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西藏问题,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这个“宗教”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2008-04-02 06:57:26 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
B.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
C.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
D.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的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上某些人“失态”的原因之一,是不肯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
B.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还表现在明明心理阴暗或举措阴险,却还要打扮成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
C.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就是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世界历史上最好的运动会。
D.“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出“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小题3】文章的第二段是用来证实国际上某些人“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的例子,请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这个例子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的。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4:0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扇子作为实用器物产生,却被逐渐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在重重“障扇”下出行,到读书人借“便面”遮面;从汉宫妇人托纨扇抒弃妇之情,到魏晋名士持麈尾扇谈经书之义……自古文人笔墨着重记叙的扇子,其实都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缺少联系。然而在宋代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种种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受到了关注。
在南宋移民的笔下,林林总总可发现专卖扇牌的、专卖扇柄的、专卖折叠扇或团扇的各色商铺——这些悄然花样翻新的商品也许昭示着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那么这些商店中的扇子是怎样一番模样、又反映了普通百姓的何等观念?展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持扇的人物形象屡屡出现,他们手中拿的大抵是竹扇纸扇一类。这样的材质称不上奢靡,似乎与时人连饮酒都要全套银器的性子不符,但贵在轻便、又有其他材质无可比拟的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则往往施加装饰,在绢面扇子上以逸笔勾画花草虫鸟,成为所谓“画扇”。然而,市井中的宋人并不喜新厌旧。比起奢靡的王孙贵族,百姓们总是务实的。当扇子坏了,还有那些走街串巷、以修扇子为业的匠人,用如今的我们已不能得知的技艺,将破损变为缺陷之美。
不论装饰如何、工艺如何,宋人所使用的各式扇子在形制上大抵还是团扇,这也是自汉代班婕妤《团扇诗》起就萌发的传统。然而两宋的街头,一股源自异邦的新风已悄然暗度,带来时人眼中尚且陌生的折扇。根据《宋史》记载,早至端拱年间,二十余把折扇就作为礼物,被日本使臣进奉给宋太宗。之后,在北宋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相国寺里,也出现了进口自日本的高级折扇。扇面上一改本土“画扇”上的花鸟图案,绘以清远萧瑟的山水,意境独绝。
作为舶来品的折扇并未能在北宋民间流行开来。不过,在南宋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观。在《梦粱录》中,吴自牧记载了都城中的铺席,其中就有“周家折叠扇铺”一项。也许当时的匠人吸收了折扇的形式,仿制出了汉地的版本,并且成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以至于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同时,南宋人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也提到了自己对“倭人之扇”的看法。不同于北宋前辈们的赞叹之情,他批评日本折扇“或作不肖之画于其上”。从“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到“作不肖之画于其上”,这样的转变,是不是又暗示了中国匠人贩卖的仿制品,精致程度已出于发源地之上呢?
小市民的扇面一挥一摇,不止驱散江南酷暑的清风,更让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褪去。持一把图案灵动的画扇,或带着异国风情的折扇能为寻常的路途增添几分清凉与情趣。扇子花样翻新,始终不变的是对美的追求。更难得的,是有生长于斯的文人将这些风貌,用始于宋的视角与风情,一一记叙下来。
(摘编自李怡淙《掌中暗度故城风——宋人生活中的扇子》)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扇子产生后逐渐被赋予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到读书人,从汉宫妇人到魏晋名士,他们有关扇子的故事,其实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缺少联系。
B.在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在宋代受到了普遍关注。
C.在宋代,有卖扇子的各色商铺,其中的商品花样翻新。这说明在温暖的江南,扇子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D.宋人的扇子多为纸扇竹扇,轻便又有天然意趣;妇人的扇子常用花草虫鱼装饰,成为所谓“画扇”,宋人的喜新厌旧可见一斑。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从扇子的演化历史谈起,指出扇子从实用器物到被赋予了象征含义,从古代说到宋代,引出论述的话题。
B.第4段将团扇与折扇进行对比论述,指出折扇在装饰工艺上更加精巧,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C.第5段以南宋人在《梦粱录》和《癸辛杂识》中的记载为例,说明折扇在南宋的流行情况。
D.文章论述层层递进,介绍了扇子的产生、发展,同时表明贯穿扇子发展变化的是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许是南宋匠人的模仿与借鉴,折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甚至有独立的铺席专门经营,这说明折扇在民间开始流行。
B.“作不肖之画于其上”“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这些评论,既是对日本折扇的批评,也是对中国匠人仿制品精致程度的肯定。
C.从团扇到折扇,工艺上和装饰上越来越讲究,从学习借鉴到不断改进,说明创新在发展超越中的重要性。
D.扇子花样翻新、图案灵动,在一挥一摇之间,驱散了江南的酷暑,从而也削减了礼仪伦理赋予的繁缛深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忘了给父母留一把钥匙
他大学毕业了,留在了故都南京工作。他依靠不懈地努力终于在一家企业当上了业务经理,在公司的奖励和自己的多方筹措下,年纪轻轻的他拥有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小户型房。只是还未娶妻生子,单身一人。在父母的眼里和乡亲们心里,他几乎就是方圆几十里地的模范和骄傲。
他每天工作很忙,出差去洽谈业务、签约的时候很多。他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甚至是父母给他打电话的时候都经常会出现“你拨打的电话正忙”!如果是他打电话给父母,父母经常下地干活去了或者是串门去了,家里的座机没人接听,父母也没有买手机。于是,时间长了,和父母的联系渐渐少了。开始他还觉得很愧对父母,但日子多了,他似乎习惯这样。忙碌成了他推诿的借口。
那一年冬天,父母正逢农歇时间,更是牵挂远方的儿子。于是大老远的赶到了南京,按照他曾经留下的地址,几经周折找到了他居住的小区。而他刚刚出差去了几百公里外的城市,有一笔很重要的业务要谈。
他的电话响了,他把电话摁掉了,这时候他正在和客户洽谈业务;二来是他觉得电话号码很陌生。忙完工作,他心想应该回个电话。
“我是你的邻居,你的父母来看你啦,你什么时候回家?”电话那头说道。
邻居?在他的眼里还是陌生人。现在的大城市不都一样,各顾各家,极少去互相了解。哪怕是邻居最多是见面点点头,算是问候吧。这年头,城里人谁还去串门,谁还去邻里间拉家常!他只记得隔壁住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其他的一无所知。
“哦,你让我父母接电话好吗?”他心里还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是我,小庆,你今天回家吗,我和你父亲来看你啦。”电话里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
“你们怎么不提前打电话告诉我啊?”他心里有点责怪的意思。
“打啦,打啦,你的手机老是正忙,我们就直接来了。我们想你啦。”母亲不紧不慢地说。
“我马上回来,你们在邻居家等我。”他匆匆地赶往机场。
当他焦急地赶到机场的时候,又接到公司安排,他要继续留在那里洽谈另一笔更大的业务。领导早就有提拔他当总经理的意思,只要这笔业务谈成了,总经理的位置一定是他的。他心里想了很多,最终决定留下来。父母以后可以常常看到,但升职的机遇不一定常常有。
他不得不再次打电话给陌生的邻居,希望邻居照顾他的父母几天,哪怕算工资或者外加保姆费也行。还好邻居答应了他。
这回,一谈就是一个星期。让他欣喜的是业务谈成功了,总经理的任命书也同时下达了。当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家的时候,父母已经回老家去了。
他轻轻地敲开邻居的门,也是第一次敲开他们的门,邻居把他父母留下的包裹递给他。
他打开父母留下的包裹,里面掉下一封母亲留下的便条:小庆,我们都知道你很忙,但我和你父亲都想你,你买了新房,你父亲执意要来看看。很不凑巧,你不在家。不过你的邻居夫妇俩很热心,还老说要给你介绍一个媳妇,但我们也不好意思多打搅。知道你一切都好后,我们不想打搅你的工作,我们回老家了。老家的门坏了,你父亲换了把新锁,怕你回家打不开,留了一把钥匙给你,还有一包你最爱吃的家乡大红枣……
这张便条,刺痛了他。他为什么不记得留一把钥匙给父母呢?他的家和父母的家有什么区别呢?他捧着父母留下的红枣,看着母亲留下的钥匙,终于再也止不住的泪如泉涌。那把钥匙像一把利剑深深的刺进了他的内心,刺得他心如刀割!
他第二天抛下了所有的业务,踏上了回家乡的火车,他决定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希望这个‘亡羊补牢’的举动还来得及……
(选自《微型说选刊》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很有意蕴:表面意思指把自己门上的钥匙留一把给父母,深层含义指要学会感恩父母。
B.文章开篇写主人公的成功,是为了给后文写主人公对亲情的淡漠作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C.本文采取第三人称来叙述,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D.作者在小说的情节上作了淡化处理,颇有散文的味道,用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小题2】父母留给他的纸条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老家的门坏了,你爹换了把新锁,怕你回家打不开,留了一把钥匙给你,还有一包你最爱吃的家乡大红枣……”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妙处。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主人公“他”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小题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小题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同意。老耿小于,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吃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選伍后本来安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都队复页,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地老了。看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没想到,这次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学校的国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踩死蛤蝶踢死的主,要赶紧修修。”“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失,损失就大了。”说: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
爹大书记大?
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
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的痛快。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国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人发一遍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是砌不牢,提头来见。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腾。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五年过去了,他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重用和提拔。先是镇里公推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他。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家酿的好,辣乎乎的,没点甜味。笑得满桌子人喷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做秀。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这河堤我天天都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文代村干部要让村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漫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爷父子,捣蛋铺子,爷儿俩对着干,谁也不服谁”,鲜活的文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B.作品刻画人物很是精彩,耐人寻味。父与子,同为军人,同为村官,但是他们的人生选择却大相径庭,人格境界也迥然不同,对比鲜明。
C.本文善用伏笔,“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几句话体现了人物性格,也为小耿后来造假冒功埋下伏笔。
D.本文是一篇现实意义的廉政题材作品,洋溢着正义的力量。塑造人物虽有些脸谱化,但对官场不择手段的“作秀”,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针砭。
【小题2】处级干部“泥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试分析他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前不久,国际电信联盟发表公报说,约80%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这些垃圾邮件当中,有21%是产品广告,16%是有关投资理财的信息,14%是诈骗或者不实的信息,14%包含色情内容,其他35%为各种各样的无益信息。垃圾邮件每年给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250亿美元,不仅影响了信息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人们对于网络交流的信心。
②垃圾邮件危害了互联网的发展。(甲)从整个互联网的资源利用来看,垃圾邮件里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每次发送上百万份,甚至上亿份,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严重时甚至拥塞整个互联网链路,中断互联网部分线路的运营。(乙)垃圾邮件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据预测,目前全世界的垃圾邮件数量以每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高速增长,2005年垃圾邮件比例将上升至90%。(丙)这是因为垃圾邮件占用了大量的传输、存储和运算资源,不但造成网络资源浪费,而且一旦垃圾邮件占到互联网总数据流量的1/3,就会造成巨大的存储需求,这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形成重大挑战。(丁)
③垃圾邮件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从个人角度来看,垃圾邮件浪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一般处理一封垃圾邮件至少需要10秒钟时间,如果每天收到几十份垃圾邮件,就得花大约10分钟的时间来处理。由于垃圾邮件具有反复性、强制性、欺骗性、不健康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严重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浪费了用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欧盟的一项调查表明,垃圾邮件每年为欧洲造成超过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④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垃圾邮件呢?首先是利益的______。数量众多的垃圾邮件中含有大量的广告,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广告宣传,投入少、回报丰厚,使得许多广告商______。比如在欧洲,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仅需0.0005欧元,比起庞大的广告费,这点费用实在______。目前,需要批量发送垃圾邮件广告的大多是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商业需求以及电子邮件低廉的发送成本为垃圾邮件的______提供了土壤。据英国媒体报道,互联网上所有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在全世界大约有150人,90%的垃圾邮件都是他们制造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邮件发送国,2004年全球的垃圾邮件中有42.11%是从它那里发出的。
【小题1】从上下文的衔接看,“如果不能尽快遏制病毒和垃圾邮件,全球互联网系统有可能不堪重负而在两年内崩溃。”这句话应放入第②段中的恰当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第④段中画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驱使    乐不可支    微不足道 产生
B.驱使    乐此不疲    微乎其微 滋生
C.促使    乐此不疲    微不足道 滋生
D.促使    乐不可支    微乎其微 产生
【小题3】根据上面材料,下面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 %的垃圾邮件大多来自小企业,包含广告、理财等多种信息,这些垃圾邮件每年给世界造成大约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B.如果任由垃圾邮件以每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泛滥下去,将会对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造成极大威胁。
C.从利益角度来看,垃圾邮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邮件广告成本低、收益大,满足了很多企业的商业需求。
D.垃圾邮件虽然数量庞大,但制造这些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全世界大约只有150人,互联网上90%的垃圾邮件都出自他们之手。
【小题4】“垃圾邮件”对互联网的危害及对用户的利益损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