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是有弹性的。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④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⑤古代中国家庭礼法,也是适应家长专制型家庭和大家族家庭价值取向的产物,所以它较片面地强调妇女、卑幼的顺从。只有实行这些礼法,才能使家长专制家庭、大家族家庭减少冲突,正常生活。如果家长专制型家庭要转变为民主型的家庭,这些礼法就要相应变革了,所以,清末民初的革新志士猛烈抨击传统的家庭礼法,这是很自然的。

(选自《古中国生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活动的有关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
B.脱胎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原则的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起源早,定型于汉变化于宋。
C.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大同小异,违反礼法的家庭成员一般会受到相应形式的处罚。
D.以人情伦理为基础是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能够被人们长期接受并奉行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成为古代中国家庭家风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这跟古代中国家庭的特征有重要关系。
B.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虽然有严惩违反家庭礼法者的规定,但也追求中庸,主张对违反家庭礼法者尽量宽大处理。
C.作为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忠恕之道”也适合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要“忍”。
D.第四段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被接受和施行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弹性,还在于它有人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中每个人严守家训则家庭和谐,社会中每个人严守国法则社会安定,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在当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B.从一般的家庭礼法看,亲属关系越近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简单。
C.违反家庭礼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家庭礼法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礼法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
D.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需要“因时而变”,不然可能会受到“猛烈抨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5 12:10: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要在变幻的生活流中做出深层艺术真实的发现,更需要仰仗思想的穿透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背朝天”式的写作,往往局限于思维或材料的自身,难以超拔而出,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神震撼和思想提升。

回头看,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新时期文学;向前看,新世纪文学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思想的支撑。对作家来说,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每一次对生活的新发现,每一次艺术上的新突破,都以思想上的突破为先导。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摘编自江岳《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如果有生活的丰厚积累,就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
B.对曾经的文学政治化的反感,是导致当下文学创作思想贫乏的唯一原因。
C.作家想要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经典就必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
D.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只要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就会产生伟大文学经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摆问题、析原因、树观点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史上创作的反思。
C.文章将现代作家的创作与鲁迅作品进行对比,论证了思想性之于文学的重要。
D.文章在上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源泉”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文学创作者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缺乏的是思想深刻的文学大师。
B.当下文学创作的“过度娱乐”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安适相背离。
C.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写作同样具有精神震撼。
D.思想上的解放让每位作家对生活都会有新发现,且在艺术上会有新突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远方想象,这个时代的重要症候
曾于里
时下的电视荧屏,民宿类的“慢综艺”扎堆。湖南卫视的《亲爱的客栈》和东方卫视的《青春旅社》不约而同播出首期节目,浙江卫视推出了《漂亮的房子》,江苏卫视的《三个院子》也开播在即……慢综艺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与竞技类“快综艺”不同的味道,更在于其贯彻的一种“慢生活”和“远方想象”击中了现代人的内心。
这样的远方想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症候。无论是早前某位女教师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是营销号屡试不爽的“逃离北上广”活动,都在舆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们共同昭示的是当下中国中产阶层对远方的一种渴望。
当下中国社会的远方想象,并没有从“在路上”获取任何精神资源,恰恰相反,我们的远方是剔除掉种种反叛、残酷、硌人的东西的。舆论中常常提到的远方目的地是氤氲在某种理想、自由与文艺气息当中的。换言之,都市白领渴望的远方,是一种柔性化的远方,一种充满美、意境和格调的远方。这样的远方,与远方的残酷和贫穷无关。这样的远方,肯定不是梁鸿笔下的“中国梁庄”,也不可能是刘绍华笔下的“凉山兄弟”。远方不过是他们在现实秩序外的片刻想象,他们不会在远方扎根生活,过过眼瘾、拍拍照片后,还是规规矩矩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柔性化的远方想象如何形成?这首先是都市白领不自觉地“文化区隔”。布尔迪厄在《区隔》中指出,一个阶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本确定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文化区隔是中产阶层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中产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大理、西塘、乌镇、凤凰等成为都市白领的“根据地”,因为这些目的地都带有某种小资与中产式的格调和气息。
其次,远方早就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都市白领成了后工业时代文化旅游观光产业的主力军,消费主义捕捉到了都市白领的需求。时下不少旅游景点打出的口号都是“小清新”“寻找心灵自由”“精神洗礼”,旅游被包装成一种结合心灵寻觅、健身、休闲、时尚等诸多元素的高级运动;虽然目的地大多千篇一律,“从一个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那里一定有台湾奶茶铺、有火柴天堂、有烤鱿鱼炸臭豆腐、有义务廉价工艺品、有时光邮局、有青年旅社,也一定有酒吧”。
说到底,想象远方并没有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没有错。只是很多人犯了两个错误。一方面,他们将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截然分割对立起来了,可实际上,眼前既有苟且,也有诗和远方,工作再忙碌,总可以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另一方面,他们将诗和远方具象化了,诗就只是诗歌,远方就必然是某个度假村或旅游胜地,可实际上,“诗和远方”更近于抽象意义上的概念,它还可以指涉一种心灵空间、生活想象和生活方式。远方,可以是心灵的远方,即便囿于鸡零狗碎,也不放弃对自由和美的热爱和想象;远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再快,也应该给自己放空的时间,慢下来、静下来,想想初心再出发。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心有远方,热爱当下,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选自《南风窗》,内容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结合文章分析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所属的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狄更斯所属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样是英国国际影响力突出的时期,莫言在当代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有同样的必然。这个奖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读者的某些焦虑,也意外加重了中国写作者们的另一种负担,即关于优秀作品能否顺利翻译进而传播的顾虑。然而,现代汉语写作的困境还远不止于此,撇开文学本身的问题,其与现代汉语自身的发展现状亦关系错综。那种理想的剥离日常的现代汉语写作的书面语,才是写作者的长远目标。早在先锋小说盛行期,就有小说家作过这种尝试,譬如孙甘露的小说语言,曾被王朔誉为上帝按着他的手写出来的。相比较而言,不少小说家麻溜的叙述文字与日常语言靠得如此之近,甚至可以直接拿来进入小说。尽管在早期新文学时期,靠近日常并不是问题,新文学的发起者们甚至还提倡从日常出发。然而百年前提倡文学语言日常化,为的是与陈旧的文言形式进行断开。如今,现代汉语作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形式则已经确立,一切留步于粗糙的日常用语,与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必然相左。因为从文学语言的生长性来说,作家的写作就是探知语言的边界,并且尝试拓展边界,扩大语言的描述范围。于作家而言,贡献新语言,其价值远远超过贡献一堆故事。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的时间跨度,现代汉语还不过百来年,还是幼儿,若到了青壮年该是何等风景?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请简要概括现代汉语写作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梁大师李国豪

2013年4月13日是中国“桥梁大师”、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的同事、学生追忆李国豪的人生故事时,感触最深的是李国豪生前说过的一句名言:“你看那大桥,多么雄伟,多么坚强!而请记住,大桥是由桥墩举起来的。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不也是在打基础、筑桥墩吗?”

爱想象研究“木牛流马”

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也渴望读书。在中学里,他偏爱数学和外语。他有个特点,就是绝不死啃课本,而喜欢独立思考。同样读一本书,他的注意点就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三国演义》,人家只看到攻城夺池、刀光剑影,他却在琢磨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真怪,为啥机关一开动,它们就能运走如飞呢?

李国豪青年时就有一双幻想的翅膀,他崇拜过欧几里得和牛顿,后来又想当一个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不过,他最钦佩的却还是中国古代的大禹。他曾立志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去驾驭那奔腾不羁的黄河。

留学德国

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第二年,战争开始了,那段日子令他终身难忘。他回忆说,1941年,汪伪政权在德国搞了个“大使馆”,他不与他们联系,护照期满了,寄到瑞士去。当时,他们有100多人,人心齐,便有一种“撼山易”的味道了。

1940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时年仅26岁的李国豪自此便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至于他对火车在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1942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辩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Dr.-lng.habil)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

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

上世纪50年代,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从此,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然而在中国,说到李国豪与桥的故事,最令人难忘的是上海南浦大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当时,日本传来消息,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贷款,但条件是必须由日本人施工。李国豪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

当时,李国豪当面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反映了这个想法,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后来江泽民到同济大学考察后,于1987年9月在信中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从此,启动了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新时代。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极大鼓舞了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信心,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

八十多岁开始学***周祖翼、校长裴钢院士表示:“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

(摘自2013年5月3日《中国科学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李国豪成为著名桥梁专家的原因
A.在同济大学和德国留学期间均取得优异成绩,青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B.李国豪一生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尽享桃李芬芳,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
C.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设计建造上海南浦大桥,开启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桥的新时代。
D.李国豪自小能独立思考,一生致力于学习、研究。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渴望读书,偏爱数学和外语。
B.上海南浦大桥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这一成功举措,启动了中国人自主建设桥梁的新时代,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C.李国豪有一腔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护照期到了,李国豪却不愿与汪精卫伪政权搞的“大使馆”联系,而是寄到瑞士申请更换。二战结束后,他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归国。
D.李国豪一生都在学习,八十多岁时还学电脑、学外语。九十多岁时还买法语书、俄语书、德语书。他还关心国内外发生的事情:每天看坚持看报纸杂志,看新闻联播。
E.李国豪对同济大学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他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同济之魂”。
【小题3】“李校长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李国豪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爵的型制十分特别。深筒状的腹部以供装盛,口缘两端分别为一流口及一尖尾,缘上更有两个立柱,腹底为三个三角锥状足。新石器时代未见陶制的爵,但这种器物却是中原地区铸造青铜器初始时期的代表,是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在古代文明用铜初始阶段,铜料取得不易,是非常珍贵的材质。中原地区对饮酒传统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爵腹下方多有烟熏痕迹,因此可以认定铜爵是一种温酒器而非饮酒器。商人饮酒的习惯是先将酒装盛在罇(zūn)、罍(léi)、斝(jiǎ)、卣(yǒu)等盛酒器中,用酒斗舀出放入爵内温热后,再倒入觚或觯中饮用。成套的觚爵数量多寡是贵族社会阶序的重要指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爵,礼器也,像爵之形。中有鬯(chànɡ)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像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显然,认为爵是饮酒器的观念在汉代时已固定。“节节足足”被后人解释为雀鸟的鸣叫声。北宋经学家聂崇义著《三礼图》以图绘说明古代礼器时,就将爵描绘成了雀鸟背负著杯子、下有圈足的样子。并引古书所言认为是宗庙中以酒祭享先王或祖先的重要礼器。宋徽宗敕撰《重修宣和博古图》中,对爵的定义有更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爵本身体积虽小,却是礼器中最关键的,是周公制礼作乐大成时代的象征,饮酒礼器成为庙堂玉制礼器的首要器类。明代律典《大明会典》所记载的各种仪式中,举爵献酒是仪式中的重要动作。
在紫禁城为乾隆退隐生活准备的宁寿花园中,一幅大型贴落《群婴献寿图》描绘乾隆端坐在后妃子孙中央,一位皇孙捧着爵杯向乾隆敬酒。多子多孙多福气,以及以酒寓意长长久久的想法,在这幅乾隆皇帝为自己晚年所准备的画像中,明确地表达出来。
在举爵上寿的观念下,爵当然成为皇帝每年元旦饮用延年益寿的屠苏酒的酒器选择。而宋代以来古式玉饮器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又使得玉爵杯备受重视,故而有了“玉爵屠苏百礼洽”的吟咏。就这样,上古时代用来温酒、代表社会身分的爵,到了乾隆皇帝时,成为行礼如仪、具有长寿意象的饮酒器。
“元旦饮屠苏”对现在的我们,已是古老且陌生的年俗。在台湾,南投埔里瀛海城隍庙于每年春节期间,备有屠苏酒供前来参拜的信众饮用。是此古老年俗罕见的承袭,现今日本仍承袭这项传统。
【小题1】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爵在商代中原地区的饮酒习俗中只是用来温酒的用具,所用的温酒方法是火烤法。
B.《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比“秦伯”爵位高是因为他拥有更多的成套酒器。
C.爵最初用青铜制造,后来用金、玉,都是珍贵的材质,表明人们对温酒器的重视。
D.捧爵杯敬屠苏酒以祝寿是长期以来不断发展的习俗,到清朝乾隆时期才明确下来。
【小题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解释“玉爵屠苏百礼洽”的文化内涵。
【小题3】上述三则材料都是各自围绕“屠苏酒”的一个方面在做说明。三则材料内容上虽有区别,却有着共同的说明角度。请你指出它们共同的说明“角度”是什么,并分别从三则材料中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