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品性
葛剑雄
①就城市而言,品,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如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宗教型、军事型、休闲型等,或者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型。不同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功能,是决定城市之品的基础,也是城市之性赖以存在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城市方能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性。
②由于城市的品性更多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而又被称为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而不是仅仅指当时存在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一方面是指现在的文化,一方面是指过去的文化,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③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④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或者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或者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⑤没有文脉或文脉断绝的城市并非没有品性,只是不可能有高雅的、深厚的、愉悦的、稳定的品性,甚至不可能具有与本身相适应的品性。
⑥城市的主人当然希望它具有自己期望的品性,那么首先应该确定它的品,即从城市功能的定位开始。任何一项功能,都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和实施这项功能的人。□要提高这项功能,使城市形成令居民满意的品性,就不能局限于物质条件,也不能只保证居民的温饱,□应注重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硬件和软件上的全面发展。
⑦对于一座已经存在了相当长时间的城市,保持并改善其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延续城市的文脉。这不仅需要保留必要的物——环境、建筑和设施,更离不开能够传承文脉的人。有了人脉才能有文脉。四合院和胡同、石库门和弄堂里必须有一些原来的居民,或者熟悉原来生活的居民后人,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并非完全可以用文字或图像记录的。但另一方面,这些居民完全有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和职业,如果需要他们为了传承文脉而发挥特殊的功能,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他们合理的补偿和奖励。对一些传承特殊技艺或记忆的人,政府要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不断改善,而不能让他们去市场竞争。
⑧这些物和人的保留必须用地方立法的方式加以保证,通过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监督,而不能根据长官意向随意变化,也不能因为主管官员的更迭而得不到稳定。而要做到科学决策,就离不开一批专门的研究人员,需要他们主要从事本城本地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发掘、抢救、整理、研究和必要的普及。
⑨守旧与创新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城市品性在延续中改善,在继承中更新。居民既是城市品性的守护人,又是其批评者、改变者、塑造者。优良的城市品性使居民得到享受和陶冶,而高素质的居民也使城市品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小题1】从第①段看,“城市品性”指的是_______。(不超过25字)
【小题2】结合第②③段内容,简要概括城市功能与城市文脉之间的关系。
【小题3】在第⑥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最适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而且
B.但是、而
C.如果、而
D.可是、而且
【小题4】下列对城市文脉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文化传统。
B.城市文脉是城市物质积累与市民文化智慧沉淀的结果。
C.城市文脉的缺失或断绝必然导致城市品性的最终丧失。
D.城市文脉的延续关键离不开传承城市文化的人即人脉。
【小题5】上海在城市功能、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城市品性,作为上海市民,你认为上海最突出的城市品性是什么,请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概括,并陈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01:4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   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京华时报》)
材料三:
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61岁的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辛喜玉还带领村民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做了报道,主要突出了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材料二也有相同的内容。
B.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
C.材料一突出了赵久富对移民群体巨大的付出和牺牲,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了政府的努力。
D.材料二通过和日本对比突出我国完成移民工程速度快、用时短,并提到了对移民的对口帮扶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的前四个数字具体而客观地说明了坝高与水位的变化,后两个数字表现了移民的经济投入巨大。
B.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六个具体数字,体现移民难度大,强调移民付出之多。数字的列举,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符合新闻的要求。
C.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是,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
D.坚决取缔致污企业,是丹江口库区当地政府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具体措施。
E. 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移民家园建设,扶持库区移民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种养基地,这些措施也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3】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浅 蓝
①槐一出生就老了。
②它来自古远的周代,甚至更早。细纹皲裂的挺直的干,枝丫叉开根根手指,离披的叶片小圆柔软,对称排作羽毛状的叶簇,微风吹过,就轻轻晃动。槐,从木、从鬼,只是除颜色森森外,并无鬼气。威严的大臣们依次列坐于槐下商谈朝中大事,槐亭亭如盖,将周代的光线与阴影慢慢转动,明明暗暗地落在权倾朝野的三公们的脸庞与朝服上,有时,也将金色的蝶状小花撒上他们的袍襟。这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槐是不事声张的树,从不吐露秘密,从帝王到朝臣,也就对她不设防,甚至喜欢她的风度,特意用她的名字象征三公之尊。由于年轮里藏匿过太多不能说的真相,背负着太多的庄严与沉重,槐的子孙,一出生就一副老了的样子。
③槐是小树苗的时候,怯怯甜甜的,颜色也鲜亮,状如羊齿植物,经过的羊儿就总爱停下来,嗅嗅她们,啃嚼她们薄软清香的叶片。可惜几阵风、几场雨后,槐就迅速蹿高、长大了,有了心思,变得一副小媳妇模样儿,素朴、柔顺、郁抑又隐忍,默默站在院里墙外、道旁村头,不择土地的厚薄肥瘠,也不像别的植物扯藤拉蔓,或是不甘寂寞地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她是低调的,匿影藏声,似读过《女戒》的旧式女子模样。人们坦然享受她的清风与绿荫,却很少关注她平凡的存在状态,只有在夏秋之际,碎金子的花朵开了又败了,嗡嗡的蜜蜂来了又去了,喝完香甜的槐花蜜后,才不由得看看那树,看那羽毛一样轻盈摆动的叶簇,在漏下太阳光线和几粒鸟鸣之后,终于露出了一串串饱满碧润的槐豆荚。九蒸九晒之后的槐豆是上好的凉茶。降火,明目,益肝,养颜,正是秋冬干燥季候的好饮品,也是能换钱的好东西。想到这里,那个背着手仰望在槐树下的人,脸上的笑纹就深了。
④日子比槐叶还稠,日子的意义经不起思考与分析,重复的一年年熬下去,感觉四季像走马灯一样飞转,槐就真的老了,站在村口的大青石旁,蓊郁苍古,撑着一把遮天蔽日的墨绿大伞,伞下常常站着一位老人。
⑤她像过去北方常见的村野老妇一样,旧黑布衣裤,花白头发,枯瘦,多病,皱纹纵横,佝偻着背,倾斜的身子由一根秃旧的拐棍支撑着,握拐棍的手皮肤松弛,骨节粗大,她挪动一双变形的小脚,每天站在路口,风里雨里眯缝了眼,手搭凉篷望着伸展到远方的黄土大路,喃喃唤着:“期望,期望!”
⑥期望是她儿子的名字。年轻时她被出远门谋生的丈夫抛弃,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子,儿子背井离乡去寻找父亲。她再次将远行人送至那棵老槐下,期望对她挥挥手就走了,却又从此好多年没了音讯。
⑦她病了,老年人的常见病,痊愈后人就有些呆,每天只是站在村口那树下痴等,谁劝也不回家。
⑧这是20世纪80年代家乡的事。她早已倒在某个等待的日子里消失很久了,只剩那棵老槐还在,与旧时一样的苍迈,仿佛没有变化。静默以处的作风,才是吉相吧。槐中便常有从晋唐时代熬到现在的古木。很年轻槐就老了,而到她老的时候,时间也特别眷顾她,为她停滞,使她不知不觉古老到成了神,有了灵性,被人赞叹膜拜和寄寓期望。跟速生速死的人类相比,槐就显得既古老又年轻。
⑨我知道山西洪洞县有一棵历史上闻名的槐。当年我的先祖曾从那里出发,颠沛流离之后,在洛阳城外落住了脚。那是浪潮一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历时很多年。背井离乡的人,像鱼群一样汇集在那棵古槐下,再被转移到四面八方,他们回头时最后一眼深深记住的,就是那棵大槐树。那棵槐是见证过最多离别眼泪的树,她像位苍老的母亲一样,日夜保持着挥手的姿势,送别自己的子孙,从此成了一棵怀念的树。多年后,少数的人回来探望过,更多的人在离散后再没有机会踏上故土。槐与“怀”,读起来多么相似。槐的后代子孙从此百枝千叶,遍布天涯,他们小脚趾上的指甲始终由裂开的两瓣组成,那是百代相传用以相认的标记呀,你有没有?
⑩从童年到现在,我一直住在长有槐的地方或走在植有槐的路上。在外教书,校园像花园,每天常常要穿过一个密密地种着槐、女贞、银杏、栾树和细竹的林子,那里的树影与空气都是淡绿的。傍晚做饭的时候,我会学着母亲,去林子里摘几片槐叶丢进锅里,熬出的小米粥便会金黄喷香,有年少时村子里炊烟的味道。
家乡的槐也一定在想着我吧。
流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家乡打工,求学和定居,他们抱着各自的期望,将自己交给沉浮的命运,一路如江湖飘蓬落地生根,或兜兜转转萍踪无定。有的逢年过节回来看看,有的就此杳无音信,一去不返,只剩下许多苍老的槐树站在村口遥望和切切思念。
(原载《山西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有关槐的描写,用象征的手法,把槐写成了一个素朴、柔顺、郁抑又隐忍的小媳妇,赞美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
B.第⑤段运用白描手法和肖像、细节、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表现老妇人的衰老多病和期盼儿子归来的心情。
C.本文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恬淡,妙用多种修辞手法,句式凝练整齐,充满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D.这篇文章构思精巧,形散而神聚,感情真挚饱满,抓住了北方槐的典型特征,细腻描摹出了故乡的槐。
【小题2】作者在开头说“槐一出生就老了”,这样说是不是矛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④~⑧五段写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和槐树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较2012年增幅达58%。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去?这个曾经令无数人千愁百转的两难选择,如今有了坚决笃定的最优选项。
回国发展原因调查显示,“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8%的海归是独生子女这一事实不无关系。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发展、国内休闲娱乐更为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另外,国内社会网络关系、所学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奉献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别占22%、16.2%、15.8%。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人员仅占8.8%。
(201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解读“归国潮”的东方密码》)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持续提升。2015年,我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同时有40.91万留学生归国,年度回国与出国人数比例为1:1.28,而在10年前该比例仅为1:3.15,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与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提升相关;另一方面则或许与国外经济景气度下滑及工作签证收紧相关。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及出国人数比重情况分析》)
材料三:
海归回国就业聚集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力有所增加。调查显示,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36.1%的海归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就职,26.7%的海归最终在外资企业就职,此外,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就职,8.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就职。
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房地产、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数据,在被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超过1/10(11.9%)的人选择了创业,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后发现,13.2%的男性选择创业,8.2%的女性选择创业。选择创业的比例远高于国内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根据麦可思调研,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海归创业最集中的六大领域分别是新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他们认为,国内创业的优势是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而在国内创业主要会遇到融资困难、经营运行成本高、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等问题。
被调查的海归创业者表示,自身的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海外互动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分销渠道、获得海外风险投资、获得海外研发合作伙伴、与海外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等。
(2017年3月10日搜狐网《留学回国人员成创业主力军》)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回国发展成为大部分留学人员的最优选项。
B.材料一表明,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归国潮正在形成。
C.材料二图表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2015年回国留学人员40.91万人,比五年前增长数倍。
D.材料二图表显示,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自2008年至2015年,每年都比上年有所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是海归的主要聚集地;金融业是海归择业的首选,其次是贸易、房地产、新一代信息技术。
B.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留学归国人员择业的主要目标,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就职的人数占海归人员的六成以上。
C.受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热的影响国内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D.留学归国人员国内创业具有许多优势,如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政府相关政策配套齐全等。
【小题3】简要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归国潮”形成原因看法的相同点、不同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学大师冯其庸
卞毓方
冯其庸出身贫寒,屡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难为他小小年纪懂得自修,断断续续念到初中毕业。后考进无锡工专,学习纺织印染,所学非所爱,他独钟情于绘画和诗词。
一天,冯其庸和画友邵雪泥在公园与雪泥的老师——名画家诸健秋不期而遇。雪泥手里摇着一把纸扇,扇面绘有山水,诸先生拿过去,看了又看,问:“这是谁画的?”雪泥指指冯其庸。诸先生满脸惊讶,对雪泥说:“他画得比你好啊!”诸先生怜其才,得知其庸无钱拜师,特许他随意出入自己的画室。诸先生告诉其庸:“看,就是学!”
工专的张潮象先生,牵头组织了“湖山诗社”,招呼冯其庸参加。冯其庸自觉不够格,张先生讲:“你先写一首诗给我看看。”冯其庸遂以当地曾经兴旺显赫而今冷落衰败的东林书院为题,吟成四句:“东林剩有草纵横,海内何人续旧盟。今日湖山重结社,振兴绝学仗先生。”张先生看罢,一拍桌子:“清快,有诗才。”
冯其庸在工专仅仅念了一年,便再度辍学。两年后,抗战胜利,他考进无锡国专。这是他命运的拐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无锡国专是很特别的学校,它规模不大,历史不长,却有着堪比西南联大的教师阵容,冯其庸在那儿接受了第一流的学问熏陶,体悟到第一等学术的境界。
1954年8月,冯其庸告别无锡,来到京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大一国文。
在京城,有一本《历代文选》破茧而出。起初只是人大大一的教材,由冯其庸主编,多人参与编辑。年复一年,学生越教越多,教材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到让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名编周振甫怦然心动,鼎力促成公开出版。之后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称赞此书编得好,号召领导干部认真读一读。
冯其庸从小爱看戏,1959年,他三看汉剧《二度梅》,写了一篇评论。田汉先生读后,大为惊异,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位大手笔?田汉特意请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冯吃饭。那是三年困难时期,请吃饭是头等礼遇,而且是与吴晗、翦伯赞等名家共席。
1961年,中国京剧院新排历史剧《青梅煮酒论英雄》。演到“闻雷失箸”,据《三国演义》,曹操为试探刘备有无野心,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一惊,所执匙箸落于地下。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把一时失态轻轻掩过。演员表演时,却是雷声先响,“刘备”再故意把筷子碰落地上。冯其庸觉得此改动失策,连夜赶出一篇8000字长文,径投《人民日报》,很快用整版推出。此文在中国京剧院引发的反响不亚于一声惊雷,曹操的扮演者袁世海特地登门,请冯其庸给演员作报告。
早在无锡工专求学期间,师长建议他从《红楼梦》中学习做诗,他读后觉得有点“隔”,弃而不学。执教人民大学时,《红楼梦》是他的授课内容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他珍藏多年的一部《红楼梦》被抄走,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的庚辰本《石头记》,每天夜里偷偷抄录,整整抄了一年。1975年,国务院下设“《红楼梦》校订组”,调他任副组长。从此他一头钻进去,钻成了一位蜚声国际的红学大家。
为调查玄奘取经之路,1985年到2005年,20年间,冯其庸整整绕塔里木盆地走了一圈。尤可称道者。2005年8月,他以83岁高龄,登临帕米尔高原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立下玄奘东归入境山口的碑记。
西域行给了冯其庸新的学术生命。大漠孤烟,雪山绝域,一洗江南文士的锦心绣肠。冯其庸告别青灯黄卷的苦修,投身于“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长途役役。
(选自《读者》,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因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为一代红学大家。(《冯其庸走完风雨学术路》)
②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冯其庸)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其庸因为在无锡工专所学非所爱,就转而学习绘画和诗词,并在一年后辍学,他的这种为追求爱好而敢于放弃的品格使他最终成为著名的红学大师。
B.冯其庸以东林书院为题的诗歌表达了对东林书院衰败以及无人为继的悲凉之情,赞美了张潮象先生像当年的东林党一样率领大家做振兴国学的工作。
C.冯其庸对戏曲有很深的研究,曾经三次观看汉剧《二度梅》并撰写评论文章,受到田汉先生的赞美,有机会与当时的名家吴晗、翦伯赞等人相识。
D.冯其庸为调查玄奘的取经之路,20年间绕塔里木走了一圈,并在83岁高龄登上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等,说明冯其庸做学问的认真以及实地考察的精神。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画家诸健秋看到还在无锡工专学习的冯其庸画的扇面时,“看了又看”,并特许冯其庸随意出入他的画室,说明他对冯其庸绘画的水平和才能的看重。
B.考入无锡国专是冯其庸命运的拐点,这是因为抗战胜利了,中国进入一个暂时的和平时期,冯其庸也脱离贫困,并且在学校接触到一批一流的学者。
C.1954年,冯其庸到人大教大一的国文,其主编的《历代文选》,深受学生、出版社名编辑和***等的认可,足见这本书编纂质量之高,影响之大。
D.冯其庸认为京剧《青梅煮酒论英雄》对“闻雷失箸”的改动是失策,因为小说要表现的是刘备此时的故意为之,而京剧改动后变成刘备的举止失措。
E. “不亚于一声惊雷”是中国京剧院对冯其庸发表的评论文章的反响的比喻说法,表现了冯其庸对“闻雷失箸”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京剧的深入研究。
【小题3】从冯其庸身上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禁山
徐仁河
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常青的山。这是祖父教我的道理,虽然我总听不太明白。祖父叹了口气说,我当小孩的那阵,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如今荒得兔子都不愿待了。
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是禁山倡议最积极的。他一句话常挂嘴边,我还要把我的钎担传给我的孙子咧!钎担两头铁尖,中间是圆木扁担,是老家砍柴人的专用工具。那些年,大家疯狂上山砍伐木头,原始森林都砍成了光头山。祖父在村子里带着一帮老人张罗着想要禁山。禁山的意义和目的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开始禁山,阻力却不小。反对最激烈的是炭佬和村头砖厂老板,还有一个是拐子瘌痢。炭佬要烧炭,他那个炭窑一年四季烧掉的树木柴段难以计数,砖厂烧砖更是小四轮整车整车地往厂里运。拐子瘌痢则是不谙农事,几十年都是砍柴卖柴为生。他们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但祖父他们须发飘飘,端坐在祠堂议事桌上,一身凛然地逼退了那帮宵小。
禁山仪式古老而庄重。敲响铜锣,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而后摆上宴席,全村老小一道吃上禁山的猪肉饭。
禁山要求大坞深山三年一封半年一伐,禁山期内任何人不得带刀斧入山。春封秋伐,在开禁之前,任何人不得入内。禁山期内,为解决全村烧柴供应问题,石子岭和大坞头、青山坞的山场允许砍柴,但只能砍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禁山之后,在主要的进山口竖了块禁山碑文。为了监督禁山,还要选一个人当巡山员,发一定的报酬。大家的意思是让我祖父来当,但他让给了拐子瘌痢。
禁山之后的祖父很觉无聊,他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抬脚去的是与柴房相通的灶房。母亲烧饭、煮猪食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塞柴火。能用枝丫柴的时候,坚决不放劈柴;有时候松毛针也能紧巴巴地烧熟一餐饭。
村子里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砍柴大军,也不见那些小年青随意在村头郊野生火堆烤食物、取暖。炭佬改行杀猪去了,砖厂虽然还冒着烟,但是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跶得不那么欢了。村里三五天就咣咣响着拐子瘌痢的破锣锣音。瘌痢走一步垫一步,扯着喉咙喊:砍树一棵,杀猪一头!
那是半年之后吧,我放学路上看到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几乎人人手上都提溜着一小块狭长的猪肉。一打听才知道,村里乌佬赌博输了钱想扳本,半夜上山砍树要卖给砖厂老板。不料被拐子瘌痢逮了个正着。父亲和炭佬等人按禁山村规,当即把他家的大肥猪宰杀了,而后全村分肉。
等我考上中专去了外地上班,多年之后回到老家,一路上除了惊羡村子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洋房外,再就是讶异于进村公路两旁原先寸草难生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不敢认了。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都开始使用沼气,还有一部分用上了液化气。树木基本上不再砍伐。其他村子的山林没有我们村子保护得好,大多都光坦坦的。外村人有个形象的说法,下雨的时候,雨脚就只是落在我们村周围,而别的村子沾不到一点儿光。老家人都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这些要感谢你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啊!
当然这话祖父已经听不见了。多年前,祖父患食道癌去世。弥留的那一刻,他交代父亲和叔伯他们,坟墓外边一定要堆土,不要用那种水泥砖砌。那时候做丧葬,比较气派的是起个大大的墓园子,坟包子用水泥砖砌。遵照遗言,祖父的坟墓是新鲜泥土堆垒的。
来年的清明,我们去给祖父上坟。我看到坟包上郁郁森森,都是那些指头粗细、绿意盎然的黄荆树,估计是鸟儿们把树籽衔到祖父的坟包上生根发芽的吧。我将一挂纸钱系在黄荆枝条上的时候,忽然对祖父的遗言有了领悟——祖父多半是想让自己的坟墓不必遮挡、挤占柴草们的生长空间。
走下山道,回望山中祖父的坟茔,却找不出一点儿痕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如“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十分切合小说反映乡土生活题材的特点。
B.祖父把有一定报酬的巡山员的位置让给了反对禁山的拐子癞痢,实则是“以毒攻毒”,也可以缓解拐子癞痢生活的经济压力,使他不至于为了谋生而砍柴,触犯禁令。
C.禁山后,祖父“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母亲烧饭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紧巴巴”塞柴火,小说意在以这些细节揭示禁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
D.多年后回到老家,“我”听到老家人充满感激地感谢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表明在事实面前,老人家对禁山从之前的抗拒反对开始变得理解接受。
【小题2】小说中的拐子癞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讲述的是山民“禁山”的小故事,却体现了山民们一些朴素而进步的思想观念。请结合全文,探究“禁山”的哪些环节体现出山民怎样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