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了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首次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之一。

“游戏成瘾”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无法通过个人心理因素进行克制。就游戏成瘾的诊断而言,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ICD-11对涉及游戏的疾病定义是比较谨慎和严格的。大部分游戏玩家的生活和游戏方式,哪怕是一些忠实玩家,也不至于被归入所谓的“病态”中。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之所以将“游戏成瘾”列入ICD-l1,是因为在世界许多地区,人们的疾病症状与游戏成瘾的症状相类似,这将促使卫生专业人员更加关注这类疾病的发生风险,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摘编自《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正式发布,游戏成瘾位列其中》)

材料二: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及分布


(摘编自《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

材料三:

在专家委员会之前的讨论中,有人觉得社会问题不应该变成医学问题,但专家委员会后来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将它变成医学问题,是有利于我们进行干预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比如,以前有些人脾气不好,大家觉得是性格问题,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知道了他们是患上了焦虑症。也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医学研究发现他们不只有心理问題,其实身体也出了问題。“游戏成瘾”被列入疾病范畴之后,就意味着家庭可以将患者送到到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也减少了人们的一些误区。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只是将“游戏成瘾”列入疾病的范畴,相关的研究还处于原始阶段,比如,并没有直接针对“游戏成瘾”的药物,因为此前药物的研发者会认为,根本没有这种病,怎么发明药物呢?未来,相关的科学研究都可以努力跟上。

我们提出了“游戏成瘾”的规范化标准,也就意味着能够规范化地了解这种疾病在社会中的情况。我们可以有效地统计发病率、发病高发年龄等情况,有助于我们医学的进步。此外,也有助于规范“游戏成瘾”的诊疗市场,毕竟这个市场之前可以说是“鱼目混珠”的。

(摘编自《世卫专家掲秘游戏成瘾为何“入病"纳入“游戏障碍”是专家组共识》)

材料四:

中国网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现象已不能再被忽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网络游戏公司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提供游戏服务,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那将不会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这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更是社会要求使然。游戏公司在创作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内容恰当、模式合法,而且要在技术上将游戏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隔离,在运营游戏中时刻提醒玩家回归现实,不要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创作游戏是为了让人身心愉悦,广大游戏公司不要忘记产业发展的初衷。

现代社会离不开游戏娱乐产业,离不开游戏创作者,但是娱乐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因为游戏丧失本性,希望游戏公司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利益,为未成年人创造出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摘编自《游戏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游戏成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成瘾”是一种“病态”的游戏行为模式,它表现为游戏成为患者生活的主要部分,患者沉溺其中,无法对自己玩游戏的行为进行控制。
B.ICD-I1首次提出“游戏成瘾”是一种疾病,且对是否患上“游戏成瘾”的诊断结论是比较谨慎和严格的。
C.“游戏成瘾”行为模式严重会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损害,世卫专家委员会达成共识,这也是医学问题。
D.青少年“游戏成瘾”现状的比例可以明显看出是女生比男生低,西部比东部低,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已是整个青少年人群中的大部分,对他们进行关注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B.针对“游戏成瘾”的疾病,医学工作者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因为这一疾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原始阶段。
C.现代社会离不开游戏创作者,创作游戏是为了让游戏者身心愉悦,但游戏公司创作游戏必须要防止游戏者特别是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中。
D.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部分网络游戏公司忘记了产业发展的初衷,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小题3】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有着重大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三、四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5:2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治疗日趋显现的‘大城市病’,向地下要空间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将带来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必要纳入国家战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成为媒体热点话题。在“高度”“广度”不断拓展的今天,地下空间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有研究将21世纪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世纪”,也有国家将地下空间归为“新型国土资源”。可以说,地下空间是一座“富矿”,特别是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容量、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加重视。比如,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不少城市充分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和建筑地下室,为老百姓开辟许多具有文化、休闲性质的公共空间;还有的城市全面更新地下管网,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铺设“路基”……做足城市“向下”的文章,正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地下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城市的“里子”。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与“面子”上的突飞猛进相比,“里子”确实显得有些“跟不上趟”。比如,有的城市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然而地下管网却敷设混乱、底数不清;地上地下规划不同步,导致道路被反复挖掘,甚至一场大雨就能让城市“看海”;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设计不尽合理,与城市其它基础设施缺乏衔接……如何补上城市建设的“欠账”,实现地下空间资源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已经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必答题。

利用好地下空间资源,不仅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先进理念。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巨型盾构机曾引发热议,这个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的设备代表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高超的技术水平。可见,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技术等硬实力不是大问题,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才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地下空间管理权相对分散,资源权责不明,如何构建相应制度,理顺权责关系?面对私搭乱建、无序开发现象,如何提升规划协同性、前瞻性,并保证严格实施?这些都需要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消化、逐个解决。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应如此。那些隐藏着的细节,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功力”。起步不久的雄安新区,在规划纲要中专辟一个章节对地下空间进行系统规划,树立了“高起点规划”“规划先行”的标杆;正在建设中的京张高铁清河站,采取高铁、地铁及市政工程一体化建设,实现一次安检就能在地铁与高铁“无缝”换乘;不少城市在城市轨道建设中探索引入社会资本,以“轨道+物业”开发模式大幅提升开发质量与利用效率……这些新理念、新模式,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今天,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既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能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我国城市的治理水平就能不断向一流迈进,城市生活水平也能“水涨船高”,为百姓带去更多便利。

(选自彭飞《让城市建设有“里”有“面”》,见《人民日报》2019年4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下空间被视为“新型国土资源”,它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B.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决定因素是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而非技术手段等硬实力。
C.与面子”相比,地下空间这个城市的“里子”显得寒酸,还城市建设的“欠账”势在必行。
D.地下空间是一座“富矿”,能为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容量、缓解交通压力发挥巨大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手法,以突出我国近些年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
B.文章以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理念为前提,指出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C.文章指出城市建设的“面子”和“里子”并重,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论证。
D.文章论证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城市只有向地下空间作“深度”发掘和利用,才能创造出更加立体的发展之路。
B.地下空间的作用巨大,各个城市都在全面更新地下管网,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奠基。
C.城市地下空间隐藏的细节最能展现城市的“功力”,所以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D.地下空间资源要充分高效利用,就必须补上城市建设的“欠账”增强管理等软实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陆星儿记

陈村

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

只有小说了。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种“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幸好,陆星儿不是这样。

陆星儿的名字很好,既有陆地,又有星空。我们能坦然地对待天地。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发生在大地之上星空之下的事情。中间那空空荡荡的一段,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也是小说的天地。对陆星儿的人生来说,她正经历的也正是一生中的中年。儿子一天天长大,作品一年年增多,收获的季节早已开始,人生的课题似乎总在回旋。“女人”,不仅对男人是个谜,对女人更是。好在我们有兴致将这个谜猜下去,有兴致被别人猜谜。

不久以后,陆星儿也许又要搬家了。家在浦东。这次不再借住他人的房子。家,是个亲切的字眼。生活又一次重新开始。再也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陆星儿对此有点漠然。浦东的夜晚非常宁静,可以写作,可以遐想。

我想,好文章是人们爱读的,好女人也是人们爱读的。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你从本文中读到了当代哪些时代特点?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略作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夜

朱红娜

雷电狠狠地劈了一刀,天空裂了一道缺口,雨哗哗哗哗从天上直往下倒。

这阵势,没一两天停不下来。男人叹气。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叹也没用。女人说,睡觉吧。

男人早已困了,但耳朵不配合眼睛,专心致志听着雨声,期望雨声能渐渐小一点,再小一点。这雨偏偏与男人作对,不但不小,还越下越兴奋,啪啪地打在窗玻璃上,仿佛要与男人来个较量。

男人的心被雨水啪得越来越紧,气,叹得越来越沉。叭,蓝色的火焰像在火机里憋得太久,瞬间蹿得老高,男人从床上坐起来,又点燃一支烟,吧嗒吧嗒吸起来。烟雾也怕外面的大雨,躲在屋里不肯出去,直往女人鼻孔钻。咳,咳,咳,女人经不住烟雾熏烧,喉咙发出强烈的抗议。别烧了,你就是把烟抽到天上去,老天也不会同情你,停下它的雨。

叨,叨,叨,都怪你,外面打工打得好好的,旱涝保收,你倒好,非要回来侍弄你的宝贝土地。

好什么好,上班是机器,下班成死猪,嘴巴就像上了锁,身子荒得长了草。出去遭人翻白眼,回来儿子不识妈。

女人的嘴巴像关白鸽的笼子,一打开,话就像放飞的鸽子,扑棱扑棱往外飞。

城里有什么好,喝口水要钱,冲个凉要钱,上个厕所还要钱,满大街的人不笑,满市场的菜有毒,下水道的地沟油,捞上来卖给工厂,还跟我用雅霜一样,要节省着醮。

女人的白鸽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分散了男人耳朵的注意力。

下屋的二蛋子,出去三年,钱没赚一分,病带回一身。说是得了白血病,医生说,最长活不过三个月,刚领证的城里老婆哭哭啼啼,不哭二蛋子的病,哭着要去镇上离,二蛋子说反正我已活不长,离不离还不一个样。老婆说,不一样,离了是离婚,可再嫁,不离是克夫,没人要。

二蛋子没钱医治,死马当作活马医,每天上山挖树茎,捣碎了,当茶喝。

二蛋子捣碎了医生的预言,一年后,好端端站在医生面前,医生双眼成铜锣,问,你吃了什么药?

祖传秘方,仙药。二蛋子挤眉弄眼,扬起手,拇指中指一搓,打了一个响指。

二蛋子老婆没嫁出去,倒回来哭哭啼啼。

二蛋子问,你哭什么啊。

老婆哭,我有眼无珠,丢掉了你这个坏蛋。

二蛋子笑一声笑了起来,问你一个问题。

老婆说,你说。

你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男人,喜欢到越南要老婆吗?

老婆挠了挠头,奇怪地看着二蛋子,摇头。

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女人,像你一样,男人就越来越南(难)找老婆了。二蛋子说越南的时候,刻意加重了语调,放慢了语速。一屋子人哄一声笑了。老婆灰溜溜地,骂道,坏蛋。

今天才发现,你可以去说书了。男人按灭了烟头,揶揄女人。你说说,这回来有什么好,一年的辛苦收成,眼看到手了,被这一场雨水冲得一干二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倒好,逆水行舟,行的动才怪。男人气呼呼,直冲老婆嚷。好像这雨不是天上下的,是老婆下的。

回来我想唱歌我就开口,我想冲凉我就架柴,我想儿子我就搂抱,我的地盘我作主。女人的白鸽越飞越多,飞得男人眼花缭乱。

你说得轻巧,那现在,怎么办?”

天亮后,去抢收,能收一点是一点。天无绝人之路,何况我们还有粮食,还有鸡,鸭,狗,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菜可以变钱。

真的不再出去打工?

不去!女人口气很坚定。

睡吧。女人伸出手,拍了拍男人的肩膀。

雨还哗哗哗哗,男人的气喘,渐渐匀称。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人无法入睡,叹的气越来越沉,暗示了男人习惯了城里打工的生活后,难于适应重新回归农村的生活,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哗啦啦”从天上往下倒的是一连串脆响的语言,那些脆响的语言掉进甜酸苦辣的日子之河,渗透着生活的味道,像一条条生猛的活河鲜,灵动,充满活力,洋溢着生活的意义,令人迷醉。
C.本文通过典型环境描写,通过对话层层推进,揭示了社会变革带来的生活环境变化和人的心理变化,刻画了一位在变化中冷静思考回归本真的农村妇女形象。
D.本文通过插叙,叙写了二蛋子没钱治病只好回老家,最后通过吃树茎治好了病的故事,表明树茎比医院的医治更有效。
【小题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雨哗哗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在刻画女人这个形象时,主要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删改)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不隔”,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 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
B.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无法通过审美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
C.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
D.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直觉见到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C.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D.在诗歌创作中,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这样影响了作者的表达作用,因此,诗也就“隔”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在戈若看来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代沟现象早在二战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讨论的课题。
C.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D.代沟现象体现的矛盾与冲突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是局部性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前喻文化时代里,由于传统礼仪,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在文化迅猛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是一种趋势和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