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旷野中的诱惑

肖复兴

列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克拉姆斯科依是他的老师。十九岁的列宾来到彼得堡,深夜拜访克拉姆斯科依。走进克拉姆斯科依不大的画室,给列宾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基督画像,和一个画师笔下基督画像没有什么不同,列宾不明白像克拉姆斯科依为什么要画这样千篇一律的基督标准像?

克拉姆斯科依老辣的眼睛,注意到了列宾看墙上基督像时瞥下的一丝讥讽的眼光。他对列宾说:这是人家定购的一幅基督像。列宾知道,即使再大画家的画也卖不出大价钱,都需要靠给有钱人画像谋生。

那天夜里,克拉姆斯科依兴致勃勃地对列宾聊起了基督。令列宾没有想到的是,克拉姆斯科依说起了基督也曾经受到诱惑。克拉姆斯科依对列宾说:你看,已经忍饥挨饿了四十天的基督,在旷野里,远处有繁华的城市灯火闪烁,人类各种欲望的呼声此起彼伏,纷纷在对基督呼喊:这一切都可以据为己有,变成你的财产,让你成为万能的主宰!呼喊声还在进一步对基督说:你,神的儿子,你可以试一试,如果你肚子饿了,只要吩咐这些石头,它们就会变成面包;如果你想穿得漂亮,只要吩咐这些树木花草,它们就会变成漂亮的衣服……最后,克拉姆斯科依对列宾说:这就是生活的诱惑。这种诱惑,旷野上有,城市里也有;对普通人有,对基督也有。

晚年的列宾回忆起那一晚的交谈时,写道:我一生还没有听到比这更有意义的谈话,特别是克拉姆斯科依讲到在旷野里诱惑的内容,设想出基督与人类天性中的黑暗进行的斗争。

正是受到那一夜克拉姆斯科依谈话的启发,列宾创作了《基督在旷野受诱惑》的油画。他将基督画成了赤着脚,裸露着斑斑伤痕,置身于悬崖之上,面对的是一片遥远的城市;让痛苦而悲伤的基督,扭过头去不看诱惑他的大千世界;他画基督的一只手颤抖地按紧脑门儿,一只手伸向一旁,仿佛在使劲地推开已经如蛇一样缠裹的尘世的权力、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他画出基督在面对诱惑时的痛苦,也画出了基督的抵抗与决绝。

克拉姆斯科依同样想创作一幅关于基督在旷野受诱惑的油画,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十年时间。克拉姆斯科依每天清早起来,脸也不洗,饭也不吃,趿拉着拖鞋,到他的基督画像前挥笔作画,一画就画到了晚上。那时,他正患有严重的气喘病,常常夜不成眠。他的脑子里、他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基督痛苦焦虑的影子。终于,他画完了这幅他最想画的画。

这幅题为《旷野中的基督》在巡回展览中,好评如潮。和列宾画的一样衣衫褴褛赤脚的基督,孤独而凄婉地坐在荒凉的旷野中光秃秃的石头上,诱惑被象征地画成城市之光,在基督的背后,呈一片朦胧而颤动的光影。逆光中的基督垂着头,双手交叉,目光痛苦,凝神沉思,将枯瘦的身影打在荒凉坚硬又尖利的石堆前。

声名日隆的克拉姆斯科依在创作《旷野中的基督》时,没有停下为他人定制画像的活儿。贫穷的画家一直没有一间像样的画室。于是,他拼命为有钱的财主、有势的将军、娇宠的贵妇画像,将赚来的钱购买了土地,建筑漂亮别墅和豪华画室,再画画时,穿着精致的长襟礼服,趿着款式最新的拖鞋,连袜子都是十八世纪的古典样式。他不像一个画家,不像一个从底层乡村出来的经过奋斗成功的贫寒画家,而像一个庄园主。大家都觉得克拉姆斯科依变了,唯一没变的是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为人画像。

如今,想起克拉姆斯科依,我就想起列宾,因为他们都曾画过旷野里被诱惑过的基督。克拉姆斯科依的《旷野中的基督》、列宾的《基督在旷野受诱惑》都陈列在莫斯科的美术馆里。面对两幅同样是基督受诱惑的作品,我心生感慨。无论在克拉姆斯科依的笔下还是在列宾的笔下,基督都是他们自己。其实,茫茫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旷野中受诱惑的基督。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较多篇幅写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关于基督的谈话,既说明对列宾的影响深刻,又引出两人创作同样主题的油画。
B.看到克拉姆斯科依的画室挂着一幅和普通画师一样水平的基督像,年轻的列宾甚为不解,流露出讥讽的眼神。
C.文章讲述了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两位画家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独到的生活感悟,意味隽永。
D.克拉姆斯科依靠给他人画像谋生,成名后也没有停止,作者既写出了他的痛苦无奈,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
【小题2】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无论在克拉姆斯科依的笔下还是在列宾的笔下,基督都是他们自己?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3 10:0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1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凡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
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狮泉河。”
“为啥呢?”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
“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千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来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
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
B.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
C.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
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小题2】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小题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小题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粗瓷碗

陈双

赵大福是个古董收藏家,虽然有钱,却把享乐看得很淡,喜欢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享受寻宝带来的乐趣。

前段时间,赵大福听到一个消息,有人在大西北某座山里捡到了商代的古董。赵大福心动了,也跑了过去,想碰碰运气。

在山里转悠了好几天,赵大福没挖到啥宝贝。眼见水和食物都快没了,赵大福决定下山回家。

在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时,赵大福一脚踩空,右脚却严重扭伤,水壶也掉进了崖底。

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想打电话找人帮忙也不行。赵大福只能硬着头皮往山下赶,脚脖子越来越肿,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到第三天中午,赵大福实在挪不动了,他躺倒在地,天上一朵云也没有,太阳很是刺眼。赵大福绝望地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昏昏沉沉中,赵大福感到有一股清凉的水流进了嘴里。原来,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路过这里,用手里不多的水救了赵大福。

青年把赵大福背了回家,给赵大福弄来一碗盐开水,叮嘱赵大福慢慢喝。然后,又给他整了一些饭菜。

青年不停地忙前忙后,面孔却一直板着。赵大福小心地问青年为啥不开心,青年叹口气,说:“老婆嫌我穷,要和我离婚。”

赵大福皱紧了眉头。忽然,赵大福惊奇地叫了一声,问青年,这碗是哪来的。青年说,这碗是长辈传下来的。赵大福将碗翻来覆去地查看了好几遍,兴奋地一拍大腿:“这可是个好东西啊,是古董!”

青年难以置信地说:“不会吧,这么普通的一个碗会是古董?”

赵大福说:“你不懂。”当下,赵大福将碗的形状、瓷质、花纹等特征分析了一番。青年一听,来了兴趣,凑过来问:“您既然对古董这么了解,那您看,这碗大概能值多少钱?”

赵大福笑着说;“我就靠这行吃饭,能估个八九不离十。你这只碗,据我看,起码值这个数!”说着,赵大福伸出了两个指头。

青年人问:“两百?”赵大福摇摇头。青年又问:“两千?”赵大福又摇摇头。青年睁大了眼睛:“难道这破碗值两万?”赵大福还是笑着直摇头。见青年人一脸狐疑,赵大福这才说:“这碗能卖到二十万。”

青年惊讶得叫出了声。见青年不信,赵大福说:“你要不信,把这碗卖给我。我先给你两千块钱作定金,余下的,我回家给你拿来。”说着,赵大福掏出了两千块钱。

回家后,过了些日子,赵大福带上钱,再次来到那个青年的家。出来迎接赵大福的,除了青年,还有青年的老婆。

赵大福把钱给了青年,宝贝一样把那只碗带回了家。

听说赵大福花二十万买了只古董碗,朋友们都很好奇,纷纷跑来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古董碗。

几个朋友围成一桌,酒过三巡,菜过五昧,赵大福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精致的匣子。打开匣子,又揭了几层绸布,一只粗瓷大碗终于亮相了。赵大福的朋友也都是古董界行家里手,当下,大家一见瓷碗,不由傻眼了。这分明是一只近代的普通粗瓷大碗,这种碗可以说毫无价值。可大家想,他赵大福是何许人,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大家又轮流捧着,细细地看了一遍。看完,大家都瞪大眼睛望着赵大福,一脸不解的神情。

赵大福哈哈一笑,说:“实话说,这根本就不是古董,可这碗对我来说比古董还要金贵!”原来,那天赵大福被那青年救回一条命,心里十分感激,却又不知如何报答。当时青年说,老婆嫌他穷,要和他闹离婚,赵大福一听是钱的事,不由眼前一亮,钱他有啊。赵大福怕直接拿钱,青年会不好意思收,所以就编了一个买古董的理由。

末了,赵大福说:“这只碗的主人救了我的命,你们说,它值不值二十万?”朋友们一听,都鼓起掌来。

过了几个月,赵大福碰巧路过那个青年所在的县,就决定绕点路,去一趟青年家,看看他们夫妻俩过得好不好。

让赵大福没想到的是,等他到那一看,发现那个青年和他老婆还是离婚了。不过,这次不是青年的老婆要离,而是那青年自己要离。原来,那青年有了二十万后,很快和村里另一个年轻的姑娘好上了。

赵大福听了,眼前不由一阵茫然。回到家,赵大福拿出那只粗瓷碗,“啪”的一下,摔得粉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一只粗瓷碗”一方面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大部分内容围绕这只碗展开;另一方面又暗示青年家的这只碗不是值钱的古董。
B.小说情节设置前后照应,在赵大福昏迷之前,小说交代赵大福所带的水和食物快没了,脚脖子肿起来了,太阳刺眼,这都为他昏迷作了合理的铺垫。
C.赵大福在青年面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鉴赏粗瓷碗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和神态都在暗示青年:这是一件古董,价值不菲。
D.赵大福通过收购粗瓷大碗帮助贫困青年,青年却因经济状况改变而离婚,小说含蓄的讽刺了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缺陷。
【小题2】小说中的赵大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至“朋友们一听,都鼓起掌来”即可结尾,后面文字实属画蛇添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阅读的力量
任翔
①阅读不是一件可为可不为的简单事情。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和塑造人,阅读决定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和情趣,关系人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形成,关乎国民素质与民族未来。阅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②在人类构筑的文化当中,书籍大约算是最划时代的发明了。在只有口头语言文化的远古时代,人类耗费了无数时光,也未能实现文明的大进步。直到文字的出现,人类才掌握了积累、传递知识的技巧,继而四大文明诞生,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载体从石板、木简、竹简进化到纸,最终固定为“书”的这种简便形式。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书的重要性,值得人类永远记住,哪怕今后电子书普遍取代纸质书,这一点想必也不会改变。正因为此,阅读的意义显得无比寻常。阅读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就个体而言,阅读也是一种让自然人变成文明人的行为。
③当我们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书籍后,就会发现历史上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着不凡的励志故事,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其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者,人拥有健康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世界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他在八十多岁时,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他说,“我这辈子每天都坚持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我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的确,阅读成了他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础。尤其是那些伟大人物与成功人士的传记,那些富含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读者的心中泛起涟漪。比如阅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所打动;阅读《岳阳楼记》,会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所震撼;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阅读者的心灵与人格都会起到升华的作用。
④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然而,学生在学校主要依赖教师和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与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阅读,为他们阅读提供必要的书籍、时间与空间,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学习。与学生一起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孩子一起阅读,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这是家庭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引领孩子学习知识,又能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一个孩子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能力,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⑤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而言,当然要读经典。经典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凝聚,经典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文化传承的钥匙和文明进步的阶梯,而人类最美好的创造,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成果,都是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的。
⑥选择合适的书籍,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充盈自己的身体与精神,让成长的路上充满阳光与雨露,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阅读的功劳善莫大矣。
(《中国教师》2018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全民素质与国家未来。
B.经典凝聚着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传承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C.阅读影响深远,可以改变个人面貌,还可以改变社会文化风气。
D.阅读决定于人的知识、思想和意志等,要选择合适的书籍,掌握各种阅读方法。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阅读的力量有哪些?
【小题3】阅读下面这则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材料,结合上面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现状产生原因的认识。
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文学作品类”占49﹪,“科普知识”类占30﹪,“教参教辅”类占15﹪,“哲学历史类”占3﹪,其他占3﹪;文学作品中,“中外文学名著”、“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大约是各占1/3。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精准扶贫应结合当地文化需求
什么是文化精准扶贫?它是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扶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因需而异、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这里,仅从手段、原则与目标三个方面对文化精准扶贫逐一说明。。
文化精准扶贫手段。主要包括: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硬件环境;加大文化产品供给,输送各类优质资源和项目;建立科学高效的综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帮助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本地文化产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向贫困人口传播现代文化思想理念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精准扶贫原则。一是要精确定位。精准掌握贫困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文化建设的现状、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及实际文化需求,明确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文化差异,找准导致地区贫困的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症结。二是要精准实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的文化扶贫措施,坚持“因户制策、对症下药”的原则,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提供有针对性并能切实满足当地文化需要的优质文化基础设施、资源、产品及服务。
文化精准扶贫目标。从整体上提高贫困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在这方面,可立足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或独特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从而提升当地文化吸引力和文化附加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生活品质。
实现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就要了解和把握当地的需求,切忌“大水漫灌”。有些贫困村里的图书馆里都是一些一般性的图书,可能80%以上都不是农民需要的。当他们提出具体需求以后,马上设法解决,这样才能对接需求,实现文化精准扶贫。
对全国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通过“结对子”做一些文化精准扶贫的实事。如果各县或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都能通过志愿服务同相关贫困村“结对”,如果各地科研院所、特别是农科院所有更多的技术术人员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最后5000多万人全面脱贫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所以,现在是用自己的专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为扶贫、脱贫做贡献的冲刺阶段了。
(摘自2017年3月7日《解放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文化精准扶贫要达到的目标。
B.一个地区的文化设施等硬件环境以及文化思想理念会很大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
C.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状况和群众的生活品质高低与文化精准扶贫目标的关系不大。
D.“因户制策、对症下药”这是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化精准扶贫的概念入手,然后分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精准扶贫的手段、原则、目标。
B.文化精准扶贫的手段和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所以文章阐述的重点在扶贫目标上。
C.文章列举了文化精准扶贫的诸多手段,意在表明实现文化精准扶贫渠道众多,并非难事。
D.文章末段通过假设与展望,表明作者对实现各地文化全面脱贫目标的坚定信心。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精准掌握扶贫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的文化建设现状,才能实现文化扶贫的精准定位。
B.如果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实现文化的精准扶贫就会成为可能。
C.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当地文化需求,实现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D.只要接下来的几年,各县和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能同贫困村“结对”,各地农科所能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