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   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京华时报》)
材料三:
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61岁的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辛喜玉还带领村民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做了报道,主要突出了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材料二也有相同的内容。
B.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
C.材料一突出了赵久富对移民群体巨大的付出和牺牲,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了政府的努力。
D.材料二通过和日本对比突出我国完成移民工程速度快、用时短,并提到了对移民的对口帮扶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的前四个数字具体而客观地说明了坝高与水位的变化,后两个数字表现了移民的经济投入巨大。
B.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六个具体数字,体现移民难度大,强调移民付出之多。数字的列举,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符合新闻的要求。
C.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是,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
D.坚决取缔致污企业,是丹江口库区当地政府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具体措施。
E. 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移民家园建设,扶持库区移民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种养基地,这些措施也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3】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6 11:1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任务,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则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村落是中华数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精髓,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记忆空间。一言以蔽之,遍布华夏大地的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积淀,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文化生态的根脉。
发展发展不能放弃传承,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对于传统村落,我们一方面要一如既往系统性地发掘整理前人留下的文化宝藏,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村落的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广大传统村落居民向往现代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及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为众多传统村落发展指明了道路。“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发展特色村镇,就是要着力避免“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力求做到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摘编自《党建文汇》2017.09.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凝结着乡愁符号的古镇。和古建筑的文化风貌或多或少的遭到破坏,有些“乡愁”不明不白的就被拆掉了,导致人们越来越难找到对故土的认知和精神归属。旧城换新貌,但是这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很多生活在古镇古村中的居民甚至这些地区的一些管理者,对于这些遗存古村镇的价值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殊不知建新拆旧的过程中,被毁坏的历史文化,正是我们的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家园的行列中来。那些保存完好的古镇和古村落,可以存放人们内心深處对家园的依恋,寄托对诗意栖居的渴望。
(选自《读者》2017.08.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村落。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焕发生命力。但从总体上看,全国各地古村落大多已成断壁残垣。近三十年来因经济生活的改善,大多数屋主都在古建筑旁盖起现代砖瓦楼房,所谓古村落几乎都成了堆柴、圈牛、养猪之厩,十分可惜。由于财力、人力缺乏,以及保护意识淡漠,许多地方对于古村落的延存,放任自流,甚至一些古建筑任由当地村民自行拆毁,用作建房材料。而一些古色古香的瓦当、古砖,被不法人员倒卖赚钱。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无视文物保护法规,有一些地方对一些明确列入保护或内保级别的建筑,仍继续挪作他用(如仓库、柴房、牛厩、托儿所等);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早已被文物蛀虫盯上了,片瓦、土砖、镌花窗檩,大批的被变卖或偷窃。
(选自网易博客,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不避免地逐渐流失,最终,石鼓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为了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
(选自《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几点思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与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批发都不是保护古村落的正确方式,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其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
B.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已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传统村落的行列中来。
C.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和当地人们要求发展的愿望并不矛盾,人们可以恢复和重新使用传统村落,让它们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焕发出生命力。
D.古村落、老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保护和修缮它们是日益重要和紧迫,但是,现在的保护工作却陷人到“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的境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积淀,它是许多游子凝结乡愁的载体,也是游子心里故乡的重要符号。
B.四段材料基本照保护和建设古村落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延续性”等四个方面展开的,环环相扣,结构缜密,浑然一体。
C.由材料三可知,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古村落或成断墙残壁,或被挪为他用,或被自行拆毁,或被变卖偷窃。
D.材料四告诉我们,要使古村落不变成“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人们在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时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
E. 因经济生活改善、保护意识淡漠、法制观念淡薄、产权难以界定等,让一些明确列入保护或内保级别的建筑受到破坏、挪用甚至是变卖与偷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遮蔽的巴金

祝勇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无论《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年引起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将巴金推向神坛,反而遮蔽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价值。

实际上,巴金自身同样处于遮蔽之中。这种遮蔽,使我们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认识巴金。当然,这种遮蔽,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诸如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在很长时期内,被彻底排除在主流言说体系之外,而巴金,似乎比他们幸运,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停止过传播。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被传播的巴金,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编辑和修饰的巴金,而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来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五岁时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金就开始了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主义(又称“无政府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

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文本便会发生奇特变化,它们不再是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而这种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他对作家职业的选择,也归因于安那其主义者相信在社会革命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教育将个人从强权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本能的社会性。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理解。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他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这些“遗漏”,除了史料搜集的难度外,自然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的理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

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其主义立场,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轴心,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与其说是一次道德忏悔,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在历经改造之后重新进行的自我发现,是与五四相衔接的一次解放过程。与“文革”中的非人性的社会现实相对照,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巴金的《随想录》不仅仅是在讲真话,而且是通过几十年的感受,让人们明白“文革”的破坏性,其中有反思,也有批判,巴金的《随想录》起到了社会良知的作用。巴金连续8年书写《随想录》的过程,就是一个进行思想解放的普及过程。巴金通过这些散文一篇一篇地展开话题,阐述思想解放的立场。(复旦大学陈思和)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巴金以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的生命长度和绝无仅有的精神阅历,被推崇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
B.尽管巴金的作品广为传播,但由于其长期为主流意识形态所编辑和修饰,我们不能完整认识巴金。
C.受克鲁泡特金的影响,巴金年轻时就幻想过人类幸福的世界,后来大量的文章巴金是以一个思想者的姿态完成的。
D.晚年的巴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想总结、反思,并通过巨著《随想录》不断阐述思想解放的立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如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也曾长时间地受到遮蔽,但这与巴金受到的遮蔽有所不同。
B.巴金作品一度受到指责,认为它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这是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缺乏足够的思想高度。
C.巴金的文学创作始终从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出发,探寻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这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D.阅读巴金的作品应从文本意义考察,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巴金全集》遗漏颇多,他思想者的身份也一度被忽略。
E.巴金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人生经历,与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背道而驰,对此他痛悔不已,称之为“不洁史”。
【小题3】巴金“被遮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陈涛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当我们感到没有安全、缺乏确定性、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以及凡此诸般时,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仍然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受到敌意,我们可以依靠她的呵护、在遇到困难而有需要时从她那里获得照顾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斗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抽离出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密切联系与共享天地,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给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可得免恒久的焦虑?从赋予国家政府更多的保障福利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曾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境,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地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愈益深刻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 绝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的所在。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绝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去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家与家园之中面临诸多问题,在其中受到必要的呵护与照顾支持,免受恶意的伤害与敌意,获得安全感。
B.人类失落家园的表现为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
C.我们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绝不能放弃家园,理应重新回家。而我们也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了家园。
D.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可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他们过上满意的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为基本保障、生活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而产生种种忧虑,正因为我们有“无家”的感觉,所以我们才觉没有安全 感、缺乏确定性等。
B.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角度,人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家园未得以恢复,至多缓和家园失落之痛与如影随 形的普遍焦虑之感。
C.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让人类距离拉得更近,我们的家园正被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 步步侵吞蚕食。
D.人类的发展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园。面对如此不可逆转之势,我们需采取坚持与纠正的方法,对过 去的行为进行必要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身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 的同时,还承受恒久的焦虑。
B.全球化加快使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保护屏障的功能的同时,人类个体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应重建家园。
C.当前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主要在于焦虑的普遍性与深沉性,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属于全人类,我们 须为重建家园付出巨大努力。
D.由于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信心和创造力等去把握位置和转化能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梧桐深深
(1)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2)我对梧桐亲近有加,除了欧洲之行的意外发现,也缘于生活中与梧桐的相伴相随。
(3)自我有记忆起,梧桐树就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城市梧桐树站立于飞尘和喧嚣中,努力让枝叶像琴翼一样张开,等候风的手指,即兴弹奏城市的晨昏。它春季花开,但花并不美,所谓花,只不过是很不起眼的黄绿色,柔柔嫩嫩如一颗颗羞涩的少女之心。一俟其吐絮,便似乎优雅不再,那飞絮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四处飞扬。
(4)在城市里,梧桐树算不得贵族,它质朴得像平民。那皮色,那枝杈,那树叶,分明带着乡间的味道,散发着幽深的泥土气息。只有那巍峨的树冠,才给人以典雅而又孤傲的感觉,无论远远望去或者走近仰望,它都具有一种威严的气势。但它只管花谢花开,自吟自歌,为行人提供一片荫凉。
(5)有多少个夏季,我背着书包,穿过这道梧桐浓荫上学、回家;有多少个盛夏的夜晚,我与伙伴们一起借着微弱的路灯,在梧桐脚下觅蝉洞、拾蝉蜕:又有多少个突袭而来的下雨天,我与路人一起站在严严实实的梧桐树底下,躲过了一场又一场雨;更记得“文革”中,有人因遭受政治迫害跳楼自杀,幸被楼房边高大的梧桐树树杈扯住衣服,得以保全性命……梧桐每一天都与人们一起分享着悲欢离合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6)早先,在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梧桐树,每临夏季的雨夜,那疏密相间的雨点,恰似素手调弦,阔硕的梧桐叶便是古筝、扬琴、京胡、琵琶……想及才女李易安当年不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么?
(7)浙江上虞,处于钱塘江南岸,是个多台风的城市。而台风是树的劲敌,每当台风袭来,梧桐树都在被扫荡之列,它的浓荫让它无法藏匿。树大招风,树老也招风。一场台风总会令一些梧桐树轰然倾倒,或者被刮下一些大枝杈,而这样的肆虐场面大多发生在夜晚。次日早晨,当人们走上街头,看到这样的场景,无不唏嘘感叹。自此以后,城市绿化管理者们,以及附近的居民,凡听闻台风来袭的消息,总会对一些弱势的梧桐树千方百计进行加固。这彰显的不单单是对梧桐树的爱护。
(8) 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枯黄,到了深秋,枯黄的叶子开始离枝而去,显得是那般的无可奈何――每片叶子记录着潇潇落木生命的故事,它把春的经历、夏的传说写在落叶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繁茂的潇洒和落寞的伤怀。然而,在哲人和诗人眼里,当落英散尽,褪色的树木便显现出生命苍劲的脉络,那是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
(9)当和煦的太阳透过斑驳的梧桐枝条洒落在我身上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走在由梧桐树陪伴的秋天城市街道,我总会生发这样的感慨:每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秋天,也绝不能自暴自弃,理当心生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人生的紧迫感,因为此时此刻,你最能体味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静美,从而以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你最能找到心灵诗意的栖息地,怀着超然的眼光观照人生途中无处不在的美妙风景,在心灵深处葆藏充盈、信心和期待。
(10)梧桐如时间老人,它见证着历史,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曾去过南京,那满大街的梧桐树,让南京这个城市更显岁月的从容。据说当年精选了两万棵梧桐,栽种在孙中山先生灵柩经过的中山东路等主干道上,以志纪念。
(11)我总以为,城市里那一列列亭亭的行道树,是大自然写给都市人的信,是葱郁树林留给城市最后的关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梧桐”和“法国梧桐”这两个梧桐树种原都生长于中国,因而都具中国血统。
B.梧桐树的花色不起眼,吐絮时四处飞扬,失去了优雅,这些都令作者感到些许不快。
C.作者乐于享受梧桐树默默奉献的阴凉,却敬畏它的威严气势和典雅孤傲的外在形象。
D.台风来袭之前人们加固梧桐树,是爱护,也是人们对城市有序管理的一种文化自觉。
E. 选文中每处对树的描写,都充满深情厚意,并与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有着内在的联系。
【小题2】请对第(3)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小题3】综观全文,分析梧桐树对城里人的关爱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忆贾大山
贾大山,生前一直住在河北正定城内,只去过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等几个城市;他的作品《取经》于1978年获得了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是新时期河北省首次获得全国奖的作家;日本,有一个“二贾研究会”,专门研究贾平凹和贾大山的文学作品;可他在世的时候,却没有出版过一部自己的作品集。
在老朋友肖杰的眼里,贾大山是一个憨厚真诚的人。肖杰回忆了他们1986年一起出差等火车时的情景:“当时一男一女走过来,指着大山说,那个碎纸是你扔的,要罚你款。我说不是我们扔的,大山把我弄到一边去,给了钱。后来我问大山,那个碎纸明明不是咱们扔的,你怎么给钱,他说,没必要吵,跟他们讲不清道理。”
贾大山就是这样憨厚。对待朋友,则非常热情真诚。有客人到访时,他会亲自买菜做饭。有几位作家提到曾经在他家品尝过他做的菠菜蛋花汤,至今还印象深刻。
贾大山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但出于对文化事业近乎痴迷的热爱,他接受组织安排,挑起了正定县文化局局长的担子。作家李春雷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为了修复正定隆兴寺这座国宝级的文物,贾大山奔走于京城、省城和县城之间,往返数十趟,直累得心力交瘁、胃肠溃疡,他蜷卧在吉普车后座上,牙关紧咬、冷汗直流,经过千难万难,修复工程终于圆满完成,隆兴寺成为正定最鲜亮的文化名片。
49岁那一年,他辞去局长职务,回归文坛。1997年,贾大山因病逝世,年仅55岁。
“大山对他的文章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的文稿都是用蝇头小楷一笔一画写的,如果有错字要改,他会用小刀挖下来,再一笔一画补上来,大山对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非常仔细认真。”当年的文友、编辑肖杰谈起贾大山的写作,最有感触的是贾大山的作品扎根生活,“没有一篇是在屋子里胡编乱造的”。
他一生写了80余篇小说,绝大多数是关于农村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扎根农村、直面现实、风格清新,《取经》《花市》等不少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家彭程认为,写作就是贾大山整个生命的寄托,他的作品描绘普通农村的生存状况,描绘他们的日常哀乐,挖掘他们内心善良美好的世界,同时以艺术来表现传统文化深邃悠久的历史和无限的生命力,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虽然贾大山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是他生前并没有出版过一部作品集。当时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集,但是都被他婉拒了。
对待自己的作品,贾大山始终怀有一种谦虚、淡泊的态度。据肖杰回忆,在贾大山生前就曾举办过其作品讨论会,但是他自己从不参加,肖杰记得贾大山曾对他说过:“我坐那儿,人家都给我唱赞歌,都说我作品好,我要不在那儿,人家肯定畅所欲言,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有啥说啥。”
“用明净的心,写好的东西”,铁凝是这样评价贾大山的。她在《大山在我心中》一文中写道:“观其一生,大山其实一贯是这样做的,他这种难能可贵的‘一贯’使他留给文坛、留给读者的不仅是独具价值的小说,还有他那令人钦佩的品性。”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相关链接
大山常对我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他是把写小说当作了佛教中的“布道”,给人心以警悟、以劝导。他说他写小说,是要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增添一点清凉”。
(康志刚《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说日本人成立了“二贾研究会”, 专门对贾平凹和贾大山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说明贾大山的作品非常优秀。
B.贾大山作为正定县文化局局长,他恪守职责,为了修复正定隆兴寺,奔走于京城、省城和县城之间,带病坚持工作。
C.贾大山的文学创作曾受到铁凝极高的评价,她特别强调贾大山坚持“用明净的心,写好的东西”的品性令人敬佩。
D.贾大山生前总是回避关于自己作品的讨论会,他认为自己在场的情况下,别人批评自己的作品会使双方难堪。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贾大山为人憨厚,他曾被别人认为扔了碎纸,要罚他款,但他并不争辩,也不让朋友争辩并交了罚款。
B.贾大山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他出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是为了回报领导的信任,也是服从组织的安排。
C.贾大山创作作风严谨。他的文章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对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非常仔细认真。
D.贾大山生活勤俭节约。有客人来,他会亲自买菜做饭,不到餐馆去消费。有几位作家曾经在他家品尝过他做的菠菜蛋花汤。
E. 贾大山创作的小说立足于生活,绝大多数是关于农村的,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小说内容总是带有一些宗教色彩。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贾大山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