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能拿鲁迅当商业噱头
周俊生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文艺界、媒体界、出版界、戏剧界、展览界等,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纪念鲁迅的活动,向这位思想文化巨擘致敬。但是,有的人却将鲁迅视作噱头、看成商机,一款名为“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孔乙己、阿Q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鲁迅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产品一经面世就受到激烈批评,现已下线。   
用电子游戏来演绎鲁迅可不可以?答案是肯定的。电子游戏出现以后,一直很有市场,现已成为吸金量可观的产业。一些游戏公司挑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文学形象改编成游戏作品,不仅丰富了游戏题材,也有助于这些作品的传播。但是,将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植入游戏产品,需要保持慎重的态度。鲁迅的小说以深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国民性中的弱点见长,其中的一些人物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不仅毫无侠性,而且是悲剧人物。让他们以侠客形象出现在游戏中,如果尊重原著题旨,这款游戏就玩不下去,如果按侠客的套路来重塑这些人物,就构成了与鲁迅原著完全相反的观感。这样的游戏产品实际上是对鲁迅作品的颠覆,是对鲁迅的不尊重。   
作为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电子游戏进行经典文学作品二度开发,将合适的文学元素嫁接到游戏中本无不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编必须是在尊重原著形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能对原著形象进行颠覆。以中国的几部古典名著而论,《三国演义》《西游记》比较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而《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就不大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因为这两部名著所表现的儿女情长和社会风俗与游戏所要达到的效果有很大距离。   
鲁迅作品是艺术创造进行二度开发的一座富矿。但是,鲁迅作品的特质决定了它们不适宜改编成以娱乐为追求的游戏产品。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鲁迅群侠传”在开篇就号召“不愿辗转麻木生活”的玩家做“勇敢的战士”,这种将鲁迅的话套用到一款游戏产品中的做法,实际上瓦解了鲁迅作品的深刻意义,所体现的只是目前弥漫在电子游戏产业中的一种恶劣趣味。以此来对青少年进行鲁迅作品的启蒙,会产生严重的误导——鲁迅不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只是电子游戏中的一个IP。   
鲁迅的作品穿越了时代,一直到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文学的温暖。对于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我们应该特别珍视。面对鲁迅作品这座高山,如果电子游戏开发者暂时找不到正确的表达方式,那么选择放弃,来维护对鲁迅的敬意,无疑是正确的态度。
(选自2017年01月0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思想文化界的巨擘鲁迅先生80周年之际,文艺界、媒体界、出版界、展览界等,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纪念鲁迅的活动。
B.有人发现了鲁迅身上所隐藏的商机,开发了游戏软件,因其有损于鲁迅的形象,所以一经面世,就受到激烈批评。
C.用电子游戏来演绎鲁迅作品是可以的,但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对一些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D.将文学作品改编为游戏软件本无可厚非,但必须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完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文学形象改编成游戏作品,不仅能丰富游戏题材,也有助于这些作品的传播。
B.鲁迅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体现了国民性中的弱点,不应该以全额形象出现在游戏中。
C.因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的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所以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
D.商家因为自身利益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以此来严重误导青少年,这无疑是一个商业噱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吸金量可观的产业,电子游戏成为游戏公司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他们按侠客的套路来重塑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与原著完全相反的观感。
B.鲁迅作品是艺术创造进行二度开发的一座富矿,但由于“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将原著形象进行了颠覆,所以这样的开发是不适宜的。
C.游戏产品对鲁迅作品的深刻意义的瓦解,体现了目前电子游戏产业中的一种恶劣趣味。
D.如果电子游戏开发者暂时找不到正确的表达方式,那么选择放弃改编鲁迅作品,这是对鲁迅表达敬意正确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8 09:4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彭 榕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节选自《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符合事实。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
B.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
C.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稍加过滤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
D.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的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危害,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B.第四段中,作者列举“抢盐风波”一事,是为了论证谣言有二次传播的“爆发力”。
C.文章第二、三段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两个层面阐述了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深层次原因。
D.文章最后指出微博发布受发布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发布内容的真伪,当发布的信息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时,网络谣言必定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立场与观点,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为网络谣言,其实这些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事实真相相悖。
B.绝大部分微博博主之所以发布信息率性,是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很少带有预设立场与功利性,缺少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
C.网民传播谣言信息,一些民众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民众采取行动来印证着谣言,谣言在更大范围传播,从而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D.微博发布信息大多数属于个体行为,一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主要与信息发布者的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相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闯 滩

许 畅

天南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扑打着游向两旁。“二哥!”他朝船上挥手。天南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打断的。

二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天南很想找些话说,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爹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微带着笑:“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天南把手臂举着,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他:“天南,睡了吗?”“还没。”“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难怪接二哥时他系船的手有些发抖,下午也盯着大哥的相片发呆。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一类的,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我们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这倒没有。”“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装袋子扎好。他一时不知找谁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路上的人都和天南打招呼。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里摸到了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你二哥可是回来了?”“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是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二哥拉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天南认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但是死,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他其实信二哥对他说的话,但天南就只想去试试。

他摸摸袋子里的铜子,差不多再攒上个一年,快的话十个月就够了。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二哥察觉到什么似的盯着他的眼睛。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哥是天南的佑护者,也是天南“闯滩”路上的阻碍者。小说在二哥身上设置了太多的疑问,使得整个故事隐含着对天南未来命运的担忧。
B.描写“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让故事情节有想象空间,既照应二哥归来,也引出下文与二哥相遇,使小说增添悬念。
C.“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一句,是通过写“船”靠岸、有些喧哗来表现天南对外出闯荡的渴望和坚定的决心。
D.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深意,如二哥“啊,好”的语言描写就写出了二哥的心不在焉,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
【小题2】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小说以“闯滩”为题的有什么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读无字书
郭启宏
①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②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 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唯有王夫之见地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船山遗书·读通鉴论》)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痛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 一个善读的问题。
③如何善读?王夫之作了回答:“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然而,“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我以为这便是读无字书的一种模式。
④自古以来,或因时代的桎梏、思想的禁锢,或因有意的藏锋、无助的回避,甚或仅仅出于行文上的考虑,书中便有了缝隙处、断裂处、空白处、语焉不详处。这就要求读书人必须调动自身的观念与体验、学问与识见,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填充空白,推想其详,进而探询其所以如此的隐因,思考,综合,方能读出“大义”“微言”来。这般读书,可称善读。
⑤读无字书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周恩来联语所云,“从无字处读书 ”。
⑥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强调实践出真知,诚是至理。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这一点似乎古人早就发现了。张潮说过:“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幽梦影》)自然,张潮妙舌如环,说的是慧业文人的话。事实上,生活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
⑦我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来。古往今来蠡测纷纭,无非围绕一个“功”字立论。一说功大得写不下,二说无功可写,三说不知该如何写,四说留待后人去写。我以为第二种似可排除,武则天分明有功,这是事实,她自己也断不会如此“谦谦君子风”!第三种低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们的文学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难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对半开”?如斯大林式过和功“三七开”?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开”?抑或“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主流支流”定性说?第四种似觉有理,却令人疑惑是现代人将高境界作慷慨赠与。看来第一种仿佛差近,但也难定论,说不准哪天出土文物揭开了秘密,那无字碑仅仅由于时间促迫不及镌刻!
⑧哎呀,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除非不读。
【小题1】文中第②自然段举了梁元帝读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作者什么观点呢?(回答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文中第⑥自然段有“待读书人去探求”的话“读书人”实际指的是什么人?“探求”的对象是什么呢?
答:(1)“读书人”实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求”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⑦自然段中,作者对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四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全文看,说明在研究问题中,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答:应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最后说“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试从两方面来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能源正在进衧第三次转型。此前,第一次是媒炭取代木材成为主导能源,第二次是油气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能源转型处于初期。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并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主要能源。IEA预计,到203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将超越燃煤发电,成为全球最大电力;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占所有新增发电容量的一半以上。
以建立低碳、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体系为目标。当前的能源转型源于对高碳能源使用后果的科学认识以及低碳能源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自觉行动加上科学技术 进步构成推动第三次能源转型的基础。传统的能源消费正在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合作共赢、政策引导是当前能源转型的重要特征。能源转型所要解决的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安全问题是全球牲问题,仅依靠少数国家不能取得明显效果,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实现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是科技进步推动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正在进行的能源转型虽然政策引导的作用突出,但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力量仍是科学技术。
《世界能源新变化》
材料二 :
2000年——2014年,中国煤炭需求年均增长8%。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需求国。但是,随着减少碳排放意识的日益增强,煤炭将逐渐被天然气等更加清洁的能源所替代。页岩气在全球的大规模推广也使得天然气价格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当今世界能源格局的三个特点》)
材料三:
世界能源格局走向三个趋势:
能源供给遂步呈现出扁平化、离散化的发展趋势。过去几十年,全球能源一直被少数国家的少数寡头企业所垄断。以页岩油气、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技术能源终结了这一局面。“分布式”取代了“集中式”,“矩阵式”取代了“单点式”。随着能源企业的轻量化、区域化,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逐步呈现出扁平化、离散化的特点。
能源格局变迁,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供给西进”和“需求东移”大背景下,美欧国家在供给侧的话语权显著增强。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在需求侧的话语权也显著增强。美国将进一步摆脱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但对新兴国家而言,中东地区的供给优势可能成为与西方谈判的重要筹码,其战略意义反而增强。
能源价格低迷,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能源产品的大宗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使得其对全球经济波动起到重要的传导作用。在价格下跌之初,多数经济学者预测下跌虽然会损害能源输出国的投资和就业,但同时也将增加进口国民众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并通过国际贸易途径抵消油价下跌的负面影响。此外,能源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通缩风险正随着新兴市场风险的加剧而逐步加强,并可能借助能源产品极高的流动性向全球扩散。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6》)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能源先后经历了由煤炭取代木材和由油气取代煤炭的第一二次转型,现在正处于由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为重要内容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期。
B.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已成为全球趋势,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所有新增能源的50%以上。
C.当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需求国,但是据有机构预测到2040年中国将超过加拿大成为全球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从而大大减少碳的排放。
D.能源的属性决定了其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能源价格的下跌对输出国和进口国均会产生影响,甚至能源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通缩风险可能会扩散到全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类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技术上的快速发展,是第三次能源转型能够成功的必备条件。
B.全球能源的第三次转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作机制,因为能源转型所要解决的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安全问题关涉全球。
C.全球能源的第三次转型,将打破寡头企业垄断能源的局面,促进能源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逐步呈现出扁平化、离散化特点。
D.第三次能源转型必然导致能源格局的变迁,像富产石油的中东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将被削弱,而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的话语权将更加突出。
E. 能源转型是全球性问题,只有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位,并努力携手,形成全球合作机制, 能源转型才能真正实现,因为各国政府的政策引导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力量。
【小题3】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回答,如何才能实能源的第三次转型?并以中国为例谈谈能源大国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E.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的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哀痛。
【小题2】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小题3】请赏析文中第⑦段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4】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