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晒月亮
池莉
①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一首诗歌。诗歌的特点是到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我曾经好几次听见父母们教育幼儿背诵这首唐诗。有一次居然是在麦当劳快餐厅。这首诗歌我也记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唯闻钟磬音。”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癫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出奇的漂亮!
②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清晨起床,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真正的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美丽是不老的。
③兴福寺的茶也是兴福寺自己的。茶树就生长在兴福寺后面的山坡上。沏茶的水也是兴福寺的,是一眼天然的泉水。水杯是最普通不过的玻璃杯。水瓶也是一般常见的塑料外壳的水瓶。水瓶上用油漆写了号码。油漆已经斑驳,暗中透着沧桑。不知沏和多少杯茶了!也不知有多少人喝了兴福寺的茶了!我成了其中的一个。我平日不怎么喝茶。为了睡眠,下午是尤其不喝茶的。来到兴福寺的下午,我破例喝茶了。一杯接着一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茶香。无须精致茶具的烘托,没有礼仪仪式的引导,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肖澈和香甜。能够享受一袍这种清澈和香甜,还管睡眠做什么。
④入夜,听慧云法师证明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相貌还没有彻底脱去男孩子的虎气,谈吐却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前行。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语”之道就是除污染而显自性。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秘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⑤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散步。看风中低语的古树。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级。看夜鸟梦呓巢穴。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⑥月光下,看你的眼睛里面有我的眼睛;看你的笑意包含着我的笑意;看你的心情覆盖了我的心情;什么都看得见。朋友们和我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都变得很透明和很简单。不思不想,无忧无虑。所有的牙齿,都曾经被烟垢污染,不记得何时有过今夜的灿烂。一笑,就有月光闪烁。这月光注定会温暖日后漫长的生活。这就是兴福寺的月亮!
⑦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是唯一的月亮。因这它有兴福寺。它有兴福寺生长的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有兴福寺的院墙作为我们获得某种特定感受的保障。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是我们的月亮。  
⑧我在新疆遇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沙漠。那种月亮活像假的,你就是无法把它当真。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那种月亮更适合失恋少女,行吟诗人、野外科技工作者和深受声名贵所累的成功者,不是我。而我,还真就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的等待就已经在悄悄蔓延。我会耐心地等待再一次的缘分和机会,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一九九九年七月六日汉口
(有删节)
【小题1】作者笔下的兴福寺令人神往,请结合全文,概括兴福寺的特点。
【小题2】请赏析⑤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文章末尾写到新疆的月亮,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文章《晒月亮》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12: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合一”的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思想的主体观念。这一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人与天一也。”后来被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现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多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存的。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逆着思想之流向源头追溯,就会发现在古人那里,天与人不仅是合一的关系,更是即一的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初步的天人即一观。一方面,先民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许多出土文物表明,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运用自然赐予的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这些是先民对于自然事物为我所用的一面。另一方面,先民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不尽。比如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有人们长跪拜日的形象等。这就是“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德即“惠”,将自然的恩惠为我所用并回馈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不只是使用,还提供补给,这样有来有往,表现出先民视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
如果说先民是本能地与天地合德,那么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则是利用人类理性将天人即一的观念层层推演出来。伏羲洞察到人与天地同出一源,于是用三画将“天地人”纳于一个卦象之中,意在表明三者本是一体不二。“三才”各有其位,“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作用不同,但是发挥作用的还是一个本体,而且各自之间交易变换、生生不息、紧密相连,反映出一体本然的作用。文王系卦辞,将“三才”共同的德性以文字表达出来。如“乾,元亨利贞”,在天表示阳气由地而升至天,在人表现为由沉睡而清醒、精力充沛、振作勤奋,在地表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周公又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意在告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为人处世,吉凶在己。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因为阳气已经完全发出,再高亢不止就会后劲不足、转阳为阴,在人事上如果身居高位而不知道有所退让,必然会有悔恨。孔子作“十翼”感叹天地道德、人参天地,而旨在功诫“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表达出人道仁义可以转恶为善、化凶为古、与天地同功的宏大气象,古人洞察天地万物的赜隐几微,由天文回归人文,将人性与天道本一的真相和盘托出,是以《周易》蕴藏着深刻的天人即一观。
后人在观测天文方面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天人即一观提供大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在天人即一的观念下,中国古人将世界万物看作一体,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国天下紧密联系,以自我修身为贯通天地的起点和归宿。
(摘编自秦芳《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后经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展的“天人合一”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观念。
B.中国先民在原始社会形成的天人即一观指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不尽。
C.与先民不同,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他们层层推演的天人即一观都是符合人类理性的。
D.周公为了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顺应自然规律,吉凶在己,便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着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即一的观念是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的,先民们对于自然形成了依赖和尊崇的心理。
B.从许多出土文物可以得知,中国先民学会用自然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这体现先民利用自然事物的一面。
C.伏羲八卦中将“三才”纳入一个卦象中,表明三者本是一体的,文王在卦辞中又用文字表达其共同德性。
D.后人在观测天文中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汉朝确立的天人即一的观念提供了大世理论和现实依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现代的人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固然不错,但天人之间在古人那里更是“即一”的关系。
B.我国先人认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既要使用,还要提供补给,只有有来有往,才能达到天人即一的境界。
C.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着的人们长跪拜日的图画是先民“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是先民视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的体现。
D.孔子作“十翼”意在劝告“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认为人道仁义可转恶为善、化凶为吉,与天地同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中婚宴
刘成章
雄阔的陕北高原。纷纷扬扬的大片子雪花,从灰蒙蒙的天空倾倒下来,到处一片洁白。山呀,塬呀,梁呀,沟呀,河呀,路呀,村庄呀,这一切都难以分清,一切都失去了平日里显著的界线。整个世界仿佛都结冻了,没有了一点儿活气。可是,在一户正在办喜事的人家的院子里,人们围着一桌一桌的酒菜,正在动着筷子,正在宴饮。雪就像给简陋的餐桌上铺了一块块洁白的桌布。
那场面别致极了,所有人的头上都落上了雪,他们的黑发就像浓白大雾中露出的一些模糊的林梢,只有白发老者的头上看不见雪的踪影;人们的蓝的、黑的、花的棉袄,也都被白雪逐渐吞没,而原先的颜色,只留下一丁点儿了。有的人戴上了连衣帽;有的人把大棉袄顶在头上;还有人却被特殊照顾着,主人找来两三把伞让其打着,不用问,那伞下定是些年轻婆姨,怀里还抱着乳毛未褪的吃奶娃娃。
院子边横着的一根圆木,已经变得又白又胖。
虽然刚端上来的菜肴顷刻就变得冰凉了,虽然伸出的筷子上都落上了雪花,但是,正在宴饮的人们,没有一个人紧缩脖子,因为他们骨头里在往常的岁月磨砺中储满了的生命烈焰,此刻正好散发于周身,仿佛周身正需要借此降降温的。
人们乐滋滋地大声猜拳了。还有人唱起了酒曲。
但主人还是满怀歉意的。他走上前来说:“唉,天气预报不准确,这雪又来得太突然了,没来得及出去借帐篷布,抱歉抱歉!”
众人一哇声地说:“没甚!没甚!其实天冷能让咱多喝上几盅,好事一桩!”
记忆中,陕北的各种较大的筵席,都是在院子摆开阵仗的——谁家能有那么多那么大的窑洞啊!近些年生活好了,不少人纷纷改在饭店举行各种饮宴,那当然显得高档了,优雅了,但是,我却也还是乐见这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陕北露天饮宴,特别这是我此生头一遭碰上的雪中婚宴,它是正史野史中都不曾记载过的故事,它对我的震撼太强烈了,我太喜欢它了。它所展示出来的人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人的精神世界的旷世璀璨,足以让我沉醉三年!
在这块苍凉的土地上,总有许多的不如意、不安逸、不舒适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事情,比如这婚宴中撒在人们头上的纷纷落雪,其实它们每一片都像一把明晃晃的雕刀,它们是在雕琢着强健的灵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望着面前的粗犷质朴的雪中婚宴,我国古代诗家的无数对于雪的精彩形容,注满我的心头。于是,我看见,千朵万朵的梨花,装饰着这一婚宴(梨花有着新娘不敢奢望的婚纱的清纯之色);千颗万颗的盐粒,正在供婚宴的厨子们煎、炒、炸、烩(好厨子一把盐哈);千只万只的白蝴蝶,欢舞着,旋转着,飞来,飞来,落在婚宴上每一个诗情盎然的温热的地方(谁不喜欢这喜庆的精灵)。
一碟一碟的热腾腾的菜肴,不断地放上桌来,而就在这一放之间,已有数不尽的雪花融入其内,给这些菜肴增添了几分大自然的香醇。而人们的筷子夹起的,应是这天地间的精气,应是辈辈祖先们遗传下来的勇于吃大苦耐大劳、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犹如左近的壶口瀑布一样永在沸腾的奋斗精神!
这精神,与柔弱无缘,与萎靡无缘,与颓丧和消沉无缘。
我猛然想起了中唐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便向着大伙朗吟道:“欲将丸子夹,大雪满碗筷。”(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引起一片笑声。
凌空降落的雪花是水在做着最浪漫的游戏吧,它飘飘悠悠地从天上落下来,一接近院落就被沾上了红烧肉和炸油糕的浓香,而它又带着这浓香把每个宾客都塑成了雪人,而众宾客,又以浓香的银白,与雪的院子、雪的村落、雪的山野融为一体。世界上往日纷纭繁杂的色彩,似乎只剩下单一的白色了。
【小题1】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雪中婚宴?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小题4】文章是怎样以“雪中婚宴”来表现主题的?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哎呀斑鸠

冯世则

(1)暮春时节,紫藤花谢了。晚饭桌上,女儿说,紫藤架顶飞来一对斑鸠,正在那里咕咕地絮窝。饭后,女儿领着我轻手轻脚地去架下仰面观看,老眼昏花,终于看不明白。随后的日子里断断续续听说,它们在那里产卵、抱窝,从春到夏养大了一窝咕咕的鸠雏。

(2)有了如此可喜的房客,超出一向的奢望,忽然想起名叫乔伊斯•基尔默的美国人的诗:“一棵树啊,她也许会在长夏,戴一窝旅鸫,妆扮她的鬓发。”我们的紫藤架如今居然也有了如此的盛装,真是高兴事。

(3)三月里,紫藤开始吐芽舒蔓。到五月,已经枝繁叶茂,疯长起来。柔韧的藤蔓带着浅绿色的嫩芽争先恐后攀上L形的藤架,再覆盖上屋顶,就成了绿色的巨幔。枝柯交错,层层叠叠,竟有一二尺厚。阳光撒不下来,目光也透不上去。一对斑鸠就落户在这一片深深浅浅、明暗掩映的绿色藤萝丛中。我跟着女儿去到紫藤架下,她指指点点,我仰头这看那看,但见深绿浅绿迷离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最多无非有一团绿色特别浓郁而发黑罢,但我确实知道那儿真有一对斑鸠安居。稍后,每逢清晨或黄昏气温适宜时,我夹着笔记本去紫藤架下写字,偶或听见它们的咕咕啼声,有时还听见扇动翅翼的声音。女儿说,是鸠爸鸠妈在轮流外出觅食,喂养它们的鸠儿鸠女。

(4)城里的儿童天然一桩不利之处,是未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斑鸠却是我童年所知不多的鸟儿中的一种。小学国文课上,先生曾细解《卫风•氓》里的两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什么“无食”?先生解释说,桑葚糖分高,甜,尤其是盛夏烂熟的桑葚,斑鸠特别贪吃。它们不知道夏日炎炎,地表湿热,高糖分的桑葚掉到地上就会发酵成酒,斑鸠个子小,“饮少辄醉”,不用吃多少就会像醉鬼一样东倒西歪,遭到捕食。“桑树林,那地方你们去过的,就有人去捕捉斑鸠……”

(5)“逮它们干嘛?”

(6)“杀肉吃。”

(7)“哎呀﹣﹣”好几个同学齐齐惊呼。

(8)先生举眼看看我们,接着说:“‘哎呀’说对了。‘于嗟’就是‘哎呀’的意思:‘哎

呀鸠呀,别去吃桑葚了!’可惜,斑鸠听不懂诗人的劝告,还是会去吃桑葚的,它们饥饿,而且它们不知道人也会像它们那样忍饥挨饿,会像它们那样熬不住饥饿,更不懂得人有机心……”

(9)为酩酊的斑鸠叹息和担忧,是童年时期的事,相去已经太遥远。至于诗经记录的那一声长叹,就更早。而今的世道可不同了,还会有人捕捉酩酊的斑鸠么?

(10)有啊!而且同样地意外而残酷,尽管华北没有发酵的桑葚,鸠也并不酩酊。

(11)秋日一天,我出门走不多远,便望见左侧列道树丛中异常的律动。心中一动,赶紧快步上前。是一张粘鸟的丝网张在那里,一只斑鸠已然落网,正在拼命挣扎,羽毛凌乱,不复常态。我上前一步,左手轻轻托起了它,想用右手帮它解脱,但那网丝如此之细,秋阳之下这一段闪闪发光,那一段却全然无形,我根本看不见。也就在这一瞬间,它婴儿高烧似的体温和急如鼓点的心跳都传到我手上,还有它的眼睛,惊恐而且绝望。它没有向我求救,它只是奋力挣扎,但它显然已经开始脱力……

(12)怎么办?

(13)忽然有了主意,我朝小区门卫室小跑:当值的保安应当能够解决问题﹣﹣这些河北汉子都是当地人,各自的一亩三分耕地和宅基地都让给了开发商,成了无地农民,住进了开发商给他们修建的七层楼房,少数几个幸运儿还当上了保安,在小区值班看门。张网粘鸟只能是他们干的事。

(14)当值的保安从远处看着我小跑过来,此前大约也已看见了我想要解脱小鸟而未果,明白我的来意。“那网……”我气喘嘘嘘,一时还说不清楚,他就笑着接口了,“是我粘着玩的。”笑容带三分羞涩,三分尴尬。

(15)“放了罢,行么?”

(16)他点点头,随即快步过去,我跟在后面,他背朝我,我看不见他的动作,也赶不上他的脚步。等我走到跟前,斑鸠已经握在他手里,举手向空一掷。

(17)请求保安释放斑鸠,是十月间的事。秋天已经来了,冬天还会远么?果然,现在已经是严冬。紫藤不常绿,一岁一枯荣,冬天里的枯枝败叶不再能提供庇护,即使一切平安,我们的小小的房客一家子也该迁居了。而即使下一个春天如期而至,藤萝再次转绿,它们还敢再来这里营巢、与我们结邻么,既然遭遇了今秋那样的凶险?

(18)恐怕不会了。

(19)但也未必。“南山有鸟,北山张罗”,如今张着罗网的岂止北山?不来,又往哪里去?

(20)于嗟鸠兮,于嗟人兮!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诗人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第(7)段中“齐齐惊呼”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于嗟人兮!”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的寂寞身后事
刘再复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告别了这个曾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又让他恋恋不舍的世界,享年五十六岁。
古人云“盖棺论定,入土为安”。但梁启超却是例外。
梁启超对国民政府侧目而视,国民政府对梁启超自然也不肯放过,北平市党部做了一个针对“三一八”惨案的议决案,认为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当时,梁启超正在协和医院治病,为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梁启超的侄子梁廷灿指出:“家叔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入春以后,忽罹重病,于三月八日入协和医院,……(十六日手术〕十七、十八两日皆昏迷,不省人事,十八日下午五六时始渐苏醒……以十六日正受麻药剖腹卧病之人,是否可以参预十八日上午发生之任何事件,此真不值一辩矣。”
梁启超逝世后,京沪两地公祭现场,都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当时,杨杏佛曾对徐志摩说,国府对于梁启超不能没有表示,并准备去南京找蔡元培等人商议,要在国府会议上正式提出。但是,由于国民党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等人的坚决反对,此案也只能不了了之。直到梁启超去世13年之后,国民政府才颁布了褒杨梁启超的明令。
这是因党见、政见分歧而导致的对于梁启超的轻视和冷落,虽然涉及到很少一部分人,但其影响却是长久深远的,尤其当国民党本握话语权之 后,在以叙事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 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些都是梁启超身后遭遇中最令人痛心的。
同为清华教授的吴宓对于梁氏身后的寂寞大为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说怪其实不怪,王国维先生只在书斋里讨生活,与社会几乎不发生关系;梁启超则不同,几十年风雨进退,几度出入政治、学术间,无论人事还是国事,都牵扯到方方面面,各色人 等,说好说坏都不容易,很多人说他“善变”,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梁启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确实很难。
谭人凤是老同盟会员,他在《石叟牌词》中指责梁氏“惜乎反复无 常……人格、天良两均丧尽”。这是来自敌对阵营的看法。
湖南名士李肖聃曾是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他也认为梁氏“巨人长德,曲学阿世……不惜低首于群儿,逐响于众好。而中国之文气日衰,圣风愈塞矣”。他的意见大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而胡适就从另一面指责他的“善变”,在一篇日记中胡适写道:“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般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竟走上卫道的路上去……此皆林宰平、张君劢一班庸人误了他。”
这种言人人殊、各持己见的情形,只能说明梁启超太庞大了,以至于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从某一角度出发去认识他的时候,看到的可能都是一个侧面。郑振铎与上述几位就完全不同,他说:“梁任公最为人所恭维的——或者可以说,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善变”。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退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贡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郑振铎与梁启超不深,却可以说是梁的知音。
梁启超身后的寂寞寥落,又似乎和他的门生故旧往往早夭有关。蔡锷过早去世,已是很大损失;范源濂等亦先于他过世,徐志摩、丁文江、蒋百里更在其死后不久便陆续辞世。
梁启超身后所受冷遇的根本原因,就隐藏在这里。也可以这么说,他的思想和主张在那个时代让很多人感到隔膜,不可避免地采取疏离的态度,而且,他的救国方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与其说他受到某些人的冷落,不如说那个时代冷落了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逝世后,北平、上海同时举行公祭活动,但是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这也正是梁启超身后寂寞在政府方面的表现。
B.梁廷灿关于梁启超生病住院的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梁启超没有参与 “三·一八惨案”,结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梁启超是站在执政府立场上的。
C.王国维逝世后备受哀荣,梁启超身后事寂然无闻,与二人的性格、社 会生活参与度、人事关系及对国事的热心度不无关系。
D.无论是敌对阵哲,还是梁氏故旧,均对逝世后的梁启超有所贬损,可见,历史上的梁启超确乎在伟大之中略有瑕疵。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山于梁启超对国民政府的侧目,国民政府对梁启超也不肯放过。在针对“三一八"慘案的议决案时,故意指摘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
B.作为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湖南名士李肖聃对梁氏的指责代表了当时并不少见的固守传统文化不肖妥协的那一部分人的看法。
C.郑振铎和梁启超交往并不深,伹却对梁启超的“善变”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郑振铎才算是梁启超的知音。
D.梁启超逝世后,出现各种正面、负面的评价,其原因在于他太丰富, 太复杂,人们无法全面认识他,只能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去认知。
E. 国民党在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启超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是因为他的救国方案是不合时宜的。
【小题3】阅读全文,请概括梁启超身后寂寞和备受冷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