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子政务,狭义而言,专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活动。广义则泛指各类行政机关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管理的活动。从政府的角度来定义,电子政务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的一种政府工作方式。

作为电子政务的开创者,美国把它定义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技术手段更有效地为市民、企业、政府职员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服务,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大众。一是通过技术手段主动为大众服务,二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加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联想集团指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这个定义在指出电子政务的支撑技术的基础上,还包含了电子政务的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以及政务实施的目的,即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摘编自王晋《电子政务概论》)

材料二

(摘编自王晋《电子政务概论》)

材料三

目前,一些部门把电子政务仅仅视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导致很多政府部门重电子技术的硬件建设,而轻数据开发应用。在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时,机关迫切需要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大大滞后,以致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率只有10%左右。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过于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了电子政务中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问题,使电子政务发展陷入“诸侯割据”的局面。再者,由于统一标准的出台速度跟不上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标准过多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信息孤岛的形成和泛滥。

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由多部门共同管理,但是由于分工不够明确,导致一方面有业务真空,几年不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评,另一方面一些相互交叉和重叠的业务矛盾难以处理。同时,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出台了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进行管理的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电子签名和其他电子证书不具有法律效力;电子交易等合法性缺乏法律依据,在解决纠纷时没有司法依据。

(摘编自王自红、傅宝《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相比不是简单地将政府原有的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或网络化,而是政府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
B.电子政务处理事务的流程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政府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帮助企业、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事务。
C.传统政务处理事务的方式是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为中心,为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政府服务,这种事务处理方式流程复杂,审批环节多。
D.当下,政府通过计算机存储介质并利用网络发布信息,比以往通过纸质介质发布的信息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形式更灵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政务一般是指政府利用技术手段更有效地为市民、企业、政府职员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
B.电子政务的狭义定义侧重于行政事务的横向管理和服务,而电子政务的广义定义侧重于行政事务的纵向管理和服务。
C.从政府角度定义电子政务,强调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和技术手段,但没有突出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体制变革的影响。
D.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政府内部的无纸化办公以及政府各部门间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和适时通信,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2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猴精
侯发山
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嫁的鞋——老样子,你得给想个法子啊。
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衣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吗。
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W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吗。
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
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
没等候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
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眼珠盯着老周。
老周张了张嘴,喔唷道,侯乡长,村里不路叫?
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根有信心。
老周看着候乡长的脸,小心翼翼的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儿修法?
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小吴也紧接着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
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
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僵,看到耕地被圄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
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国力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七卜头脑不简单啊。
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
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才巴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
村民们不取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根是精心。一年,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光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
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未了。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候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
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
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摘自《珠风小说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亲切自然,便于抒发作者情感。
B.老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因他的传话,侯乡长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C.文章以。修路。为中心,多次铺垫,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本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整句和散句相结合。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侯乡长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猴精”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闯滩
许畅
天南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扑打着游向两旁。“二哥!”他朝船上挥手。天南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打断的。
二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天南很想找些话说,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微带着笑:“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天南把手臂举着,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他:“天南,睡了吗?”“还没。”“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难怪接二哥时他系船的手有些发抖,下午也盯着大哥的相片发呆。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一类的,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我们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装袋子扎好。他一时不知找谁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路上的人都和天南打招呼。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里摸到了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你二哥可是回来了?”“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是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二哥拉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天南认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但是死,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他其实信二哥对他说的话,但天南就只想去试试。
他摸摸袋子里的铜子,差不多再攒上个一年,快的话十个月就够了。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二哥察觉到什么似的盯着他的眼睛。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孤寂凄凉氛围,与后文二哥说的“咱们家只剩两个了”情节相呼应,更见出“闯滩”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深重打击。
B.侧面描写“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让故事情节有想象空间,既照应二哥归来,也引出下文与二哥相遇,使小说增添悬念。
C.二哥是天南的佑护者,也是天南“闯滩”路上的阻碍者。小说在二哥身上设置了太多的疑问,使得整个故事隐含着对天南未来命运的凄凉感。
D.口哨这看似不经意的事物,流露出天南失落害怕心理,又由呜呜的哨声自然引出“楼上的人”及二哥以前的雇工出场,推动了情节发展。
【小题2】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试探究小说以“闯滩”为题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验 钞 机
加 贝
淇河市副市长梁醒刚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保卫科那头传来陌生的声音:“小梁,我知道你很忙,不得已才来找你,不会耽搁你多少时间的。”
梁醒没有猜出叫他“小梁”的人是谁,便问“你是?”“我是赵德法啊!”来人小声说。“赵……你是赵老师?”梁醒终于听出来了,对方是他的初中班主任,也是淇河市下属县的前任财政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判了8年。
面前的赵德法老师几年不见,头发全白了,没有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梁醒给他倒了杯水,问有什么事。对方局促不安,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于是,他主动说:“赵老师,有事尽管说,只要不违背原则,学生能办的,尽量安排。”梁醒可怜他的处境,但又怕他真给自己出难题,特意加了句“只要不违背原则”。最后才明白赵德法想让他帮着找事做。
他小心翼翼地红着脸说,“我被判了刑,开除了公职,老婆孩子跟我断绝了关系,亲戚朋友也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我现在……”他哽咽地说不下去了。
梁醒心中一软,但口气强硬:“但是你能干啥呢?”他怯怯地说:“体力活是干不了,能不能把我安排到市政府大门口的保卫科。我不要钱,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行。”见梁醒没说话,他坐不住了:“小梁,难为你了。当财政局长这些年,我阅人无数,坏人的花花肠子一眼能看出来。你是副市长,圈子比我大,需要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替你把关。”
梁醒心动了但不放心:“你只能帮我阅人,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办事,否则咱师生也会翻脸。”他喜形于色:“放心,我一定当好你的‘验钞机’!”
他甄别的人都一一得到了验证。特别是梁醒的大学的铁哥们借故出差来玩,赵德法提醒他此人不可深交。没多久他就求梁醒办事,说有批货被海关查了,让梁醒出面打个招呼,并递了个厚厚的红包。梁醒最终没有答应这个铁哥们的要求。后来海关汇报从此人包中搜出了录音笔和微型拍摄器。梁醒惊出了一身冷汗。
梁醒的妻弟在一个区里当副局长,工作干得好,因竞争局长过来找他。赵德法当即制止道:“工作真干得好就不用找人,找了人反而说不清了;干不好,打了招呼,组织也为难,群众意见也大。”听了建议,梁醒就没再过问。后来,妻弟当了局长,但他的竞争对手举报到省里,说梁醒给区里递了条子。省里一查,不但还了他一个清白,更提高了他的威信。有了赵德法这个“验钞机”,梁醒顺风顺水,被省组织部列为市长人选。
后来梁醒用合法方式让赵德法的恩人的儿子取得中标手续后,赵德法忙碌起来了。有天早晨,梁醒看到赵德法又黑又瘦,叫他去医院看看。赵德法眼圈一红:“没事。谢谢关心。”第二天保卫科说赵德法病重住院。梁醒大惊,直奔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找到了浑身上下插满管子的他。
赵德法眼角滚出了一滴清泪,哆嗦着掏出一个纸包递给梁醒:“这是那小子的工程财务复印件,我仔细查看了,有问题,要马上停工。”喘了一口气,又说“我的病是肝癌晚期,时间不多了。我给家乡抹了黑,不能在死前再对不起政府和良心,更不能对不起你,不想背着‘贪官’这个骂名……唉,还不知族人肯不肯原谅我,让我进入祖坟啊!”
两天后,梁醒站在殡仪馆赵德法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哽咽着说:“赵老师,谢谢你这个无私的验钞机,替我验出了假币,让我避免了犯错。你放心,我一定亲自把你送回老家,说服你本家族人把你葬进祖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亏了赵德法的提醒,否则梁醒就会因收受他大学的铁哥们儿的红包而被抓住把柄,干出令人痛心的违法乱纪的事情。
B.“梁醒”谐音“良心”,体现了正直官员的良心:他不计嫌疑,为判过刑的老师找生活出路;不徇私情,拒绝帮助问题同学。
C.文中三次提到“验钞机”,不但点了题,而且前后照应,表明了“验钞机”是保证官员清正廉明、官场风清气正的关键性因素。
D.小说用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等描写方法塑造了政府官员梁醒的立体形象,他为人可亲可敬,工作可圈可点,很有人情味。
【小题2】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验钞机”做题目?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梁醒和赵德法的塑造都很成功,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村的心跳 苏沧桑

鹅从溪边一丛芦苇后露出橘红的冠,再露出雪白的颈,再露出滚圆的整个身子,然后扑腾着湿漉漉的翅膀,一摇一摆地向我走来,水珠在初秋上午的阳光下,如一道道弧形闪电,裹住了它的叫声。

65岁的福珠站在我身后说,鹅每天上午自己去溪里洗澡。

这是2017年9月的松阳。1800年来,孟子、吕不韦、包拯、刘基、宋濂等英杰后裔及闵南族群先后落户于浙南山区的松古平原和高山深谷,一个个格局完整、建筑精美的村落像一片片叶子,匍匐在大地之上、云端之下,成为江南的一个奇观。此刻,我也像一片叶子,匍匐在松阳一个个古老的村落之间,在一段段长久的静谧中聆听一些声音。

福珠住的敦睦堂外面,有一个指示牌,写着“江南客乡,水墨石仓”。指示牌是给慕名而来摄影、画画以及像我这样偶尔驻足的游人看的,凝结着当地保护古村落的人们的心血,他们用中医针灸、推拿般的手法修缮、改造、复活了一座座老屋,让古村的脉搏更强健,血液更新鲜,至少,一直活着。

白墙黑瓦,翘角飞椽,曾经流光溢彩的建筑里,七八个南瓜依次从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一个个堆到楼上,楼上是儿女们的屋子,平日里空着。不久以后的中秋节,福珠在城里的两儿一女会带着孩子们回来,寂寥的老屋里,会响起年轻的心跳声。

秋虫的鸣叫,是长夜的影子,与它分秒相随。

在“云端觅境”客栈那间叫“觅云起”的客房,唧唧复唧唧,不知道是哪一声虫鸣,将我从五点半的梦中啄醒。赤脚推开门,凉意和云雾顺着趾尖瞬间将我吞没。群山静默,云海翻滚,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人醒来,无数过往亦如云海翻滚——消逝了的岁月和人事,消逝了的古村,大地上正在消逝的一些美好,以及试图挽留消逝的人们,包括我自己,也包括这家客栈的7个仙人。昨晚,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两个,一男一女,穿着休闲而时尚,安静地给客人端茶倒水,擦肩而过时,我听得见他们年轻的心跳。

静默中,脑海里响起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人类从森林到村落,从村落到城市,史诗般的迁徙就像一首首如歌的行板。村落最原始,曾经最热闹,如今却寂寞,一个个村落面前仿佛有个时光深渊,一不小心便会被吞没。未来,人类还会迁徙到哪里?未来,令家园在时光中始终矗立的,一定不是建筑材料,那么,是什么?

即使夜深人静,站在松阳西屏老街,仍能听得到古往今来汹涌的呼吸声、心跳声。

松阳“70后”作家鲁晓敏站在老街的红灯笼下,为我们讲述一爿爿百年老店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他是古民居保护的发起人和践行者。

在打铁声、制秤声里,在煨盐鸡和炭火烤酥饼的香气里,在偶尔飘过的一两声松阳高腔里,不断有电瓶车急急穿过,有老街人驻足某家小店,买点生活用品或工具,再聊会儿天。拐角的农具店摊前,摆放着锄头、镰刀、柴刀、耙……每一种农具都在夜色里闪闪发亮,以静默的姿势坚守着什么。

这是一条活着的古街,古老的、年轻的呼吸和心跳都在,生生不息。而在老街的一条条辐射线里,摄影主题休闲园、写生创作基地、养生休闲园、大木山骑行茶园连绵起伏的茶垄间,正响起更多年轻的心跳。

松阳的古村,是中国无数古村的缩影。越来越多年轻的心跳和呼吸,正牵着自古以来活在板栗、茶叶、南瓜、稻谷里的牧笛、神灵、祖先、阳光和月光,从村口归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一只“洗澡”完归家的鹅,写出松阳古村的宁静与闲适,也自然地引出对鹅主人福珠及其住所敦睦堂的叙写。
B.文中列举与松阳有关的历史名人,展示了古村的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因古村文化积淀丰厚而为之“匍匐”于地的膜拜之情。
C.作者认为能让家园始终矗立的不是建筑材料,并发出“是什么”的追问,这样写意味深长,能引发读者关于精神家园的思考。
D.尾段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古村留住传统,焕发活力的愿景,也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做好乡村文化传统传承的期盼。
【小题2】文中“年轻的心跳”有哪些含意?文章多次写到“年轻的心跳”,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截取三个生活横断面来结构全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进而享受这种美。”
(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衣裳或由黄帝创造,而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B.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以丝麻织物为主,甚至出现了极薄的绸子。
C.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形成,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出现舆服制度。
D.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此后无论服饰如何发展,始终都有上衣下裳分明的样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商代到秦汉时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B.文章第一段通过史料、出土文物及其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骨针、装饰品,追溯了服饰演化史的源头。
C.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等级差别,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
D.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文章不仅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还指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织绣工艺得到了巨大进步,衣料不断精细丰富,促进了服装的不断完善。
B.汉代丝绸锦绣产量极多,纺织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这都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C.因为汉代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所以他们能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统一起来。
D.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据此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别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