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远的海瑞

——谒海瑞墓

孙喜伦

总为初次到海南时没能拜谒海瑞墓而遗憾。复来海南,下船立足未稳,我便决定牺牲多项游程开小差,独自来凭吊这位人称“海青天”的中华民族“真男子”“大丈夫”。

墓的背后有一尊海瑞的青石雕像,他身着官服,头戴官帽,手捧朝笏,正襟危坐,面容清癯,双眉微蹙,颔首目视前方,神情谦和却孤傲,表情凝重又不无忧思。我和海瑞静静地对视了许久,心里一片澄明。

雕像身后是扬廉轩,两侧门柱上的一副楹联系摹临海瑞的手迹: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长留社稷身。

楹联摘自海瑞《谒先师顾洞阳公祠》一诗。我想,这联句该是用生命凝成的铁骨铮铮的绝唱。也只有拿自己的生命为百姓撑起一片青天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联句,这联句恰如后人对海瑞最中肯的评价。

在君主专制时代要实现这一理想困难重重,官场利益的驱动使许多士人并不能严格践行儒家“忠君爱民”的政治理念,而把学识仅仅当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成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瑞不同流合污,始终以圣贤所倡导的完美人格来规范自己。

海瑞在担任南平县学教谕时,延平府督学来视察,海瑞率领两名训导在明伦堂迎见。两名教官倒地跪拜,唯独海瑞挺立中间,抱拳长揖。督学顿时拉下了脸:“看看你们三个,俨然就是个‘山’字形笔架!你海瑞这是给我行的什么礼呀?”海瑞答道:“这是在教习场所,下官遵照宪纲规定行礼。”从此海瑞得了个“笔架先生”的绰号。

在人人讲求升官发财的时代,海瑞说:“若天下的官员都不送礼,也不见得都不提升;若天下的官员都送礼,也不见得就没人被罢免。”他“慨然以澄清天下自任”,不论任何职务,都奉行节俭,饮食“粗粝羹藿(泛指粗粝食物),僮仆悉令樵采,俸薪之外无所取”(《海瑞集》)。

海瑞的政治生涯是“斗争的一生”。 不论身居何职,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狐假虎威、鱼肉百姓的官员及其子弟予以严厉的打击,和与小民争利的豪绅作不懈的抗争,所到之处“中外墨吏往往望风解印去”。他曾向江南最大的地主、曾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一家开刀。徐阶曾对将被处以绞刑的海瑞有活命之恩,后来退居松江老家,其子弟家奴横暴于家乡松江等地,占田40万亩。海瑞在推行平抑土地兼并等改革时,不徇私情,勒令其把侵田归还百姓,还对徐阶横行无法的弟侄按律严惩。

此时,江南恰遇严重的水灾,粮价骤涨,饥民遍野。海瑞一方面请求朝廷把应解北京的20万石粮食留下以解燃眉之急,保灾民活命;另一方面将治水与赈济结合起来,给饥民以活路。在海瑞的督察下,淞江和白茆河先后得到疏浚治理。

我在墓园中移动着沉重的脚步,墓园右侧是古今题咏海瑞的刻石。我在一块“无欲则刚”四个大字的刻石前沉吟良久,思绪纷繁。

让人不平的是,数百年来历史沉沉浮浮,海瑞也遭褒褒贬贬,不得安宁。时至今日,一些人仍嘁嘁喳喳对海瑞说三道四,谓其“作秀”、“偏执症患者”、世上隐藏最深的“伪君子”。我总想为海瑞鸣不平,也许一个人做到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无人可以攀越他的道德高度,他就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靶子。从海瑞身上,人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铁骨,看到的是我们民族的傲骨。海瑞不会过时,他永远是一种昭示,一面镜子,一杆旗帜。假如这个世界有一天变得无比晴朗,净化到所有官员人人皆清官,而海瑞还会以先行者的古贤形象为人们所尊崇。

走出海瑞墓园,我一再回首,见大门两边墙上有副对联:  

精诚在天地,公论在人心。

海瑞,永远的海瑞!

(节选自《永远的海瑞——谒海瑞墓》,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和海瑞静静地对视了许久,心里一片澄明。
②海瑞不会过时,他永远是一种昭示,一面镜子,一杆旗帜。
【小题3】从全文看,文章写了海瑞哪几个方面的“完美人格”?并简要分析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小题4】文中说“假如这个世界有一天变得无比晴朗,净化到所有官员人人皆清官,而海瑞还会以先行者的古贤形象为人们所尊崇”,作者为什么要用“假如”一词,结合全句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红皮鸡蛋
蓝月
桌子上,一篮子红皮土鸡蛋干净亮泽。
这是乡下的二娘送来的,她说土鸡蛋虽不是什么稀罕物,养人。
二娘其实是郑其的二婶。在郑其5岁的时候,一个嗜血的黄昏,郑其的父母被一辆酒驾拖拉机当场撞死。郑其的奶奶经不住打击,也随着去了。
尚不懂事的郑其就由二婶抚养,从此,郑其唤二婶二娘。
二娘有一子叫郑虎,小郑其一岁。两孩子亲兄弟一样,只是郑虎调皮,不爱学习,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偷果子摘瓜,因这没少挨二娘的笤帚。每当这时候,郑其就站出来为郑虎求情。郑其不厌其烦地帮郑虎补课,终于两人一先一后都考上了高中。但二娘却犯了难,郑其的二叔原本就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这期间突然加剧了,关节变形,根本不能下地劳作,一家子重担全压在二娘身上,如今两孩子的学费成了难中之难。
郑其说,二娘,让虎子上吧。
一向和蔼的二娘唬了脸,这事二娘心里有数,你只管好好读书。
郑其不敢吭声了。
结果郑虎辍学跟着村里的包工头出去打工。郑其说这怎么可以?二娘说,虎子不是读书的料。你安心读书,咱们郑家出你这个状元,我也跟祖上有交代了。
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包红皮鸡蛋,让他晚上读书饿了吃。
郑其含着泪花看瘦削的二娘匆匆离去,鸡蛋还是热的,二娘几乎是跑着来的啊!
二娘的红皮鸡蛋一直陪着郑其政法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当上法院院长。郑虎也很争气,由于头脑灵活,自己拉起了施工队,当上了小包工头。
村人都劝二娘跟着儿子享福去。二娘说,乡下挺好,城里不能养鸡,买来的鸡蛋都不好,听说有啥……啥安来着……二娘,叫三聚氰胺。对,对对对。二娘乐得脸满都是褶子。
每次二娘送来鸡蛋就匆匆走了,任凭郑其怎么挽留都不肯多留,说乡下一大堆事情呢。
今天,二娘破例坐了会儿,嘴巴动了动,结果什么也没说,颤巍巍站起了身,说回了。郑其蓦然间发现二娘老了,脸色枯槁,满头白发,背佝偻得厉害……
二娘……郑其的一声呼唤,二娘颤了下身子,泪陡然滑落,说,其娃,虎子的事情,你该咋办就咋办吧。
目送二娘离去,郑其眼睛发涩。心里暗骂,虎子啊虎子,你浑啊!
虎子犯的事不轻。
那天,郑虎正因一笔工程款没有到账心烦,一个民工闯进来,说家里老母有病,急需用钱,要郑虎结清前面拖欠的工钱。郑虎不耐烦地起身就走人,谁知道民工扯住他的衣服不放。郑虎火往上涌,就把民工一顿拳脚。不幸的是,那人本来就患了脑瘤,只是一直没被发现,拳脚之下,受伤诱发一命呜呼了。民工的老母一纸状书把郑虎送进了监狱。
郑虎泪流满面,说,哥,你这回一定要帮我呀!千不看万不看,你看在咱娘份儿上,你总不能让咱娘没有儿子吧。而且……就算我不打他,他也说不准哪天就死了……
你给我住嘴!事到如今,你居然还一味为自己开脱!郑其气得脸都白了,心像撕裂一样疼。
要说郑虎的案子,要帮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那位民工本身有病,但是……
郑其的眼前不断交替出现着两张老妇人的脸,都是白发苍苍,都是皱纹纵横……一个是受害民工的老母亲,另一个是二娘。
郑其伸手拿起一个红皮鸡蛋,却似有千斤之重,手也不禁颤抖起来,啪地掉落在地,顿时四分五裂……
郑其看着地上的狼藉,打了一个哆嗦,他一松手就可以把好好的鸡蛋打破,那么他再一松手呢……
他连夜赶去了乡下,他要和二娘好好谈谈……
二娘正在灶前忙碌,看到他来,说,你来得正好。一会这些鸡蛋煮好了,你带给虎子,他好多年没吃我煮的鸡蛋了……你对他说,娘说的,人命不分贵贱,该还的必须还。
二娘……郑其眼里涌出了泪花。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个短时片段,按时间顺序叙事,其中两次插叙,使现在和过去交织,延展了小说叙事时空,曲折生动。
B.小说前半部分写二娘对郑其的养育、造就之恩,后半部分写二娘支持郑其秉公办案,主要目的是为了刻画二娘质朴、明理的形象。
C.“鸡蛋还是热的,二娘几乎是跑着来的啊!”时隔多年,郑其依然记得二娘给自己送鸡蛋的这个细节,说明他也是个顾念情义的人。
D.“今天,二娘破例坐了会儿”,她原是为郑虎说情来的,但“结果什么也没说”,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斗争,使人物显得立体、真实。
【小题2】小说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写郑其呼唤“二娘……”分别表现了郑其怎样的心理?
【小题3】“红皮鸡蛋”在小说多次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关于精神

李书磊

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②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唯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有一种天机般的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时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经由这种感伤与人生生出了斩不断的纠缠,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这是怎样的孽缘啊。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③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竞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_____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_____能保持心情的平和,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怀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④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吗,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

⑤我不要感伤但我要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内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末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有毒”与“甜蜜”是否矛盾?结合第②段内容,分析其理由。
【小题2】第③段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鹧鸪啼叫引出下文,突出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感伤精神。
B.作者欣赏苏轼的原因是他坦然达观,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
C.作者认为曹操的《短歌行》表达的是一种英雄的感伤,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
D.作者在感伤、达观和英雄情怀的比较中,最终表达了对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的选择。
【小题4】文章通篇引用古诗词,丰富又准确,请从结构内容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5】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古典文学对我们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结合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诗文名句,谈一谈对你精神世界的滋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三十岁
黄传会
2016 年 4 月 27 日。海军舰载机某部一个训练日。
飞行员张超驾驶歼15战机,开始第六次陆基模拟着舰。飞机沿着标准下滑线,对准模拟航母甲板,先是后轮,接着前轮,相继触地。一切都与预想的一样,完美“着舰”。
就在这时,飞机突然传来“电传故障”警告——这是歼15 最高等级故障,一旦发生,意味着战机将失去控制!
此时,时速超过二百四十公里的战机,机头急速上仰,尾椎蹭在地面,瞬间火花四溅。按特情处置规定,飞行员可以立即跳伞,弹射手柄就在手边,只要一拉就能弹出。然而,张 超没有拉,而是竭尽全力将操纵杆推到底,牢牢把定,试图把上仰的机头强压下去,挽救这架造价数亿的战机。机头还在上仰,巨大惯性下,飞机骤然离地二十多米。万般无奈之下,张超拉动弹射手柄,“嘭”的一声,连同座椅弹射出舱。由于高度太低,弹射角度太差,救 生伞尚未打开,张超重重摔向地面。紧接着,飞机轰然坠地,燃起熊熊大火。
从飞机突发故障到坠地,短短四点四秒。在这生死一瞬间,张超“推杆”,制止机头上扬。正是这个选择,使他痛失跳伞自救的最佳时机,倒在距离梦想咫尺之遥的路上——再飞 七个架次,他将实现“上舰”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
张超当然知道,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五倍、普通飞行员的二十倍。从原来的“着陆”到现在的“着舰”,几百小时的模拟器训练飞行,几百小时的理论课程,近百小时各种航空求生和自救课程,还有多架次的海上着舰训练……没有节假日,有点时间就泡在模拟器上,困了就抱着模拟器眯上片刻。同室战友,多次听到他在梦中念叨“对 中……看灯……保角……”
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是舰载机飞行员最难却又必须通过的科目。它需要飞行员驾驶“飞鲨”在与辽宁舰一比一的着舰区,连续多次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航母虽然是个庞然大物,但驾机从空中看,却像海面上漂浮着的一片树叶。着舰区域就更小了,驾驶战机精确地降落在阻拦索之间,好比百步穿杨。
轻易不表扬部属的戴明盟夸奖张超:“别人用了十几个月完成改装训练,你只用了半年。小伙子,飞得不错嘛!”
相比于世界军事强国一百多年的航母舰载航空兵发展历史,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只能算是“小学生”。张超与他的战友们在奋力直追!
张超三十岁,正处于生命最美好的时期。他的壮烈牺牲,带给人们的是撕心裂肺般的痛 苦和绵绵不尽的缅怀。数以千万计的网友在为张超的网上灵堂献花……
(摘编自黄传会《永远的三十岁》)
相关链接
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 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感动中国  2016 年度人物”颁奖词)
【小题1】下列对张超英雄传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凭着执著的追求和拼劲,张超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歼15战机的改装训练。
B.张超放弃跳伞的黄金时间,优先选择推杆保机是为了力保造价数亿的战机。
C.在四点四秒的突发状况下,张超没有按特情规定处理事故,说明他机警果断。
D.怀抱“上舰”梦想的张超,被迫跳伞,坠落地面,壮烈牺牲,让人痛心不已。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舰载机着舰的操控极为复杂,其操控难度越大,说明潜在的风险就会越高。
B.歼15“电传故障”一旦发生,战机就会失去控制,唯一逃生方法是立即弹射。
C.与普通的飞行不同,航母舰载机飞行的操控难度极大,训练要求极其苛刻。
D.陆基模拟着舰训练要求驾驶战机精确地降落在着舰区域极小的阻拦索之间。
E. 飞行训练事故的发生,说明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中国海军舰载航空经验不足。
【小题3】为什么说张超是“战友的航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疼  痛
张鸣跃
我杀死过一匹狼。
我的家在终南山里,山里有着许多狼的传说。
那年我17岁,在山外县城读高中,暑假回家帮家里干活,和那匹狼是在山上砍柴时遇上的。
那天早上,我系好砍刀上山了。
转过几道山弯入谷,进柴坡,砍够了,用藤条捆好并扎了双背带,还把砍刀系在腰间,背起柴捆出谷。刚从柴坡下到谷底,那匹狼出现了。
狼出现的位置很凶险,在出谷正前方的两山夹道上,狼头朝着我,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相距仅10来米。沉重的柴捆还在背上,我看见狼时心里一惊 ,身心内外如冷风刮过。眼前这匹狼的姿态是传说中最可怕的一种姿态,我知道此劫难逃了。我慢慢蹲身放下柴,再慢慢站好自己,面对狼,也一动不动。
我看清了这匹狼是匹老狼,瘦骨如刀, 乱毛脏黄,显得狼头更硕大狰狞,两眼眯缝着,肚腹凹瘪着,一匹魔性老到的饿狼。它不急于进攻,就挡在那里,幽幽暗暗地死盯着你,等你发抖,等你慌乱,等你崩溃瘫软。我不敢动,极力保持镇定,只希望有人入谷,我就有救了。
我发现这匹狼和传说中的狼不大一样。它不是蹲着,而是俯在地上,两只前腿呈跪姿,头也是俯在地上,静静地看着我。而且,它后面扫帚似的尾巴在轻轻摇动。我家的狗对我撒娇讨好时才这样的。可我很快又想到另一种传说:狼比人精,最会蒙骗和捉弄人。那么,它是在麻醉我了?知道我不能进不能退,就和猫玩老鼠那样在玩我了?我更加恐惧了。
几分钟后,狼动了。不是站起来走向我,而是爬,保持那种姿态不变,只把头抬起一些,朝我匍匐前进,爬几下,还恢复原状,俯下头去,依旧静静地看着我。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快崩溃了。我想它是在试我的胆气,在逼我失态发狂。传说中的狼是有许多凶狠绝招的,一个人是很难战胜一匹饿狼的。
狼似乎看出了我内心的慌乱,又在前进,一次比一次进得多,就几步之隔了。
已是绝境了,只有以死相拼了,我的手慢慢移向背后,慢慢抽出鞘里的砍刀,等着狼的最后一扑。
狼已爬至我眼前了,我还是没动。狼爬得越近,头就俯得越低,还发出一种婴儿低泣般的怪声。我不敢看它的眼睛,它的眼睛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怕,它的眼睛也像婴儿,没有丝毫恶气,甚至有一种哀求在里面,有泪水在闪。我眨巴我的眼睛,生出想摸一下它的冲动。
狼竟闭上了眼睛!
我忽然想到:狼正是在想我完全麻痹时一口咬断我的颈脖!
我背后的手握紧了砍刀。
狼闭着眼睛,像在等待我的举动。
这是绝好的机会,狼没想到我手中有砍刀。我只要用尽全力一砍,它不死也伤,我的胜算就多些了。我想好了砍它的腰,狼是铜头,又是俯在地上,只有砍腰了。
就在我握紧砍刀的手刚移到前面来时,狼忽然睁开了眼睛。我一下子愣住了,手又藏到背后。狼分明看见了我手中的刀,它的眼神有了变化,一种惊觉后的恶变,但很快又消失了,更奇怪的是,它呜咽了几声,又闭上了眼睛。
说时迟那时快,我根本未及细想,在狼再次闭上眼睛时,我猛扑上去,拼尽全力照狼的腰就砍了下去。意外发生了,也许是用力过猛,刀头在落下的半路竟脱柄了,飞出好远,落在狼背上的只是刀柄。
狼叫了一声,站了起来,那一下显然没能伤到它。令我不解的是,狼站起后没有反扑,连头也没抬,抖了几下又跪俯在地上了。恐惧和迷惑激怒了我,我哭吼着扑上去,死死地掐住了狼的脖子。我发疯似的用尽全力狠掐不松,好一阵子,我的吼叫声停息,狼已不再颤动,身体也由热变冷。我猛地惊觉:狼竟没有反抗,一点也没有,直到断气也还是先前那姿态。我瘫软在死狼的旁边,发呆。
忽然间我在狼背上发现了问题。
狼背上,有好大一块脱了毛,所露之处已黑肿腐烂,中心处有突出的黑包,就象人身上那种“鸡眼”一样,周围一层一层地肿烂开来,分明有异物在里面。我取回砍刀,划开狼背上的腐肉,取出那异物,是一根刺,黑色的,两寸有余。
我抱住狼的尸体,大哭出声。狼,是有求于我的。狼知道只有人才可以救它。狼用它的姿态语言细细地对我说过了,他需要帮助,它很痛,它生不如死。狼在发现我在要它的命时,放弃了反抗,一直忍受疼痛还不如死于人手。
疼痛!
我开始思考狼的疼痛乃至所有动物的疼痛,许多难以忍受又毫无办法的疼痛。人类好象从来没考虑过动物们的疼痛,捕猎,屠宰,生煮,活剥……在疼痛的狼向我哀求救助时,我只是在想狼的种种恶名传说,只想杀死它,这就是在生灵群体中高高在上的人性?
我埋葬了狼,也在心上埋下了终生难以消除的疼痛。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是(   )(   )
A.小说以“我”面对现实中狼的奇异表现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B.因为有求于人,狼在面对“我”时才会异常温驯,但看到“我”拿了砍刀后,狼的眼中流露出一种惊觉后的恶变,可见动物的恶性难改,不值得同情。
C.小说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对狼的眼睛描写尤其独到,这与《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掐死狼后,“我”抱着狼的尸体大哭,体现了“我”在经历了恐惧和悔恨后内心复杂情感的释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E. 文中对狼的肖像以及面对人时的姿态描写,已经为下文交代这匹狼的悲惨处境做好了铺垫,所以文章的结尾处没有突兀之感。
【小题2】面对一匹魔性老到的狼,“我”的内心出现了怎样的波动?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整篇小说写的是和狼的搏斗过程,倒数第二段能否删去?请阐述你的理由。
【小题4】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凶残的动物根本不值得同情。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文中的“我”在知道真相后对这匹狼所流露出的情感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这里的“心情”是指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
B.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
C.作者借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D.“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而失眠,他的名字将永不磨灭。
E. 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失意和嘲弄的作用。
【小题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请你根据这句话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一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阐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