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怒,一声自喉咙进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分析文段作用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小题3】理解文章的内涵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4】理解文章的内容,赏析表现手法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02: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孙晓的《英雄志》、打眼的《黄金瞳》等,无不承袭古人智慧,而又具有现代视野。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则直接脱胎于《白蛇传》。
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宝藏,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从《后宫甄嬛传》《悟空传》等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零散而浅显的,表象化的成分居多,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热”的出现,表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已再次被点燃。
B.“国学热”虽然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它最终不是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是悄然诞生的网络游戏。
C.网络游戏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这是网络文学诞生和成长的文化背景。
D.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是零散而浅显的,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网络作品很少。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之中,而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
B.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作家作品,意在说明网络文学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C.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原因是作者与读者的人生经历、感受相同或相似。
D.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宝藏,吸取精华,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
【小题3】(小题3)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体现在哪些地方?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窗外的大树
周有光
我在85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
小书室只有9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所余空间就很少了。
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过着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我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有人要我写“我的书斋”。我有书而无斋,便写了一篇《有书无斋记》
我的坐椅旁边有一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是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
我的小书桌桌面已经风化,有时会刺痛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初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删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翻版。
一位女客来临,见到这个情景就说,精致的红木柜,陪衬着破烂的小书桌,古今相映,记录了你家的百年沧桑。
顽石补天是我的得意之处。我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裤子破了无法补,急中生智,用橡皮胶布贴补,非常实用。
林彪死后,我们“五七干校”全都回北京了。我把橡皮胶贴补的裤子给我老伴看,引得一家老小哈哈大笑!
聂绀弩在一次开会时见到我的裤子,作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
我的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窗户向北,“亮光”能进来,“太阳”进不来。
窗外有一棵泡桐树,20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由于不作截枝整修,听其自然生长,年年横向蔓延,长成了荫蔽对面楼房的蓬松大树。
我向窗外抬头观望,它不像是一棵大树,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树自成天地,独创一个大树世界。
它年年落叶发芽,春华秋实,反映季节变化;摇头晃脑,报告阴晴风信,它是天然气象台。
我室内天地小,室外天地大,仰望窗外,大树世界开辟了我的广阔视野。
许多鸟群聚居在这个林木村落上。
每天清晨,一群群鸟儿出巢,集结远飞,分头觅食。
鸟儿们分为两个阶级。贵族大鸟,喜鹊为主,骄居大树上层。群氓小鸟,麻雀为主,屈居大树下层。它们白天飞到哪里去觅食,我无法知道。一到傍晚,一群群鸟儿先后归来了。
它们先在树梢休息,漫天站着鸟儿,好像广寒宫在开群英大会,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
天天看鸟,我渐渐知道,人类远不如鸟类。鸟能飞,天地宽广无垠。人不能飞,两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
奇特的是,时有客鸟来访。每群大约一二十只,不知是什么鸟,转了两大个圈,就匆匆飞走了。你去我来,好像轮番来此观光旅游一样。
有时鸽子飞来,在上空盘旋,带着响铃。
春天的燕子是常客,一队一队,在我窗外低空飞舞,几乎触及窗子,丝毫不怕窗内的人。
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
不幸,天道好变,物极必反。大树的枝叶,扩张无度,挡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根枝伸展,威胁着大楼的安全,终于招来了大祸。一次大动干弋的砍伐行动开始了。大树被分尸断骨,浩浩荡荡,搬离远走。
天空更大了,可是无树无鸟,声息全无!
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雨,从此消失!
注此文作于2009年,时作者104岁。
【小题1】文章写作者被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部分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此部分叙述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
(1)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答:
(2)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雨,从此消失!
答:
【小题3】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树?这样描写大树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文章标题是“窗外的大树”,前面却用很长的篇幅描写自己的斗室,这是否离题?为什么?(6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 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 81 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同类题4

阅读一:请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能捉得住他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沙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地太久了。
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跳动。
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贱,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甚至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也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的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选自毕淑敏《我很重要》)
【小题1】对文段中“我很重要”解说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
A.我很重要,不等于我最重要,前者是一种自我觉醒与肯定,后者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为他人也是重要的。
B.我很重要,是一种非常坚定的表达,比如“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这说明只有我才可以主宰一切。
C.我很重要,是一种相对说法,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
D.我很重要,不能仅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来看,其实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生活甚至活着都是重要的。
【小题2】对文段理解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地太久了”指的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我不重要”的环境里。我们已经习惯于让个人从属于集体之中,只敢小声说我很重要。
B.作者所说的“重要”并不等于“伟大”,“伟大”是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来说的,而“重要”是从每一个单独的人,他存在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来说的,是“对生命的允诺”。
C.文章不是一味强调个体都很重要,而是对于作为整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文章叙述我很重要是从小声说、到放大声说、甚至向世界宣布,作者是从我不重要、到我重要,再到我最重要的次序来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