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选:当代毕舁方正之士
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毕异”的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
“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有人这样评价这位科学家:“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王选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记者清楚地记得,大约10年前,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听王选教授发言。他说,“以前出国访问时,看到国外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比国内好得多,那时我的工资很低,又没有奖金,家里只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但我一点都不感到眼红和自卑,因为,将来会证明,我对人类的贡献比他们大!”
“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养了多少年轻人”
王选把殷切期望全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
他刚过55岁时,就立刻提了一个建议:“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寸:55岁。”他的意思是把自己排除在外。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养出多少年轻人。”
北大方正印艺事业部字体开发总监朱志伟,听到王选逝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痛。1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工厂的工人。来方正公司面试时,主考官正是王选。王选发现他有技术专长,是个难得的人才,就问他有什么要求。朱志伟表示,只想保留全民所有制的身份。王选说:“好,我给你办。”但方正是企业编制,只有进北大才能解决这一难题。王选亲自找到北大校长说,我宁肯少招一个博士,也要把这个人调进来。朱志伟终于如愿以偿。他感慨地说:“从一名工人到开发总监,我的成长与王选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王选一生荣誉无数,但他视名利如浮云,甘当凡人。只要不是自己参与的项目决刁;挂名,不是自己写的论文决不署名。他常为学生的文章修改,、把关,提意见,但从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加上。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又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1975年11月,北京召开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申报论证会,王选抱病参加了会议。由于身体虚弱,说话困难,由他的妻子代他发言并用计算机展示了模拟实验的结果。王选的方案在多数人就像听“天方夜谭”,有人甚至说这是王选的数学“畅想曲”,是玩数学游戏。回家后,王选夫人开玩笑说道:“咱们还是算了吧。”王选却认真地回答:“干!不到长城非好汉。”
1979年7月27日,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大家围在样机旁,紧张地注视着它的动作,机房里只有敲击计算机键盘发出的嗒嗒声。转眼之间,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八开报纸的一张胶片,王选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接下这张可以直接印刷的胶片,各种精美的字形、字体、花边、图案美不胜收。1980年,支持这套系统的电脑软件,包括具有编辑、校对功能的软件也先后研制成功,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一个响亮的名称——方正、华光电子排版系统,象征着中华之光,照亮了神州大地。
王选是北大方正的创始人。说起公司名字的由来,知情者说是源自《汉书·晁错传》里的一段话:“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不论是按古人观点还是以现代标准,不论从卓越成就还是高尚人品,所谓“当代毕异”和“方正之士”,王选都实至名归!
(《人民日报》2006年2月15日,袁新文,有删改)
【小题1】从文中看,王选为什么被誉为“当代毕舁”和“方正之土”?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2】本文多次引用了王选的话,有的话语直接用作小标题,很有特色。品味文中的小标题,说说这样写法的妙处。(5分)
【小题3】文末引用《汉书·晁错传》的一段话对“方正之士”进行了解释,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方正之士”应具备哪些品格?你试推想一下“北大方正”这——商业品牌所包含的基本的文化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9:1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小题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苦寒日子里的火盆
李文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村我家冰冷的土屋里,一个摆放在炕中间的火盆,徐徐地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着家人。
灰头土脸的火盆,经年磨损已辨不清它的色泽,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是我和母亲挖来房前土坑的黄土,掺拌碎麻绳头仿造泥盆打制而成,盆壁粗糙凹凸不平。但它厚实,耐用,稳重,有如沉静在时光里的老者,静穆地抵御四面八方入侵而来的寒冷。它散发着秋阳晒干的柴草和牛马粪燃烧后的味道,偶尔窜出一丝瘦弱的青烟,嘘寒问暖呵护着家人。
年迈的祖母整日厮守着火盆,有如它的保护神。祖母著一袭黑色长袍,黑色网兜罩住稀疏的花发,瘦弱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和老年斑,半眯着凹涩的双眼,青筋裸露枯枝般的双手总是轻轻放在火盆上吸收热量,双膝上下叠加端坐在褥子上,一如默默念经打坐修行的僧尼。祖母喜爱抽烟,一杆尺余长的烟袋伸进火盆,深深一吸,火星闪烁,烟雾缭绕中的祖母如同仙人般养精纳神。左邻右舍难耐寂寞的老姐妹爱串门凑热闹,三三两两围拢着火盆,陪同祖母长枪短炮吞云吐雾,有一搭无一搭地东拉西扯,一坐就是小半天,真应了“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的民谣,寒冷寂寞的时光随着袅娜升腾的烟雾悄悄溜走。
数九寒冬的夜晚,闲暇的女孩子也爱扎堆凑热闹,二姐的闺蜜们常挤在我们家。几位穿着花棉袄梳着大辫子透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围坐在火盆旁学织毛衣。胖乎乎的二丫是初学,二姐先是平针起好头,再手把手教,食指怎样上线,怎样旋转回针,不厌其烦;黑黝黝的领弟是一知半解,二姐悉心点拨,恰到好处;闪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芹拿着半成品,是来学花样技巧的,两人比比画画,各抒己见。她们唧唧嘠嘠地说着话,说毛线,说款式,说图案,说织法,也说女孩子的悄悄话,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不止。不小心,织针掉到火盆里,线头被点燃,女孩子惊叫拍打着。一张张甜美秀娟的脸散发出胭脂之气,女孩子的心事梦想和憧憬蕴藏在簇拥的火盆里。
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我和四姐五妹在火盆旁写作业,看画本,玩嘠拉哈,翻绳,下五道。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来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
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家庭中有许多重要事情,都是围坐在火盆旁酝酿成熟的。姐姐们长大了,有媒婆来提亲,父母与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茶吸着烟谈论着,媒婆眉飞色舞先是夸赞一番姐姐聪明能干,再口若悬河表扬小伙子吃苦耐劳。父亲时不时拿起小铲子弄一弄火盆,烟灭了,撮点火点燃,几经反复,姐姐的终身大事就敲定了。年关将近,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购买年货的琐事,火盆映照着家人的脸庞,在寒冷中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温情。
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在那些苦寒的岁月里,在破旧的老屋里,燃烧着祖孙三代的希望、梦想和未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02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极力描绘火盆的灰头土脸,粗糙邋遢,随后转折,就是这样的火盆以它的温暖呵护着家人。
B.第三段中的民谣,说明了当时农村妇女把围在炕上烤火视为一种感觉很爽的生活享受,由“我”家延伸开来,对内容做了很好的拓展。
C.作者虽然描绘的是淳朴的农村生活,却很少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话语,用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语言,引发了读者诸多遐想。
D.作者对年迈的祖母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苦寒日子里的火盆”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天 使

李亚琼

洁的世界彻底地崩溃了。

她从精神病医院下班回家,就得知了独生儿子猝死的消息。

洁突然感觉自己整个身体都渐渐地朝一个昏暗混浊的空间陷落下去。儿子死得很蹊跷,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个陌生人用铁棒无故地活活砸死。

洁怎么也不敢相信,她那个活泼可爱、聪明可人的儿子将永远地不复存在了。 前天儿子曾撒娇地央求她:“妈,我过十岁生日时,您去学校接我一回好吗?”洁心里酸酸的。洁从来不接送儿子,突遇下雨,儿子也从不指望她送伞,时常落汤鸡似的跑回家。她总是很忙,作为一名护士长,她心里满载着那些疯疯癫癫、不能自理的精神病患者。

想到再过三个月就是儿子的生日,洁失声痛哭:“都怪我呀,我要是去接他就不会出事了啊!”

洁陷入深深的自责,她多么希望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的复生。

一周之后,经历了巨大的心灵创痛的洁平静地回到病房里。

她一如既往地穿上整齐的白大褂,对每一个患者报以真诚的微笑,她认真而细致地向护士询问患者的病情,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只是回到家里,洁会强烈地感觉屋子里晃动着儿子那活泼的音容笑貌!洁常常不知不觉地呆望远方,那望眼欲穿的神态俨然慈母在静候游子归来的足音。

院长和一位法官将洁请到办公室。

法官沉重地说:“陈护士长,杀害你儿子的凶手已经被抓获,可是……”法官欲言又止,“经司法鉴定,此人患精神分裂症,无行为责任能力,现已收入你们医院治疗。”

洁的泪水决堤而出!儿子,我的儿子!洁在心里无望地呼唤着儿子的乳名,她跌跌撞撞地挪向病房。

“儿子啊,你怎么得了这种病啊,你怎么杀了人啊,我可怜的儿子啊……”洁猛地一怔!她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在哀哀地哭泣,止不住的泪水沿着她那张饱经风霜的皱脸滚落而下。

她一把抓住洁的手:“护士长,我儿子能治好吗?能治好吗?”她一个劲儿地向洁诉说孤儿寡母的艰辛,诉说着和儿子相依为命的亲情。

洁竭力克制住自己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朝她肯定地点了点头:“您放心吧。”此刻,洁走向的是一个特殊的患者,一个需要同情需要帮助的弱者,也是一个令她肝肠寸断的沾染着她儿子鲜血的凶手!

洁轻声地对他说:“阿强,你今天感觉不错吧,我们到院子里去晒晒太阳,好吗?”

阿强瞪直双眼,仿佛侧耳在听天外来声,忽而将手臂猛地高高扬起:“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随即一溜烟儿地跑进厕所,掏起粪便涂满全身,口中大叫:“啊哈!你们想害我,我身上有蛇,你们敢上来吗?啊哈!”几名年轻的护士闻声而来,见此情景束手无策。洁拨开人群,毫不犹豫地走近散发着刺鼻臭味的阿强,牵着他的手说:“阿强,你不是最喜欢舞鞭么,阿姨想向你学了去锻炼身体,你洗完澡后教我好吗?”

阿强愣了一会儿,乖乖地随着洁出了厕所。洁为他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裤。他睡着之后,洁又将他长长的指甲一一修剪整齐。洁从容不迫地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情,一边做,一边轻轻拭去腮边晶晶亮亮的泪水……阿强出院那天,他朝洁深深地鞠了一躬。洁永远也忘不了这天正好是儿子的10岁生日!

【小题1】下列对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着力刻画洁在失去儿子后的剧痛,一方面表现了作为母亲的她对儿子的深爱,另一方面为后文塑造工作岗位上的她的形象做了很好的映衬和铺垫,前后文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全面而深刻的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母亲形象和护士长形象。
C.“洁轻声地对他说:‘阿强,你今天感觉不错吧,我们到院子里去晒晒太阳,好吗?’”“洁为他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裤。他睡着之后,洁又将他长长的指甲一一修剪整齐。”分别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洁已经从失子之痛中走出来,将母爱倾注到患者的身上。
D.小说通过两大段落完成人物形象塑造。一是从开头到“换取儿子的复生”,用倒叙手法叙述洁的失子之痛;二是从“一周之后”到文末,叙述她忍受痛苦,毅然担负起护理责任的故事。
E.这篇小说通过塑造洁作为母亲的不称职形象和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形象,说明中国的职业女性面临工作和生活难两全的艰难抉择。
【小题2】小说倒数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对于突出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以“天使”为小说题目,想借以表达的深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礼记·曲礼》郑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经·系辞下》);其三,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构成的世间或人类,“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礼记·礼运》);其四,表示政治的。其意近似或相当于控的国家,“天下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兴义”(《吕氏春秋·尚德》)。有时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与人”(《吕氏春秋·不侵》),“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兼有上述两层含义,“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强国篇》),“唯无以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也” (《庄子·天下篇》)。在实际运用当中,“天下”有时又包含着上述多种涵义。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学章句》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平天下”也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思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尽管最终的目标没有当然也无法实现,但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总之,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天下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
(节选自《中国古代的信仰精神与天下观念》郭盛民)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
B.“天下”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
C.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词形成于同一时期。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是,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D.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
【小题2】下面对“天下”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句中的“天地”涵义不一致。
B.“天下”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C.“天下”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由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构成的世间或人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在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D.“天下”表示政治的概念。与近代的国家的概念相当,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句中的“天下”涵义一致。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这一认识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明清之前,“中国”是包容在“天下”之中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
C.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
D.在实际运用当中,有时,“天下”的涵义丰富,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平天下”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朱熹所言的这个“天下”,涵义就不是单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