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山草壮
刘心武
①他盼着附近的地铁线路早日开通。街角那边早就围起挡板,里面有两层的简易工房。人行道内侧原来栽种着一排海棠树,前几年春天曾是他来回溜达的地方,树下还有两个长凳,他也经常坐在长凳上看车水马龙。今年春天,海棠树全给挖走了。那说明树底下就是地铁工程。混乱的街景意味着好的前景。这些日子,他忍不住仍要到没有了海棠树的杂乱环境里去漫游,望着马路上的车流想心事。
②那长凳,近日晚饭后,常有修地铁的工人占用。那日,他走过去,长凳上一个工人还没摘去安全盔,正抽着支烟。见他,便从凳子中央挪到一边,意思是给他让出一半可坐。这是礼貌,充满善意。他没坐,站着,和他有一搭没一搭说起话来。问答间,知道师傅来自南方很远的省份,属猪,四十二了,媳妇在老家经营小卖部,儿子二十岁了。儿子并不怎么争气,初中毕业不愿再上学,跑广东那边打工去了,唉!
③那以后散步,他总愿在那长凳上遇见那师傅,相互聊一聊。互询“贵姓”,知道对方姓张。他是退休人员,入夏,单位组织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了几天。好多日子没再往人行道的长凳去。那天终于漫步过去,远远的,就见张师傅站起来招呼他,忙加快脚步过去,竟有些亲人重逢的感觉。
④张师傅问他:“怎么好多日子没过来?是不是病了?”他就说:“谢谢你关心!没病。去承德避暑山庄旅游了!”张师傅让出半边长凳,还给他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报纸,他坐下。张师傅问:“看见山庄内午门挂的那个匾啦?康熙皇帝的御笔,他把避字多写了一笔,是不是?走之上头最右边的那个辛,他底下写成了羊字。他皇帝,就能乱写字,这么多年就都由着他!”他吃惊,张师傅怎么对避暑山庄如此了解?张师傅又问:“去看烟雨楼啦?那楼名儿,是乾隆皇帝从唐朝杜牧的诗里受启发,给取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不免猜:“你去游览过?”张师傅笑:“没猜对。”
⑤张师傅告诉他,这辈子,还没去旅游过。就是北京,来做工这么多年了,只去过天安门,没进过故宫,没去过长城、颐和园。那怎么对承德避暑山庄那么了解呢?
⑥张师傅道出谜底前,先问:“你的书,包书皮吗?”他答:“我是有包书皮习惯的。”张师傅讲起自己的故事。上学时,发新课本是最快乐的事,就包书皮。初三上学期,母亲病重,药花费大,他想早些出来打工挣钱给母亲治病。知道最后一次有新课本,他格外用心包书。包书皮纸是邻居阿姨给他的画报。那画报图文并茂介绍承德避暑山庄,他细细读了,给语文课本包书皮,他把有康熙御笔题匾的照片放在正中,看来看去就熟了,仿佛自己游过避暑山庄了。上面的“山庄”是繁体字,是草头下面一个壮,他就念做了“山草壮”。语文考试,他把“避”字里的“辛”写成“羊”,被扣分,他拿书皮上的“题匾”给老师看,老师说:“皇帝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这样写可不行。”
⑦“王老,”张师傅招呼沉思的他:“你看这马路上又堵成停车场了。”他望着满街的车说:“这不又到小长假了吗?又开始自驾游了。”张师傅抽口烟,像回应他,更像自言自语:“什么时候我们这样的人也能假期去旅游,世道就大好了。” (选自2013年6月22日《新民晚报》,有删节)
【小题1】请分析小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分别写出了张师傅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这篇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举出三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请探究作者以“山草壮”为小说题目的深刻意蕴。(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在风中  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像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小题1】第二段划线部分是如何塑造少女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小题2】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突出少女装扮的时髦和“酷”,与下文少女的“心里透亮”形成鲜明的对比。
B.第④段中的“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C.第⑤段中,“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傲慢的自我批评。
D.第⑤段中,“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E.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
F.本文在结尾用含蓄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
【小题3】全文从“人与风的关系” 角度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4】评析第⑥段“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叶木
刘心武
(1)16:40,非常准时。小韩拿着晚报进了屋。冯教授走过来双手握着张开的报纸,一个劲地浏览。冯教授是个空巢老人。小韩是他雇的钟点工,每天16:40来,为他做晚餐,收拾完晚餐残局后,如果没什么别的事,就陪他说话,一般在21:40离去。
(2)冯教授告诉打来越洋电话的儿子,小韩是他曹伯伯推荐的,很可靠!"……冯教授跟小韩相处逾半年,爷俩越处越和谐。
(3)……冯教授呢,跟小韩聊久了,就总想获得这个小伙子的透明度,做些"深度交谈"。他想通过这样一个生命的个案,来探究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努力冲决困境的种种心理上的、情感上的,以至非理性的那些复杂的反应。比如有次晚报上登了一命案,冯教授就由此开聊,说这个案子里,背后都是人性恶。小韩就说起前些时候的那桩命案,阔学生一天到晚拿那穷学生打趣开心,有的话语不仅是伤害自尊心,简直就没把那穷学生当人!哪知道别人横下一条心,起了杀心!……冯教授依稀看见小韩说那些话的时候眼里闪着怪异的光,心里微微吃惊,问:"你同情那被判了死刑的穷学生?"小韩用力点头,冯教授心里一咯噔,就不知道该把那心思判断为人性恶还是非恶了……于是就又侃到了穷富问题。冯教授非要小韩"说出心里最深处的想法",小韩开始还含混应对,后来冯教授一番腾云驾雾般的哲理论述,让小韩有喝醉酒的感觉,小韩只知道冯教授是好意,是研究人性什么的,也就渐渐没了遮拦,跟冯教授说:"我有时候会恨所有比我有钱的人。"冯教授就用食指点着自己胸脯问:"难道你也恨我?"小韩不敢点头,却也没有摇头。冯教授就开导他了他一番。小韩毕竟比一般打工仔聪明,听了冯教授的教诲一连串地说"晓得晓得",冯教授也就微笑点头。
(4)聊天很尽兴。冯教授突然想起早上在超市里看到了有新到的哈密瓜,就拿钱嘱咐小韩明天来时买一只来,并顺口说"你去挑只大的咱们明天晚饭后杀了吃",这本是他们老家的俗语,都把切瓜说成杀瓜。小韩就笑,说:"冯老您怎么也杀杀杀的?这话可吓了我一跳!"冯老就故意叉腰挺胸,装出很凶煞的模样说:"晓得么,人性都是复杂的呢,我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有过拼掉一条命的念头哩!"说着就又把小韩留下来继续聊一阵。
(5)冯教授就讲起了三十多年前被诬陷,被批斗,被侮辱那一刻,他真是生出了挣脱束缚冲过去跟那家伙同归于尽的想法。冯教授兴致更炽,就说:"我把这么隐秘的内心活动都讲出来了,那你也得跟我公布你内心的隐秘杀机,你一定有过的!"人与人沟通,能一直深入触动到心灵的暗室吗?就不怕如此过分地冒险挺进,会引发出危险的后果吗?
(6)小韩就公布,自己流浪街头,饿得不行的情况下,曾经想打劫一个小商店的店主。小韩这回眼里的凶光绿闪闪的,走火入魔地只管往下讲:"我设计了这样的攻击方案,双手举着拣来的晚报,遮住我的脸,……"
(7)每天已成定规,16:37分许,冯教授家的对讲机会鸣笛,这必是小韩按了楼寓大门外的密码,冯教授回应、揿键放他进楼后,在小韩乘电梯到达前,也就把单元的防盗门打开虚掩,使小韩不用费事就能长驱直入。这天冯教授去开放防盗门的时候,有一秒来钟的犹豫,心里飘过的念头是,今后小韩到达门外,按响电铃再给他开门也未为不可嘛……
(8)16:40,非常准时。小韩走了进来,冯教授倏地心紧……怎么没拿哈蜜瓜,而是双手握住晚报,遮住脸,在向他走过来?冯教授本能地在沙发上挪了一下位置……
(9)那天很沉闷。小韩问冯老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陪他去医院?答没有什么,但进晚餐时胃口很不好,吃完了也无心聊天。小韩琢磨出了点什么,敏感地注意到从来没对他关闭过的卧室门扇,这天紧紧地关闭了。
(10)那天20:00不到冯老就让小韩回去,小韩刚走,他就想给超市打电话问究竟还有没有哈密瓜,只是没找到电话号码,才作罢。
(11)曹院士来电话,顺便问那小韩,冯教授说辞掉了。曹院士问为什么?冯教授含糊其辞,忽然问起曹院士家是不是还留着那盆变叶木?叶片长长的变叶木,色泽多变,还有美丽的点状斑纹,又名洒金榕,曾是许多人家喜爱的室内盆栽,前二年报纸上忽然有文章宣布,变叶木分泌致癌物质,于是人们纷纷将其抛到垃圾桶里。曹院士说哪里有那些文章说的那么邪乎,只要别让它沾到皮肤,搁在阳台上观赏还是挺提神的,冯教授就说:"提神的东西,你就容易喜欢,太喜欢了,有一天就免不了去深度接触,结果呢……不如远离。"曹院士也没在意他的这些议论,至今阳台上还保留着一盆变叶木。
2004年6月6日温榆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短篇小说《变叶木》讲述了主人公小韩短暂的幸福打工之路的故事 。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是通过各种对比关系表达出双重主旨。
B.冯教授追寻着所谓的“深度交谈”,以至触动了小韩的心灵暗室。曹院士则不像冯教授那样不断地挖掘小韩的内心,也就未受伤害。他认为“只要别让它沾到皮肤,搁在阳台上还是挺提神的”。人与人沟通中,过份地冒险挺进会引发危险的后果。
C.文中冯教授把切哈密瓜习惯性说成“杀” 哈密瓜,并说“我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有过拼掉一条命的念头”,说明他骨子里也有残忍的一面。
D.小韩是朴实的打工者,也是曾经有过杀人念头的青年。冯教授是慈爱的长者,也是不断挖掘别人的内心的“侵略者”。他们都不是完美的形象。他们都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小题2】说说小说以“变叶木”为题的妙处?
【小题3】读完本文,你一定有诸多感慨,请探析:本文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彰显小说主旨的。不少于10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不是那意思。

②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个简单意思的时代已经过去。

③但离开了简单的归结,许多人又不知如何面对复杂。其实,从来都复杂。难道以前不复杂吗?也许,从前无论如何不如今天这般复杂。但细想,从前也复杂。

④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而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⑤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那是个储藏室。空间极狭小。气息极窒闷。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眼波的流动中也有许多的情谊。但现在他有了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⑥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⑦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⑧转眼一年整了。一年多以前正在美国。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花瓶,小小的花束,还有小小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⑨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类在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⑩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现出“再见”的字样。

⑪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⑫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呵,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薄”,在文中是指  
【小题2】第⑥段作者以两个“据说”展开论述,其目的是
【小题3】简析第七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作者第⑧段写道“桌上有小小的花瓶,小小的花束,还有小小的卡片”。在后文中与此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加以摘录并说明理由。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开门见山,点出本文的题旨在于批判“人情似纸薄”的现象。
B.第⑤段通过叙述“他”的前后变化,阐明如今“说真话”的不易。
C.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一一反衬中使主旨逐步得以凸显。
D.作者在⑩段提及“移情”,是主张人应“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
E.整散结合、多用长句、善用借代和反问,是本文语言的鲜明特色。
F.“纸”在文中具有多义性。既指小小卡片,又指轻薄寡淡的人情。
【小题6】全文以“曼哈顿的灯火呵,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一句作结,这样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后门桥的修鞋匠

刘心武

北京城中轴线所穿过的地方,由北而南,依次有:钟楼、鼓楼、后门桥等。后门桥古时叫万宁桥,又名澄清间。当年颇富野趣。如今的后门桥,却完全是闹市景象了。

荀磊的父亲荀兴旺师傅,就在后门桥西南的人行道上摆他的修鞋。整个摊子由两只油漆桶和几扇可以折叠的木板组成,上面陈列着备用的大小鞋钉、铁掌、皮料、人造革模压塑料块以及成型的鞋底、鞋跟等等。荀师傅将一幅印有“修理皮便鞋”字样并附有个体营业执照号码的白布,系在摊前。没有活时,他便端坐在摊后,膝上搭着一块厚重的劳动布;修鞋用的“独角蛟”铺在两腿之间,手里握看一只用麻果疙自制的大烟斗,悠闲地抽着叶子烟;来了活路时,他便将那大烟斗放下,麻利地操作起来。

这天荀师傅八点多出摊,摆开摊就来了不少大活一一有打前后掌带换跟的,有缝前帮粘内垫的,送活的人还都提急,师傅拿过活就做,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过一个钟头来拿吧,我尽可能给整旧如新。”人家走了,他戴个老花镜,两眼盯着“独角蛟”上的鞋,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忙个不停。

冯婉姝骑着自行车由南而北而来,看到了鞋摊,也看到了修鞋的荀师傅。

冯婉姝和荀磊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他们俩是一见钟情,后来荀磊告诉冯婉姝说:“我爸是个修鞋匠。他叫兴旺。我爷爷早就去世了,爸爸后来就加入了八路军。要是留在部队,说不定就当上南下干部了。可土改以后家里没有劳力,他就解甲归田了。种了几年地后来就进城当了工人,先学木工,后学钳工,他这人手巧,后来一直升到了七级。

我爸不是党员,是个出名的孝子,奶奶去世了,无论别人怎么劝,也不忍心把奶奶火化,到底他还是买了棺材,想法子把奶奶送回老家土葬了。他不爱看书,只爱鼓捣东西比如打个家具、安装个管道、修理个自行车、修个鞋、旋个烟斗什么的,弄出来样样让行家佩服。我爸这个人人缘特好。他才54岁,可他提前退休了,为的是让我二姐进厂去接班。”

当她接近那鞋摊时,不觉停下了车子。当时荀师傅已经为一位中年妇女补好了一只鞋,荀师傅又用一把小刷子,蘸了一丁点黑鞋油,把补好的鞋跟刷黑——他这样做只是表明他做得的每一样活都是漂漂亮亮的——刷完了,他边递过那只鞋边说:“你给两毛钱吧!”哟,这么贵呀!”那中年妇女拿过鞋子,用挑剔的目光检验着,唠叨起来:“这么块小料就值两毛钱吗?现在什么都涨价!钉这么块鞋跟也得掏两毛钱!”

荀师傅一边往他那大烟斗里装烟,一边说:“那你就拿走吧,拿走吧。”

这倒出乎那中年妇女的意料。地迟疑了一下,掏出一毛钱递过去,说:“哪能不给钱呢?给你一毛吧!”

荀师傅没有接。他点燃烟斗,吸了一口说:“你拿走吧。这块料一毛钱也不值呢。”

那中年妇女想了想,便又掏出个五分的钢镚儿,扔到鞋摊上,说:“那就给五分吧!”

荀师傅立刻把那钢镚儿拾起来,投入中年妇女臂中挽的菜篮里,心平气和地对她说你拿走吧,我一分钱也不收你的。”

那中年妇女虽然讪讪的,却终于并不付钱,转身走了。

冯婉姝把这一幕看在眼里,她理解他的心情:他希望人们尊重他的劳动。他收的不是料钱而是手工钱。

荀师傅一抬眼,发现了她:“姑娘,你鞋怎么了?”

冯婉姝对他微笑着,说:“您是荀师傅吧?我叫冯婉姝,是荀磊的对象。

荀师傅一下子被她弄懵了,他颧骨泛红了,把烟斗放下,又拿起来,戴上老花镜,又把它取下,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小磊子的对象是你啊,你叫什么名儿?”

冯婉姝又说了一遍自己的名字,他只记得住她姓冯,而弄不清她名字那两个字究竟是什么。

后门桥一带热闹起来。阳光斜照到鼓楼庞大的身躯上,巍巍鼓楼俯视着芸芸众生,它在沉思着什么?

(节选白《钟鼓》1985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述了后门桥一带的位置和特点,为下文人物活动和情节的铺展提供了具体的生活场景。
B.对荀师傅修鞋推的细致刻画,突出了鞋摊虽然设备齐全,但物品简陋,暗示了荀师傅生活的潦倒。
C.荀磊对荀师傅人生经历的介绍,以及冯婉姝的观察,从侧面刻画了荀师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通过对中年妇女由一毛到五分再到不给钱讪讪离开的细节刻画,讽刺了锱铢必较的市侩习气。
【小题2】请简要分析荀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在风中

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象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②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小题1】文章开头作者详尽描写少女的穿着妆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二段中“微笑”、“客气”两个词语,勾画出一个___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
【小题3】对文章第五自然段,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为那几条旧裤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说明自己年轻时也曾跟风追风。
B.“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傲慢的自我批评。
C.前辈看到我穿喇叭裤,眼神“诧异”、“不快”,说明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不屑跟风的人。
D.文中的“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小题4】分层概述第六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文中“妙龄少女”的形象,实际上是当代青年的缩影。
B.文中的两位妙龄少女的外表和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C.文章第四段中“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D.文章第六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
E.本文在结尾并没有明确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
F.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字平和质朴,感情不愠不火。
【小题6】文中作者对“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简析其原因。
【小题7】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人在风中”为题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