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题。
美   丽
①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现: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地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
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顶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小题1】为本文划分段落,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小题2】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小题3】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 )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花树( )和( )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花树的赞叹之情。
【小题4】第⑤自然段引用了“许多朋友”的话,起到 ( )作用(表现手法)。
【小题5】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用自己的话,简要阐释“美丽”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6】第⑨自然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
【小题7】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完全跟过去一样。 ( )
(2)不以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 )
【小题8】第⑦自然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2 02:4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明代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现存宋元平话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明代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②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标志着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③创作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大都经过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的过程。从成书的方式来说,一是滚雪球式,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至唐末流行于民间的三国故事,北宋讲史说话人的“说三分”,到元人杂剧,终于滚动成鸿篇巨制。二是聚合式,以《水浒传》为代表,它糅合了戏曲、话本等诸多艺术中的水浒故事聚集而成。《金瓶梅》则与上述三部不同,之前没有蓝本可供借鉴,是第一部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而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④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寓言寄托,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关注人生。《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以历史人物、传奇英雄为表现对象。《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在神幻、诙谐中蕴涵哲理,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而《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凡俗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选取生活细节,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在对生活场景的细密描画中,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拉近了小说与生活的距离,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为小说美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⑤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元论是《三国演义》的帝王将相,《水浒传》的英雄豪杰,还是《西游记》中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金瓶梅》不一样,它描写的人物是生活在读者身边的普通人,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也都是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⑥明代章回小说为清代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体制和艺术表现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小题1】根据第①段,下列对明代章回小说体制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B.回与回故事间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C.回目文字讲究者,都采用双句,十分工整完美。
D.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场诗和散场诗的体制。
【小题2】关于明代“四大奇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传》经过了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者过程。
B.《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塑造了一群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在神幻、诙谐中蕴涵着人生哲理。
C.《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都是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D.“四大奇书”不管是写英雄人物还是平民百姓,都着力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回小说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体制上得到了定型,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B.《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C.题材上着眼于兴废争战的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写个人日常生活的小说。
D.明代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为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小题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变味的鱼汤

季明

一大早,八里湾的老莫,就拎着个蛇皮袋子,来到县政府大门前,刚要进去,从门卫室里跑出个保安,拦住他,瞪着眼睛问:干啥?

这人的保安服与警察制服很相似,老莫闹不清他的身份,赶紧赔着小心说,找人。

找谁?那保安严肃地问。

老莫是来找县长的,但他张了张嘴,咽了口唾沫,没说出来,毕竟手里拎着东西,怕影响不好。

保安上上下下打量着老莫,见他拎的那个蛇皮袋子,正往外渗水,滴滴答答落在地上。他非常不高兴,抓住老莫的胳膊,把他扯到大门外,大声说,莫捣乱,出去!

老莫没办法,只得退出去,蹲在树荫下,盯着县政府大门。那保安来回踱着步,眼睛仍不时警惕地往老莫这边瞟一下。

几个月前,老莫突然犯病,晕倒在路上,被路过的县长救上车,紧急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莫幸运地活了过来。照八里湾的规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何况县长是救命恩人呢!正巧老莫承包了一个水库,他打了几网,挑出几条肥美的鳜鱼,决定送给县长尝尝鲜,表示感谢。

老莫觉得,给县长送几条鱼,应该不算违反纪律。

在树荫下蹲了很久,老莫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又站起来,硬着头皮,决定再去碰碰运气。老远,他就掏出烟,抽出一支,递过去。保安一伸手,挡了回去,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问,又干啥?

找人。

找谁?

老莫想了想,说,找县长。

保安立马紧张起来,问,找县长干啥?

老莫嗫嚅着,不知如何回答。保安斜起眼睛,看着老莫,忽地笑了,说,哦……我知道了,你是来上访的吧?

上访?老莫愣了一下,俺不上访。

那找县长干啥?串门啊?知道这是哪儿吗?县政府!县长那么忙,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保安声色俱厉地说。

一听这话,老莫的倔脾气上来了,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俺是人民,咋不能见县长?说完,就要往里闯。那人急了,一招手,立马又冲出两三名保安,架起老莫,往外推搡。

结果,老莫还是蹲回了树荫下,抽烟,生闷气。

如此反复几次,从大门里走出个中年男人,径直来到老莫身边,蹲下,和蔼地问,老乡,哪里人呀?

老莫翻了翻眼皮,报上自家住址。

男人说,上访的吧?我是信访办主任,有啥委屈可以跟我讲。

老莫说,没委屈,不上访,就是来找县长。

找县长干啥呢?

老莫一肚子气,说,没事找县长拉拉家常,咋的?

男人笑了,说,你看,全县几十万人,没事都来找县长拉家常,还不把他给累死啊?

老莫哼了一声,扭过头,再也不吭声。男人讨个没趣,站起来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

老莫抬头,焦急地看了看太阳,快晌午了,清晨出门时,鳜鱼都还活蹦乱跳地扑腾,现在早没了动静,估计是死了,天气很热,再耽搁下去,恐怕就要臭了。

心急火燎的老莫,倏地扔掉烟头,拎起蛇皮袋,再次向县政府的大门走去。刚走几步,一辆小车飞驰而来,在他身后“嘎吱”一声停住,下来几个人,都是老莫的乡领导、村干部。

他们扯起老莫的胳膊,就往车上拉,说,老莫,有啥事回去好商量,在这里闹啥闹?冲击县政府,影响多不好!老莫竭力挣扎着,俺不是来上访的!

正在他们拉扯得不可开交之时,从县政府大楼里走出来一个人。老莫一看,是县长,他奋力挣脱出来,大声喊,县长,俺是老莫啊!

老莫?县长一时有些迷糊,记不起老莫是谁了。

老莫说,八里湾的老莫啊,那天,你在路上救过俺的命。县长一拍脑袋,想起来了,赶紧迎上前来,握住老莫的手,说,老莫,你来找我,有事吗?

老莫看了看其他人,犹豫片刻,但还是打开了那个蛇皮袋,说,俺今天就是想表示一下谢意,可这大门,太难进啦!

袋口刚一打开,一股难闻的气味就蹿出来,鱼,已经变味了。老莫怔了怔,委屈地说,这鱼……离开水太久了!

县长看了看身边的主任、保安和乡村干部,皱了皱眉,然后,再次紧紧握住老莫的手,说,老莫,谢谢你,这鱼,我收下了。

县长弯腰,拎起蛇皮口袋,递给信访办主任,说,请食堂的师傅加工一下,中午,我请你们喝鱼汤。

虽然食堂师傅努力了,但毕竟鱼已经变味,不新鲜了。鱼汤端上桌,县长率先盛了一碗,喝了几口,才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鳜鱼啊,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纯净无污染,才能存活,所以味道异常鲜美。

县长话锋一转,盯着大家,严肃地说,这鱼,本来挺新鲜,可是,它咋就变味儿了呢?

主任、保安也人手一碗变味的鱼汤,面红耳赤,埋下头去……

(选自2017年第7期《小说月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莫一开始觉得自己手里拎着鱼怕对县长影响不好,后来又觉得就送几条鱼应该不算违反纪律,说明老莫对自己给县长送不送鱼其实也很纠结。
B.县长先喝了几口鱼汤才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因为词中的美味与眼前的“变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的不满张本。
C.“老莫抬头,焦急地看了看太阳,快晌午了”这个细节描写既暗示鳜鱼离开水的时间长,也为下文老莫决定“再次向县政府的大门走去”做铺垫。
D.文章中间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老莫去县政府找县长的原因,暗含了作者对县长把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的做法的肯定与赞扬。
【小题2】请结合保安拒绝老莫进入县政府的具体行为,简要分析保安的心态。
【小题3】小说结尾县长说“这鱼,本来挺新鲜,可是,它咋就变味儿了呢”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
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