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文化圈

①对于很多筷子的使用者来说,选用这种亚洲取食工具,不仅为了延续一种悠久的饮食习惯;他们还相信,筷子除了可以用来取食,还有很多其他益处。巴伯贵美子是一位生活在伦敦的日裔英国作家,她在《筷子减肥》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日本食物总的来说比西方食物更健康,而健康饮食的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吃。她声称,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她写道:“用筷子吃饭,会让人细嚼慢咽,吃得少点。”而吃少一点,并非仅有的好处,用筷子吃饭,进餐速度还会慢许多。据她计算,每餐会多用十几分钟。“这不仅有利于身体,还有心理效益,”巴伯指出,“这样做会让你去感受食物,并从中得到乐趣。”换句话说,用筷子吃饭,还有助于人珍惜食物,享受美味。

②还有一些人指出了使用筷子的更多好处。一色八郎是提出“筷子文化圈”这一概念的日本学者之一。他认为,使用筷子,比使用其他取食工具更需要手脑协调。这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人尤其是儿童的大脑发育。近年来,科学家做过一些有关筷子使用的实验,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手指的肌肉运动技能。不过也有研究指出,终身使用筷子可能增加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的风险。

③筷子是何时发明的?它又为何最初在中国逐渐普及,成为主要的进餐工具呢?现有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长短不一的棍,往往由动物骨头制成。有的考古学家将这些骨制短棍称为“骨箸”,它很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刘云主编的《中国箸文化史》,依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指出筷子的原型早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因此筷子在中国的历史长达7000年以上。

④如果这些骨棍确实可以被称为筷子的话,那么当时的人们似乎不只用它们来夹取食物。换句话说,这些原始的筷子,可能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有趣的是,许多亚洲家庭至今仍然这样使用筷子,不但用筷子取食,也常常借助筷子来做饭,比如打鸡蛋或搅拌肉馅儿等,又比如,烹煮食物的时候,可以用两根筷子夹起锅里的食物,检查成熟程度,或者品尝味道。这样的使用方法,让筷子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取食工具的转化。饮食专家们普遍认为,筷子便是这样起源于中国的。

⑤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我们至今仍然称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手指为食指。而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公元前5世纪或前4世纪左右,即春秋战国时期。换句话说,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不过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六支用青铜制成的箸头,可以接柄使用,而在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中,也出土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可见筷子作为一种食具已经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了。我个人的看法,是从战国开始,用餐具(包括筷子)替代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⑥使用筷子的传统让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向来认为自己的饮食方式要比其他人更文明。但我们今天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用餐具还是用手指取食,都只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偏好,而不能表明文明程度的高下。事实上,优雅得体的饮食方式,更依赖于如何将食物送进嘴里,而不在于是否使用餐具,或使用什么样的餐具。这也就是说,每种饮食传统里,都有自己优雅的、有别于粗俗的进食方式。是优雅还是粗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

⑦综上所述,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其发明和使用无法取得明确的定论,它的广泛普及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多重因素,也与饮食惯在中国及筷子文化圈内其他各地的变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摘自《筷子:饮食与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2月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食物比西方食物更健康,关键不仅在于你吃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吃,使用筷子进食对健康更加有益。
B.相对于使用其他取食工具而言,一色八郎认为使用筷子,不仅提高了人手的灵巧度,而且最终促进了儿童的大脑发育。
C.历史文献和研究表明,中国古人起初也是用手指取食的,孔子及其弟子用餐,很可能主要靠手来取食。
D.从战国开始,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替代了手指取食,才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首选的餐饮习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阐述使用筷子有助于人们珍惜食物,享受美味的观点。
B.第3自然段借助考古材料、学术论著,第4自然段运用假设论证,分别从筷子的前身、筷子角色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
C.第6自然段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每种饮食传统里进食方式的优雅与粗俗,与不同地方的标准有关联。
D.文章首先分析使用筷子的好处,接着探究筷子如何发明、起源于中国的,最后强调多重文化、饮食习惯等对筷子普及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已证明,使用筷子,对儿童提高手指肌肉运动技能有好处,但终身使用对老年人手指罹患关节炎可能增大风险。
B.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由动物骨头制成的长短不一的棍,有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
C.既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用来吃饭,可能是原始筷子具有的双重功能,这在许多使用筷子的亚洲家庭得到了证实。
D.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筷子的主要依据是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以及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7: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若,或吃剩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垫居异境。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一一西北风一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在便又在吱吱叫,泥地旦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旦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渐入中年,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间粤,在那里过冬天,极和暖,有时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 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股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具。草色顶多成了精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一个人上冬却去走走,青天碧落之下,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到。

⑥寒郊散步,是江南冬日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从德国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旦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搓址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凡,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鸟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墓了,还可以加一味红赏,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咋夜一杖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立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支美丽得多?

⑨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早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早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态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 一 样;晴空的高失,日尤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还是搁下纸笔,拿起手杖,去湖上散散步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茧,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北国的冬天来衬托江南冬天的睛暖温和,表现其有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B.作者将江南植被充满生机的色彩点染到文字里,又引用名人的诗句,使文章更有底蕴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C.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使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或多或少地减退了几分。
D.全文语调舒缓,叙述节奏徐缓,恰似江南冬天的那份悠闲:语言清新、淳朴二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小题2】文中画线句描写江南雨景极具特色, 请简要赏析。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和柳是中国文化传统辛的两个重要意象。二者都既意指优秀品德,如清高、知恩图报等;也意指卑劣品德,如轻浮与依势。因此,桃与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义关系,正是这种同义关系,形成了“桃柳不相离”的文化传统。
然而,桃与柳的意象在文化品格上却迥然有别,它们都有俗和雅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更接近俗,柳更接近雅。柳意象有“离别不舍”“怀乡思人”“感怀愁绪”的语义指向,这三种意义指向的不是世俗的生活空间,而是高雅的艺术空间。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柳意象表现的是高雅的离别。从萧绎的“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到周志蕙的“丝丝愁绪随风乱,灌濯半姿著雨妍”,游子怀乡成了文人恒久的主题。从白居易“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到程垓的“莫道絮粘泥,絮飞魂亦飞”,柳是诗人抒写世事变迁和情感坎坷的工具,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载体。桃意象恰恰缺少上述三种品格,而更多地与世俗之物联系在一起。桃在古人看来能够延年益寿,因此被赋予“仙寿”的文化意义。同时,古人认为桃乃五木之精,能镇压邪气,制服百鬼。因此,桃被赋予趋福避祸的文化意义。可见,柳与高雅的精神追求相关,而桃与世俗的物质追求相关。
桃和柳都具有生活与审美的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与生活世界接近,柳与审美世界接近。桃和日常生活的关联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其成为文化意象的基础。桃可以“食之不饥”,从而成为具有神圣意义的仙桃。其次,桃与各种民俗活动相关。古人要在大年初一“饮桃汤”,在寒食节喝“桃花粥”,女子婚后如果长时间不孕,会到庙里祈福,采摘庙内“面桃树”上的桃子食用。最后,民间俗语中多有“桃”,如春水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浪”,女性的青春期被称为“桃李年”,胭脂被称为“桃花粉”,用胭脂化的妆叫“桃花妆”等。不可否认,柳在这三方面也有密切的关联,但“柳得到的美学评价週异于桃”。中国文学始终偏爱、执着于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柳这一意象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播之广远,远超其他意象。从《诗经》中的四首言柳诗,到历代难以计数的咏柳诗和柳赋,再到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对柳的咏叹,甚至在当代,柳也是中国文学审美世界的一个代表符号。
总之,桃与柳虽然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但二者具有迥然有别的文化品格。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种雅俗之别显然有高下之分。
(严小香《桃与柳的二难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桃俗柳雅,桃接近生活世界,桃接近审美世界,两者相反相成,形成了不相分离的文化传统。
B.古人认为桃能延年益寿、柳能纾解离愁,二者虽然品格不同,却都是古诗文常见的重要意象。
C.柳被陚予了比桃更多的艺术属性,故于诗文中多见之;桃则更具世俗性,日常生活中多见之。
D.寒食节喝“桃花粥”、春水被称为“桃花水”、女性食用庙里的桃,都能说明桃与民俗活动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概括指出了桃和柳在文化意象上的相同点,然后分析了它们文化品格的不同。
B.文章引用《诗经》、李叔同、萧绎等的诗句,论证了柳可表达怀乡思人之情的观点。
C.文章主体部分是阐述桃与柳不同的文化品格,行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手法。
D.文章从食药用价值、民俗活动、民间俗语三个角度分析了“桃”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是古诗文中最重要的意象,故而从先秦到明清小说,它屡屡出现,一直受到文人钟爱。
B.桃被賦予驱鬼避邪的文化功能,可能源于古人认为桃是五木之精、能够镇压邪气的观点。
C.桃与柳的意象都有双重品格,由于它们所代表的指向不同就有了偏髙雅与偏世俗的区别。
D.中国文学源头《诗经》的四首言柳诗,证明柳是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

同类题3

阅读题。
美   丽
①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现: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地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
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顶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小题1】为本文划分段落,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小题2】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小题3】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 )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花树( )和( )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花树的赞叹之情。
【小题4】第⑤自然段引用了“许多朋友”的话,起到 ( )作用(表现手法)。
【小题5】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用自己的话,简要阐释“美丽”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6】第⑨自然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
【小题7】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完全跟过去一样。 ( )
(2)不以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 )
【小题8】第⑦自然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最近,“人工智能”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延伸与应用,无人智能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受到了产学研甚至政府层面的密切关注,走进了大众的视野。2018年春晚,由无人船、无人车、无人机组成的“海陆空”无人系统亮相,其中“水里游的”81条无人船备受瞩目。这些无人船全部来自国内某公司。该公司凭借自主航行、智能避障、协同控制等国际领先技术,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的无人船艇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2017年3月23日在巴基斯坦国庆日阅兵式上,飞马无人机以编队形式飞过阅兵场,这是全球首次现役无人机编队以飞行姿态接受检阅。而飞马无人机是经中国授权生产的彩虹-3无人机的巴基斯坦版本。中国无人机部队不但装备了彩虹一3无人机,还装备了更大更先进的彩虹-4、翼龙等无人机,能携带更多弹药,拥有更长巡航时间和更大作战半径。

(摘编自东方网《人工智能写进政府报告,中国无人技术如何走向全球?》)

材料二:

无人智能技术是集成先进的无人驾驶、遥感传感器、遥测遥控、通讯、GPS差分定位和遥感应用等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专用化的无人操控技术。无人智能技术催生了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国民经济等各个领域。目前,无人智能技术已形成无人机、无人船(艇)、人汽车等成熟的细分领域。我国的无人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应用领域窄以及相关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及政策的不完善。但我国无人智能技术正逐渐兴起,未来有望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

(摘编自覃耀青、王佳胜《无人智能技术与标准研究现状浅析》)

拆料三:

(资料于思锐达咨询《智慧生活服务运营产业宏观分析报告》)

材料四:

研制自主无人系统,如今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可以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在未来,中国智能无人系统的技术和应用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呢?

首先是在自动驾故工程领域。到2020年,我国无人机将实现多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我国将开发出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核心共性技术,完成自动驾驶系统的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标准。到2030年,无人机应用覆盖率将达到全空域、全行业50%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并在高速铁路上逐步推广应用自动驾驶技术。

其次是在机器人领域。我国将或克服务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实时建模、自然语言理解、情感交流、精微安全操作等最关键的难点技术,实现产品应用及其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在教育、娱乐、消费、清洁、接待等服务领域将实现大规模服务机器人应用,并开始占领国际市场;情感交互与护理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院、大医院开展应用示范。到2030年将实现中国品牌家政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情感交互与护理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在社区、家庭和一般医院广泛应用。

最后是在无人车间方面。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无人车间的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并在重点行业进行示范应用。2030年形成人机协同的无人车间系统完整的体系,并实现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无人车间在重点行业的广泛应用。

(摘编自吴澄《中国自主无人系统智能应用的畅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人智能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标志,因此受到我国产学研和政府层面的重视,形成了成熟的细分领域,而且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B. 无人智能技术是集成多项先进技术的无人操控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在无人船(艇)、无人机两个领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C. 应用GPS差分定位、遥测遥控等技术:向导航企业、自动驾驶算法企业实时传输位置、车辆状态数据,是公交车实现无人驾驶的重要条件。
D. 到2030年,我国无人智能技术与应用将在自动驾驶工程、机器人、无人车间领域取得突破,实现相关配套技术发展、应用范围扩大的目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马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完成全球首次现役无人机编队飞行的事实证明,中国无人机研发水平已世界领先;将来,中国无人机应用将覆盖到全空城。
B. 标准体系不完善是目前我国无人智能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但到了2020年,我国将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标准,开始“领跑”无人智能技术。
C. 无人列车的发展,与无人驾驶、通讯等应用投水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无人驾驶、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国无人列车有望迎来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D. 我国无人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前景可期,2030年中国品牌服务机器人将占领国际市场,无人车间将率先形成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并广泛应用。
【小题3】未来,自主无人系统的研制会怎样推进我国科技与经济处的发展?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石丁的“暗记”被胡笛识破。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小题2】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结合小说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以“暗记”为题,有何作用?结合小说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