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艺术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且汉代艺术可算是中国本位的艺术,其作品正所谓大块文章,风格宏伟,作法简朴。最近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其中有一幅是一个人以树枝戏猴,姿态极其自然生动,可见当时的中国艺术已能充分发挥自然主义的精神。不过从后汉到唐代,约有六百余年,中国艺术受了印度的影响,尤其是佛像画,大多感染了印度的作风,已看不出汉画的精神。这时的题材也较偏重于理想的宗教画和人物的故事画,甚少对自然的兴感。直到大诗人王维出世,才建立了新的中国画派,作法以水墨为主,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成为后世文人画的鼻祖,也完全摆脱了印度作风的束縛。
中国自然主义的绘画,从质和量来看,都可以占世界的第一把交椅。这把交椅差不多一直维持到19世纪,欧洲才产生了几位伟大的风景画家,能够把风雨晴晦、朝雾晚霞表现得非常完美。过去中国所能做到的,他们已能用另一种面目来完成;而我们自己,倒反而贪恋着前人的成就,逐渐消失了对自然的兴感和清新独创精神!
可是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艺术的园地里还是一株特别甜美的果树。也许因为中国得天独厚,有坚劲而纯洁的梅花,飘逸的兰草,幽秀的水仙,这些在世界上都要算奇花异卉,为他国所无;而又确实能表现中国艺人的独特品性、民族的特殊精神。因此中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花鸟画家,如宋徽宗、徐熙、黄筌、崔白、赵昌、滕昌祐等,作品均美丽无匹,直到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他们的敌手。
我国的绘画从汉代兴起,隋唐以后却渐渐衰落,这原因是自从王维成为文人画的偶像以后,许多山水画家都过分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而忘记了基本的造型。结果画中的景物成为不合理的东西,毫无新鲜感觉的东西;却用气韵来做护身符,以掩饰其缺点。理论更弄得玄而又玄,连画家自己也莫名其妙,如此焉得不日趋贫弱!
到了南宋时期,高宗在杭州建都,太湖附近成为中国绘画的核心。元初文人画发展到最高峰,但已丧失了庄严宏伟的气象。到董其昌时,由于他多才多艺,收藏又丰,成为当时文人画的中坚。但他每幅画都是仿前人,一笔一点,都是仿某某笔;其本意或系谦虚,一面表示师古不敢独创,一面表示不敢掠人之美。不过此风一开,大家都模仿古人,仿係不模古就不是高贵的作品,独创性消失净尽。尤其是《芥子园画谱》,害人不或:要画山水,谱上有山水;要画花鸟,谱上有花鸟;要仿某某笔,它有某某笔的样本;大家都可以依样画訪芦,谁也不要再用自己的观察能力,结果每况愈下,毫无生气了!
过去我们先人的题材是宇宙万物,是切身景象,而且有了那样光辉的成就,我们后世子孙也该走这条路,不要离开现实,不要钻牛角尖自欺欺人,庶几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品,争回这世界美术的宝座!
(摘编自《中国画的艺术》,徐悲鸿著,马小起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艺术堪称中国本位的艺术,其作品风格宏伟而作法简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谓大块文章。
B.从后汉开始,中国艺术受了印度的影响,绘画题材偏重于理想的宗教画和人物故事画,甚少对自然的兴感。
C.王维开创了以水墨作法为主,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的文人画派,使中国绘画从印度作风的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
D.四川出土的汉代石刻画证明了自然主义精神早在汉代艺术中就已得到充分发挥,但其后因外来因素影响,汉画的精神一度在大部分佛像画中消失殆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19世纪欧洲几位不逊于中国的风景画家的诞生及中国画家对自然的兴感和清新独创精神的逐渐消失,中国自然主义绘画失去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B.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艺术园地里独具风采,宋徽宗、徐熙等许多名家的花鸟画美丽无匹,全世界至今没人能超越。
C.兴起于汉代的中国绘画从隋唐以后渐渐衰落,与绘画理论被弄得玄而又玄,连画家自己也莫名其妙有关。
D.《芥子园画谱》几乎包罗了山水花鸟的题材与笔法,但却导致画者因依样画葫芦而失去观察能力,实在害人不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画始创于唐代,元初发展到最高峰,到董其昌时代,仿古之风盛行,文人画逐渐丧失了独创性而变得毫无生气。
B.王维及董其昌都以其独特的画技引得时人纷纷效仿,这既推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但也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C.隋唐以后,许多山水画家过分注重意境和神韵,以气韵做护身符来掩饰其作品的缺点,故其画中的景物既不合理又毫无新鲜感。
D.我国古代绘画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原因之一是先人们以宇宙万物、切身景象为题材,不脱离现实,不钻牛角尖自欺欺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05:0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疼  痛
张鸣跃
我杀死过一匹狼。
我的家在终南山里,山里有着许多狼的传说。
那年我17岁,在山外县城读高中,暑假回家帮家里干活,和那匹狼是在山上砍柴时遇上的。
那天早上,我系好砍刀上山了。
转过几道山弯入谷,进柴坡,砍够了,用藤条捆好并扎了双背带,还把砍刀系在腰间,背起柴捆出谷。刚从柴坡下到谷底,那匹狼出现了。
狼出现的位置很凶险,在出谷正前方的两山夹道上,狼头朝着我,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相距仅10来米。沉重的柴捆还在背上,我看见狼时心里一惊 ,身心内外如冷风刮过。眼前这匹狼的姿态是传说中最可怕的一种姿态,我知道此劫难逃了。我慢慢蹲身放下柴,再慢慢站好自己,面对狼,也一动不动。
我看清了这匹狼是匹老狼,瘦骨如刀, 乱毛脏黄,显得狼头更硕大狰狞,两眼眯缝着,肚腹凹瘪着,一匹魔性老到的饿狼。它不急于进攻,就挡在那里,幽幽暗暗地死盯着你,等你发抖,等你慌乱,等你崩溃瘫软。我不敢动,极力保持镇定,只希望有人入谷,我就有救了。
我发现这匹狼和传说中的狼不大一样。它不是蹲着,而是俯在地上,两只前腿呈跪姿,头也是俯在地上,静静地看着我。而且,它后面扫帚似的尾巴在轻轻摇动。我家的狗对我撒娇讨好时才这样的。可我很快又想到另一种传说:狼比人精,最会蒙骗和捉弄人。那么,它是在麻醉我了?知道我不能进不能退,就和猫玩老鼠那样在玩我了?我更加恐惧了。
几分钟后,狼动了。不是站起来走向我,而是爬,保持那种姿态不变,只把头抬起一些,朝我匍匐前进,爬几下,还恢复原状,俯下头去,依旧静静地看着我。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快崩溃了。我想它是在试我的胆气,在逼我失态发狂。传说中的狼是有许多凶狠绝招的,一个人是很难战胜一匹饿狼的。
狼似乎看出了我内心的慌乱,又在前进,一次比一次进得多,就几步之隔了。
已是绝境了,只有以死相拼了,我的手慢慢移向背后,慢慢抽出鞘里的砍刀,等着狼的最后一扑。
狼已爬至我眼前了,我还是没动。狼爬得越近,头就俯得越低,还发出一种婴儿低泣般的怪声。我不敢看它的眼睛,它的眼睛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怕,它的眼睛也像婴儿,没有丝毫恶气,甚至有一种哀求在里面,有泪水在闪。我眨巴我的眼睛,生出想摸一下它的冲动。
狼竟闭上了眼睛!
我忽然想到:狼正是在想我完全麻痹时一口咬断我的颈脖!
我背后的手握紧了砍刀。
狼闭着眼睛,像在等待我的举动。
这是绝好的机会,狼没想到我手中有砍刀。我只要用尽全力一砍,它不死也伤,我的胜算就多些了。我想好了砍它的腰,狼是铜头,又是俯在地上,只有砍腰了。
就在我握紧砍刀的手刚移到前面来时,狼忽然睁开了眼睛。我一下子愣住了,手又藏到背后。狼分明看见了我手中的刀,它的眼神有了变化,一种惊觉后的恶变,但很快又消失了,更奇怪的是,它呜咽了几声,又闭上了眼睛。
说时迟那时快,我根本未及细想,在狼再次闭上眼睛时,我猛扑上去,拼尽全力照狼的腰就砍了下去。意外发生了,也许是用力过猛,刀头在落下的半路竟脱柄了,飞出好远,落在狼背上的只是刀柄。
狼叫了一声,站了起来,那一下显然没能伤到它。令我不解的是,狼站起后没有反扑,连头也没抬,抖了几下又跪俯在地上了。恐惧和迷惑激怒了我,我哭吼着扑上去,死死地掐住了狼的脖子。我发疯似的用尽全力狠掐不松,好一阵子,我的吼叫声停息,狼已不再颤动,身体也由热变冷。我猛地惊觉:狼竟没有反抗,一点也没有,直到断气也还是先前那姿态。我瘫软在死狼的旁边,发呆。
忽然间我在狼背上发现了问题。
狼背上,有好大一块脱了毛,所露之处已黑肿腐烂,中心处有突出的黑包,就象人身上那种“鸡眼”一样,周围一层一层地肿烂开来,分明有异物在里面。我取回砍刀,划开狼背上的腐肉,取出那异物,是一根刺,黑色的,两寸有余。
我抱住狼的尸体,大哭出声。狼,是有求于我的。狼知道只有人才可以救它。狼用它的姿态语言细细地对我说过了,他需要帮助,它很痛,它生不如死。狼在发现我在要它的命时,放弃了反抗,一直忍受疼痛还不如死于人手。
疼痛!
我开始思考狼的疼痛乃至所有动物的疼痛,许多难以忍受又毫无办法的疼痛。人类好象从来没考虑过动物们的疼痛,捕猎,屠宰,生煮,活剥……在疼痛的狼向我哀求救助时,我只是在想狼的种种恶名传说,只想杀死它,这就是在生灵群体中高高在上的人性?
我埋葬了狼,也在心上埋下了终生难以消除的疼痛。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是(   )(   )
A.小说以“我”面对现实中狼的奇异表现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B.因为有求于人,狼在面对“我”时才会异常温驯,但看到“我”拿了砍刀后,狼的眼中流露出一种惊觉后的恶变,可见动物的恶性难改,不值得同情。
C.小说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对狼的眼睛描写尤其独到,这与《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掐死狼后,“我”抱着狼的尸体大哭,体现了“我”在经历了恐惧和悔恨后内心复杂情感的释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E. 文中对狼的肖像以及面对人时的姿态描写,已经为下文交代这匹狼的悲惨处境做好了铺垫,所以文章的结尾处没有突兀之感。
【小题2】面对一匹魔性老到的狼,“我”的内心出现了怎样的波动?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整篇小说写的是和狼的搏斗过程,倒数第二段能否删去?请阐述你的理由。
【小题4】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凶残的动物根本不值得同情。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文中的“我”在知道真相后对这匹狼所流露出的情感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情怀 火箭人生
李艳
梁思礼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他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近代中国有名的大家梁启超,他的兄长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然而对了解航天的人们来说,梁思礼的大名同样是“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
1924年,51岁的梁启超迎来了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在后来的许多年里,粱思礼每每回忆他与父亲的相处,总是充满了怀念和温情。“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了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说‘爱国’,”梁思礼说,“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
梁思礼1949年从美国回国,在最艰难的岁月他一心为国,投身航天。“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梁思礼说。梁启超曾著《少年中国说》,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进,梁思礼用了一生始终践行。
1956年是梁思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入了党、走进婚姻殿堂,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从此,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的发展事业之中。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如果说1956年是梁思礼人生的转折点,那么“东风”二号则是他事业的关键节点。1962年,“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出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这次失败带给梁思礼极大的震撼。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他提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统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试验出来的。”梁思礼一生得过无数奖项,有过很多头衔,但是他最珍视的便是火箭设计师。
此后梁思礼积极推行并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世纪80年代后,梁思礼开始深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又将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
梁启超曾著有《学问之趣味》,文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这种趣味主义被梁思礼视为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之一。他说:“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人生就没有意义。我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都是趣味驱使。”
央视曾录制一期他的访谈,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唱片,俨然音乐发烧友的架势。他留学期间曾是摔跤健将,在比赛中屡有佳绩。他还喜欢游泳,并学会了“水母式”泳姿,漂浮在泳池中,脚不着地,借着失重的状态想象着自己正在“太空出舱行走”。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未减少对体育的喜爱,2010年南非世界杯,他还像年轻人一样凌晨起来看比赛直播。
梁思礼经历过常人难以体会的跌宕——出身名门、投身航天、功勋卓著,可谓风光无限;也曾经历幼年丧父、亲人相继离世以及特殊年代的政治风波。但这“趣味”二字让梁思礼拥有了别样的人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49年,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伸出了橄榄枝,但我选择了回国,我的好朋友林桦留在了美国。他搞的是美国洲际导弹,我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里,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有人曾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一个火箭设计师的故事——梁思礼院士自述》)
②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宇,字字都是满满的爱,对子女们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导师、亲密的朋友。梁思礼说:“其实,在我的记忆中,我只是觉得父亲很疼爱我,当时我年纪很小,认识的字不多,很多事情也是后来看到父亲书信集的时候了解到的。”(高深《从梁思礼成长看梁启超的家教》)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梁思礼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在航天界,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这主要是因为他出身显赫的家庭。
B.1949年,梁思礼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伸出了橄榄枝,但他选择了回国,将全部身心都融入我国导弹与火箭的发展事业中。这主要源于父亲的爱国主义教育。
C.梁思礼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的副主任,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的发展事业之中。
D.梁思礼参与了我国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等诸多“首次”,也是我国第一代 航天人。但他的主要贡献在火箭制造方面,他最珍视的是火箭设计师的称号。
【小题2】梁思礼在科学上能取得杰出的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结尾写到“‘趣味’二字让梁思礼拥有了别样的人生”,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数千年传统中,家是人伦秩序的核心,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所表述的秩序典范,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圆、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由内而外的层层外推。在这样的秩序典范中,家具有集政治、伦理与文化于一身的意义。家的伦理原则是孝道,而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其中虽然有孝(家的伦理原则)与忠(国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张力,但更受重视的是孝悌于家的人鲜有政治上犯上作乱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提出这样的看法:家齐而后国治。

从衣食住行开始,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初始性教育、气质之熏陶,都显示了家作为人生起源与归宿地的意义,但家所承担的,既不是教堂的功能,也不是古希腊归于“家政学”(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而是在教养与熏陶、生活与教育等方面,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成家与立业既是人生的两大支柱,又是父子之间代际相承者。孝道的实质就是守护这份家业。传宗接代,维持家族祭祀的香火不绝,这固然是家的重要功能,但更重要的是,维持耕读传家,承传家族的文化理想于不坠——此中深含着中国人所具有的世代生成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由于下述情况而得以巩固:家的共同体固然由在世的家庭成员构成,但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在世者与去世者之间的关联,由此使得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今日意义上的由生者与生者构成的小家庭,而成为生人与业已去世的先人即鬼神构成的共同体。

这种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绵延连续,使得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得以在家中聚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传统中国出现的那些与家相关联的词语,比如,传达家作为教化一伦常共同体的“家学”、“家风”、“家教”、“家礼”、“家训”、“家道”、“家法”、“家规”、“家范”等,体现家的历史意识与宗教精神的“家谱”、“家祠”、“家世”、“家业”、“家语”、“家神”等。所有这些词语,都体现了家在传统中国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即便家被现代的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也依然超出了古希腊的家作为私有领域的“家政学”的意义。在古希腊人那里,日常生活基本物质的满足构成家的主体功能,但即便在现代中国,家的意义也没有被限定为日常生活的生理一生物之满足,家依然被视为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樊浩领导的“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课题组发现,在人们的意识中,位居当今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三大策源地之首的是家庭(家庭63.2%,学校59.7%,社会32.2%)。

(摘编自陈赟《“去家化”与“再家化”: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是中国传统人伦秩序的核心,有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其伦理原则是孝道。
B.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认为“家齐而后国治”。
C.传统中国的家与古希腊的家不同,前者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
D.中国的家,即使被现代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仍是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差序格局”概念,是为了证明家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
B.文章按照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阐明了孝道、家等概念的内涵。
C.文章多次提到古希腊,在对比论述中突出传统中国的家的特点。
D.文章引证的很丰富,有经典文献、学者论述和社会科学研究等。【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以来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使古代中国形成“差序格局”的秩序典范。
B.只要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生人与死去的先人的关联,家就得以聚集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
C.古希腊的家与传统中国的家不同,它缺乏“家谱”、“家祠”等词语所体现的历史意识和宗教精神。
D.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这使得“家天下”观念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得以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