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和草木在一起
周华诚
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语言会变得多余。面对草木的时候,你不需要演讲和夸夸其谈。春天到来,牛牵引着犁铧走向喧闹的春天。在犁尖插进微热的土地,把新鲜的泥巴翻转过来之前,二者不需要什么山盟海誓,或蜜语甜言。穿蓑衣戴斗笠的农人来到田间,微雨细风之中,他扶锄而立,他将要开始播种。此时此刻,他内心涌动着一些激情,但很明显,他无须发表一场施政演说。微细的雨滴继而铺陈下来,润湿大地。很快,嫩黄色的细芽将穿透种壳,在土地上彰显力量。如果你蹲下身来,与嫩芽们对视,你用目光抚摸它的茎叶,看清它茎秆上细细的白色的绒毛,这就够了,这样的目光的抚摸,将会让它们更加茁壮地成长。
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一个人的语速将会变得缓慢。一生操持农事之人,语言能力退化,渐渐拙于人事。你怎么对待庄稼,庄稼一定会怎么回报给你。你投之以汗水,它报之以硕果。①农人与庄稼之间不会发生争执,他们只肯握手言欢,不会面红耳赤。我的外公一辈子在山里劳作,在山上田间与飞禽走兽、木石流泉为伍,夏天种得几畦辣椒,拣出最大最红的辣椒装了一担,走十几里路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在辣椒面前挑拣,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外公嚅嗫半天,说不出话,最后一拎扁担不卖了,又挑了那样一担辣椒走十几里路回家。
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会慢慢变成一个行动缓慢之人。在大地上,草木都依照四时节气过日子。春日里开花,夏天舒枝长叶,到了秋天结出累累果实,冬天开始落叶,脱去一身繁华。父亲在田间种水稻,他告诉我,水稻的生长过程也是严格遵循四时节气。谷雨之后,立夏之前,父亲将要浸种,三日后谷子爆芽,五日后谷种播到秧田,三十日后秧苗青青,可以移栽,至多不超过四十日;插秧之后,五至七日,秧苗可以返青,之后将欣盛生长。之后,水稻们拔节,开花,灌浆,结实,直至立秋,谷子成熟,向着大地弯下腰身,等待一场盛大的收割。
中国人的智慧里,有光阴与节气。②节气就是规矩,草木与人,都要遵循这些规矩。节气这件事存在的意义,正是让人不要走得太快,走得太急。很多事你急也急不来。立春的时候赶牛下地,打它两鞭子,吃两个春团;到了惊蛰,听到几声响雷,去林竹园掘几株笋,用咸肉煮起来吃;清明的时候,思念一下远去的亲人,看梨花在屋角绽放;小满的时候谷物在田地里抽穗拔节,到了芒种,那就挥汗如雨,把大半年的辛劳都扛在肩上。
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你的脸上也就慢慢有了植物的神情。什么是植物的神情?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位水稻科学家,他是一个博士,一年之中,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浙江、海南、印度尼西亚的稻田里。我观察他,发现他的脸上有着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黑,被太阳晒黑的。第二是粗糙,他从来不抹七七八八的化妆品。第三个特点,是似乎渐渐地与这个社会的流行脱节。整个社会都在速成、融资、上市,他还是站在稻田里,手掌抚过一株一株水稻。
人也是大地上的草木。人有脚,可以至四方。草木无脚,我们以为它无法远距离行走,但只要时机成熟,它其实会比有脚的野兽走得更远。借助风、鸟,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它们将可以到达更辽阔的疆域,深远超过人的想象。一粒种子,可以走到三千年以后,给它雨水,空气,阳光,它就可以穿破种壳,长出一片嫩芽。好了,是的,现在你已经知道,草木其实比人有更多的自信。这样说吧,人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他走到阳光下,他就拥有了一脸的自信与淡然。
(2017年4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人和草木在一起会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分析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解释画线②处的含意。
【小题3】第五段中写“我认识的一位水稻科学家”有什么作用?
【小题4】《人民日报》:“你若笃定,社会便不浮躁。”结合文本和社会生活,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7 02:5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1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小题1】小说的题目是“城市农夫”,主人公是“我的舅舅”,如果把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小题2】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小题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④段:“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2)⑤段:“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
【小题4】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B.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C.④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D.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小题6】阅读④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
当他看到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舅舅流下了泪水,因为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家的党员    七 月
枣树村有个叫老九的,当了10个年头的兵,入党没提干,复员回村了。
复员的老九和父亲说,直接落脚在县城里做生意,闹腾几年。壮志雄雄,要赚个金钵满盆。父亲支持他,说拼光家底也支持他,只要他会翻着跟头挣大钱。
复员的老九和父亲说,闹腾几年回村当干部,当村长,当书记。
父亲说他从部队里刚出来头脑简单,幼稚幼稚太幼稚,随后追问了一句:“不管是挣是赔?”
“不管是挣是赔。”儿子眼神刚毅。
父亲心里有数:挣钱了,你就舍不得回村了,钱这东西,越挣越上瘾;赔钱了,你也没脸回村了,人家讲究衣锦还乡,你光着屁股咋回来?村干部的差事绝对落不到儿子身上。父亲清楚村里人当下的心境,瞪着眼睛往钱眼里钻,针眼儿大的便宜也不嫌小,领导起来难着呢。父亲舍不得儿子遭这份罪。
父亲说:“行,支持你。”
父亲说话算数,卖了牛羊卖了骡马,筹措了一把大票子,用报纸包住递给了儿子:“用点心,你那点安家费赔光了不要紧,别把你老爹的家底赔进去,还要置办嫁妆娶媳妇呢。”
老九说话也算数,闹腾了几年果然回村了。
回村的老九真的当上了村干部,不是村长是书记。村里人都说书记要比村长大。
你们说大我就大。一上任老九就大当家似的主持召开党委会,主持召开村委会。
第一场会,老九说:“村口修座桥吧,一条水沟绊着村子通往县城的路。”
就有人扳着手指头算。算来算去,需要几万的水泥沙石钱呢。村里穷得叮当响,这么多的钱谁来出?
老九大手一挥,说:“我来出。”
有人听了呵呵笑,说老九真会开玩笑,问老九:“上级给了扶贫款?还是农业局拨了专项资金呀?”
老九说:“你说开玩笑就开玩笑,一砖一石给你张罗来就是了。”
父亲做为老党员,列席参加了儿子召开的两委会,听说儿子要自掏腰包买沙石料,心里打了一个大颤颤:儿子这是唱的哪出戏?
老九说出钱,委员说出工。
一个委员站起来:“你出料钱我出工。”委员想,书记修桥挣了钱,也绝对不会亏待自己的。
“你当真?”老九问。
“书记当真我当真。”
树叶长齐了,天气还不热,春耕大忙欠火候。老九说这个时机最合适。
第一天拉水泥,第二天拉沙石,三五天的功夫,动工了。
老九忙,忙在工地上。
委员忙,忙在打探消息上:专项资金扶贫款。
村长忙,忙着叮嘱村会计:“进账的每一笔资金都要做汇报,书记再大,也必须通过村民代表来审核,一个人绝对不能随意开支村里的钱。”
村桥很快竣工了。村民乐了,委员急了,村里账户上没多一分钱,私底下对工匠的承诺怎么兑现呀?“跟着书记干,你们不会吃亏的,一个铜板的工钱也少不了。”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想得想得委员头上冒出了汗。
村桥竣工了,父亲私底下问儿子:“几年的挣头你都搭在村里呀?”
儿子看着父亲咪咪笑:“不全搭,有剩头。”
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村桥竣工庆典大会上,老九搬出了一把大票子,一五一十地分发给了工匠们。工匠们说,家门口挣大钱,跟着书记干真的不吃亏啊。
村长问书记:“这些钱到底哪来的?”
老九说:“有个叫李为民的村民捐赠的。”
军人李为民,党员李为民,书记李为民,这时大家才想起,老九还有个学名叫李为民。
“你这不是开玩笑?”
老九说:“这可不是玩笑事!”
饱经沧桑的父亲跺了脚:“没白疼你,没白养你。”
这一脚,震得沟渠里的清流哗啦啦地响。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对老九复员后要在县城挣大钱的做法大力支持,原因是他断定老九无论赚还是亏都不会回来担任村干部这苦差事。
B.老九在会上承诺自己负责出修桥的钱,委员答应出力,但是村长不支持,暗中提防老九,叮嘱村会计所有款项要向他汇报。
C.小说情节并不离奇曲折,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构思精巧,主体部分以对话为主;把老九取名为“李为民”,突出了主旨。
D.小说结尾极富意蕴,用比拟的手法写父亲跺脚,震得沟渠里的清流哗啦啦地响,暗示了父亲以及全村百姓对老九的赞叹。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九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条作答。
【小题3】请找出文中两处伏笔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AlphaGo战胜李世石产生的一个直接效应是,很多人认为,AlphaGo的胜利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突破某种极限达到了高智能水平。
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摆脱“无心的机器”的命运。这是因为目前计算机使用的都是二进制编码的图灵机计算,是递归算法。80年前,伟大的逻辑学家哥德尔就已指出图灵机的计算能力与人类相比较是有先天局限的。1936年图灵经典文献《论可计算数》的基本点,其中清晰地区分了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以及计算的界线在哪里。只要是不可计算的问题,人们无论如何找不到算法。而且不可计算的世界相比可计算的世界要大得不可胜数。
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需要做大量计算的局部领域超出人的计算能力,但它的局限性最尖锐地体现为不能处理以下三类问题:意义理解;意识和意识体验;自主性和觉知。
第一个问题可以归结为,机器理解语言吗?我们知道,人类是借助抽象符号使用语言来描述外部世界的,人是世界意义的制造者,这个意义就是我们内在的心理世界的所思所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机器懂得人类语言表达的意义吗?机器翻译程序真的懂得所翻译的语言内容吗?手机上安装的语音输入系统真的理解人们所输入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吗?这一直是人工智能的所谓“瓶颈问题”的困难所在。时至今日,在处理文本和语言方面,机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做得更好,工程师甚至做出了很不错的软件,能描述图像,能在回复电子邮件时给出简短的建议,然而软件仍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话语的含义或我们想与它们分享的想法,不能理解我们跟外部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因为这个意义的解释者只有人类自身。目前机器的各类识别还只是完成某种“匹配”任务,匹配过程中并不关涉图形和语音所包含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除了有感官知觉,还有情感、意识和意识体验。人们把李世石输棋的原因归为他的情绪不稳定,但这恰好就是人类超过机器的独特之处。人有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有追求真理的欲望;有宗教情感和同情之心,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理解、体验痛苦和快乐;人也经常会出错会失败,有各种非理性的行为。这些正是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机器没有这样的信念欲望意图和意识体验。AlphaGo既没有恐惧也没有焦虑,没有喜也没有悲,它是靠着强力搜索高速计算取胜的,在这一点上,恰好说明作为算法的AlphaGo有不及人类智能的弱势之处。
第三个问题是,单纯作为算法的AlphaGo没有自主性和觉知。AlphaGo的运行需要外部驱动力,这个动力是人给予的,围棋算法是人设计的,实现算法的程序是人编写的,3000万个棋局是历史上棋手长期积累又由人陆续输入数据库的。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行动是有动机的,人有意图会规划未来,有做出选择和行动的自由意志,因此,作为一个行动者,人可以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但是,无论如何,AlphaGo没有办法为自己的走子行为提供理由。AlphaGo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更别提棋感、直觉、欺骗、故意下坏棋了,它的行为只受输赢这个简单的目标导向。从比赛结果看,像是这样一个硅基材料的机器有了胜过世界冠军下棋的智慧和能力,但事实上,AlphaGo的智能实际上是以人为核心的一个巨大的延展认知系统的能力,是系统部分认知功能的某种外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未来》节选(有删改)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目前没有摆脱“无心”的命运,是因为目前计算机使用的都是二进制编码的递归算法。
B.根据图灵《论可计算数》的基本观点,如果是可计算的问题,人们就一定会找到算法。
C.目前人工智能的优势主要是可以在很多需要做大量计算的领域超出人的计算能力。
D.AlphaGo是没有棋感的,它没有办法为自己的走子行为提供理由,它的行为只受输赢这个简单的目标导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了人工智能局限性最尖锐的三类问题,论证了人工智能并没有突破某种极限达到了高智能水平。
B.文章借用图灵经典文献的基本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摆脱“无心的机器”的命运。
C.文章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人类活动和人工智能的运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D.文章论证人工智能的三个局限性,都紧扣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事例,注重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结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对意义理解的局限性会导致它在处理文本和语言方面无法向视障人士提供具体图像描述。
B.餐馆的人工智能问“你需要停车位吗”,我们回答“没有车”,它再无回应,是因为它不知道车和停车位是什么关系。
C.人正是有了信念欲望意图和意识体验,才可能会经常出错,失败,有各种非理性的行为。
D.AlphaGo虽然战胜了李世石,但前台表演的只是程序运行终端,而人才是其背后的智力资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B.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C.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D.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小题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而复得的花瓶
东方晓
朱老爱好收藏,也懂得文物鉴定,尤其对宋代的花瓶很有研究。他家的客厅、卧室都摆 满了各种形状的宋代花瓶,有少数几个还上着锁。
朱老收藏,一为研究,一为欣赏。他能从花瓶中读出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有客人来,他总要津津有味地给人家讲藏品中蕴含的故事。
前些日子,他在古旧市场发现一只花瓶,大开片,绷瓷儿。胎质略显粗糙,露胎处隐约可 见点点褐斑.造型质朴大方,通体古色古香,看上去倒很像宋代官窑的东西。不过让他感兴 趣的是,花瓶上那摆动着的海底水草的图案似有研究价值。宋代的瓷瓶他研究过不少,但图 案设计和海洋有关的却从未见过。问问价钱,才一千块钱,出于研究的需要,就买回了家。 为了方便研究,就把它放在书房的书架上。
回家后,朱老开始仔细观察。更让他高兴的是,图案中还画有一些较小的贝类。这说明 宋代已经开始对海洋,特别是对海底开始探索了。他开始查阅史料,拜访专家,努力探寻该 图案产生的年代及跟海洋的关系。为此还特意去了 一趟北京,证实在宋代官窑的瓷器上的 确出现过这个图案。
朋友来做客,朱老照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花瓶,不过重点完全放在了这个花瓶的图案 上,朋友们听说朱老买到了 一件稀世珍品,纷纷前来观赏,老朋友又带来些陌生的朋友,所有 的人都啧啧称奇。
然而,正在朱老进行深入研究的关键阶段,花瓶却不翼而飞了 !
是谁偷走了花瓶?他查看了家中的门、窗及一切可能进入的地方,一点痕迹都没有,不 像是外贼进入。是熟人?细想一想,他在给朋友们讲解花瓶时,从来没说过它的价格。莫 非……不可能,他马上否定了熟人作案的可能,朋友们的人品他还是放心的。
没了这件东西,朱老的研究只好停下来。老伴说,要不就报警吧。他觉得一千块钱的东 西,不值得报警。想来想去,他决定不动声色地找回花瓶。
朱老准备在家里举办-个茶会,邀请朋友前来聚会品茶,朋友都以为朱老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纷纷前来。
来喝茶的朋友最想看的就是那个花瓶。茶过三巡,朱老说:“诸位,实在不好意思,今天 恐怕不能一睹花瓶的风采了,花瓶不知被什么人拿走了。”
大家吃了一惊。
“报案了吗?”有人问。
“报啥由案啊,才值一千块钱。当时我买它,主要是它上面的图案很有研究价值。我曾到国家文物鉴定中心鉴定过,那不过是-件仿品。”朱老很平静地说。
朋友们顿时目瞪口呆。
“这类花瓶的真品共有两件。”朱老接着说,“都是由爱国人士从国外购回的,一件已上交国家,另一件还流落在民间。我亲眼见到过真品,跟我买的仿品一模一样,看来宋朝时的人们已经能绘制海底景色的图案了,我想通过它研究宋代对海洋探索的情况,以填补我国科技史上的一段空白。”
“那朱老的研究是不是就无法继续啦?”有朋友问。
“是啊。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请各位帮我留心一下,仿造者肯定不只仿一件,如果谁见到的话一定先帮我买下,到时候我加倍付钱。”
“那这个贼可白忙一趟啦。”
“岂止白忙一趟,说不定还会有麻烦。”
“是啊,东西放对了地方就是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炸弹。”朱老说。
茶会结束.大家有些遗憾地离去。
然而,几个月后,那件花瓶奇迹般地出现在了老地方,瓶内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打印着一行小字:“您好。祝您的研究早日成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与其说是收藏家、鉴定家,倒不如说是个研究历史的学者,因为他的收藏主要是为了破解藏品背后的信息。
B.拿走花瓶的人没有露面,但根据情节推断,他偷偷送还花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花瓶不值钱,二是留着花瓶会有危险。
C.小说讲,花瓶被盗,家中却没留下行窃的痕迹,朱老又坚信朋友们的人品没有问题,这暗示花瓶是被跟朋友一起来的人拿走的。
D.茶会结束前朱老所说的话,其实是提醒拿走花瓶的人,对他来说.花瓶不仅没价值还有 危险,而对自己却有价值,希望他送还。
【小题2】优秀的小说,情节安排往往很巧妙,本文中作者就埋设了好几处伏笔暗示花瓶是防品。请你找出三处,并分析一下这样设计有什么妙处。
【小题3】小说主人公找回花瓶的方法很特别,请通过这件事分析他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