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膳食纤维7类,还包含许多非必需营养素。如果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些疾病。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希望通过日常补充营养素来“防病于未然”。
据估计,约有半数的美国人和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每天都会服用某种补充剂。在中国,有10%~20%的人经常补充营养素。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补充营养素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从日常食物中就可以获得。一些特殊人群需要补充特定的营养素,比如幼儿、孕妇、老人需要补充适量维生素D,孕妇需要补充适量叶酸。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疾病或饮食习惯(比如素食)导致营养缺乏,非特殊人群实在没有补充营养素的必要。
目前流行的这种“没病乱吃药”情况,不仅浪费钱财,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比如,人体每天摄入的维生素A超出必需量1.5毫克,会干扰维生素D的有益作用,甚至还会影响骨骼健康,过多的维生素D会导致钙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发呕吐和肾脏问题。大量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既然对多数人来说,补充营养素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持补充营养素呢?由于营养素类药物通常较便宜,人们购买起来经济负担不大,就容易出现随意购买的行为。不少人并没患上缺乏营养素的疾病,而仅仅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才用补充营养素的方式来“保险”。大多数人补充营养素时,抱着“万一有用”的心理。另外,长期服用者可能因为营养素补充剂具有的“安慰剂”作用而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有的长期服用者停服之后会立即产生身体不适感。
我们真的需要补充营养素吗?其实很简单,去问问医生,他们会给你合理的建议。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样化、合理、健康的饮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科学补充营养素,才能避免出现“花钱买病”的尴尬局面,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
【小题1】下列对人们“坚持补充营养素”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们一般能够承受营养素类药物的价格。B.补充营养素是为健康来“保险”。
C.长期服用可能使服用者产生的心理依赖。D.医生建议所有人应该补充营养素类药物。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补充过量的维生素E会影响骨骼健康。
B.营养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因此应大量服用。
C.日常饮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必需的营养素。
D.半数的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喜欢补充一些营养素。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科学补充营养素B.营养“保险单”C.吃出你的健康D.营养素的功与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04: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陈涛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当我们感到没有安全、缺乏确定性、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以及凡此诸般时,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仍然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受到敌意,我们可以依靠她的呵护、在遇到困难而有需要时从她那里获得照顾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斗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抽离出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密切联系与共享天地,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给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可得免恒久的焦虑?从赋予国家政府更多的保障福利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曾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境,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地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愈益深刻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 绝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的所在。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绝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去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家与家园之中面临诸多问题,在其中受到必要的呵护与照顾支持,免受恶意的伤害与敌意,获得安全感。
B.人类失落家园的表现为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
C.我们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绝不能放弃家园,理应重新回家。而我们也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了家园。
D.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可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他们过上满意的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为基本保障、生活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而产生种种忧虑,正因为我们有“无家”的感觉,所以我们才觉没有安全 感、缺乏确定性等。
B.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角度,人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家园未得以恢复,至多缓和家园失落之痛与如影随 形的普遍焦虑之感。
C.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让人类距离拉得更近,我们的家园正被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 步步侵吞蚕食。
D.人类的发展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园。面对如此不可逆转之势,我们需采取坚持与纠正的方法,对过 去的行为进行必要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身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 的同时,还承受恒久的焦虑。
B.全球化加快使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保护屏障的功能的同时,人类个体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应重建家园。
C.当前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主要在于焦虑的普遍性与深沉性,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属于全人类,我们 须为重建家园付出巨大努力。
D.由于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信心和创造力等去把握位置和转化能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丹之约(有删改)

铁凝

⑴早春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罗丹作品要来中国了,他的《思想者》,他的《地狱之门》,他的《青铜时代》,他的《加莱义民》,他的《吻》……它们将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

⑵在法国,在巴黎瓦雷诺大街的罗丹博物馆,当坐落在庭院内的《思想者》被轻轻吊离基座装进木箱时,数百名法国艺术名人默默注视着他,无数的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一齐对准了他的缓缓升起。他们为他送行,他们都知道,这座巨大的铜像斑驳的雕塑自1906年安放在这里以来,从未离开过故乡。现在他就要出走,而且是第一次远足。他初次远足选定的目标便是东方的中国。

⑶把法国最伟大的青铜作品介绍到具有伟大的青铜文明的古老中国,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这又仿佛是罗丹生前的一桩心愿,因为神秘的东方艺术也曾经给过他强烈的震撼。

⑷于是我便乘火车去北京看罗丹。

⑸小时候我就看过罗丹,当然那只是些印刷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是身披宽大睡袍,显出任意散漫着的巴尔扎克;一件是筋肉松弛的裸体雨果。少不更事的我曾经很不明白为什么罗丹要将两位大作家弄成这样。在孩子的眼中,他对他们二位显得太随意了。成人之后才发觉罗丹是多么坦率地对待了他这两位法国朋友,而他这两位朋友又是多么坦率地要求罗丹把他们弄成这样。据说,巴尔扎克认为罗丹只有把他弄成这模样,他才是真正的巴尔扎克。于是至今每当人们提及巴尔扎克和雨果时,我眼前掠过的首先不是他们的著作,而是罗丹手下的那个“他们”。我想这便是他们作为艺术家和作家的共同卓识与见地吧,是这掠夺了观众的记忆。罗丹具备这种力量,他掠夺了我的记忆,他在我心中就日渐伟大起来;他占有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里便永远有了罗丹。

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在中国美术馆门前安静地排着队等待购买门票。长长的队伍一直保持了少有的顺和与规矩,似乎来看罗丹的人们是有约在先的,人们在一瞬间变得相互友好和理解了。

⑺然后我首先看见了“思想者”,他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的正中,他正面向着熙熙攘攘的大街和一片片古老的灰瓦屋顶。他坐在岩石之上,全身赤裸,蜷曲着自己;他一手握拳抵住下颚,咬肌紧张地正陷入沉思。这本是一个众人熟知的形象,这个几乎有点程式化了的姿势乍一看去,甚至没能唤起我的新奇之感。而当我绕到他的背后时才真的激动起来,我惊讶于罗丹在思想者脊背上所倾注的良苦用心:原来在这面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如汹涌的波涛正有节律地涌动起伏,使我忽然明白了罗丹在创作之初何以能摆脱诗人但丁原型的束缚,把身着裙装、面庞清癯的苦行僧形象换成了今天的“思想者”。在这位肌肉发达、强壮雄健的思想者身上或许融入了艺术家全部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吧?他渴望从雄健的身体里发生雄健的思想,或者只有如此雄健的身体才有产生雄健思想的力量?罗丹不忽略思想者的头颅,但他更倾心于支撑这头颅的躯干。于是即使思想者的一面脊背也成了表现这雄健思想不可缺少的因素。于是我在他的被观众冷淡着的脊背上初次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者,在这面脊背上,他那紧张而痉挛着的每一个细胞都使我生出一种全新的幸福感。我很为这一瞬间,这个我独自占有的瞬间而满足。继而又想到,面对一件伟大的作品,人们都在人云亦云时,议论的或许都是它那被观众(或读者)自己程式化了的正面吧,对于它的背面却每每会粗心地忽略过去,尽管作者曾经苦心用尽地去经营它的背面。如今一个完整的“思想者”终于给了我能够思想的力量。

⑻能够思想着是美丽的。有力量思想的人也必是幸运的吧?

⑼这幸运还在于在“思想者”面前我与我的两位几年不见的同行不期而遇。他们也是专门乘火车赶来北京看罗丹的。

⑽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眼前掠过陌生的观众,身后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和克洛代尔美丽的躯干。罗丹包围了我们,令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本是共同赴了罗丹之约而来,只有罗丹才有如此的魅力吸引我们从各自的城市聚到这里。

⑾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不提罗丹,也不提他为我们创造出的一切神奇。我们甚至没说什么话,我好像害怕这份奢侈的突然消失,又仿佛在罗丹面前我们无需语言,我们都已明了思想着才是美丽的。

⑿人生的奢侈却原来是极为有限的,要紧的不在于这奢侈转瞬即逝,要紧的在于你真的奢侈过,即使罗丹已回故乡,即使友人也离你而去。

【小题1】从语言表达角度简析第⑴段画线处。
【小题2】推断:巴尔扎克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是怎样的?
【小题3】你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艺术家“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
【小题4】对于《思想者》,下面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原型但丁,传达的是思想者的共性形象。
B.创作时受到过中国青铜神秘艺术的影响。
C.第⑵段描写动作和心理,突显对他尊崇。
D.第⑺段用比喻描写背面,正面写他雄健。
E.第⑽段定格于相见的那一瞬,大有深意。
F.从他身上能领悟到创作者必须是思想者。
【小题5】第⑺段与末三段的叙述视角有所改变,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这两部分内容对此作出分析。
【小题6】标题好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

魏饴

素质教育发端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和中国孔子的“做人”“成人”人本教育。古希腊文明能达到古代世界巅峰,并非因为它强大富足,而是因为它教育培养了使人自由的精神。它强调人在本质和目的上是理性、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这种教育为了人,而不为人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孔子教育追求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人”或成为“君子”,而“君子”的核心就是“仁”。与自由教育相比,两者目标都指向人,不过自由教育重在人本心灵的培养,孔子教育在提倡人本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伦教化的关注。中国教育强调调和持中、反求诸己的群体伦理和社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人,“成人”兼顾群体伦理也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把人本放在什么位置。中国教育的发展,开始就没有真正突出人本,往后一直是社本主义或功利主义占上风,这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素质教育内容不仅要通过传统的显性课程形式来传授,而且还应特别注意通过耳濡目染的隐性课程的形式实施,这几乎是古今中外所有学校的一致做法。知识可从彼到此教出来和学出来,不教不学当然不会了解和掌握知识,但人的素质却不能仅通过课堂教学得来,需要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

“二战”以来,发达国家首先表现出的科学综合和行业综合的趋势已愈来愈突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减少专业数量、提倡学科交叉、增强课程间的融合等,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已逐步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人的素质如何自然成为关注的热点,它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在人的所有素质因素中,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则又是“做人”的灵魂,是蕴藏在国民心中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西方大学,他们把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之为“德育投资”,认为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德育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校要开设的必修课程。

认识素质教育还要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相互借鉴融合的问题。通识教育是一种哲学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两者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事实上,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相对较晚,通识教育的很多做法可直接用之于素质教育,譬如国外普遍采用的“2+2修读模式”等。甚至有著名学者指出,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这里,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等同虽不准确,但应看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近年来二者有互相接近的趋势。虽然,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思想和观念,但素质教育并不排除通过一定形式加以强化;虽然,素质教育不重在开设多少门课程,它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能力、思维形式或情志倾向等,而素质的种种表现又是以人扎实的知识素质为基础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仍需进行传统的课程讲授。虽然,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但美国高校现在也注意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同样可适用于专业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来加以认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素质教育”,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素质教育发端于古希腊文明巅峰的自由教育和中国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人本教育。
B.素质教育在古今中外所有学校中不仅通过显性课程的形式传授,还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实施。
C.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是一种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模式,不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加以强化。
D.素质教育,以人扎实的知识素质为基础,可能更关注能力、思维形式或情志倾向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自由教育与孔子的人本教育,两者的目标都指向人,前者强调理性、道德和精神共融,后者在提倡人本的同时更关注人伦教化。
B.古希腊自由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应在探讨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心灵培养;孔子的人本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人”或成为“君子”。
C.通识教育是一种哲学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两者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相互借鉴融合,完全可以等同视之。
D.现在的素质教育不重在开设了多少门课程,已经有融合古希腊自由教育、孔子的人本教育、通识教育各自优点的趋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教育强调调和持中、反求诸己的群体伦理和社本主义,但由于重视社本主义或功利主义,没能真正突出人本。
B.人的素质需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学来,不能像教出来的和学出来的知识那样通过课堂教学得来。
C.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素质,因而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已逐步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主旋律。
D.通识教育的很多做法可直接用之于素质教育,甚至有著名学者指出,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孙君飞
我们的村庄,如一只大碗倒扣在岗上。
在每户人家的榆木、橡木、松木、柏木橱柜里,也倒扣着一只只碗。最大口的碗,需要用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捧起来,最小口的碗,连刚学会吃饭的孩子也能够稳稳当当地拿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富有的人家,他们打开橱柜,我曾经看到琳琅满目的大碗小碗摆满了整整一层甚至更多层。那些瓷碗洁白如雪,质地细腻,散发着柔和的亮光,在釉下彩绘着清新如洗的婆婆纳、蔷薇和兰草。那些包着浆的铜碗,主人的手将碗口摩挲得锃亮。更让我惊奇的是有一次,我还看到一对倒扣着的银碗,凸起的花纹,雕刻
的也许是优美卷曲的葡萄藤,也许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某种喜欢  卷曲着生长的花草……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端着银碗喝汤吃饭,只在故事里听闻过。故事里还讲银碗甚至能够验毒,这又是怎样陌生、曲折的体验?这只银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在家里,母亲做好饭,我像往常那样,帮她从榆木橱柜的暗格里拿出属于我们的粗瓷碗、盘子,以及父亲的黑釉黄陶酒碟。它们散发着沉默的亚光,或者闪出直率的光斑,我明显感到它们的粗糙和寻常。盛在粗瓷碗里的家常小米粥很快烫到我的手指,然而我的内心仍然很安静,仍然像往常那样把第一碗饭小心翼翼地端到父亲的面前。
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从日出后端上一只粗瓷碗开始,到日落后放下一只粗瓷碗结束。太阳是所有人的大时钟,饭碗是我家的小时钟。
父母也见识过别人家的银碗吧,再往前追溯,在爷爷奶奶跟他们分家后,他们去集市购买新家的必需品时,也向往过那种细瓷白碗、精致的釉下彩器皿吧。可是他们只能带回这种粗瓷碗、粗瓷盘子,因为便宜,因为简陋的房屋内只放一只银碗、几只细瓷碗,而没有其它精美物品同它们交相辉映,它们也会黯然失色。
我们的生活称得上穷苦,碗内常常盛着粗粮,盘内常常放着青菜。但是这种生活也很结实牢靠,犹如日益粗壮的树木用根须紧紧地抓住了下面的泥土,大家都抱成团,共同抗击着风雨。
每一天晚上,庄稼地里的农活都完成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下来,踏踏实实地端起饭碗吃饭,偶尔谈起一个计划,严肃的父亲也会纠正一下哪个孩子端碗的姿势不对——这时候我并不在乎自己端的是什么碗,也不在乎能不能顿顿吃到肉。仅仅在别人家里见到过一次银碗,这改变不了我们已经拥有的生活,也改变不了我坐在父母的对面默默吃饭、需要说话时便认真应答的踏实和安宁。谁会在这时候羡慕别人家的银碗呢?父亲和母亲也从来没有用别人家的银碗来激励自家的孩子。
一个热爱劳动,对生活永远抱有希望的人,又坚持端着属于自己的饭碗吃饭,这就是他的尊贵和坚强。我从堪称庄稼好手的父亲身上懂得这一点,我从含辛茹苦的母亲身上也学到这一点。雕刻着卷曲纹的银碗还会在我的眼前闪现,好似在提醒我别忘记它。我一直未曾渴望拥有这样一只银碗。听说有的人家还珍藏着更精美更贵重的玉碗,在夜晚会发出莹莹的蓝光,我的梦想也没有被它激起多少涟漪。我并非不喜爱银碗玉碗,它们在我的心目中是美的创造,我仍会为它们的工艺和传说激动,谁不愿改变自己的家园和生活呢?但我从父母那里知道,整体的更新比局部的点缀更值得追求,人的充沛比物的替换更重要。我们可以倾尽所有买回一只银碗,但是银碗里却空空荡荡,这又有什么意义?
父亲说,即使我们穷得只能变卖家里的梁木砖瓦,也要让你们上好学、读完书。
后来,家里的孩子们陆续从学校里走出来,自力更生,建立小家。大家一起在老家原来的地方盖起新的宽敞的房子,橱柜里的碗也摆放整齐,有细瓷白碗,有来自瓷都的釉下彩名碗,有木碗、塑料碗、不锈钢碗,有单层散热快的碗、双层保温的碗,还有微波炉碗。
可仍旧没有用来喝汤的银碗、用来传家的玉碗,现在的生活仍旧不需要它们来体现意义、增添光彩。在每年春节,能够一个不少地围坐下来,热热闹闹地吃顿饭,这时候更不需要谈论银碗与玉碗了。碗前面的每一个字都不重要,碗后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故事都价值连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各户人家的用不同木材制作的橱柜,实际上暗示着贫富不均的人家里,倒扣着一只只不同的碗,为下文做铺垫。
B.第五段用“一只粗瓷碗”的端上与放下,代表一天的开始与结束,生动形象,突出了日子普普通通的特点,也突出了碗的“小时钟”的作用。
C.文章前面说“这只银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后面说“我不再渴望拥有这样一只银碗”,前后态度的变化表明作者思想的成熟。
D.文中写严肃的父亲纠正孩子端碗的姿势,所表达的意思是应该保持安宁的心境,更有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日子的意味。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是这种生活也很结实牢靠,犹如日益粗壮的树木用根须紧紧地抓住了下面的泥土,大家都抱成团,共同抗击着风雨。
(2)碗前面的每一个字都不重要,碗后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故事都价值连城。
【小题3】标题“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由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以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C.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和保护利用传统街区时所出现的问题入手,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B.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C.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第四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C.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D.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