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第5段与第4段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0 07:4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②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mèn。然而,这种鞭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③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④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⑤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中国的老百性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容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他们需要舞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是“找乐”,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们的愿望。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⑥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为善的的不得好报,作恶的不受惩罚,一旦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其“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愤mèn(_________) 鞭tà(_______)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大团圆”特点。
B.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C.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D.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强烈愿望。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
B.第二段以《窦娥冤》为例,说明“大团圆结尾”也是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C.第五段着重论证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尾”是受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精神影响。
D.结尾写“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
【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出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才有了《会真记》结局具有喜剧性质的蜕变。
C.戏剧的受众决定着其“成败”,戏剧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不能没有家

梁 衡

①最近读到一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境遇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

②赵一曼受命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时,孩子才出生不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烈士抱着孩子的那幅照片和那个著名的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但是宁儿,就是后来的陈掖贤,成长情况并不理想。因母亲离开之后父亲又受共产国际派遣到国外工作,陈只好寄养在伯父家,他稍大一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内向,常郁郁不乐。后来,生父回国,但已另有妻室,他也未能融进这个新家。陈的姑姑陈琮英(任弼时夫人)找到他,送他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但毕业后他却未能从事外交工作,原因说来有点可笑,只因个人卫生太差,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他被分配到一所学校教书。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的弱点:自己管理不了个人卫生和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加之婚姻也不理想,最后自缢身亡。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③陈掖贤出身不是不好,烈士后代;组织上也不是不关照,可谓无微不至;本人智商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但为何竟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遗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家庭教育责任的遗憾。这种情况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④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条件:家庭的熏陶培养、学校的知识灌输和社会实践的磨炼。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⑤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大人是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的,就像一只老母鸡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颗冰冷的蛋孵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独立。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就像一颗种子,在春季里,要阳光有阳光,要温度有温度,要水分有水分,尽情地发芽扎根。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学校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潜移默化将一去不再。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⑥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因为家庭成员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⑦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教育、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就无法发展。最新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人们对幸福指数的认同要素,第一是经济,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家庭,然后才是职业、社会、环境等。但有三分奈何,谁愿做无家之人?有人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身、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有删改)

文章标题为“你不能没有家”,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为什么“你不能没有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
B.小说画横线的三处都是写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执着,第三次是感动于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C.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来塑造女主人公形象,尤其突出的是语言描写。
D.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既是为了改善环境方便顾客,也表达了一种希望,希望国民认真读书,汲取知识和智慧,提高修养和素质,把心灵之灯的“灯光调亮”
【小题2】“‘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其意蕴。
【小题3】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能够坚持下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继愈在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当时任文学院院长。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任继愈听过冯友兰的课。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讲课时,冯友兰慢条斯理,要是记笔记快,能跟上他讲话的话,那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
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好了。基本上冯友兰是出口成章,任继愈在这一点上特别钦佩冯友兰。他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比如说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当场出口成章写出来的,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
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更没法讲清楚公孙龙和惠施学说的区别。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合同异”,很简单的三个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
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在哲学年会的一场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的是朱熹哲学。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做茶杯就是要根据茶杯的形状把陶泥做成茶杯,物质在英文中又称为“材料”(stuff),冯友兰就在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可见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
冯友兰是一代哲人,深思慎取是他的特点。他经常沉湎于思考之中。抗战初,清华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手已经骨折了。
冯友兰的成就,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勤奋和毅力。1937年,北大清华等三校迁到湖南,文学院借住衡山脚下的一所学院。冯友兰教授“朱子理学”这门课程的讲稿出版时改成了《新理学》。他随讲随写,每天按时写作,从不间断。和他同住一室的郑昕说:“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
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20世纪30年代初写成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确立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碑阴的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指他抗战期间“贞元之际”(冬春之际的意思)所著的六本书。
任继愈在一篇纪念冯友兰的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道: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
哲人长住,哲理长存。
日来月往,悠悠此心。
(选自《一代大师任继愈》,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任继愈能够成为一名哲学家,自然与他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冯友兰、汤用彤和贺麟是分不开的。
B.冯友兰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所以讲课特别有条理,学生跟着他记的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出版了。
C.冯友兰在一场哲学年会的学术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并说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足见其幽默。
D.作者引述和冯友兰同住一室的郑昕的话:“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意在说明冯友兰像写书机器。
E. “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概括了冯友兰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奠基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上的地位。
【小题2】任继愈为什么列举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这些事例?
【小题3】作为一代哲人,冯友兰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故事
张 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他大概做梦都不曾想过,他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现在满面微笑。
他们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有时候半夜还要拉一网。
早晨也要拉“黎明网”。
鱼实在太多了。
多少鱼啊。鱼多得让人骂起来了。
家里没有粮食吃。吃鱼吃得嘴巴发酸,再好的鱼也比不上玉米饼啊。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身上全是蓝斑,肚子发黄。它样子就可怕。可是父亲学会了怎样对付它。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   
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愉快。碰巧父亲第二天用不着起早上海,不急睡。他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汽逼人。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她抱紧我和父亲,惊恐的说着什么……
母亲要去请医生。
父亲摇着头。
这里离最近的村落也有几十里路,去哪儿请呢?母亲明白来不及了。这时我觉得手脚都一阵抽疼,想站起,一挪步子就跌倒。我咬着牙爬几步。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我叫了一声。妈妈跟来了,拍打我:“不要紧,不要紧,慢慢找。你睁大眼看。”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母亲对她特别好,给她玉米饼吃;母亲让她住在屋里。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我说:“你不要走了,你的家在哪里?”
“在大海里。”
我想起了,她是一条小美人鱼。看来平时人们传来传去的话一点也不假啊。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的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可以,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父亲睡得正香,被哭声惊醒,推我一下。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母亲没有做声,看了父亲一眼,哄我睡下。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突出其内心世界,父亲“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表明我们全家人生活的困难和父亲支撑这个家庭的艰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母亲第一次见毒鱼吓得叫起来,而后竟仿照父亲那样做起了毒鱼,表现了母亲善于学习和对美味的追求。
C.小说以“鱼”为线索,围绕捕鱼、吃鱼、梦鱼等展开,情节跌宕,结局的海难可谓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D.小说的精彩源于高超的写作手法,如“我”吃鱼中毒后,充满幻景的描写就是作者对象征、对比、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小题2】如何理解“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的含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我”梦鱼的情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