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联
杨帮立
没有风,夜独自舞起了雪花。天大亮了,村庄还安静得很。雪地上,有几只雀儿蹦蹦跳跳地觅着食。一只黑猫,无声地趴在一垛烂木柴上。
今儿几了?老头子边穿袄子边问。
老太太早起来了,水烧开了,茶也沏好了,茶香已飘到了床头:老糊涂了,昨晚你不还说明天腊月三十了?
好,我老糊涂了,你还年轻,起来——老头子伸了个懒腰:我皮棉鞋呢?
昨天踏湿了,我不正在给你烤吗。
快点快点,我要起来写春联了。
知道了,知道了,你急,你才起来?笔都给你泡开花了。
除了文房四宝,老头子还有一块镇尺——他小时候到河边洗澡时摸来的石头,像个熨斗,一面光滑平坦,上面堆山叠翠,奇妙的是翘起一个把手来,取放方便。
当时这个小男孩抱着石头往回走,正赶上一家准备过喜事,请一个先生在门前树荫里摆个方桌写婚联,一阵风把他面前铺好的红纸刮得头翘尾巴撅的,小男孩大踏步地过去把石头压上去。老先生扶扶眼镜审视着那石头,眼里渐渐绽放出光彩来,去掉眼镜眯起眼睛将那光彩聚成一条线端详他一回:改天跟我学写字去。
点如瓜子撇如刀,一捺好似踢平的脚。老头子握紧笔管,轻轻吟唱起儿歌来。他正襟危坐,四平八稳,横竖钩提,行笔……就是手有点不听话了,老人自己知道,气韵难畅,手在暗中抖动。
老太太一会儿给他扯纸,一会儿给他添墨,一会儿给他插电暖器,一会儿给他添茶:就你能显摆,老胳膊老腿了还逞能,又没有谁让你给他贴。老太太的话慢慢悠悠,像窗外飘进来一片美丽的雪花。
老头子停了下来,咕噜口热茶:老一辈传下来的,只有家里老了人,当年空着不贴对联,他们不回来贴,我要不帮着贴,人家从俺庄外路过,看着这一家家老房子门上都旧秃秃的,像啥话,村里没人哪?头年空二年紫三年绿四年红,对了,老李家去年老了爹,今年按规矩要贴紫颜色的,还忘了买紫纸了。你再去小卖部帮买两张。
大老远的,一脚一滑的。老太太嘀咕着,还是晃悠悠地出门了。
老太太回来的时候,去掉黑长的头巾,在门上摔了摔,雪花子摔得乱飞:卖紫纸的就北庙东街王本森一家,早就不卖了,新社区更没得卖的了。我想起来了,你原来写掉下的还有,我帮收捡到柜子里了。老太太真的从屋里找出一叠子花花绿绿的纸来:小卖部宽的窄的长的短的对子铺得红堂堂的,买来就行了,还非要写。
老头子一直神游在他的对联里,这才接腔:得写,得写,印的都一样,写的不一样。
我还不知道,你一辈子就爱这个,贴出去好让人家夸你字写得好。
老头子笑了起来:那句话咋说的?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
好朋友?老太太也笑了起来。
吃过中午饭,老两口一块出门给老邻居们贴对联。老头子拿着对联在前面走着,老太太端着一盆冒着热气的面糊在后面跟着。
天晴了。破旧的村庄古朴清新。
门对青山龙虎地,户纳绿水凤凰池。老王家帖这合适,人家孙子孙女跟咱家小文小武一样都考上大学了。
合适。老伴附和着。
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老张家帖这合适,弟兄三个和好了,在南方合伙做生意发财了。
合适。老伴附和着。
一阵乳香知母到,半窗故纸防风来。老朱家贴这合适,人家是镇上的名医。
合适。老伴附和着。
贴春联看是轻巧,却是个细致的活。撕下旧的,擦掉灰尘,涂上糨糊,爬高上低的。老头子颤巍巍地爬上小木凳,老太太抱着他腿仰脸支撑着他,老头子双手持平对联,尽力举起……冬阳把他俩的影子,投映在家家大门上。这是最美的年画
还有东头最后一家了。老头子停在了门前,默不作声。这孩子就是不听他爹的话,警察抓到他没?老太太问。迟早跑不掉的!老头子说得干脆。
人去家还在,春来花又开。夕阳照在这幅对联上,镀上一层暖意,这院里似乎马上就冬去春回了。
雪在背影里喘着气,老两口互相搀扶着在回家的路上喘着气:这春联一贴啊,都过年了……屋子啊水井啊猫啊狗啊树啊小鸟啊……都过年了!
【小题1】开头一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老太太一会儿给他扯纸,一会儿给他添墨,一会儿给他插电暖器,一会儿给他添茶。
(2)冬阳把他俩的影子,投映在家家大门上。这是最美的年画。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中“老头子”的形象特点。
【小题4】老两口给邻居贴春联的故事很感人,但本文还反映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有哪些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27 04:0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住一棵树
非鱼
跑,继续跑。
那时你还叫刘秀。你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汗水湿透了中衣,嗓子里有咸腥的味道。
没有别的选择,身后是嘶喊震天的追兵,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日没夜的追杀,活着,成了你最奢侈的希望。
跑,继续跑。
远远的,山坡上有炊烟袅袅升起,你似乎嗅到了小米粥甜糯的味道,你使劲咽了口唾沫。炊烟于你,是一种残忍的诱惑,你既不能摆脱王莽的追兵,又不能进村去讨一碗粥喝,尽管你早已经饥肠辘辘。
跑,继续跑。
嘶喊声似乎小了远了,你瘫坐在田埂上,凉的风吹拂着你的衣衫,汗慢慢落了,但肚子却越来越饿,如无数的小鼠探出尖利的细齿咬噬着你的胃壁。
仰头,遮蔽荫凉的是一株硕大的棠梨树,一颗颗棠梨如青核桃般在风里轻轻摇晃。你又咽了一口唾沫,急慌慌地揪下几颗啃起来。呸——你又吐出来,小小的棠梨太酸了,还涩,不能充饥,不能解渴。
“难道,天要灭我刘秀吗?”你扔掉手里的棠梨,环顾四野,长叹一声。
突然,一个妇人从山坡上袅袅向你走来,面若一轮明月,发髻高挽,手提一只黑褐色的陶罐。你有些迷惑,这山野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娴静貌美的妇人的出现?
妇人微微一笑,问你:“我给夫君送饭归来,见你在摘棠梨,可是饿了?”
你点点头:“可是……”
妇人说:“我知道。”
你看见妇人敏捷地把陶罐放置在土块之上,摘下十几颗棠梨放进她的陶罐里,找来一把干柴,点燃。不一会儿,罐里居然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热气氤氲中,传来阵阵清香。胃里的小鼠更加用力地咬噬,你口干舌燥,唾沫也没有了。
火熄了,罐凉了,妇人说:“吃吧。暂且可充饥。”
端起陶罐,棠梨温暖的汁液流进嘴里、胃里,你吞食着果肉果核,如果可以,你甚至能吞了陶罐。那一刹那,你忘记了汉家天下,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放下陶罐,你用宽大的袖口擦一擦胡须上的棠梨汁,欲道一声深谢,可眼前早已没有了妇人的踪影。你仰天长啸:“哈哈,莫非上天来助我!”
跑,继续跑。
此刻的你气力大长,飞一样,在山坡上、塬上奔跑,一路向西。追兵的嘶喊听不到了,伴随你的只有风。
风,不停地吹,吹过黄河两岸,吹过你冕冠上的旒,叮当作响。哦,你已经是汉光武帝了。锦衣玉食,如今你什么也不缺,可是,太官准备的八珍之味依然让你提不起胃口,你挥一挥宽大的衣袖:“拿下去。”太官属下的大官丞已经换了五个,还要怎么样?
棠梨,对,就是棠梨,是那位妇人为你在陶罐里煮出来的棠梨啊。你舔了舔嘴唇,仿佛那酸甜温暖还在。
怪不得太官,他哪里知道你的威仪荣华之下,掩藏着什么,那一路的逃亡,有多少的生死瞬间,那一罐棠梨,才是永远的美味。
再次来到那座小山村,前去打探的人却回报:“村里没有此人。”派了更多的人,再找,依然是没有这个人。
你弃辇登上那座小山,站在山顶上,村庄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掩映,细细的炊烟,从树梢上升起来。慢慢从山上向下走,你来到了那株棠梨树前,早春时节,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金黄的连翘在山坡上绽放,麦苗青青,蜂飞蝶舞,热闹非凡。
笑容在你的脸上绽放,如棠梨花朵般灿烂。作为大汉的天子,子民安居乐业,你能不高兴吗?找不到为你煮棠梨的妇人,但棠梨树在,不能当面感谢妇人,但村里的百姓在。你下诏,赐给这个小村庄一个好听的名字:罐煮梨村,免除村里所有的税赋、丁役。
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老幼妇孺一起跪在你面前,你一指那株硕大的棠梨树,说:“我,是棠梨树上结下的果,你们,也是。棠梨树佑护着召公,也佑护了我,我会永远记得这棵树,记得罐煮梨。”
后来,有人告诉你,那个美丽的妇人是荷花女的化身,是召公派来的。你沉默良久,冲着罐煮梨村的方向拜了三拜。
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
你是刘秀,你是汉光武帝,你是大汉中兴之主,你是能把一棵树记在心里的人,这就够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的刘秀的危险处境和后面“炊烟袅袅升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
B.小说开篇点明刘秀的困境:身体困乏,后有追兵,这也是他后来见到棠梨树先高兴后失落的原因。
C.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D.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经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出现和消失及刘秀的感叹。
【小题2】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无关岁月
蒋 勋
(1)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
(2)“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
(3)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4)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1年,我们到台湾,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5)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6)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又有点厌烦的琐细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
(7)远离故土的父母,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于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
(8)孩童时的过年,对我便有着这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了。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
(9)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
(10)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11)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因为没有香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香烟缭绕,我们都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俎豆,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
(12)我喜欢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快乐。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
(有删改)
(注)①神庥(xiū):神灵护佑。②俎豆:俎(zǔ)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作者认为,时间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人为地把它分出段落,时间便富有了人的情感。
B.文章第(3)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从描绘今日的过年,自然过渡到对童年时过年情景的回忆。
C.除夕时母亲要蒸几百个馒头,这不仅寄托了母亲对简单生活的感谢和祝愿,也暗含思乡之情。
D.本文以“无关岁月”为题,却又处处表达对时光的感怀伤逝,对年关岁月的感悟,耐人寻味。
【小题2】文章第(11)段中划线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祭祖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第(12)段写道“我喜欢除夕”,请结合(4)~(12)段内容,说说“我喜欢除夕”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往春天的列车

“尊敬的旅客,由江州开往北京的Z89次列车就要发车了,本次列车将运行9小时55分钟,发车时间是19点23分。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又是一年花开季,又是一年燕回时,让我们带上对春的热爱,带上对时光的感慨,共同搭乘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车上如有需要照顾的旅客,请您给让个座位。祝您旅途愉快!”伴随着播音员优美的声音,火车缓缓地启动,驶离了站台。

乘务员小王像往常一样,在每节车厢里穿梭往来,检查情况。当她走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放平!”“掐人中!”“给,这有包纸巾。”小王推开众人,近前一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十四五的小姑娘,看上去这姑娘病得不轻,嘴上淌着白沫子,两个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前方,中年妇女急得满头大汗。

看见乘务员过来,那位妇女先开了口:“俺娘俩是去北京看病的,孩子刚刚发生抽搐了。”她边说边用毛巾给孩子擦拭着嘴角。“这个孩子是什么病啊?”小王关切地问。“唉!以前去过市里两家医院,有的说是脑萎缩,有的说是脑膜炎。好几年过去了,孩子被耽误了。这次去北京做个检查,看看能不能治治。”“大姐,我跟列车长说说,给你换个卧铺票吧。”说着,小王拿出手机,后退了几步,给这母女照了一张相。

小王走到第六节车厢,才找到列车长徐韬。小王把发生在第二节车厢的事情跟徐韬讲述了一遍。徐韬当即决定去看一看,她跟着小王往第二节车厢走去。“都别看了,回到座位上去吧!”徐韬一边維持秩序,一边来到那对母女跟前。

只见,母亲正在给孩子换尿不湿,当着众人的面有些难为情。当她看到列车长走过来的时候,不好意思地说:“乘务员同志,给你们添麻烦啦。”

“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徐韬扫了一眼这两张车票,“你们到前面的卧铺去吧,这里人多不方便。”

那妇女感激地望着徐韬,站起身朝她鞠了一躬。徐韬忙扶起她领着向前,小王帮着提行李,几个人朝卧铺方心向走去。

过了一阵子,徐韬安排乘务员张春华去看那位妇女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张春华和那位妇女年龄差不多帮着照料孩子,悉心探问。她回来告诉徐韬,那妇女叫马芳,家住在农村。刚结婚的时候,开了一家食杂店,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病,刚开始肝脾有个肿块,大小便失禁,在一家医院治疗花了很多钱,病情却加重了,甚至逐渐出现了智力退化、抽搐、吞咽困难等情况,生活都不能自理。丈夫为了孩子的病常年在外打工挣点药费,现在马芳回到娘家和孩子姥爷住在一起,

徐韬听了张春华的讲述,感叹地说:“真是太可怜啦!”

“可不是吗,马芳是个低保户,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娘俩太不容易了!”

“我看,你把马芳母女的故事发到咱们车站乘务员微信群里,呼吁一下,应该能有不少人捐款啊!”

“这个事就这样说定啦!”张春华高兴地应允。

Z89次列车经过了一夜的奔跑,在第二天凌晨五点多,抵达了北京西火车站。徐韬打开微信群查看,同事们热心关怀,有的表达同情,有的提供医院专家信息……大家纷纷捐款,已经有3000多块钱了。徐韬高兴地找到张春华,一起来到母女俩的铺位前,把筹到的善款转给了马芳。

当马芳收到这笔钱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我一定给你们做一面锦旗!”

了解了情况的乘客纷纷夸赞,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资料来自网络博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热心助人的群体形象,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把这些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既层次清晰又引人入胜。
B.乘务员小王巡查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顿时对围观乘客的冷漠感到气愤,就推开众人。
C.“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列车长徐韬找到母女俩,先查验车票,然后体贴细微地安排她们转卧铺,既是履行工作职责,也是对她们的帮助。
D.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列车上的乘务员乘客都充满爱心,他们的善良温暖着这趟列车。
【小题2】得知马芳母女的情况,列车上的人们都有哪些热心举动?请结合文本概括。
【小题3】小说以“开往春天的列车”为标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警察老谭

侯发山

等到老谭被惊醒,才看清公交车内的危急情形:五个戴着墨镜的壮汉,手里都拿着尖刀,一个壮汉站在司机身边,其余四个面对车厢,把玩着刀子。车上的十几名乘客吓得面如土色,瑟瑟发抖。

抢劫!这是老谭的第一反应,他下意识地攥了攥拳头,差点要站起来。

老谭瞥了一眼窗外,发现公共汽车正行驶在乡间偏僻的山路上。

一个手腕上戴着桃木首饰的高个子男人好像是个头目,沉声叫道:“老子只要钱,不要命。快点,都把钱掏出来!”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霸道和杀气。

老谭想摸出手机报警,发觉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高个子男人就站在他眼前,刚才说话的唾沫已经飞到了他的脸上。指望外援是不行了,必须自救。

乘客没有一个站起来或者说话。老谭稍稍扭了一下脸,发觉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这里。他忽然明白过来,自己今天穿着警服。老谭是公安局内勤,昨晚查阅案卷,熬到凌晨一点才和衣躺下,早上起来匆忙洗了把脸就出门了,连早饭也没顾上吃,他今天是到乡下核查与案件相关的线索的。由于疲劳,他一坐上车就睡着了。

高个子男人显然早就注意到了老谭,他拨弄着手里闪着寒光的刀子,嘲弄般地笑了笑,盯着老谭说:“哥们儿,老老实实的,最好不要动手!”

老谭注意到,车上除了两对到乡间旅游的恋人外,其余都是老人和孩子,只有自己是个警察,是个身强力壮的警察。

“想动手就试试……”高个子男人用刀尖指着老谭的鼻子。老谭没有理会。他发现左前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正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自己。老谭心想,这个孩子肯定是想看我如何制服这些歹徒。

高个子男人突然脸色一变,恶狠狠地对老谭说:“快对他们说,主动把钱交出来,别把老子惹急了……”车上乘客都盯着老谭,似乎在等他说话。大家的目光里除了惊恐外,更多的是期待。在这种时候,大家当然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似乎有警察在场,一切都可以化险为夷,平安无事。

高个子男人好像预感到了不妙,猛地揪起前面那个孩子的头发,把尖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厉声对老谭说:“快点,不然就杀了他!”那个孩子失声对着老谭叫道:“叔叔救我!叔叔救我!”

老谭忽然起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手去抓高个子男人拿刀的手腕,同时一脚踢在这个汉子的一条腿上。几乎在同时,另外四个歹徒挥舞着尖刀迅速围了过来。老谭双拳难敌四手,衣服被划破了,鲜血汩汩而出。他忍住疼痛,拳脚并用……

看到歹徒的刀扎进老谭的身体,几个年轻一点的男乘客纷纷站了起来,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

老谭倒在了血泊中,四名乘客也被刺成重伤。那五个歹徒仓皇而逃。

在医院,被抢救了三天两夜的老谭终于苏醒了。从同事口中老谭得知,一名乘客没有抢救过来,其他三人转危为安。

一时间,各级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各个单位三番五次地来慰问。毋庸置疑,老谭成了英雄。

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出院后,老谭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领导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只好摇摇头,叹息一声。

有好事的记者感到奇怪:“老谭,你现在成英雄了,该享受英雄给你带来的各种福利待遇了,为什么选择离开呢?”

老谭悔恨地说:“我不配当英雄,更不配当警察。其实,我那天不该站出来……”

“难道你害怕了?”

“我不害怕。但是,在那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冷静,让乘客把钱财交给歹徒。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假设不是我逞能,那位乘客也不可能死去……”老谭艰难地说罢,眼角滚出了泪水。

媒体报道时,隐去了这段话。

没多久,老谭离开了小城。

(选自《啄木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车上的乘客除了两对到乡间旅游的恋人外,其余都是老人和孩子,只有老谭是身穿警服的警察,这一交代为后面老谭的拼死一搏作了铺垫。
B.老谭成了英雄以后本来可以享受英雄给他带来的各种福利待遇的,但他却选择辞职和离开小城,表现了他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
C.小说结尾没有交代五个歹徒被抓捕归案,绳之以法,未能表现出恶有恶报的社会期待,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
D.媒体在报道老谭时,之所以隐去了老谭有关自己不配当警察不该站出来的那段话,是因为不能玷污英雄的形象。
【小题2】那个八九岁的孩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处老谭为什么说“我不配当英雄,更不配当警察”?并从全文探究小说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小题1】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小题2】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回答。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