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搬家

孙全鹏

不得不说,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部队的首长把亮子留下来,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哭的原因是为什么留在了军营,而且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亮子哭着哭着,就开始在心里埋怨起父亲来,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18岁。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

于是,亮子进入了部队,虽然亮子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上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亮子留下来不假,却到了很偏僻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一辈子,从此,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少了。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自己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同意搬到这里来。家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天的福了……”

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并不像电话里说的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里走来走去。父亲看见儿子带兵,儿子真威武,声音洪亮,儿子真的是好样的。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来转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的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是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早点回来,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的。有一天,父亲回来却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死了埋在那里不错。”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的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了依靠,他感觉到更孤独,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

到了黄昏,开门的守墓人,看见亮子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亮子走了,回头看了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静静地来到世上,又静静的走了,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更惭愧,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至家乡。

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父亲啊!”

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都不去,天天在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的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和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己留下来了。这里有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来了,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

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坟墓是那么的小,此时此刻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

(2018年第6期《小小说大世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倒叙亮子参军和初入军营的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当兵三年的亮子思想还不成熟。
B.文中多次运用伏笔照应,父亲离乡时说“以后就不回来了”,为后文父亲死后安葬异地埋下伏笔。
C.“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一条线”,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父亲为儿子的优秀而骄傲自豪的心理。
D.文末对父亲坟的描写,意在凸显父亲虽然平凡,但他的品格却是崇高的,对亮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题2】小说中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搬家”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2 01:4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 蚁

胡 炎

老太太正给她的三个孙子讲蚂蚁的故事。

老太太手里拿着半个馒头,旁边的小桌上放着馒头筐,里面盛着她刚刚蒸好的馒头,散发着香甜的热气。老太太用拇指抿下一点儿馒头屑,一群小小的黑蚁忙着把碎屑搬回巢穴。

“瞧啊,”老太太指着黑蚁说,“它们个个都是棒劳力。”

大宝六岁,在三个孩子中最大。他的眼睛清澈得像村后的月牙潭,那群蚂蚁在潭子里来回穿梭,就像一些浮游的精灵。大宝说:“奶奶,它们为什么不吃馒头?”

“因为它们要先把馒头搬回家,它们心里想着蚁后呐。”老太太说。

“蚁后?”大宝的眼睛里画着两个问号,“蚁后是什么?”

“蚁后呀,就是它们的母亲。”老太太说,“它在巢里养儿育女,多么辛苦啊,所以她的孩子们要把食物搬回家,给蚁后吃。懂得这叫什么吗?”

大宝眨了眨眼睛,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

“傻孩子,这叫孝顺。”老太太说,“等你们长大了,也要像这些小蚂蚁一样,好好孝顺你们的爹娘。他们在外面打工,多不容易呀!”

大宝认真地点了点头。

老太太的目光移到了敞开的屋门外边,越过低矮的篱笆墙、起伏的坡田和远处茂密的山林,似乎看到他的儿子和儿媳正在毒辣辣的日光下干活儿,颈背上反射着油亮的汗光……在清寂的日子里,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当然不能教孙子们学习文化,而这些蚂蚁,就是她唯一能给予孩子们的启蒙教育。

院子里的老母鸡咯咯叫起来,显然它刚刚下了一个蛋。老太太正打算拿些糙米去犒劳它,就在这时,她的脚下剧烈晃动起来。在她愣神的工夫,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几乎堵住了她的眼睛。当她听到孙子们的哭声时,她的右手已经不能动弹了,而腿上的小宝,蜷缩在她左侧的臂弯和下意识弓起的腰脊下,有惊无险。

“大宝,二宝,快来奶奶这儿!”老太太惶遽地唤道。她用手使劲揩着自己眼睛,粗粝的尘沙几乎把眼球磨破。

还好,她的膝盖上,感到了两个孙子俯压过来的分量。

“奶奶,怎么了,我好怕……”大宝的身子在瑟瑟发抖。

“不怕,乖孙子,有奶奶呢。”老太太的眼睛终于睁开了,浑浊的泪水簌簌而下。她试着动了动右手,钻心地痛,后来她明白了,是地震,她家的房子塌了。两块预制板恰好为她和孙子们搭出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只是,她的右手被压住,同时被压在下面的,还有半筐馒头。

老太太感到了绝望,但只是一瞬,现在,她唯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活着,必须活着。她摸索着找到剩下的半筐馒头,在接下来的沉寂中,老太太听到了很多声“我饿”,但她狠下心,不能让三个嗷嗷待哺的孙子吃饱。黑暗里,她的右手慢慢失去知觉,头也开始眩晕。她用左手掐自己的人中,捶打太阳穴,倾听着预制板夹缝里悄悄滴落的水声。她对孙子们说:“宝啊,张开嘴接水,可要接准了,不准争抢。”她先张开瘪瘪的嘴,竭力欠着身子接住几滴,然后嘴对嘴喂到小宝的口中。接着,是二宝,最后,是大宝。

时间似乎凝固了,老太太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小宝也没力气哭闹了。老太太瘫靠在身后的废墟上,一动不动。大宝摇着她,递过来一块馒头:“奶奶,你吃,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吃呀?”

老太太动了动,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奶奶不饿,奶奶好着呢。”

大宝固执地把馒头种到老太太的嘴边“你总是最我们要像妈蚁那样孝顺自己的母亲,奶奶,你吃呀,快吃呀!”

老太太喘了喘,说:“乖孙子,那个蚁后的故事,奶奶还没讲完呢,想听吗?”

大宝点点头。

“其实啊,”老太太的口气突然充满了神往,“蚁后最后是不吃东西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会长出翅膀,变成神仙,那里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奶奶也要变成神仙,给我的乖孙子带来好多好吃的……”

救灾人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儿子和儿媳看到了三个气若游丝的孩子。他们都活着,只是太虚弱了。老太太最后被抬了出来,但她已经去世了。这个黑黑瘦瘦的老人,左臂僵硬地弯曲着,保持着怀抱的姿态,就像一只风干的黑蚁。

儿子伏在老太太身边,号啕大哭起来。他听到担架上的大宝用微弱的声音说:“爸爸,不哭,奶奶变成神仙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行文注意照应。“脚下剧烈的晃动”“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等是地震来临的表现。
B.老太太狠心不让孙子吃饱,是要让半筐馒头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让孙子能够支撑更长时间,以争取援救。
C.小说以“黑蚁”为题,意蕴深长。老太太、儿子和儿媳、孙儿大宝等都是“黑蚁”,都有着美好的品质。
D.小说中的老太太可亲可敬。作者在表达对她的崇敬之余,也表达了对留守儿童艰辛生活的忧虑和反思。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部分“奶奶变成神仙”的说法荒诞不经,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C.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只拟人化的狗
孙道荣
①记得以前在小区散步,远远地看见一只狗,哪怕是再小的一只狗,母亲都会闪到一边。父亲倒是不害怕,但他小时候在农村被一只恶狗咬伤过,自此对狗没了好感。他们怎么可能会养起狗来了呢?
②然而,现在他们竟然养了一只狗,而且已经养了快一年了。
③家门打开了,一只狗先伸出了脑袋。虽然母亲电话里已经告诉了我,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吓了一大跳。因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只伸着长舌头,哼哧哼哧喘着粗气的大狼狗!母亲安慰我,“别害怕,'花花’是我们家的礼仪小姐。”
④"花花”是它的名字。果然,花花只是围着我嗅了嗅,就开始摇头摆尾了,仿佛很熟稔的样子。母亲说,它经常去你的房间,熟悉你的气味呢。
⑤吃过晚饭,陪父母在客厅坐下来,闲聊。花花安静地卧在母亲脚边,有时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时用舌头舔舔母亲的脚背。
⑥母亲说,有一次过节的时候,你爸爸单位发了一箱子芒果。搬回来后,就放在门厅。每天,我和你爸各削一个芒果吃,芒果很甜,味道很好。但是,有天晚上,我准备削芒果时,你爸爸却说,他不要吃了,因为他白天刚在报纸上看到说,胃不好的人,不宜吃芒果。你爸还皱着眉头说,难怪这几天胃不太舒服,原来都是芒果吃出来的。我就自己削了一个芒果。数了数,还剩下最后六个芒果。你绝对不会想到,第二天早晨,我们起床后,惊讶地发现,剩下来的六个芒果,全被花花叼到了狗窝旁,一个一个全都咬烂了。花花不吃水果的,很显然,它是故意的。这么好的芒果啊,太可惜了。我很生气,可你爸爸却笑了,夸奖说花花真懂事,知道他不能吃芒果,所以才将芒果都咬烂的,要不然,怎么放在门厅一个多星期了,它都没咬,单单我们昨晚一说,它就将芒果全咬烂了呢?
⑦母亲说,平常我对花花最好了,但它就是跟你爸亲,女儿都亲爸呢。花花是只母狗。看来,他们是把花花当女儿养了。坐在一边的父亲插话说,我看花花还是跟你妈亲。说着,顺手拿起茶几上的电视遥控器说,这是我们家第五个遥控器了,原来的遥控器,被花花啃坏了。买回来一个新的,没到一个星期,又被它啃坏了。前后已经被它啃坏了四个遥控器。母亲接话说,那你知道花花为什么要咬遙控器吗?转身对我说,我有时不在家,让你爸管管花花,带它出去遛邀,可是,你爸却常常只顾自己看电视,完全把花花給忘掉了,花花只能可怜巴巴地趴在电视机前,你爸却盯着电视,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一定是恨透了电视,所以,才把遥控器给啃坏的。说着,母亲指指茶几,上面放了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它别的都不啃,却只啃遙控器呢?道理很简单,它恨它呗。
⑧父亲摇着头说,其实花花就是个破坏分子,养它快一年了,咬坏了十几双鞋,啃坏了四个遥控器,还咬烂了我们六七副眼镜,有一次,甚至把我刚买回来的整条香烟都给撕烂了...母亲说,花花喜欢撕咬你的香烟,那是它知道香烟有毒,是心疼你呢,我支持它。
⑨就这样,父母亲你一言,我一语,讲的全都是花花的故事。花花真是恶行累累,比我小时候破坏性大多了,奇怪的是,他们说起这些时的语气,竟然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充满了怜爱。
⑩夜渐渐深了,父母进了房间,关上门,花花温顺地趴在房间的门口。我也走进自己的房间,准备睡觉。被子很暖和,带着阳光的味道,一定是白天刚晒过。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过家,没有睡过这张床了。
(11)床上留着我的气息,餐桌边有我的气息,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气息,花花一定都嗅到了,它一定很奇怪,怎么一直只闻到气息,却没有见到我的身影呢?
(选自2014年《品读》第6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
【小题3】花花”拟人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所以不仅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且还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B.三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了教育界人士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要走创断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断人才的聚集,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单位来说,亦是如此。实践证明,有一流的人才方能产出一流的创断成果,要想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有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
②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花费重金向全社会“招贤纳士”,在轰烈烈的优惠政策之下,一时间英才云集。但遗憾的是,引才成本不断攀升的同时,人才发挥作用情况却与预期相去甚远。机制不活的无形羁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缺少公平的竞争环境、捉襟见肘的发展空间······这些都让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③梧高风必至,花香蝶自来。优惠政策的确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但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已很难形成持久的人才吸引力。决定人才流向和作用发挥的因素,越来越体现为政策环境、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综合性实力。
④显而易见,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只有特续倾听人才需求,帮助其打通干事创业所面临的阻碍,令其舒心、安心地创新创业;着力破解束缚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瓶颈,不断加大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创断力度,才能最终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断创业的乐土。
⑤风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特遇更宝贵。硅谷创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人把硅谷比喻为“热带雨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既孕育了领军企业“大树”,也催生了创业企业“小苗”。即使不能健康生长的“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又会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催生和滋养新生的创断创业“种子”。
⑥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须以一流的人才生态为依托。只有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让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落户、住房、资金支持这些优惠政策固然动人,但从长远看,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更体现在看不见的人才生态上,如“清”“亲”的政商关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等,这些因素才是真正构筑人才高地的决胜密码。
(进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通比拼,面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
B.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C.硅谷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故而其创新能够长盛不衰,既孕有了领军企业。也催生了创业企业。
D.因为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的吸引人才之举极易被模仿复制,所以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开头点明人才资源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走好创新发展之路需要优秀人才的聚集。
B.文章第②段通过分析高成本引进的人才不能施展才干的原因,论证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
C.文章第③段以“梧高风必至,花香蝶自来”形容说明良好的适应人才发展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
D.文章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例如将硅谷喻为“热带雨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才生态的持久竞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才如果缺少自我提升发展的空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必要的政策支持,即使引得进,也难以留得住、用得好。
B.风非梧不栖与良禽择木而栖,都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培育和涵养优厚的人才生态,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吸引人才栖息。
C.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D.除非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才对人才有着吸引力,否则难以令人才向往、融入、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