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D.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0 11:0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小题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世界散文精华》序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至少是最大的散文大国。我在大学里读的是西洋文学。教我们英国散文的是后来当了台湾“外交部长”的一位教授。他把英国散文说得天花乱坠。我读了一些,也觉得确实不错。遥想英国人坐在壁炉前侃天说地的情景,娓娓而谈,妙趣横生,不禁神往。愧我愚鲁,一直到很晚的时候,我才恍然顿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世界上真正的散文大国其实就是中国。在“经”中间有散文,在“史”和“子”中,绝妙的散文更多。在“集”中除了诗歌以外,几乎都是散文。因此,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以及从历史的悠久来看,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我还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中国散文的优越性。自从五四倡导新文学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管齐下,各有独特的成绩。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四个方面,哪一方面成就最大?言人人殊,不足为怪。我不讨论这个论争。但是有人说,四者中成就最大的是散文。我不评论这个看法是非曲直,但是我觉得,这种看法是非常深刻、很有启发性的。专就形式而论,诗歌模仿西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小说,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哪里有一点《三国》、《水浒》、《红楼梦》和唐代传奇、《今古奇观》、《聊斋》等的影响?它们已经“全盘西化”了。至于戏剧,把中国戏剧置于易卜生等的戏剧之中,从形式上来看,还有一点关汉卿等等的影子吗?我不反对“西化”,我只是指出这个事实,至少散文,则很难说受到了多少西方影响,它基本是中国的。我个人认为,这同中国是最大的散文国家这个事实,有密切关系。如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散文成就最大,难道还能有什么理由来批驳吗?

③既然把散文摆上了这样高、这样特殊的位置,散文,特别是中国的散文的特点究竟何在呢?有人说,散文的特点就在一个“散”字,散文要松松散散。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写到什么地方,就写到什么地方。我对这种说法是有怀疑的。现在有些散文确实“散”了,散得像中小学生的作文。这样的东西也居然皇皇然登在杂志上,我极不理解。听说,英国现代个别作家坐在咖啡馆里,灵感忽然飞来,于是拿起电话,自己口述,对方笔录,于是一篇绝妙文章就此出笼。这是否是事实,不敢说。反正从中国过去的一些笔记中看到的情况与此截然相反。一些大家的散文名篇,都是在长期锻炼修养的基础上,又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的情况下,千锤百炼写出来的。尽管有的文章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一点费力的痕迹都没有,然背后隐藏着多么大的劳动,只有作者和会心人了解,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  )
A.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几乎都是散文。
B.“言人人殊”意思是对同一件事情,各人说法不同。
C.“把中国戏剧置于易卜生等的戏剧之中”是说中国戏剧受了太多的易卜生的影响。
D.文中的引号,除了“意匠惨淡经营中”是引用外,其余都表示强调。
E.有人说,散文的特点就是一个“散”字,作者对这种说法实际是否定的。
【小题2】下面的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是单句,请标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中心词;如是复句,请标出复句的第一层及逻辑关系。
“一些大家的散文名篇,都是在长期锻炼修养的基础上,又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的情况下,千锤百炼写出来的。”
【小题3】第②段开头说:“我还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中国散文的优越性”。这“另外一个角度”是什么?而原来说的“一个角度”又是什么?
①另外一个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来一个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②段列举《三国》、《水浒》等六个中国古典小说的例子,可以分为几组?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小题5】第③段,作者谈了中国散文的特点,试凭借有关语句,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要在变幻的生活流中做出深层艺术真实的发现,更需要仰仗思想的穿透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背朝天”式的写作,往往局限于思维或材料的自身,难以超拔而出,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神震撼和思想提升。

回头看,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新时期文学;向前看,新世纪文学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思想的支撑。对作家来说,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每一次对生活的新发现,每一次艺术上的新突破,都以思想上的突破为先导。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摘编自江岳《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如果有生活的丰厚积累,就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
B.对曾经的文学政治化的反感,是导致当下文学创作思想贫乏的唯一原因。
C.作家想要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经典就必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
D.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只要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就会产生伟大文学经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摆问题、析原因、树观点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史上创作的反思。
C.文章将现代作家的创作与鲁迅作品进行对比,论证了思想性之于文学的重要。
D.文章在上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源泉”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文学创作者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缺乏的是思想深刻的文学大师。
B.当下文学创作的“过度娱乐”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安适相背离。
C.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写作同样具有精神震撼。
D.思想上的解放让每位作家对生活都会有新发现,且在艺术上会有新突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看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尹雪艳是株梅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金大班呢,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
②梅花不管多么经得起风霜,它终有花容不再的时候;夜来香呢,它也终归有寂灭的一天。可是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③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④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同性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⑤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官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那儿的市民爱好音乐。白先生笑着说,抗战时,他父亲(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先生)打到了东北,可是蒋介石不让打!他说自己没有来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
⑥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⑦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我在爱荷华时,聂华苓老师就跟我讲过他不少“醉酒”的趣闻。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梅芳女士悄悄对我说,愁予先生几年前做过心脏手术,医生建议他少饮酒,可他改不了。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和台湾作家刘克襄到港大他暂居的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就听你的。”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⑨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⑩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小题1】文章题为“看花的姿态”,“花”在文中的含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④自然段说“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第⑦段划横线处需要补上一个句子,下面这两个句子,你认为选哪一个更合适?为什么?
(1)宛如山涧中幽咽的泉水。
(2)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白先勇和郑愁予是“风雅”的人,请结合全文说说“风雅”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而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获悉,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据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消失局面得到遏制,已进入复苏期,在今年启动的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中,预计总数将超过5000个村落将被基本纳入。
——《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
材料二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
材料三:
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的高速发展都是古村落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虽然发展本身是必须的,但因为我们此之前没有做很好的文化准备,将原本的农村文化大量抛弃。如今年轻人到城市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后来也被带到了城市里生活,很多形成了惊人数量的空村、死村和村庄空巢化。还有就是农村的生活水平跟城市是有距离的,比较艰苦,尤其边远地区的农村更艰苦,所以迅速改变他们的生活不仅是我们整个的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农民自身的需求,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我们广大农民有权享受现代化、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但是多种因素造成了这些古村落迅速的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大量的破坏,或者是完全消失。
——《搜狐文化专访冯骥才: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 一代人当自责》
材料四:
尊重古村落的历史发展规律,留住古村落的文化资源,这才是保护的要义所在。传统村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之地,最重要的是文化属性,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呼吁保护传统村庄,也就是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然而目前的一些保护措施治标不治本,仅仅只是保护传统村落的躯壳是没有用的,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有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要看到人和村落的联系,村庄和人从来不是分离的,因为人的生产劳作,村庄才一直维持它的活力。文化作为古村落的根系,如果不能够保留下来的话,古村落的保护也就没有了意义。
反观古村落的现实,最为着急的乃是空心化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当前,村庄呈现出空心化严重的情况,部分古村落损坏严重、破败不堪。古村落的抢救就如同和时间赛跑,然而抢救常常追逐不上村庄消失的速度,一些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那么,解决这样的空心化难题,其实就应该就农村的劳动力如何才能够在乡村这个土地上留下,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只有留住人心,才能够留住人才,才能够守住古村落的根系,这样的保护才能够变得有意义。
——《古村落是乡愁的栖息地》
材料五:
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古村落能够有人气,固然希望能够保留住昔日那种鸡鸣狗吠的田园场景,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应该表现在对原住民之上,还应该表现在对城里人之上。必须看到,城市文明高度发达后,也有不少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拥挤和嘈杂,一些已经进入中产的人士更愿意移居乡村。但是,由于农村土地交易制度的限制,目前这种城乡互动的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如果能够在农村宅基地交易上把口子放得更开,允许城市居民到乡村置地建房,城市里将有一部分人流向乡村,他们不仅能够为古村落带来可贵的人气,更能够给古村落带来各种新生事物,对于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是非常有利的。
社会永远是发展的。今天要求保护古村落,不能要求把它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那样的村落即使依靠国家的力量保护了起来,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居住在那里的村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最近15年里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正表明了原有的保护措施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古村落要和现代文明接上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古村落和现代文明接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目前,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还还远远赶不上它逐渐消失的速度。
B.消失的古村落,都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让人感到惋惜,尤其是有思想的文化人士,如冯骥才等。
C.我历史文化名村片区分布主要以华东数量最多,其次是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较少。
D.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也被年轻人带到城里,形成空村、死村,最后村子因为无人居住就逐渐消失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来看,文章运用大量的数据,就古村落的问题既给我们震撼性的惶恐,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B.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迅速消亡,既有农村青年向往现代文明、现代生活的主观原因,也有农村真正落后的客观原因。
C.最近十几年里,有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是由于我们原有的保护措施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天相关人员能够将这种现状公之于众,并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D.古村落的快速消亡,源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人口锐减,村落空心化。相反城市却有大量厌倦了城市拥挤和嘈杂的人们,他们是我们解决古村落空心化的最佳选择。
【小题3】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