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淬炼:淬,读作“cuì”。
B.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众乐乐:乐,“快乐”之意。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小题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小题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4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猴精
侯发山
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嫁的鞋——老样子,你得给想个法子啊。
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衣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吗。
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W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吗。
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
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
没等候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
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眼珠盯着老周。
老周张了张嘴,喔唷道,侯乡长,村里不路叫?
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根有信心。
老周看着候乡长的脸,小心翼翼的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儿修法?
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小吴也紧接着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
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
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僵,看到耕地被圄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
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国力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七卜头脑不简单啊。
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
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才巴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
村民们不取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根是精心。一年,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光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
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未了。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候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
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
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摘自《珠风小说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亲切自然,便于抒发作者情感。
B.老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因他的传话,侯乡长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C.文章以。修路。为中心,多次铺垫,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本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整句和散句相结合。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侯乡长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猴精”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牛的写意
李汉荣
(1)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牛终生都在流泪。
(2)天空中飘不完的云彩,没有一片能擦去牛的忧伤。
(3)牛的眼睛是诚实的眼睛,在生命界,牛的眼睛是最没有恶意的。
(4)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眼睛。我见过的牛,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皮,长着善眨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我常常想,世上有丑男丑女,但没有丑牛,牛的灵气都集中在它的大而黑的眼睛。牛,其实是很妩媚的。
(5)牛有角,但那已不大像是厮杀的武器,更像是一件对称的艺术品。有时候,公牛为了争夺情人,也会进行一场爱的争斗。如果正值黄昏,草场上牛角铿锵,发出金属的声响,母牛羞涩地站在远处,目睹这因它而发起的战争,神情有些惶恐和歉疚。当夕阳“咣当”一声从牛角上坠落,爱终于有了着落,遍野的夕光摇曳起婚礼的烛光。那失意的公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这时候,我们恍若置身于远古的一个美丽残酷的传说中。
(6)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大气、浑厚而深刻,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就显得小气、炫耀而造作,充满了人的狂妄和奸诈。牛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它相信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走过去的。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那些留在密林里和旷野上的蹄印,将会被落叶和野花掩护起来,成为蛐蛐们的乐池和蚂蚁们的住宅。而有些蹄印,比如牛因为迷路踩在幽谷苔藓上的蹄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成为大自然永不披露的秘密。
(7)牛的食谱很简单:除了草,牛没有别的口粮。牛一直吃着草,从远古吃到今天,从海边攀援到群山之巅。天下何处无草,天下何处无牛?一想到这里我就禁不住激动:地上的所有草都被牛咀嚼过,我随意摘取一片草叶,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见那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8)牛是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难怪一位外国诗人曾写道:在被遗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粪已变成黄金。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我曾将双脚踩进牛粪里取暖。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
(9)在城市,除了人世间浑浊的气息和用以遮掩浑浊而制造的各种化学气息之外,我们已很少嗅到真正的大自然的气息,包括牛粪的气息。有时候我想,城市的诗人如果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气息,他会写出更接近自然、生命和土地的诗。如果一首诗里散发出脂粉气,这首诗已接近非诗;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
【小题1】本文题目为“牛的写意”,作者写了牛的哪些方面?塑造了牛怎样的形象?
【小题2】文章第五段中作者描写“爱的争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赏析“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这句话。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电视剧剧本《暗算》(节选),回答问题。
人物简介:
钱之江——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代号“毒蛇”),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总破译师。代主任——蒋介石委派至上海的亲信特使,国民党军统特务头目之一。
背景概述:
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重创,党中央派特使前往上海。这一行动被敌人破译而暴露,唯一的知情者钱之江却和另外几个国民党的破译人员,即“南京密电”的知情者都被软禁起来。代主任基于手段卑劣的连番审查,基本确认钱之江就是“毒蛇”,但就是找不到证据。就在“南京密令”(若找不出“毒蛇”则把软禁人员一律枪杀)生效的前夜,两个不同信仰的人之间有了一段经典对白。
代主任 钱总是何等卓越之人,大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你可以跟我去南京,蒋委员长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钱之江 中国人的饮食以长江为界,南人喜米,北人好面;前者口清,后者味重。广东客家人爱好煲汤,山西老西儿喜欢吃醋。你我的祖籍南辕北辙,所以吃不到一起的人,难进一个门。
代主任 你的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生是党国人,死为党国鬼,你与我道不同,那你是何道?
钱之江 同是吃饭,国人用筷子,洋人用刀,此人和彼人,不都一样是人吗?难道你我之间竟有一个不是人?
代主任 钱总过于能言善辩,三寸不烂,巧舌如簧。我是真舍不得你,孤掌难鸣哪!没了你,我就再也听不到这种响声了。
钱之江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我不言败,因为大幕还未落下;而你过早叫喊胜利,却可能孤独面对舞台,座位下无人喝彩。
代主任 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你是什么人了,只是我无法证实。我遗憾造物主让我们成为敌人,而不是同志,只能各为其主。
钱之江 我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是你。而我,生来死往,像一片云彩,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
代主任 好口才!钱之江,那我告诉你,即便大幕拉上,我也绝不会让你曲终人散。这个世界离开你,我会孤独,我会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处不胜寒。所以你不光不能离开,我还要你坐在舞台下为我喝彩。
钱之江 那我们都拭目以待。
代主任 不到黄河不死心。
钱之江 不见棺材不掉泪。
【小题1】细读两人的对白,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各自表述的主要意思。
钱之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主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最欣赏钱之江身上哪些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请选取两点并依据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3】选文中的许多语句都有意味深长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请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潜台词。
【小题4】假如你是导演,在上述片断中,就“钱之江”这个角色的语气或神态应向演员提出怎样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心中的月亮

柳 荫

(1)从很小的时候起,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圆字――月饼是圆的,苹果是圆的,葡萄是圆的,酒瓶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家更要团圆。就连中秋节全家聚餐,餐具都要细心挑选,挑没有残的碗,选圆形的盘子,摆放在圆的饭桌上,图个圆圆满满的吉利。那时呵,圆,好像就是过中秋节的企盼。

(2)长大工作到了外地,每逢中秋节,只要能够回家,总要赶回老家过节,满足母亲团圆的愿望。看到我节前赶回家,母亲就会眉开眼笑,第一句话准是:“老大赶回来了,这回好了,咱家又过个团圆节。”可见这团圆二字,对于作为家庭轴心的母亲,该是多么重要呵。我甚至于隐约地觉得,只有全家团圆了,这中秋节才属于母亲。否则,月饼再甜,水果再多,饭食再丰盛,美酒再醉人,月亮再圆润,都跟她没有关系,这时,反而让她更思念远方的我,后来思念中又增添两个下乡的弟弟。就是为了让母亲心中,这颗圆圆的皎洁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更明亮,我总是一年又一年,匆匆忙忙地奔回家过中秋节。

(3)父亲曾经告诉我说,我在异乡流放的那些年,母亲知道我中秋节回不了家,她总是在节前几天催促父亲,从邮局寄几块月饼给我。尽管在当地也有月饼卖,同样的香甜,同样的精致,但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只有吃到家乡的月饼,她的儿子才是在她身边过节。千里迢迢寄的月饼,在我看来,分明是母亲的心啊。真难为母亲啦。

(4)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回家呢?我又何尝不想团圆呢?只是身不由己呀。无数个中秋的夜晚,在远离亲人的地方,摆上父母寄来的月饼,常常是不忍心切开,先看看这个中秋夜晚,月亮圆不圆亮不亮,如果夜晚月亮又圆又亮,这才把月饼切开吃。倘若这中秋的月亮,被阴云严严遮住了,看不到那圆圆“玉盘”,就把月饼视为月亮,观赏一两天才切开吃,想以此慰藉远在家乡的母亲。我冥冥中相信,此刻的母亲,会知道儿子的心意。

(5)后来,渐渐习惯这中秋离别,再后来,慢慢父母相继地逝世,这中秋夜晚的月亮,是阴是晴是圆是缺,我似乎已经不再注意。就连这中秋月饼,好像也是可有可无,更没有当年过中秋节时,那股勃勃的心劲儿。这时有人提到中秋节,我总是“噢”地应一声,表示知道要过节而已。再再后来,自己到了父母在世时的年纪,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偶尔仰望高远太空,随便地瞅上一两眼月亮,至于月亮的境态如何,我已经全然没有兴趣。

(6)这时才真正地明白,天上的月亮,就是面高悬的明镜,照着人间万事万物。月亮本身都有阴晴圆缺,何况被月亮照着的人呢?想到这里,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心境如一片月光似的纯净。从此不再在意人间的冷暖厚薄,只想着生活过得像中秋月亮,年年如期地来,年年如期地去,哪怕被云遮雾蔽,都永远是从从容容地放光。中秋的月亮呵,不属于母亲,却属于了我。我没有母亲那么多的牵挂,就越发觉得月亮也是这般地平常,跟人生一样圆缺明暗全都自然。

(7)母亲走了许多年了,如今我还过中秋节,不过没有从前隆重。有时中秋想起赏月,在自家楼舍阳台上,随便走走看看月亮,不管今夕是圆是缺,眼前总会出现母亲身影。仿佛母亲总算有所领悟,此时来告诉她的儿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总是不变,就如同中秋的月亮,时阴时晴时圆时缺,这才是真实的月亮。你们万万不可再追求诸事圆满哪。”可惜母亲和我,都领悟得迟了。

(8)这时再看天上月亮,它正在被云遮蔽着。可是不知为什么,此刻在我的心中,月亮,依然明亮,依然圆润,依然美丽……这时涌上心头的,常常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噢,读了,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圆字”的“圆”,在这里既有月饼、月亮、餐具等物品之“圆”,又有母亲渴望“团圆”的心理之“圆”。
B.第二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五个“再”,跟“都”“反而”等构成了转折关系,在这里强调了我对回家过中秋的企盼和母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意义。
C.作者之所以“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是因为作者感情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正如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应该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无常的世事。
D.全文综合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等手法,语言含蓄深沉,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饱含着游子对漂泊他乡遭受苦难的深切倾诉。
E.全文以“母亲对我的思念”为线索,通过母亲的“团圆”愿望、邮寄月饼及“我”匆忙回家过中秋节等描写,渲染了母子之间的牵挂和思念。
【小题2】第三段中,母亲知道我回不了家便催父亲寄月饼,这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小题3】文章结尾说,读了古诗“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在全文中,作者有哪些思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