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C.《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4 12: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折叠①(节选)
郝景芳
依言②出现了。老刀③迎上前去,依言看了看左右,没说话,带他去了隔壁的一家小餐厅。两个穿格子裙子的小机器人迎上来,接过依言手里的小包,又带他们到位子上,递上菜单。依言在菜单上按了几下,小机器人转身,轮子平稳地滑回了后厨。
两个人面对面坐了片刻,老刀掏出信封。
依言却没有接:“……你能听我解释一下吗?”
“你没必要跟我解释,”老刀说,“信不是我写的。我只是送信而已。”
“可是你回去要告诉说的。”依言低了低头。小机器人送上了两个小盘子,一人一份,是某种红色的生鱼片,薄薄两片,摆成花瓣的形状。依言没有动筷子,老刀也没有。信封被小盘子隔在中央,两个人谁也没再推。“我不是背叛秦天。去年他来的时候我就已经订婚了。我也不是故意瞒他或欺骗他,或者说……是的,我骗了他,但那是他自己猜的。他见到吴闻来接我,就问是不是我爸爸。我……我没法回答他。你知道,那太尴尬了。我……”
依言说不下去了。
老刀等了一会儿说:“我不想追问你们之前的事。你收下信就行了。”
依言低头好一会儿又抬起来:“你回去以后,能不能替我瞒着他?”
“为什么?”
“我不想让他以为我是坏女人耍他。其实我心里是喜欢他的。我也很矛盾。”
“这些和我没关系。”
“求你了……我是真的喜欢他。”
老刀沉默了一会儿,他需要做一个决定。“可是你还是结婚了。”他说。
“吴闻对我很好。好几年了。”依言说,“他认识我爸妈。我们订婚也很久了。况且,……我比秦天大三岁,我怕他不能接受。秦天以为我是实习生。这点也是我不好,我没说实话。最开始只是随口说的,到后来就没法改口了。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认真的。”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老刀很饿,但他觉得这时不能吃。“可是这等于说我也得撒谎。”老刀说。
依言回身将小包打开,将钱包取出来,掏出五张一万块的纸币推给老刀。“一点心意,你收下。”
老刀愣住了。他从来没见过一万块钱的纸钞。他生活里从来不需要花这么大的面额。他不自觉地站起身,感到恼怒。依言推出钱的样子就像是早预料到他会讹诈,这让他受不了。他觉得自己如果拿了,就是接受贿赂,将秦天出卖。虽然他和秦天并没有任何结盟关系,只是被雇来送信,但他觉得自己在背叛他。老刀很希望自己此时能将钱扔在地上,转身离去,可是他做不到这一步。他又看了几眼那几张钱,五张薄薄的纸散开摊在桌子上,像一把破扇子。他能感觉它们在他体内产生的力量。它们是淡蓝色的,和一千块的褐色与一百块的红色都不一样,显得更加幽深遥远,像是一种挑逗。他几次想再看一眼就离开,可是一直没做到。
她仍然匆匆翻动小包,前前后后都翻了,最后从一个内袋里又拿出五万块,和刚才的钱摆在一起。“我只带了这么多,你都收下吧。”她说,“你帮帮我。其实我之所以不想告诉他,也是不确定以后会怎么样。也许我有一天真的会有勇气和他在一起呢。”
老刀看看那十张纸币,又看看她。他觉得她并不相信自己的话,她的声音充满迟疑,出卖了她的心。她只是将一切都推到将来,以消解此时此刻的难堪。她很可能不会和秦天私奔,可是也不想让他讨厌她,于是留着可能性,让自己好过一点。老刀能看出她骗她自己,可是他也想骗自己。他对自己说,他对秦天没有任何义务,秦天只是委托他送信,他把信送到了,现在这笔钱是另一项委托,保守秘密的委托。他又对自己说,也许她和秦天将来真的能在一起也说不定,那样就是成人之美。他还说,想想糖糖,为什么去管别人的事而不管糖糖呢。他似乎安定了一些,手指不知不觉触到了钱的边缘。
“这钱……太多了。”他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我不能拿这么多。”
“拿着吧,没事。”她把钱塞到他手里,“我一个礼拜就挣出来了。没事的。”
“……那我怎么跟他说?”
“你就说我现在不能和他在一起,但是我真的喜欢他。我给你写个字条,帮我带给他。”依言从包里找出一个画着孔雀绣着金边的小本子,轻盈地撕下一张纸,低头写字。她的字看上去像倾斜的芦苇。
最后,老刀离开餐厅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依言的眼睛注视着墙上的一幅画。她的姿态静默优雅,看上去就像永远都不会离开这里似的。
他用手捏了捏裤子口袋里的纸币。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
老刀从西单出来,依原路返回。重新走早上的路,他觉得倦意丛生,一步也跑不动了。宽阔的步行街两侧是一排垂柳和一排梧桐,正是晚春,都是鲜亮的绿色。这些都是第三空间从未有过的。他让暖意丛生的午后阳光照亮僵硬的面孔也照亮空乏的心底。
(有删改)
(注)①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于2016年8月21日获第74届雨果奖(被公认为科幻“诺贝尔”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该小说叙述的未来的北京,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空间之同有严格的界限,不同空间的人不能随意到其他空间去。每过24小时,城市会发生折叠翻转。②依言:第一空间某银行总裁助理,曾被派往联合国帮忙组织培训,认识了来此实习的属于第二空间的年轻人秦天并与之相恋。③老刀:第三空间垃圾工,年近五十,单身父亲,为了捡来的女儿糖糖能上个好点儿的幼儿匠,冒险一天之中穿越三个空间,替第二空间的秦天给身居第一空间的依言送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刀在餐厅将秦天托他送的信转交给依言,依言觉得有些难堪,她明白老刀已经知道自己结婚的事情,因此一见面就先给他做解释,虽然老刀并不想多问。
B.一万块钱的纸钞,处于第三空间的老刀从来没见过,而十万元,身居第一空间的依言“一个礼拜就挣出来了”。不同空间有鲜明对比,凸显了较大的贫富差距,科幻小说实则在隐喻现实。
C.虽然矛盾纠结,但利弊的权衡最终使老刀还是拿了钱,小说对老刀此刻的内心刻画得十分细腻,心理的微妙、人性的复杂,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D.节选部分主要用大量对话、心理、动作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在情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老刀和依言两个人的性格、情感也得以逐步体现,人物形象显得饱满丰富
【小题2】小说中的“老刀”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暗示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遣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____________。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____________。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 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
【小题2】研读本文第三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
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
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E. 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臣,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 ,但 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宾 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霾”字虽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记载,但关于“霾”确切的解释是在《晋书·天文志》。
B.古时候,霾就是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C.史料中关于霾的记载,一般并不使用“霾”一词,而仅是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D.《明宪宗实录》记载的“自春徂夏……”中的““徂”和《诗经·氓》中“自我徂尔”的“徂”意思是一样的。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古人治理霾的方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觉得人力无法对抗灾害,所以面对灾害的时候,皇帝和文武群臣会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
B.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会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C.在生产上作些应对,例如康熙年间发生的风霾,京畿庄稼免于倒伏的原因就是农民在耕耘除草时,让庄稼稍微分散一些,加强了通风。
D.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但这并不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到,古时候霾的持续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只是一会儿。
B.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C.古书的记载中很少使用“霾”一词,仅仅描述出现时的现象,这说明霾在古代出现的并不是特别的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这对我们当今治理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汪曾祺家抢画
陈建功
过去我家离汪曾祺家很近,大概还不到一站地。离得近,且共同的话题不少,有时专程去看他,向他请教,有时在自由市场就碰上了。有一天清晨,在自由市场见到他在巡视,问他所为何来,他说:“找牛尾呢,中午想喝牛尾汤了!”类似这种场合,请教的,就是关于“牛尾汤”的问题。当然,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喝酒、品茶。汪老是品味生活的大师,讲起来,不光头头是道,而且津津有味。他知道我亦有此好,时不时也提携我一下,比如某日批评家何镇邦率领某位美籍华人女作家杀上门去,汪老亲自下厨煎炒烹炸,没忘了来电邀我前去大啖,遗憾的是,那次我家也有客人,只好辞谢。
向汪老请教的问题,也有文学的,比如我问过他:“您作品的语言节奏怎么拿捏得那幺好?”他笑道:“别无它法,多读而已。我曾把晚明小品熟读于心,读到最后,内容可能都忘记了,节奏倒留在潜意识里。写文章写到某处,多一字必删,少一字则必补,不然永远觉得系错了扣子,一天过不舒坦……”短短数语,即令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我和汪老混得这么熟,竞未能求得一幅他的字画,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每到文友家申,看见他们把汪老的书法或水墨写意悬于堂上,总是提醒自己再见汪者时一定莫忘求字求画,然而直到我搬了家,也没好意思张口。
大约是1996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张锲同志来电话相约去看望汪老。那时我已经调到中国作协来工作,因为俗务忙碌,也的确很久没有看望他了。听说他搬了家,且曾对北京作协的朋友“骂”我:“建功这家伙,忙什么昵,这幺久没跟我联络了!”汪老的家搬到了虎坊桥附近,即他儿子所在单位的家属房里。既是出谷乔迁,是不能不参观一下的。没想到张锲和我随着汪老看他的新居时,还有几住陪同前来的年轻同志发现了宝贝——他们从汪老的字纸篓里找出了几团宣纸,抹平,如获至宝地跑过来道:“汪老!您画虚了的,我们可要了!”汪老还是一如往常的神态,先是很平和地瞟去一眼,随即枭然地笑起来,说:“哎呀,都是烂纸,你们真能翻!”他不再说什么,走到画案前,从一个角落里掏出一卷纸来——大概都是他近期的画作。年轻人有足够的机敏,他们竟欢呼起来,一张一张展看时,这个说:“汪老,我要这张!”那个说:“这张是我的!”我速才恍然大悟,原来汪老是让我们挑画。张锲乐呵呵地说:“你们哪是挑画?你们这是抢画来啦!”嘻嘻哈哈中,每人各执所爱,请汪老一一题签。
我选中的,是《升庵桂花图》——虬曲而上的枝条顶部,盛开着黄灿灿的桂花。环绕画面者,是汪老的题诗:“桂湖老桂发新枝,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诗后加注曰:“升庵祠在新都桂湖 环湖皆植桂  1996年新春 是日雨夹雪持赠建功 汪曾祺”。四川新都的桂湖公固,我是去过的。这里是明代杨慎(升庵)的故居旧址。扬升庵于明正德间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嘉靖时因“议大礼”而罹祸,谪戍云南永昌,流放终生。据《明史》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着、散曲,皆有成就。“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之感喟,即由此而发。据说,现新都桂湖,“环湖皆植”之桂,即寿当年升庵所植也。八月时节,桂花盛开,香气袭人。品画赏诗,当时便与汪老相约,何时随他新都重游?汪老莞尔一笑,说:“你太忙。”
2005年岁末,我再游新都桂湖时,汪老已经去世了。新都区政府在桂湖公园碑林举行了一个作家和读者见面会,川外作家有王蒙、舒婷、叶兆言和我,成都作家有魏明伦等出席。主办者请我主持会议。从北京起程时得知这一消息,我特意带上汪老所赠画眷与会主持之始,即先行展示之。
此时回想起当年抢画情景,不由你不感叹唏嘘。
(选自懂中国当代散文名篇赏析》,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叙写“我”向汪曾棋请教“牛尾汤”等生活问题,从中可见汪曾棋的生活情趣。
B.文章运用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等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汪老这一人物形象。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的感佩与思念之情。
D.文章采用倒叙写法,结尾采用第二人称抒发“感叹唏嘘”之情,呼应标题,耐人寻味。
【小题2】在作者笔下,汪曾棋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围绕“我”选中的《升庵桂花图》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姜花
刘墉
(1)童年时离家不过百米就有一条小河,我常趁母亲午睡的时候去河里抓鱼。先一手拉着河边的野姜花,一手把竹畚箕伸到水里捞。那些鱼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三公分,藏在畚箕缝里不容易看到,我就把畚箕扣在草地上用力拍,把小鱼【甲】(A. 震/B. 振)出来,再一条条捡起带回家。
(2)小河是瑠公圳的支流,水势顺着晴雨变化,有时正捞鱼,突然水流变疾,从膝盖一下子淹到腰,幸亏身边有【乙】(A. 坚固/B. 强韧)的野姜花,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据说曾有人在台风时落水顺流而下,也是靠着抓住岸边的野姜花,捡回一命。
(3)我常顺便采些姜花带回家,先把一块大石头上的坑洞加满水,再把小鱼放下去,用姜花点缀在四周。小鱼过不了两个小时就一条条肚子翻白,被我扔进水沟。手上洗不掉的腥味全靠姜花的馨香掩盖,才不被妈妈发现。
(4)跟父亲去新店溪边钓鱼,满山遍野的姜花,大概因为土壤肥沃,那里的姜花长得特别高壮,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逆光看一片翠绿。风吹来,呼噜呼噜加上摩挲的音响,还有一股幽香。
(5)她们整株都是香的,叶子带着生姜的香味,可以包粽子;块根与食用的生姜看起来一模一样,据说能做糕饼。至于那白色,有点像蝴蝶的花瓣,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荼
(6)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不像“含笑”那样馥郁,也没晚香玉的浓重,倒有着梅花的幽。花少的时候似有似无,花多的时候也不令人【丙】(A. 昏醉/B. 沉醉)。一直到今天,还有六七岁时睡在父亲怀里,在溪边钓鱼的记忆。虽然闭着眼睛,睡着了,父亲怀抱的温度、姜花的阵阵幽香,和细细的沙沙的一波波溪水,都进入我的梦中。
(7)还有个记忆。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只见他们抓住姜花叶子逆方向扯。就能从茎上扯下一长条,再用那长条当绳子穿过鱼鳃,大概因为我感觉很残酷,所以印象深刻。
(8)所幸父亲钓到鱼,不是放到鱼篓就是先装进鱼网,再用块大石头压在浅水里,这样可以让鱼活着保鲜。记得有一回我好奇,走到溪边看,提起鱼网的一角,两条鱼不知怎么就溜不见了。我很紧张,觉得闯了大祸,怯生生地跟父亲说。他居然一笑:“跑了没关系!再钓嘛!”
(9)他这句话,我记一生
(10)父亲死后,我再没去过新店溪边钓鱼,也在不久之后搬离童年的那个家,只有在郊游的时候偶尔看见野姜花。但只要我去花市见有姜花,一定会买一把。可惜的是大概为了运输方便,花市的姜花都把长长的花茎剪掉,只剩很少的叶子。
(11)到美国之后,就更没机会见到野姜花了。只记得有一次去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世界,在“动物王国”的水边见过一次。原以为这辈子跟姜花的缘分结束了,没想到。这两年我又拥有了姜花。
(12)那是因为我繁殖了许多君子兰,自己养不了,就拿去送给华埠的花店,没隔多久。花店老板【丁】(A. 居然/B. 忽然)抬来三盆花送我。一盆白兰花,一盆桂花,还有一盆姜花。
(13)我把姜花放在大花盆里,加上腐殖土,又模拟水边环境,在花盆下加个总是注满水的托盘,再把花放在向阳的南窗。虽然不及童年水湄的茂盛,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而且就算冬天外面下雪,它们仍然常在屋里盛放。
(14)前年夏天姜花盛开,我在绢本上以工笔画了一幅野姜花。花用青墨勾勒,再在绢的正反面以“胡粉”和淡淡的黄绿表现花瓣。叶子很多,但我不用墨,也不勾轮廓.完全以不同的水绿表现层次。叶子的尖端和叶鞘,加了一点赭石色,形容焦黄的细节。因为在完美里加一点残破,更真实。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为【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丁】_________
【小题2】概括下面两组语句的内容,回答问题。
第一组:
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
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
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
第二组:
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
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茶
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
第一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第二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小题3】文章第(9)段说:“他这句话,我记一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与野姜花缘分匪浅。纵观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与野姜花“缘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