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各题

云在青天水在瓶

 林清玄

春日清晨, 到山上去。

大树下的酢浆草长得格外的肥美, 草茎有两尺长, 淡紫色的花竞相盛开, 我轻轻地把草和花拈起, 摘一大束, 带回家洗净, 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

当我把这一盘酢浆草端到窗前, 看到温和的春日朝阳斜斜落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仿佛闻到山间凄凉流动的露气, 然后我慢慢地咀嚼酢浆草, 品位它的小小的酸楚, 感觉到能娴逸无事地吃着如此特别的早餐, 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我看着用来盛装酢浆草的白瓷盘, 它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特别, 是平底的椭圆形, 滚着一圈极细的蓝线; 它不是纯白色的, 而是带着古玉一样的质感。我一直对陶瓷有一种偏爱, 最精致的瓷与最粗糙的陶, 都能使我感动。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盘, 不是高级到需要供奉, 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来用; 但它一点不粗俗, 只是放着观赏, 也觉得它超越了实用的范围。

如果要装一些有颜色的东西, 我也喜欢用瓷器, 因为瓷器会把颜色反射出来, 使我感受到人间的颜色是多么的可贵。

白色的瓷盘不仅仅是用来装食物, 放上几个在河边小溪捡到的石头, 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头, 洗净了自有动人之美, 那种美, 使我觉得随手捡来的石头也可以像宝石一样,以庄严之姿来供养。

从手里的白瓷盘, 我觉得我们生在这个世界, 应该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我们住的这个地方, 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 就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 草木吸收露珠、 承受阳光, 努力地生长; 花朵握紧拳头, 在风中奋斗, 然后伸展开放; 蝉在地底长期的蛰伏, 用几年漫长的爬行, 才能有枝头短暂悠扬的歌。

不管是什么生命, 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 即使是有毒的蛇、 蜘蛛, 如果我们懂得去欣赏, 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么活泼, 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抬起头来, 看到云天浩淼, 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 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尘, 在白色、 红色、 蓝色的星星的照耀下, 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 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 有如此繁茂的生命, 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

我们之所以无畏, 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 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 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 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 使我们澄明如云。

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 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界的生命之外, 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 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

自性的开启, 不是走离世界, 而是进入宇宙之心。

我愿学习白瓷盘, 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 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 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 但不沉溺这种美好。

我要学习一种介于精致与朴素的风格, 虽精致而不离开生活, 不要住在有玻璃框的房子里; 虽朴素但使自己无暇, 使摆放的地方都焕发光辉。

我要学习一种光耀包容的态度, 来承受喜乐或痛苦的撞击, 使最平凡的东西, 一放在白瓷盘上, 都成为宝贵的珍品。

佛教经典常常把人喻成一个“宝瓶”, 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 可惜的是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 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

我们的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与最柔软的菩提, 只可惜被妄想和执着的瓶塞盖住了, 既不能让自性进入法界, 也不能让法界的动静流入我们的内在。

我们的宝瓶本是与佛一样的珍贵, 可惜长久以来都装了一些污浊的东西, 使我们早已忘记了宝瓶的本来面目。不知道当我们回到清净的面貌, 一切事物放进来都会显得珍贵无比。

打开我们妄想和执着的瓶盖, 这是悟!

使生活的一切都珍贵无比, 这是悟后的世界!

试着把瓶里的东西放下, 体验一下瓶里瓶外的空气, 原来是相同的, 这是空性!

因此, 我不只要学习做白瓷盘来衬托人间事物的颜色, 我更要学习做宝瓶, 即使空无一物, 也能在虚空中流动香气, 并释放出内在的音乐。我要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 在独处时有人群的爱, 我要云在青天水在瓶, 那样的自由自在并保有永久的清明。

【小题1】文章开头写自己采酢浆草作早餐的故事,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
【小题2】“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 可惜的是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 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
【小题3】“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含义是什么? 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了哪些人生感悟? 请分条概述。
答:
【小题4】本文在构思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鲜花岭的星星
余同友
2016年初夏的一天,我到有“将军县”之称的皖西金寨县组织一篇稿件。因为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编曾提前半年约请了好几位省内外有名气的作家创作有关金寨县红色题材的作品,但她看了后均不满意。
我在金寨县城宾馆封闭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一篇符合主编大人要求的,索性给自己放一天假,到乡下四处走走。
一个多小时后,城乡公交到了终点站鲜花岭。画架上却已经有了一个很完整的画面了,画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岭上有一角房子,房檐上挂着一只灯泡,灯泡泛着微黄的光芒,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夜空下看着前方,前方的山道上,隐约可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戴着头灯,自行车旁跑着一只土狗,山,人,道路等等,都画得简约而模糊,反而是夜空上的星星却画得灿烂、清晰。
老先生,您这是画什么呢?我忍不住问。
他缓缓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幅画从一九九六年画起,我画了二十年了,我每年都要来画一次,可是我总觉得还没有画好,没有画出我想要画的全部内容。
他说着,从拎包里又掏出了一本笔记本,打开来,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这样吧,你看看我写的这些,你就明白我要画一个什么样的画了。
那声音好像是骤然响起来的,愣了好一会儿,李大刚才明白那声音是从床头的电话机里发出的。沈阳林在电话里急切地说,老李,不好了,黑鼻头怕是难产,小牛硬是不肯从它肚子里出来。
他穿戴好,背上药箱,推出自行车,抬头看看夜空,天上繁星点点。他整了整头上的矿灯,在眼前打开一条明亮的道路。花子立即箭一样冲了出去。
沈阳林住在岭下,从岭上到岭下有十华里的样子。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时,他们在江边小镇被重新整编到一个连队。半夜里突然下起了雪,冷气钻进单薄的棉衣,冻得人直哆嗦,而他们就是要趁这样的夜晚强渡,漆黑的大江对岸,有数倍于他们的敌方兵力在围堵。沈阳林指指头顶对他说,对老天发誓,如果我们能活着回到鲜花岭,那我们就待在那里,一起待到老。他说着,伸出了一只手,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
当年,从金寨转战川陕,长征后,又接着是平津战役,解放了,都安排在天津市。两个人一起跑到老领导面前哭闹,就是要回家。从省城,六安地区行署,一路降格降到了县城、镇里,他们始终不愿意,硬是闹着,回到了鲜花岭,胜利争取到了做自己以前的老本行,一个还是当兽医,一个还是当牛司令。
沈阳林的耳朵还很灵敏,听到花子的叫声,他已经在门口迎接李大刚了。你慢点,他对李大刚喊,那里有个小土坎。李大刚说,知道了,黑鼻头呢,还在牛栏里吗?
在呢,还是没有出来!
李大刚蹲下身子,拉起黑鼻头的牛鼻栓,示意沈阳林扶着黑鼻头的后腿,努力让它站立起来。他拼命地拉着黑鼻头,像拉着一艘沉重的搁浅的船。
他的手深入黑鼻头的骨盆腔,试着将小牛犊向后推,过了快二十分钟,小牛犊才被推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李大刚擦擦满头的大汗,又让沈阳林给他点了一支烟,等到一支烟吸完了,他指指布绳说,好了,先把腿拉出来。
……终于,小牛犊的头部露出来了。哗,牛犊整个拖出来了。
沈阳林想站起来。可是,他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腿肚里好像被抽空了,支撑不起他的身体了,他不禁再一次哼哼起来。
站不起来了吧。李大刚说着,托着沈阳林的大腿帮着他,他听到沈阳林的膝盖发出喀喀声。沈阳林站起来了,又反过来伸手拉他,他听见自己的关节也咯吱直响,像转动不灵的门轴。
星星散落在头顶,其中,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当年,他们都是哨兵,看得最多的就是头顶的星星,各种季节的星星,各个地方的星星,还是鲜花岭的星星最好看。
他见我看完了,便微笑着向我点点头。
我有些明白了,我说,您要画的是那样一个夜晚,在星空下面,两个老人的故事。
两个回乡的老红军。他说。
老画家对着远处轻声说,好像不是说给我听的,而是说给远山听的:李大刚就是我父亲,他回去后,可能因为太劳累了,第二天就悄然离世了。父亲走了,沈叔叔也走了,只留了这幢房子,也闲置了很多年了,可我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新鲜的感受,我要把这些新鲜的感受再添加到我的画里去。
我正准备说什么,手机响了,是总编打过来的。怎么样了?她问。
找到了,我大声说,主编,我确定我找到了!
(选自余同友《鲜花岭的星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点明“我”去金寨县的原因,也交代了组稿的时代背景,虽然对主编的刻画着墨不多,但一个精益求精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B.“我”在县城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符合要求的稿件,从而产生了给自己放一天假的心理,说明“我”对完成任务已经不抱希望,这种起伏使小说产生波澜。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如“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极富表现力。
D.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交织中,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再现了革命者那曾经鲜活的生命,让红色记忆的当下叙述丰盈可感。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项题。
扁担三传奇
英轩
黑七的爪牙嚷道:“闪开闪开。”
人群自动让出一条缝。黑七走进场子,只见地上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各色药材。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汉子手中拿条扁担,正口若悬河的说着什么。见了黑七,便放下扁担,双手抱拳,打了个拱。黑七像是没看见,绕着场子走了一圈,然后定定地看着那汉子,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扁担三?”  
那汉子说:“不敢,都是江湖人的戏谑之言。”
黑七弯腰拿起扁担看了看,那是一条用南竹板子做的扁担,三尺多长,两分多厚。又撑在地上压了压。说:“你这扁担能治病?”
扁担三说:“祖传的手艺,治些皮毛,见笑见笑。”
黑七又问:“你到这里扯场子,可知这是谁的地盘?”
扁担三抱拳说:“在下初来乍到,未曾登门拜访,还望海涵。”
“都三月了,还初来?”
扁担三还未答话,黑七又说:“闲话少扯。我今天先见识见识你的手艺,治得好呢,自然有赏,否则,立马给我滚蛋!”
黑七说完,在场外的爪牙便扶进一个弯腰曲背的汉子来。那汉子似乎很痛苦,双手撑住腰,口中不住的呻吟。黑七对扁担三说:“这是我兄弟,前些时候闪了腰,你看着整治吧。”
扁担三给那汉子简单查看了一下,问:“怕不怕挨扁担?”
那汉子说:“我这腰怕是吃不消。”
黑七说:“别给老子下软蛋!”
扁担三拿起扁担,绕着那人走了一圈,说:“你不挨三扁担,那弯腰屈膝的毛病怕是好不了。”说着就举起扁担说,“我可真打了。”
那汉子拱着脊背,侧过头来答道:“你打。”  
扁担三的扁担并没有打下来,而是轻轻的落在那人的后背上。问:“是这儿痛还是哪儿痛?”
那人答:“整个腰都痛。”扁担三突然举起扁担打下,只听“啪”的一声响。扁担重重地打在那人的后腰上。他整个身体往下一闪,接着又拱了起来。扁担三问:“承受得住?”那人说:“还行。”扁担三又是一扁担。那人身体又是一闪,再次拱起。扁担三问:“能行吗?”那人说:“还好。”扁担三再次举起扁担,又是一声响。扁担三说:“站起来吧,好了。”那人站起来,扭了扭腰,脸上就露出了笑容,说:“稀奇,真好了。”扁担三撮了两副药,包好,递与那人说:“吃了这药,三天后准好。”
黑七在那汉子腰上拍了几下,问:“真不疼了?”那汉子说:“好多了。”
黑七这时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来,对扁担三说:“有请师傅。”说完,几个爪牙就去收扁担三的药摊。扁担三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黑七说:“松本小队长的腰痛病犯了,烦请大师去医治。”扁担三说:“日本人?不去!”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爪牙们押着扁担三跟在后边。
这松本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自从他来到这个据点,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那时是日本人的天下,只得忍气吞声。他的腰就是前些天下乡抢夺时扭伤的。虽然据点也有个军医,治了好几天,不但没有好转,疼痛反而加剧。早就听说扁担三的名号,所以今天他才派汉奸黑七来试试真伪
扁担三被带到镇西头的鬼子据点里。松本躺在床上,黑七点头哈腰的对松本说明情况。松本抬头把扁担三上下打量了个遍。说:“你的良民的,皇军大大的亲善……”还说了些什么,扁担三没听清。黑七一边给扁担三翻译,一边说:“识相点,治好了太君的腰痛,太君兴奋了,兴许封你个一官半职。不然你的路恐怕就走到尽头了。”
扁担三说:“我不稀罕当啥官,我只想操我的本行,治病卖药。”
黑七说:“那也行,太君的病好了,我立马放你走。”
扁担三拿起扁担对松本比画说:“要打三扁担。”
松本疑惑地望着黑七,黑七点点头。松本便弯下腰,弓着脊背。说时迟那时快,扁担三狠狠一扁担下去,打得松本呲牙咧嘴,口里大喊:“八格呀路。”黑七好一阵解释,松本才愿挨第二扁担。  
三扁担打完,扁担三示意松本站起来,松本还不大信,慢慢直起腰,“哟稀哟稀”地叫了起来。腰竟不痛了。扁担三又留下一些外敷内服之药,交给他使用方法,说:“三日后准好。”
黑七派人把扁担三送出了据点。
三日后。小镇全部戒严,各路口设了关卡,凡是跑摊卖药的一律抓捕。
可是没有扁担三的影子。
据传,松本小队长突然暴病身亡。经日本军医检查,松本五脏俱焚,经脉俱断。
(选自《绝妙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黑七在没有见识到扁担三的手艺之前,认为扁担三是江湖骗子,对他极不满意;而在验证他的手艺后,态度大变,很是尊重。
B.文中画波浪线所补叙的内容,既交代了扁担三对日本人的愤恨以及黑七想见识扁担三手艺的缘由,也用军医衬托出扁担三的传奇手艺。
C.同样是医治腰痛,扁担三的态度不一样,对“汉子”用扁担“重重地打”,而对松本小队长是“狠狠地打”,以致松本“暴病身亡”。
D.“黑七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那可由不得你!’说完大步走出了场子”,形象地描绘出汉奸黑七欺压良民、不可一世的丑态。
E. 小说咏朴实、诙谐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赞美了像扁担三一样的中华优秀儿女,也鞭挞了黑七和松本一类的汉奸和入侵者。
【小题2】小说中的扁担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安排黑七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中国文学的时空观念通过网络文学得到了拓展。如果说以前的写作走的多是纯文学的路子,到了新的时期,即便在穿越小说里,作家也展现出全球化的新视野,纵横驰骋于中国历史各时期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在文学创作中也都呈现出符合大国时空观的想象力。
通过这二十年的长足发展,网络文学呈现了中国人怎么想象自己,怎么想象民族国家,怎么想象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并在这三个维度上扩展得非常好。中国网络文学的成功是中国现代性的成功,为中国现代性的特色树立了主体性,这样一种中国现代性精神,也导致了在资本、传媒、文学的合力下,在各种机遇的碰撞下实现了网络文学二十年的腾飞式发展。
(摘编自《中国网络文学的成长与烦恼》,2018年4月19日《解放日报》)
材料二:
在梳理网络文学二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爆发期在2000年到2015年。2015年后虽然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出现,但是上升有点乏力,而且出现了学界所概括的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循环化现象。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但是,敏锐捕捉并不代表一味迎合,对创作者而言,既不能落入“写书人抄不算抄”的自我欺骗,也不能被点击量、更新频率甚至作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但并不意味就要屈从盲从。那些披着商业运营外衣,唯点击率至上,将“流水作业”代替原创,夹杂色情、暴力、媚俗等“精神鸦片”的行为,只能是自我陶醉的泡沫,泡沫消散,未来将难以为继。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通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有了指挥棒,还需自念紧箍咒。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理应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少一些浮躁逐利、多一些伏案定力,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回归对所处时代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量的高原上继续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进人心。
(摘编自《莫让网络文学被资本绑架》,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立足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网络文学的创作既有新时代的特色同时也存在模式化、同质化、循环化的现象。
B.材料一分析了近二十年网络文学的艺术特点,肯定了网络文学的成功是中国现代性的成功,为中国现代性的特色树立了主体性。
C.随着网络文学市场与影视、游戏等众多娱乐市场的结合,网络文学体现出巨大的营销价值,因而创作者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
D.《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为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考核制定了客观指标、量化标准和奖惩方案,是创作者的指挥棒。
【小题3】在当今商业浪潮冲击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们如何才能在网络文学量的高原上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入人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像飞一样
立夏
“对了,岛上有汽车吗?”说这话的时候,我和阿龙正坐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木船上。去蜈蚣岛的客船每周仅一班,我等不及,让阿龙花钱雇了一条小船。
“哪有!”阿龙哈哈笑了,“本来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了。”
毕业后这些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从学生时代就无比向往的海岛。公司欲开发大型荒岛求生项目,需要一个岛,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同学阿龙。
阿龙来自舟山群岛,是我们班唯一来自海边的同学。在他的描述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玉米粒似地随意撒在海中,而他小时候居住的蜈蚣岛,那些在海里游泳的各种奇形怪状的鱼们、固定在礁石上吐着舌头的贝类、沙滩上爬得飞快的狡猾的螃蟹、滩涂的泥洞里探头探脑的跳跳鱼,还有岛上高高低低的石屋,出海的渔民,织网的渔姑,渔船拢洋时码头上遍地白花花的鱼和喜气洋洋的人们,这些场景从善于讲故事的阿龙口中讲出来,在我的脑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
阿龙毕业后,走上了仕途,现在在市里担任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他还像学生时代那么热情,从接到我电话开始,一直马不停蹄帮我物色岛屿,最后他一拍脑袋说,我怎么没想到呢,你们可以去蜈蚣岛啊,我说拜托,我找的是荒岛,你的蜈蚣岛人丁兴旺,放百八十人个人进去活一百年都不成问题,还搞什么求生训练啊。
阿龙说,唉,如今的蜈蚣岛,就一荒岛,你去了就知道了。
船一靠岸,果然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屋建在山上,却不见人烟。阿龙说,岛上的人基本上都迁到陆地或者大岛上去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不愿离开,还住在老屋里,他们的家人每周用客船送些吃的用的过来。
环岛一周,我欣喜异常,这正是我想要的岛。蜈蚣岛岛形狭长,码头是现成的,废弃的房屋集中在东面,正好改造成工作人员的营地。西面有小树林、海滩、礁石、滩涂,可以规划出一片绝佳的荒岛求生场地。说白了,所谓的荒岛求生,无非是那些或有闲,或有钱,既不安于现状,又不想改变现状的人,想在日常生活之外寻找些刺激及人生的意义,真正的荒芜之地并不适合他们,而像蜈蚣岛这样曾经有人居住如今荒芜的岛屿倒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冒险乐园。
在岛上走了三个小时,我快虚脱了,阿龙说,我带你找个地方喝口茶坐一会儿。就这样,我见到了阿优婆,老人七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我夸她屋子里的那些旧家具、院子里的大瓦缸、木头的水勺饭勺、竹壳的热水瓶……我确实从内心里喜欢这些老东西,怀旧又精致。她很健谈。阿龙给我们当翻译,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转来转去,一只小黑狗乖巧地伏在她脚边打瞌睡。阿龙告诉我,阿优婆的儿子在大岛上买了房子,但她死活不肯搬。阿龙指了指脑袋,说阿婆一辈子没出过岛,有点固执,是个老脑筋。儿子带来的新玩意儿全被她扔在一边。媳妇有一次烫了头发来看她,被她狠狠骂了一顿。所以现在儿子媳妇也不大愿意来了。我很惊讶,一辈子没出过岛,我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是的,虽然阿优婆颇为热情,但我感觉得到,她不喜欢我的时装、我的卷发、我的眼影、我的口红。我也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封闭,以及言语中对岛外世界的抵触。
紧张的汇报、考察之后,老板最后拍了板,然后阿龙帮着我奔波数月,办了一大堆手续之后,我们的荒岛求生营地终于可以规划建设了。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好登陆艇运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卡车倒岛上,岛虽小,但有一大块腹地,我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的陆地,如同我不能想象没有船舶的海洋。几次上岛,我的腿都快走瘸了。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我发现前面有个蹒跚的背影,是阿优婆。我下车,冲着阿优婆连说话加比划,让她坐上我的车,想送她回家,然而她并不搭理我,漠然地转头便走。我开车继续前行,突然有个小黑点从路边冲出来,我一个急刹,吓出了一身冷汗。是阿优婆的小黑狗,冲着汽车吠叫。
我醒了。没有海,没有阿优婆,我躺在宾馆的床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我再也无法入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但那个蹒跚的背影,让我久久难忘。我想,若我带着一大帮时尚的男男女女,打破这个岛的平静,对于阿优婆这样的老人,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和阿龙来到阿优婆家。我让阿龙当翻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把我们在这个岛上想做的事,说给阿优婆听。我想,即使阿优婆不能理解,让她狠狠地骂我一顿,也能让我的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阿优婆对我们说的似乎挺有兴趣,她说,这个活动好啊,海里全是宝,以前最苦的时候,我们岛上也没饿死过人,海里可以钓鱼,海边可以捡海螺,泥涂里有跳跳鱼、小螃蟹。人是饿不死的,就怕你们城里人吃不起苦。我得寸进尺,邀请阿优婆坐车去参观我们的求生基地。阿龙在一旁摇着头说,阿优婆从来没出过岛,也没见过汽车,她不敢坐的吧。但是阿优婆竟然同意了。她走到汽车前,小心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车身,脸上带着孩童般的好奇。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副驾驶座坐着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
(选自《立夏柒年》)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阿龙是文中的关键人物,有了他的帮助,“我”才能找到蜈蚣岛,才能把荒岛求生的项目变成现实。因此,没有阿龙,故事就无法发展下去。
B.蜈蚣岛原来人丁兴旺,现在不见人烟。说明这里已不适合人们居住,反映了落后就要被社会淘汰,抛弃的主题。
C.“我”的梦境表明“我”心中对荒岛求生项目可能给阿优婆等老人的平静生活带来干扰的担忧,愧疚之情。
D.阿优婆对“我”的造访非常漠然,但明白了“我”的来意和项目情况后,对“我”的工作非常配合,这大大出乎阿龙的预料和判断。
E. 在阿龙的描述中,蜈蚣岛是“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阿优婆也称蜈蚣岛“海里全是宝”。反映两人对家乡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
【小题2】“我”在作品中主要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到:“副驾驶座坐着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 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 《唐诗别裁集》 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 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 《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 《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 《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小题1】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小题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小题3】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小题4】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小题5】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小题6】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