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膳食纤维7类,还包含许多非必需营养素。如果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些疾病。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希望通过日常补充营养素来“防病于未然”。
据估计,约有半数的美国人和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每天都会服用某种补充剂。在中国,有10%~20%的人经常补充营养素。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补充营养素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从日常食物中就可以获得。一些特殊人群需要补充特定的营养素,比如幼儿、孕妇、老人需要补充适量维生素D,孕妇需要补充适量叶酸。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疾病或饮食习惯(比如素食)导致营养缺乏,非特殊人群实在没有补充营养素的必要。
目前流行的这种“没病乱吃药”情况,不仅浪费钱财,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比如,人体每天摄入的维生素A超出必需量1.5毫克,会干扰维生素D的有益作用,甚至还会影响骨骼健康,过多的维生素D会导致钙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发呕吐和肾脏问题。大量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既然对多数人来说,补充营养素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持补充营养素呢?由于营养素类药物通常较便宜,人们购买起来经济负担不大,就容易出现随意购买的行为。不少人并没患上缺乏营养素的疾病,而仅仅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才用补充营养素的方式来“保险”。大多数人补充营养素时,抱着“万一有用”的心理。另外,长期服用者可能因为营养素补充剂具有的“安慰剂”作用而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有的长期服用者停服之后会立即产生身体不适感。
我们真的需要补充营养素吗?其实很简单,去问问医生,他们会给你合理的建议。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样化、合理、健康的饮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科学补充营养素,才能避免出现“花钱买病”的尴尬局面,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
【小题1】下列对人们“坚持补充营养素”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们一般能够承受营养素类药物的价格。B.补充营养素是为健康来“保险”。
C.长期服用可能使服用者产生的心理依赖。D.医生建议所有人应该补充营养素类药物。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补充过量的维生素E会影响骨骼健康。
B.营养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因此应大量服用。
C.日常饮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必需的营养素。
D.半数的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喜欢补充一些营养素。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科学补充营养素B.营养“保险单”C.吃出你的健康D.营养素的功与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04: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周志雄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它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并称为当今四大文化奇观,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新文学谱系是不同的。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主要吸收了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影视、游戏、动漫等大众文化的经验。
中国网络文学道路已经显示出其独创性与可行性。中国现代文学主张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人的小说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创作了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经济现代化社会程度越高,通俗大众文学越繁盛,大众文化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网络文学在中国繁荣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社会现代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以颇具时代性的轻松故事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好的网络文学作品读来轻松、好看,不“烧脑”,满足了读者的梦想要求,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从表面上看,那些数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故事多是想象性的,但从小说内在的气韵来看,作者在和读者互动中更新作品,与读者的情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并且网络小说也有贴近现实的类型:那些婚恋小说,写尽现实中一地鸡毛的故事,把历史转型期人们的住房问题、情感困惑展示给读者;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作者,以写实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轨迹,打开了人世百态的样貌。
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但不依赖套路,而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能成为当下文化奇观,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它的滋养。
B.受外来文学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主张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
C.网络文学的繁荣兴盛与当下我国社会形势、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密不可分。
D.网络文学要想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就不能借用现有小说的套路来更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网络文学的独创性。
B.本文第三段从分析网络文学繁荣兴盛的社会背景入手,充分论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C.本文以网络婚恋小说写尽现实中一地鸡毛的故事为例,论证了网络小说也有贴近现实之作。
D.文章最后一段在得出网络小说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结论后,论述了如何提高网络小说的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网络文学能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加大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就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B.网络文学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C.有些想象性的网络小说所体现的情感与读者是相应和的,因此能够满足读者的情感诉求。
D.网络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把握时代、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才能使网络文学更好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顶着橡树的牛犊
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1965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1967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苏联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的抗议。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4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
美国当局以为他不喜欢极权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揶揄苏联。1974年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楂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但随后他们惊恐地发现,索尔仁尼琴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的牛犊那样,横冲直撞。
1994年,受叶利钦总统邀请回到俄罗斯,原来遭禁的作品陆续在国内出版。归来的他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让当局异常难堪,1998年拒领叶利钦颁发的圣安德烈勋章。在索尔仁尼琴心中没有权威,只有正义和真理。叶利钦在回忆录中写道:“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年之后的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全世界成千上万人把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总结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
(摘编自《索尔仁尼琴:俄罗斯良知》,有删改)
【相关链接】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一2008年),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1970年,他以揭露抨击苏联时政的《古拉格群岛》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当局驱逐出境。1994年返回俄罗斯,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俄罗斯国家奖。2008年8月逝世,享年89岁。被誉为“俄罗斯良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索尔仁尼琴是具有良知和使命感的作家。他敢于说真话,也因为说真话而一生跌宕起伏,但也因此得到俄罗斯百姓的认同。
B.索尔仁尼琴想逃离苏联。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本想借此机会秘密逃离苏联,由于被苏联政府发现并警告,所以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
C.索尔仁尼琴并不囿于意识形态。他在文学作品中反复揭露苏联的社会问题,也在演讲中表示不认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
D.索尔仁尼琴像一只“牛犊”。他甚至被自己的国家驱逐,但正是有了像他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个世界才充满了希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传记多处穿插引用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旨在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同时,还具有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B.索尔仁尼琴因《第一圈》和《癌症楼》两部长篇小说而获得了国际性声誉,这是因为他选择了在法国发表,而不是在苏联发表。
C.美国人把索尔仁尼琴拍得像一只老狮子,视其为自由民主的斗士,这与索尔仁尼琴那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不相符合。
D.作为一个异见者,索尔仁尼琴对苏联时代不人道的做法,对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对叶利钦时的政治都进行了批判,由此惹得各方不喜。
E. 索尔仁尼琴认为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受到美国当局的邀请,并被美国参议院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
【小题3】索尔仁尼琴说自己是“牛犊顶橡树”,这有什么含义?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彭博社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期间创下新的票房纪录,这是因为“中国本土影片的品质和口碑成为最重要的票房保证”,中国本土电影力量正在代替好菜坞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美国《洛杉矶时报》指出,春节期间,中国电影票房收获创纪录的9.46亿美元,同时打破了单日总票房最高、单日观影人数最高和单部电影单日票房最高的三硕纪录。中国国产大片主导节日电影市场,

进一步打破了好菜坞在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吸引力强大的看法。外国电影产业人士也会看到,春节期间中国国产电影品质明显提升,这种趋势可能会给国外影片造成压力。

(摘编自“猫眼电影”2018年02月2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2月28日,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瞩目的焦点,仅仅1个月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就突破了100亿元票房。除夕至大年初六,全国电影票房突破57亿元,题材类型丰富的影片为2018年的春节增添了浓厚文化氛围。

世界电影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有过这样的发展速度。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70,73亿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逼近56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油门从来没有松,不断扩大的产业规模,给那些动輒认为“中国电影到了天花板”的论调以有力回击。

或许票房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全球电影市场上,好策坞的影响力无人不晓,每一年,好菜坞电影都占据着全球70%以上的票房。但在中国市场,多年以来,国产电影却始终保持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颜。

市场份的较量终究是文化话语权的较量。中国电影的迅速崛起,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优势地位的坚挺,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正在改变着世界电影格局,更意味着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正在积极地为世界电影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电影还有更宏阔的市场空间等待开掘。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电影人才的成长,他们对广袤的人生和生活的进一步探究,中国电影与观众心灵的共振也将越来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单月票房100亿元的世界纪录,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显示出中国电影不断向上的姿态。

(摘编自《100亿!中国电影向上,再向上!》,2018年03月0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13年至2018年,我国影院春节档的票房总额逐年增加,六年间增长近八倍,已经高达57亿元。
B.我国影院春节档票房总额增速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最低的年份是2017年,增速具有波浪式起伏的特点。
C.无论是一线、二线城市的,还是三线及以下各类城市的影院,春节档票房都呈现出逐年不断上升的趋势。
D.我国影院2018年的春节档票房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增长最为明显,已经占据全部票房的一半以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2018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屡创佳绩,刷新了三项世界最高纪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
B.春节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彭博社看来,品质和口碑使中的本土电影已经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C.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已经创造了世界电影史的纪录,电影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有力地回击了那些看衰中国电影的论调。
D.市场份额足以说明一切。国产电影多年来始终保持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E. 作为东方文化和审美体系的代表,中国电影越来越具有文化话语权,这会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题3】我国电影继续向上的动力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在河的远方

对河来说,自来水只是一些稚嫩的婴儿。不,不能这么说,自来水是怯生生的,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它们从没见过河。

河是什么?用“什么”来问河,什么也得不到。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这么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这件衣衫里面包裹着鱼、草和泥的秘密,衣领上插着帆,流向了时间。

河流览历深广。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看马领着孩子俯身饮水。落日在傍晚把河流烧成通红的铁条。河流走到哪里,空中都有水鸟追随。水鸟以为,河一直走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天下哪有什么好地方,河流到达陌生的远方。你从河水流淌的方向往前看,会觉得那里不值得去,荒蛮、有砂砾,可能寸草不生。河一路走过,甚至没时间解释为什么来到这里。茂林修竹的清幽之地,乱石如斗的僻远之乡,都是河的远方。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

河流也会疲倦,在村头歇一歇;看光屁股的顽童捉泥鳅、打水仗。河流在月夜追想往昔,像连续行军几天几夜的士兵,一边走一边睡觉。它伤感自己—路上收留了太多的儿女,鱼虾禽鸟乃至泥沙,也说不好它们走入大海之后的命运。也许到明天,到一处戈壁的故道,河水断流。那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河流被埋藏。而河流从一开始便意气决绝,断流之她献堤故乡。

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远方不一定富庶,不一定安适,不一定雄阔。它只是你要去的地方,是明日到达之处,是下一站,是下一站的远方。

常常地,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

【小题1】自来水与河水相比,为什么是“稚嫩的婴儿”?
【小题2】文中说,“河最像时间”。试比较,二者的相似性是什么?
【小题3】从文中看,“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这句话存什么含意?
【小题4】文中写“河流也会疲倦”,也会“追想往昔”,甚至会“伤感”,这与“意气决绝”、勇往直前的智者形象是否矛盾?请解释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叶上的雾气
飞鸟
刚过9点,夏村就像蒸了半天的笼屉,突然被打开,热气四散。七月的阳光干净又毒辣,箭般射下,发出破空的噗噗声。绿叶上升腾起闪烁的雾气。
春花望着绿叶上的雾气,感觉耳边隐隐响起一支曲子,曲调不很清晰,她断不准是当年庆民牵着她的手走进县城一家商场时,电器柜台传来清溪般音乐的曲调,还是大儿子结婚那天轰鸣的音响曲调,又像二儿子哼出的曲子。她又想,这曲子,很像孙子的第一声啼哭呢。
春花个子不高,圆脸盘,双颊被日头晒成黑红。她的眼睛很像她的名字,眼波有着春花的美好。嘴角微微上翘,含着无限笑意。庆民干巴瘦小,笑起来找不到眼睛。当年春花看上庆民,是因庆民下河救了俩小孩,春花认定庆民是真正的男子汉。
昨天春花和庆民微信聊天。庆民说:“花,不中就请人,八九亩地你自己咋忙过来?”春花说:“能忙过来。你吃好,不要挂念家,看你又瘦了。”庆民忙调整了角度,说:“哪瘦了,是手机的事?我让你种懒庄稼,你不听,嫌玉米、豆子收入少,非种辣椒和棉花,累垮了咋办,身体重要哩。”春花眼里有了泪。
庆民跟着老表在北京干室内装修,一天一百多块,管吃管住。
上大专的二儿子,暑假回来待两天就跟着同学去郑州干活挣钱了。二儿子说:“妈,你和爸不用操我的心,我自己挣钱办自己的事。”春花说:“小鹏,当父母的要一碗水端平,不想亏欠任何一个,你哥办事加上盖房子,约莫花了二十五六万。我和你爸得给你挣够这个数。”
春花把喷药筒子的盖子拧好,天太热了,剩下的两桶药,下午再打吧。她用手捶着腰站起来。热气暴雨般泻下来,天气预报说今天38℃呢。绿叶上的雾气愈加浓重了,幻化出千般光彩,熠熠闪烁。春花一阵眩晕,胸口也有些发闷。她慌忙坐下,拿起塑料水壶灌了几大口凉白开。心头松快些。她把喷药筒子放进辣椒丛,回家了。走几步,拖鞋袢子断了。她捡起来,看一会儿,从路边黄瓜架上解根铁丝,把袢子捆扎在鞋帮上。她想,等会儿上街买菜,顺便买双拖鞋。
给大儿子盖房娶媳妇落下小四万亏空,年前又给孙子办满月酒借了一万多。春花虽然欠着账,心里很满足很欢喜。这些都是快心事,都是喜庆事。再说,今年也能把账全还上。
大儿子在外面打工,春花住在他家。她进门,儿媳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和水果。春花很欣慰,儿媳长得好看,像大瓷娃娃,还孝顺,又给家里添了个顶梁柱。当初办事,亲家说:“成亲戚了,不瞎胡来,咱随大溜,楼房要有,换帖六万六,送好日子三万八,上车礼一万,小轿车买辆七八万的吧。”儿媳发话了:“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亲家瞪闺女一眼,张张嘴,塞进根烟。儿媳没过门就知道跟婆家亲,管事的回来一说,春花心里像灌了蜜糖。
春花问:“宝呢?”儿媳说:“妈,宝睡觉了。你歇歇,喝点饮料。要不还是你照顾孩子,我下地干活吧。”春花笑着说:“你的责任更大,照看好咱家的宝,就中了。”
春花推出电动车上街。儿媳忙拿两百块钱给她。春花推辞。儿媳硬塞给她,说:“咱娘俩现在一个锅,你上街就应该花我的钱。”多懂事的儿媳啊。春花的眼睛有些湿。
春花去超市买了菜,买了壶油,想着儿媳爱吃樱桃,又买了些樱桃。看小孩衣服好看,给孙子买了件小衣服,又买了顶小花帽。春花看看晌午了,忙骑上电动车回家。路两边的庄稼地落满白花花的阳光,绿叶上的雾气咝咝跳跃。她的脚一阵疼。停下看,铁丝扎肉里了。她忽然想起来,忘给自己买拖鞋了。她用力把铁丝头摁下去,穿上,寻思,回家用针线连缀,一定不会扎脚,还结实。
宝该醒了吧。她想起孙子,心头一阵战栗,加快了电动车速度。风迎面吹来,裹挟着绿叶上甜丝丝的雾。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夏的夏村天气异常炎热等情况,为下文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第三段先是分别从个头、脸盘、双颊肤色、神情等角度刻画了春花的外貌特征,接着交代了春花看上丈夫的根本原因。
C.小说第九段写到“爸,大鹏爱喝几口,车不要买了,要不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旨在说明春花没过门的儿媳对大鹏的关爱。
D.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个性特点。故事生动感人,耐人寻味。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含蓄隽永。
【小题2】小说中的春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概括和分析其内在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绿叶上的雾气”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