人深思。
【小题2】尾段商大爷对黑头之死的原因作了解说,他说这番话时很“感慨”,这“感慨”含有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小题3】文中的黑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对这一形象有怎样的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天津卫是码头。一般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说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王十二人家是神医。神医名医,一天一地。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疼得大喊大叫。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上,冒泪又流血。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王十二进了那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儿不疼了。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呵!”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铁匠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
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来用它来了?
神不神?神医吧。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两边的人吓得往两边跑。,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有人朝他喊:“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撞断,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大汉痛得急得大喊大叫。
一个人嚷着:“你再使劲拔,肚子里的中气散了,人就完啦!”
另一个人叫着:“不能使劲,肋叉子掰断了,人就残了!”
谁也没碰过这事,谁也没法儿。
大汉叫着:“快救我呀,我这个王八蛋要死在这儿啦!”声音大得震耳朵。有几个人撸袖子要上去拽他。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别动,我来。”
人们扭头一瞧,只见不远处一个小老头朝这边跑来。这小老头光脑袋,灰夹袍,腿脚极快。有人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有救了。”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先押给你。”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手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大汉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王十二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转身去把白毛巾还给剃头匠,取回自己绿绸包走了,好赛嘛事没有过。
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只一位老人看出门道,他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
人想不到的只有神,所以天津人称他神医王十二。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天人才济济,要在天津打拼要有能耐、绝活儿,否则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出主要人物并衬托出王十二医术精湛。
B.本文多用天津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口语化,读上去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同时全文行文流畅,详略得当,引人入胜。
C.本文讲述了两段故事,一段在租界,一段在老城,这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说明王十二既救治达官贵人,也救治普通百姓。
D.本文以“神医王十二”为题,明确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王十二展开的,全文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正面刻画小说的主要人物。
【小题2】本文着重刻画了“神医王十二”这个人物,请结合全文说说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小题3】王十二是神医,文中对他救人的情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内容相似,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共同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