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摆脱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
陈占彪
当金钱控制文化的生产后,就会出现对文化的侵蚀,文化就可能置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于不顾,甚至为了攫取利益,它不惜挑战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以引起“关注”,从而获得“利益”。这便导致了当代文化的“低俗化”问题的产生。
桑德尔说到无处不在的广告时称:“侵略性的、干扰性的广告,长久以来一直是文化抱怨的主题。”低俗文化与那种富有侵略性、干扰性的广告相似,它犹如“苍蝇”,看似于人的肌体无大害,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些成群结队的苍蝇的袭扰。人们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都被其分割和吸收。鲁迅对这种文化更持一种批判态度,指出它犹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他说:“看完一部书,都是那时的名人轶事,这时可得自己有主意了,知道这是帮闲文士所做的书。凡帮闲,他能令人消闲消得最坏,他用的是最坏的方法。倘不小心,被他诱过去,那就坠入陷阱,后来满脑子是某将军的饭量,某先生的体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
低俗文化所体现的那些伤风败俗、有违道德伦理的观念和行为,有害人心,有害社会。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史蒂文·约翰逊就认为低俗无害,他说:“我想我们是过于严肃地夸大了媒介能传递核心价值的程度。大部分人都知道屏幕上的人物是虚构的,他们是让我们来取乐、欢悦的,而非给我们什么伦理教导。”他认为暴力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暴力的泛滥。而在有些人眼里,低俗文化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甚至还有助于减少犯罪。他们说,暴力影片可以将有暴力倾向的人吸引到电影院中,使他们不会到酒吧酗酒,然后四处滋事,从而减少暴力犯罪;沉浸于媒介暴力,尤其是具有参与性的游戏媒介,对孩子来说也许是一种好的化解暴力倾向的方法。
表面上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首先它们是从“犯罪”层面而不是从“精神”层面来检讨低俗文化。在他们看来,只要与犯罪关系不大,甚至有助于犯罪的减少,就无害,就有益。可是,文化的“功过”利弊并不是以能否导致“犯罪”来衡量的,“文以化人”是文化的最大的功用,低俗文化的危害在于精神层面的污染,而不在于法律层面的犯罪。其次,他们立论的对象是价值观、是非观已经定型的“成熟人”,但是对价值观尚未形成、自制力尚薄弱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对低俗文化缺乏一定的免疫力,低俗文化侵袭易使他们“中毒”。
当代文化的低俗化的成因很多,但刨根究底,无不指向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这个“总根源”。不破除“迎合需求”的文化生产的原则,文化低俗化问题就很难得到真正解决。这就要求文化创造者应当以社会利益为重,而非唯经济利益是图。除了“按摩式”的文化产品外,文化还应当为人们提供一种向善向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资源,有益于人心和社会。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低俗文化有怎样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小题3】在作者看来,史蒂文·约翰逊的观点存在哪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9 12: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离离秋草黄
作者:安石榴
老李三出生在中东铁道线上一个叫陶赖昭的地方,他没有地,啥来钱快他就干啥。比方说,老毛子爱吃牛肉,可是不吃牛下水,老李三那时候还是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天生一副好头脑,他一分钱不花, 讨下来整套的下水,拿回家弄干净煮烂,卖给中国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打赢了,东洋人爱吃鱼, 老李三就拿个柳条筐到松花江边帮鱼把头拉网,报酬是尽可量地装一筐鱼,老李三转手把鱼卖给日本人。
老李三日子过得挺滋润,铁道线上来回跑,混得俄语日语溜溜顺,整天不着家。除了找买卖,他还 爱交朋友,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什么人都接触,哪有时间着家呀?没有。老婆带着一个女儿给他守着 两间老宅。
有一天,老李三的一个把兄弟王张罗来了,进屋就叫嫂子:“我大哥在哈尔滨上了一批棉鞋,让我 回来套车去拉。”这类事情是常有的,或者老李三脱不开身,或者就是为了摆谱,派个把兄弟捎个话、 取个钱、套个车啥的,老李三老婆没起半点疑心就放行了。
一个月后,老李三回来了,老婆问:“车呢?货呢?”老李三说:“啥车?啥货?”一对茬儿,才知 道让人骗了。返身就去找王张罗。王张罗在新陶赖昭三里地之外的老陶赖昭,给一大户人家看祖坟。果 不其然,人去屋空!老李三找到一个知根知底的人,使了点手腕,那人告诉他,王张罗赶着老李三的马 车跑远了,奔了卜奎他表大爷家啦。知道卜奎是哪里么?就是齐齐哈尔,卜奎是它的老名字。如果王张 罗真的一头钻进卜奎,老李三就拿他没办法。卜奎是个大地方,藏个小毛贼太容易了。可是,老李三不甘心,又细抠了抠,那个人招架不住彻底说了实话,原来是卜奎边上一个叫三间房的地方。
老李三第二天就上路了。他倒不是特别在意钱财,背信弃义就该受到惩罚。 老李三就是这么混世 面的,他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也不许别人对不起他。老李三上了火车才发现很怪,车上的每个人都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慌张模样。一个常跑车的老客,抓着李老三的袖子低声告诉他,发生事变了,日本鬼子 翻脸了。那天是“九一八”第二天。
一路上,老李三一直生着闷气,心想小日本还想咋地?占便宜没够啦!逮着软乎土紧挖呀!火车也 从未像现在这样走走停停,没个谱。到哈尔滨,满街的青年人在发传单,黑龙江代理主席马占山的抗日 宣言。老李三已经有了主意,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几年东北军,马占山的部队,机枪手。老李三一落脚齐 齐哈尔,直奔马占山的驻军地,重新穿上了灰军装。早把追讨王张罗的事情抛在九天外了。
1931 年 11 月 4 日,老李三参加了中国抗击日寇的第一战江桥战役。经过酷烈的鏖战,东北军退出 齐齐哈尔,在汤池、三间房、昂昂溪设置三道防线欲再战日寇。老李三正好在三间房防线上。那天,老李三守在阵地上待命,战前总有一段特别松弛的时间。老李三的阵地是一处高岗,埋伏在掩体里可以俯瞰整个三间房。此时,村子里一片静悄悄,家家关门闭户,没有人在街上走动,甚至狗都知趣地闭死了嘴。兄弟们在战壕里吸烟闲聊,突然看见一个村民傍着阵地疾走,老李三喝住了他,问:“哪里去?” 那人颤声说:“回家。”老李三问:“你家是三间房的?”那人回道:“是。”老李三问:“三个月前,村里 可有一个吉林来的人?”那人回答:“王张罗。”老李三呲的一声笑了:“劳驾你回村告诉他,就说他大 哥来了,让他来高岗这儿见我。”那人猫下腰,连跑带颠地进村子了。
老李三抽完一支烟才起身伏在掩体里盯着村子里的动静,突然一声狗叫,随后,一个全身黑衣的人 出现了,顺着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飞奔起来,一会儿工夫就跑出了村子。他没有奔高岗来,而是向相反 方向奔跑,先把自己跑成一个黑点,然后就消失在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之中了。
老李三叹口气说:“我身家性命都不要了,你跑啥?你不用跑了。”心里又说,如果你是个有良心的, 就给你嫂子捎个信儿,别让她惦记着我。
至此,老李三就音信全无了,没有任何消息。后来,老李三的家人接到过一封从黑龙江来的信,谁 寄来的?写的啥?外人都不知道,只知道老李三家人坐炕上放大悲声地哭了一场。
几十年之后,老李三的后人专程拜谒过三间房,巧的也是个深秋季节。原来,这个地方正是松嫩平 原,辽阔无边。枯草以一种不可想象的茂盛态势连绵充扩,并毫不吝啬地刻画出秋风的力量,其汹汹之 势如亘古洪荒。他们站在荒草里,一时不知所措,慢慢的,心跟随了风在枯草尖儿上狂奔,终于也茫茫然了。
什么都没留下,不可能留下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李三除了找买卖,他还爱交朋友,什么人都接触,才导致交了王张罗这个坏人,说明他交友不慎,且不识人。
B.老李三追王张罗,一点儿不在乎钱财,完全是为了出一口气,就是要惩罚一下背信弃义的家伙,后来考虑是朋友,就又改变了主意。
C.老李三让三间房的村民捎信给王张罗,除了自己忙之外,已经不想再追究王张罗欺骗他的那件事了,他要抗日卫国。
D.老李三死在抗日战场上之后,他的后人找到他可能战死的地方三间房,但什么也没留下,只有秋草,找他的人心里一片茫然。
【小题2】小说在塑造老李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的是发生在老李三身上的一些事,却用了“离离秋草黄”这样写景的题目,你认为这样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城内以私家园林为主的传统汉族建筑群,可谓“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国园林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________,或者是气势磅礴,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经历),胸中有丘壑。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布置/安排)桥梁。假如园子里有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别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个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________,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一定/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咫尺 再造乾坤B.翘楚 气势磅礴
C.丘壑 别出新裁D.宽敞 因地制宜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阅历 布置 务必
B.经历 安排 一定
C.经历 布置 一定
D.阅历 安排 务必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B.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C.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在相同之中各有不同点
D.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在相同之中各有不同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最擅于离别,而我妈最擅于到来。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让我晾衣服。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不知车仕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一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

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蜂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小题1】结合文本,概括母亲的形象。
【小题2】文中多次提及“树干”,试分析“树干”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小题4】文章主要篇幅写母亲,为什么要以“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为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要印度人民转变观念。
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印度时报》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遍布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竞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
(摘编自《厕所革命》,2017年11月27日《高棉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2006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C.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还注重品质的提升,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D.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值得我国其他城市借鉴。
E. 印度的厕所革命起步很早,但困难重重,为此,有地方议会不惜制定法规把家里配备厕所作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1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节)

【小题1】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______ 。
【小题2】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小题6】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