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小题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9 11: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
安晓斯
来旺一年四季在外面经营五辆大货车,在村里的时间很少。
这天,媳妇丽丽打来电话,说开超市的全福,在咱美容美发厅开业那天来理发了。点名要我给他焗油。最后他非留下1000元,说是焗油、理发带祝贺开业。
来旺听了,气炸了,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他。
来旺媳妇丽丽看中了沁水湾这个5000多人的大市场,在村里开了美容美发厅。
全福听说来旺要在村里开美容美发厅,就放出话来,等来旺的美容美发厅开业了,我非让他媳妇给我焗一次油。哥儿几个就笑全福,做你的黄粱美梦吧!让来旺媳妇给你焗油,你想头疼。
可没多久,全福就真的在村里放出话来了: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整个沁水湾的人都知道了。
全福放出的话,来旺很快就知道了。村里有不少来旺的铁杆兄弟。一个个电话早打到来旺的手机上。
来旺和全福本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自从十年前两人都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后,矛盾就慢慢产生了。那时,村里就他们两人有拖拉机、收割机。一到农忙季节,两人都没黑没白、汗流浃背地干。一来二去,谁也不让谁。来旺找人劝说全福,把机械转让给他。全福说,想得美,只能你干,不兴我干?有本事,把你的机械转让给我。
两人说不到一块儿,就各干各的。在收费的问题上,又产生了纠纷。你收一亩50块,我收一亩45块。你只干大地块,我小地块也干。你对贫困户要低价,我干脆不收钱。说到底,价钱总是有差别,谁也不服气谁,弄得两人都不开心。村里的人都笑着说他们,一山不容二虎,一槽拴不住俩叫驴。
生性倔犟的两人就变得越来越生分,偶尔碰了面也不说话,连招呼也不打。时间长了,干脆就不来往了。
后来,两人都把机械卖了。来旺买了几辆大货车,在外面搞起了运输,全福在村里盖起了很大的房子,开了一家大型生活超市。
这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也没吵过嘴,也没打过架,也没说过话,也没共过事。村里人就看热闹,这俩叫驴是咋着了?是让钱烧得不成样子了。
可村里人评价,这俩娃,是好娃。给村里,给老百姓办的都是好事,就是太犟,太倔。互相说句话,还能折了你阳寿不成?
来旺给村里修了路,全福就给村里盖了戏楼。来旺给村里建了新学校,全福就给村里盖了敬老院。俩人还一起当选县里的慈善模范,开大会上台领奖,还是谁也不理谁。
如今,听说全福在村里到处说焗油的事,来旺更是气得不行。
全福还照样在村里放出话,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人家手艺就是好。
这一天,来旺回村里,听媳妇丽丽说了那天的详情,就拨通了全福的手机。来旺说你在哪儿,我们见面说个事儿。全福说我在家,说事儿就来吧。来旺说我半个小时到,全福说你啥时来都行。电话里还是唇枪舌剑。
来旺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用信封装好1000元钱,气呼呼地去了全福家。到全福家一看,全福也光着膀子,气呼呼地坐在院子里,前面的小桌子上,放着六盘小菜、一瓶白酒、两个玻璃酒杯。
四目相对的一瞬间,两个光着膀子的大汉都愣了。
“你为啥到处说俺媳妇给你焗油的事?”“我不说你会来见我?”“你为啥就不能先给我说句话?”“我为啥要先给你说句话?”
说话间,两双手突然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一瓶白酒分成了两杯,哐当一声碰在了一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旺很能干,他的媳妇丽丽也很有商业头脑,丽丽看中了沁水湾这个人口数量可观的大市场,就在村里开起了美容美发厅。
B.听说来旺要在村里开美容美发厅,全福的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开业当天,全福点明要来旺媳妇给他焗油,并留下1000元来羞辱来旺夫妇。
C.来旺和全福竞争的结果是两人的利润都下降,正因如此,来旺买了几辆大货车搞运输,全福在村里开了一家大型生活超市。
D.小说的结尾简洁有力,用一瓶白酒分“两杯”、酒杯“哐当”碰在一起来表明来旺和全福的和好,也为整篇小说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全福和来旺两人共有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全福和来旺“两双手突然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作为结局,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是有弹性的。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④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⑤古代中国家庭礼法,也是适应家长专制型家庭和大家族家庭价值取向的产物,所以它较片面地强调妇女、卑幼的顺从。只有实行这些礼法,才能使家长专制家庭、大家族家庭减少冲突,正常生活。如果家长专制型家庭要转变为民主型的家庭,这些礼法就要相应变革了,所以,清末民初的革新志士猛烈抨击传统的家庭礼法,这是很自然的。

(选自《古中国生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活动的有关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
B.脱胎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原则的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起源早,定型于汉变化于宋。
C.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大同小异,违反礼法的家庭成员一般会受到相应形式的处罚。
D.以人情伦理为基础是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能够被人们长期接受并奉行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成为古代中国家庭家风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这跟古代中国家庭的特征有重要关系。
B.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虽然有严惩违反家庭礼法者的规定,但也追求中庸,主张对违反家庭礼法者尽量宽大处理。
C.作为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忠恕之道”也适合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要“忍”。
D.第四段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被接受和施行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弹性,还在于它有人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中每个人严守家训则家庭和谐,社会中每个人严守国法则社会安定,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在当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B.从一般的家庭礼法看,亲属关系越近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简单。
C.违反家庭礼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家庭礼法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礼法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
D.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需要“因时而变”,不然可能会受到“猛烈抨击”

同类题3

材料三
我国古代等级观念非常强,要体现皇帝和达官贵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别,除了靠建筑物的大小,还要靠建筑的装饰图案来区别。所以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不同的动物形象往往象征不同的等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龙的形象了。古人认为龙可以上天入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以表现出一种超自然的神圣力量。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龙便成了皇帝的象征。皇帝的宫殿中,龙的形象无处不在。有人统计,在太和殿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大约有12654条龙。一走进这座大殿,仿佛到了龙的世界。在封建社会,龙的形象只能是皇帝所有,其他人不能在自己的用品中刻画龙的形象。而处于中等阶级的官府或豪门巨宅门前则会放置一对石狮子,使整个建筑更加气派、威严,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居民住宅。
传统建筑装饰中,动物图案还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整个建筑物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比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神”、“皇”的象征意味,因而北海的“九龙壁”,在整个审美视域上给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联想余地。
不同的朝代在建筑装饰时,动物形象所表达的寓意大致相同,但是每个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动物造型都有所不同,这主要由于受到当时朝代的审美观影响。比如,南北朝石狮的翼翅造型处理得有点花俏,身上也布满了火焰纹与云纹,虽可以此来显示狮子的无限神威,但也略显做作与怪异。也许这种“做作与怪异”是我们现在人的看法,但在当时这种造型是美的体现。而到了唐代,石狮整体造型圆浑壮硕、沉稳有力,这又与唐代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趣味相一致。
(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动物图案或雕塑探析》)
【小题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不属于传统建筑设计特点的一项是
A.能体现出居住者身份等级的差别。
B.广泛运用动物形象作为设计元素。
C.不同时期相似寓意的图案造型类似。
D.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题2】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动物形象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运用中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父母跟前吹牛去
尚小迪
自打17岁那年我到千里之外求学起,顶不住爸妈每天三问候,我学会了撒谎。最初仅限于在电话里虚报平安,后来领域不断扩张,谎撒得也越来越夸张,成了吹牛皮。
“妈,垒球赛我们赢了耶!”
“爸,这次考试你闺女全优,厉害吧?”
“论文写完了,空前绝后,正等着老师打高分呢!”
听得出,爸妈在电话那端比我还开心,有一次,老妈甚至对着话筒鼓起了掌。吹牛真好,它的益处在于让爸妈一次次得到欢愉,我呢,也一次次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里,一次次身心舒畅。挂上电话,我会朝着我吹出来的那个缤纷世界努力前行。
毕业初,我进了一家并不优秀的单位。入职手续刚办完立刻给爸爸打电话:“爸,我签了家好单位,您就等着享福吧!”
刚收到第一个月工资,我就打了家里的电话:“发钱太多,都愁死了,怎么花啊?”
隔三差五,我就跟妈妈说:“我又签了大客户,一切都好!”
实际情况是,当时我没底薪,每月刨去房租,连吃饭都成问题。好在,逢月底我都会收到妈妈从老家邮来的煎饼和腊肉,我流着泪用它们果腹,然后擦干泪打电话责备妈妈:“我这啥都有,你不用寄了,不嫌麻烦呀?”妈在那端嘿嘿笑着说:“外面卖的哪有你妈做得好吃!”
瞧.连妈也吹上了。
后来我换了单位,有了男友,成了家。记得第一次带男友回家时,我跟往常一样,像只报喜鸟,叽叽喳喳不停。从家出来,男友跟我一笔笔算:“咱俩年收入满打满算9万块,房贷得还6万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你还炫富!”
“怎么,怕我家跟你借钱呀?”
“不怕借钱,怕掏不出来伤感情。”
“你想过没?老人们聚一起,爱聊谁家孩子年薪多,高兴自己的儿女有本事,我可不想让我爸妈抬不起头。”
“可是你说10来万,你没听到妈说呀‘一二十万哪,不错’,经妈的嘴一传,就成了一二十万,坊邻再传,会变成二三十万??可怎么收场呀?”
为此,男友特别焦灼。好在,并没人向我们借钱,我们悠哉乐哉地当了几年伪富人,每次回老家,一道道羡慕嫉妒恨的目光,让我的虚荣心飘啊飘。这份快乐虽然惊险,倒也挺受用。
婚后第六年,有天弟弟打电话给我,说要做生意,差10万块钱,想从我这挪挪。
挂了电话我就懵了。上个月我们全部存款刚满10万元,这可是我跟老公这么多年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要是弟弟的生意赔了呢?
老公脸色很不好看,他说:“爸妈年纪大了,我们做姐姐和姐夫的不帮一把说不过去,可钱在兜里还没热乎呢,我是真舍不得呀!”
三天后,爸跟弟一起来我家,不等弟开口,爸就说:“妮儿顶多只能借给你弟三万块。”转头对弟说,“生意要从小做到大,一步步来,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赔了可咋办?”
我松了一口气,当天下午就把钱给了弟弟。
后来我回家,旁敲侧击,为什么爸只许我借3万元?我又不差钱。
爸坐在堂屋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吧唧吧唧抽他的旱烟袋,吐出一大口白烟说:“我的闺女我心里有数,人好心善,就是爱逞点能。”
妈在一边附和:“这些年来,你说十分好,我和你爸就往一分里信。你是怕我们挂念着,我们懂。” 我的泪顷刻间滂沱起来,多年来的憋屈全宣泄开采,在妈怀里,我哭得像个小孩。许久,我抽抽搭搭地问。你们怎么断定我吃过苦,受过罪?
爸说:“你刚毕业时每次往家打电话都会在接近一分钟的时候挂断,我就断定你缺钱啊.怕饿着你,
也怕你走孬路,就让你妈给你邮吃的。”
妈说:“你邮来的照片,跟你回家时穿的衣服总是同一身。你那么臭美,要不是手头紧,会不多添置几件衣裳吗?”
爸说:“每次回家,哪怕你妈炖个白菜豆腐,你也吃得津津有味,说明你在外面吃不着油水!” 我嘟嘟囔囔替自己狡辩:“那是妈做得好吃!”
妈呵呵地笑了,她说:“闺女呀,我和你爸没有责备你的意思。你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在自个爹妈面前,当然可以挺起胸膛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很愿意配合你的。你想呀,你吹丰夸自己好,我们听着心里也畅快呀,这两全其美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是呀,何乐而不为,往后权当爹妈那儿是情绪宣泄站了,多个放松心情增添自信的地儿,挺好。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
爸和妈在一旁,会心地笑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从17岁到千里之外求学时起,学会了撒谎,因为爸妈每天电话三问候,为了让他们放心,就虚报平安,越来越夸张,就成了吹牛皮。
B.吹牛的好处在于让牵挂着“我”的爸爸妈妈放心和快乐,“我”也一次次得到安慰和满足,挂上电话,“我”会以我吹出来的世界为目标努力奋斗。
C.“我”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牵挂远方的自己,就继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多亏有爸爸妈妈多次不动声色的支援,才渡过难关。
D.弟弟向“我”借钱,“我”和老公心里很是矛盾,不帮说不过去,可要帮的话又确实没有能力,感到很为难,爸爸体谅女儿的难处,出面解了围。
E. 小说语言生活气息浓郁,故事温馨动人,以“我”吹牛皮为明线,以爸妈体凉“我”为暗线,开头设悬念,后文揭开悬念,表现了深沉的父母之爱。
【小题2】小说为什么题为“到父母跟前吹牛去”?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