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能拿鲁迅当商业噱头
周俊生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文艺界、媒体界、出版界、戏剧界、展览界等,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纪念鲁迅的活动,向这位思想文化巨擘致敬。但是,有的人却将鲁迅视作噱头、看成商机,一款名为“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孔乙己、阿Q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鲁迅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产品一经面世就受到激烈批评,现已下线。   
用电子游戏来演绎鲁迅可不可以?答案是肯定的。电子游戏出现以后,一直很有市场,现已成为吸金量可观的产业。一些游戏公司挑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文学形象改编成游戏作品,不仅丰富了游戏题材,也有助于这些作品的传播。但是,将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植入游戏产品,需要保持慎重的态度。鲁迅的小说以深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国民性中的弱点见长,其中的一些人物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不仅毫无侠性,而且是悲剧人物。让他们以侠客形象出现在游戏中,如果尊重原著题旨,这款游戏就玩不下去,如果按侠客的套路来重塑这些人物,就构成了与鲁迅原著完全相反的观感。这样的游戏产品实际上是对鲁迅作品的颠覆,是对鲁迅的不尊重。   
作为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电子游戏进行经典文学作品二度开发,将合适的文学元素嫁接到游戏中本无不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编必须是在尊重原著形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能对原著形象进行颠覆。以中国的几部古典名著而论,《三国演义》《西游记》比较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它们的历史战争和神仙魔怪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而《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就不大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因为这两部名著所表现的儿女情长和社会风俗与游戏所要达到的效果有很大距离。   
鲁迅作品是艺术创造进行二度开发的一座富矿。但是,鲁迅作品的特质决定了它们不适宜改编成以娱乐为追求的游戏产品。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是商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制造的一个商业噱头。“鲁迅群侠传”在开篇就号召“不愿辗转麻木生活”的玩家做“勇敢的战士”,这种将鲁迅的话套用到一款游戏产品中的做法,实际上瓦解了鲁迅作品的深刻意义,所体现的只是目前弥漫在电子游戏产业中的一种恶劣趣味。以此来对青少年进行鲁迅作品的启蒙,会产生严重的误导——鲁迅不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只是电子游戏中的一个IP。   
鲁迅的作品穿越了时代,一直到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文学的温暖。对于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我们应该特别珍视。面对鲁迅作品这座高山,如果电子游戏开发者暂时找不到正确的表达方式,那么选择放弃,来维护对鲁迅的敬意,无疑是正确的态度。
(选自2017年01月0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思想文化界的巨擘鲁迅先生80周年之际,文艺界、媒体界、出版界、展览界等,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纪念鲁迅的活动。
B.有人发现了鲁迅身上所隐藏的商机,开发了游戏软件,因其有损于鲁迅的形象,所以一经面世,就受到激烈批评。
C.用电子游戏来演绎鲁迅作品是可以的,但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对一些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D.将文学作品改编为游戏软件本无可厚非,但必须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完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文学形象改编成游戏作品,不仅能丰富游戏题材,也有助于这些作品的传播。
B.鲁迅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体现了国民性中的弱点,不应该以全额形象出现在游戏中。
C.因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的题材与电子游戏所要达到的竞技、魔怪效果比较切合,所以适合改编成游戏产品。
D.商家因为自身利益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游戏,以此来严重误导青少年,这无疑是一个商业噱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吸金量可观的产业,电子游戏成为游戏公司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他们按侠客的套路来重塑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与原著完全相反的观感。
B.鲁迅作品是艺术创造进行二度开发的一座富矿,但由于“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将原著形象进行了颠覆,所以这样的开发是不适宜的。
C.游戏产品对鲁迅作品的深刻意义的瓦解,体现了目前电子游戏产业中的一种恶劣趣味。
D.如果电子游戏开发者暂时找不到正确的表达方式,那么选择放弃改编鲁迅作品,这是对鲁迅表达敬意正确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8 09:4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文化圈

①对于很多筷子的使用者来说,选用这种亚洲取食工具,不仅为了延续一种悠久的饮食习惯;他们还相信,筷子除了可以用来取食,还有很多其他益处。巴伯贵美子是一位生活在伦敦的日裔英国作家,她在《筷子减肥》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日本食物总的来说比西方食物更健康,而健康饮食的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吃。她声称,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她写道:“用筷子吃饭,会让人细嚼慢咽,吃得少点。”而吃少一点,并非仅有的好处,用筷子吃饭,进餐速度还会慢许多。据她计算,每餐会多用十几分钟。“这不仅有利于身体,还有心理效益,”巴伯指出,“这样做会让你去感受食物,并从中得到乐趣。”换句话说,用筷子吃饭,还有助于人珍惜食物,享受美味。

②还有一些人指出了使用筷子的更多好处。一色八郎是提出“筷子文化圈”这一概念的日本学者之一。他认为,使用筷子,比使用其他取食工具更需要手脑协调。这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人尤其是儿童的大脑发育。近年来,科学家做过一些有关筷子使用的实验,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手指的肌肉运动技能。不过也有研究指出,终身使用筷子可能增加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的风险。

③筷子是何时发明的?它又为何最初在中国逐渐普及,成为主要的进餐工具呢?现有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长短不一的棍,往往由动物骨头制成。有的考古学家将这些骨制短棍称为“骨箸”,它很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刘云主编的《中国箸文化史》,依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指出筷子的原型早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因此筷子在中国的历史长达7000年以上。

④如果这些骨棍确实可以被称为筷子的话,那么当时的人们似乎不只用它们来夹取食物。换句话说,这些原始的筷子,可能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有趣的是,许多亚洲家庭至今仍然这样使用筷子,不但用筷子取食,也常常借助筷子来做饭,比如打鸡蛋或搅拌肉馅儿等,又比如,烹煮食物的时候,可以用两根筷子夹起锅里的食物,检查成熟程度,或者品尝味道。这样的使用方法,让筷子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取食工具的转化。饮食专家们普遍认为,筷子便是这样起源于中国的。

⑤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我们至今仍然称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手指为食指。而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公元前5世纪或前4世纪左右,即春秋战国时期。换句话说,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不过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六支用青铜制成的箸头,可以接柄使用,而在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中,也出土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可见筷子作为一种食具已经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了。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战国开始,用餐具(包括筷子)替代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⑥使用筷子的传统让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向来认为自己的饮食方式要比其他人更文明。但我们今天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用餐具还是用手指取食,都只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偏好,而不能表明文明程度的高下。事实上,优雅得体的饮食方式,更依赖于如何将食物送进嘴里,而不在于是否使用餐具,或使用什么样的餐具。这也就是说,每种饮食传统里,都有自己优雅的、有别于粗俗的进食方式。是优雅还是粗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

⑦综上所述,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其发明和使用无法取得明确的定论,它的广泛普及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多重因素,也与饮食惯在中国及筷子文化圈内其他各地的变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摘自《筷子:饮食与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2月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食物比西方食物更健康,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吃,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
B.相对于使用其他取食工具而言,一色八郎认为使用筷子,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儿童的大脑发育。
C.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
D.从战国开始,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替代了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阐述使用筷子有助于人们珍惜食物,享受美味的观点。
B.第3自然段借助考古材料、学术论著,第4自然段运用假设论证,分别从筷子的前身、筷子角色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
C.第6自然段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每种饮食传统里进食方式的优雅与粗俗,与不同地方的标准有关联。
D.文章首先分析使用筷子的好处,接着探究筷子如何发明、起源于中国的,最后强调多重文化、饮食习惯等对筷子普及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对儿童提高手指肌肉运动技能有好处,但终身使用对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可能增大风险。
B.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由动物骨头制成的长短不一的棍,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
C.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可能是原始筷子具有的双重功能,这在许多使用筷子的亚洲家庭得到了证实。
D.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筷子的主要依据是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以及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

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他牺牲了。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还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一日日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鸟鸣,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来的通信员张叔叔告诉棒子,新四军骑兵营准备和湖东二团会合,端掉鬼子碉堡,希望棒子带路,棒子假装同意。
B.“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小说结尾部分这一情节安排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妙。
C.小说多次描写月光,不但展示了当天晚上特定的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映成趣。
D.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由此可见抗战时期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请以小主人公棒子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请分析小说划线部分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这些事,日本的官方史书《续日本后纪》中也有记载。

北宋至明清时期,由于受到战事和海禁的影响,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海上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和阻塞。但在这条航路上,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海上往来依然繁荣。

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无论从开辟的时间,还是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都应该在“丝绸之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刘晓祁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所以很少提及它。
B.齐国既从朝鲜进口货物,也向朝鲜出口货物,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
C.中韩日三国都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亊。
D.《续日本后纪》是日本的官方史书,书中记载了盛唐时期中韩日之间的资易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解释“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
B.文章论述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路”时,既引述了典籍的记载,又引述了考古资料。
C.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从战国到明清时期,层次清楚,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B.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C.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
D.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

杨义

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由说话人发挥“舌辩”,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由此小说以说话人技艺和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为自身的白话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辟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动力。话本的含义是话之本,包括说话之所本和说话之文本,它是说话所留下的文字形态。话本的特质在于它源于民间文化,它以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话本小说的旺势,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三气旺”中首先是人气旺。宋平残唐五代之乱,经一百五十年承平发展,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人口突破一亿,远远超出盛唐时期官方统计的五千多万。南宋国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人口仍达六千万左右。农业经营趋于精耕细作,粮食亩产约为唐代的一倍半。这就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力地支撑着纺织、印刷、制瓷、造船、冶金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在几十万以上,甚至达到百万的城市。其次是财气旺。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商贾设立行会,行商长途贩运,与辽、夏开设边境贸易的榷场,与大理国茶马互市,开通泉州、广州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使得富商巨贾的财产在百万贯以上。与此相应,在非主流文化中出现某种重视商业的观念。商贸的发展,促使在大量铸造通宝铜钱的同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其后一二百年间发行量增加二三十倍, 最多达三亿多贯。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明令用纸币取代银币、铜钱。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
人气和财气在城市汇聚,就产生了其三——娱乐气旺的效应。宋以后的城市不同于唐代四面设墙、坊与坊、坊与市分隔的坊里制,而采取了临街开店、四通八达的街巷制,这就出现了聚散方便、表演热闹的大大小小的瓦舍勾栏。各路艺人在那里表演杂技、魔术、相扑、皮影、傀儡、弹唱、说话伎艺,市民文化相当繁荣,并且有了夜场或夜生活。只要对比着阅读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一类城市风情笔记和唐人写的《教坊记》,就不难理解一种新的城市娱乐需求促进了说话技艺和话本小说的丰富发展。丰富的大众娱乐的美学可能形成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中开列的“说话四家”。说话门类的出现,表明行业发达和众多艺人业有专长。说话艺人组合成雄辩社,又有书会才人撰写文本,因而各种说话名目如春草繁生、旋生旋灭者当不在少数,但一些杂书和目录书留有篇目的尚有近二百种,经过整理存世的宋元话本尚可读到五十种左右。

(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选择存在形态时,宋元时代的小说放下身段,是为了能够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
B.小说讲述古今故事等,与其采用新的美学文化方式和从市民社会中汲取养料关系密切。
C.小说只要将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民间智慧结缘,就找到了自身发展无穷无尽的动力。
D.话本属于文字形态的一种,源自民间文化,并用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阐释宋元话本小说发展时,着重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B.文章第二段列举出不同时代的人口数量,意在证明由唐至宋人气越来越旺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从典籍中寻找例证,证明了城市娱乐需求促进话本小说发展的观点。
D.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使得粮食亩产大幅增加,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助力。
B.在商贸发展中,商贾们利用榷场、茶马互市、海上陶瓷之路等途径,聚敛了大量财富。
C.银币、铜钱、纸币的流通既反映宋元时代商贸发展情况,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
D.与唐代不同,宋代城市采取了街巷制,出现了瓦舍勾栏,这里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
【小题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在文章第①节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像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B.文章第③节中写桃花“攻陷”山村水廓,运用拟人手法,把曾经的春天桃花开遍了山村水廓的景象写活了。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诗一般清新隽永,又加强散文的语言节奏,产生感情的递进,增大抒情力度,诵读起来很有激情,很有气势。
D.短文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反复渲染,驰骋想像,尽情铺写春之美景,既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枝繁叶茂而主干分明。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⑤⑥两节文字所描绘的远古春天的特点。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说说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