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   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京华时报》)
材料三:
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61岁的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辛喜玉还带领村民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做了报道,主要突出了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材料二也有相同的内容。
B.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
C.材料一突出了赵久富对移民群体巨大的付出和牺牲,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了政府的努力。
D.材料二通过和日本对比突出我国完成移民工程速度快、用时短,并提到了对移民的对口帮扶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的前四个数字具体而客观地说明了坝高与水位的变化,后两个数字表现了移民的经济投入巨大。
B.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六个具体数字,体现移民难度大,强调移民付出之多。数字的列举,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符合新闻的要求。
C.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是,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
D.坚决取缔致污企业,是丹江口库区当地政府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具体措施。
E. 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移民家园建设,扶持库区移民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种养基地,这些措施也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3】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6 11:1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使古村落不仅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2016年6月28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摘编自2017年12月11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2处。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只有约200万个。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

2014年11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正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万个人干出70分,那就是70万分。”汤敏说,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的参与,“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注)①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建设。

(摘编自2018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小题1】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
B.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C.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D.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初衷,属于过度开发,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B.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
C.古村落的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D.“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等网络组织的成立,使得“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下列小题。

美天文学家提出星光罩理念

在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时,遇到的最主要阻碍不是太空光学望远镜有限的观测能力,而是恒星发出的强烈星光。它淹没了恒星周围行星的反射光,让人们无法观测行星。至今,在解决星光问题上,科学家采用的常规做法是在太空光学望远镜的镜头前安装遮光罩来遮挡星光。然而,遮光罩的方法存在局限性,部分原因是光线在遮光罩周围会产生衍射,从而影响对太阳系外行星的观测。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韦伯斯特·凯什宣称找到了解决星光问题的更好方法——将遮光罩从太空光学望远镜前取下,放置到太空中。据7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介绍,凯什基于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创立的光学理论,设计出一种专门用来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太空望远镜系统,这一系统由“恒星遮光板”和太空望远镜两部分组成,该星光罩呈花瓣形状,直径大约35米,安放在离太空光学望远镜2万公里的太空中,“花瓣”用来遮挡恒星的光芒,而“花朵”中间的孔洞可以供行星发出的微光通过。这不仅能够免去光线衍射现象,同时也能几乎完全阻挡住强烈的恒星星光。当天文学家要聚焦观测某个特殊的星系时,他们可以让星系、太空中的星光罩和太空光学望远镜处于三点一线,最终在没有星系星光干扰的情况下研究恒星附近的行星。

凯什介绍说,他用计算机模拟和1/1000大小的模型对花瓣形状的星光罩进行了测试,两者的结果均显示星光罩能够极大地减少星光的干涉作用。如果将星光罩同先进的望远镜(如美国宇航局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韦伯太空望远镜)相结合,天文学家就可以直接获得太阳系外行星的成像。凯什估计,星光罩和光学望远镜这种一前一后的设计能观测到远在100光年处的行星,因此在以地球为球心、半径为100光年的宇宙天体中,那些类似太阳系的星系都可以是其研究的对象。

对于凯什提出的方案,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太阳系外行星专家马克·库兹内表示,星光罩的概念没有得到相关的检验,因此可能会出现无法意料的技术问题。加州工学院的太空望远镜专家查尔斯·贝奇曼就认为,让星光罩精确地在某个位置稳定一定时间以便望远镜捕捉到行星图像也许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凯什表示,最新提出的设计方案比现有的方法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凯什说,“恒星遮光板”可以让恒星发出的光芒衰减百亿倍,使太空望远镜能观测到行星,甚至辨认行星上大陆、极地和海洋等地貌特征,以及甲烷、氧气和水等可能与生命有关的物质。

【小题1】下列关于“星光罩”的功能的解说,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免光线的衍射现象。   B. 研究恒星附近的行星。
C. 阻挡强烈的恒星光芒。   D. 利于行星的微光通过。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星光罩理念的提出目前尚处于一种理论的假设阶段,还没有经过相关实践的检验.
B. 让星光罩长时间精确地固定在某一位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难度.
C. 在星光罩的作用下,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太空望远镜捕捉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图像.
D. 凯什通过多种测试发现,星光罩能够极大地减少恒星发出的强烈星光的干涉作用.
【小题3】“最新提出的设计方案比现有的方法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中“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所指的一项是
A. 不仅能够免去光线的衍射现象,又能几乎完全阻挡住强烈的恒星星光.
B. 这一系统由“恒星遮光板”和太空望远镜两部分组成.
C. 能使星系.太空中的星光罩和太空光学望远镜处于三点一线.
D. 它将遮光罩从太空光学望远镜前取下,放置到太空中.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家们在探索太阳系外的行星时,由于忽视了行星周围反射光线的存在,加之受望远镜视程的限制,所以无法观测到行星.
B. 星光罩和光学望远镜配合使用能够观测到很远很远以外的行星,因为这一方案比现有的方法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
C. “恒星遮光板”可以让恒星发出的光芒衰减百亿倍,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一定能够将其长时间固定在太空中.
D. 尽管凯什宣称找到了解决星光问题的更好方法,但是,人们要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系外的行星尚需假以时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数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看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国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激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⑩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它的意义。

⑪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⑬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⑭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⑮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写了对宇宙世界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慨,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B.文章题目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C.文章运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在生活中一个个不经意的小镜头,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感悟,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D.这篇富于哲理的散文在说理、思考方面,不仅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的禅性,更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般的顿悟,说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之理,更是一种人生之理、生命之理。
【小题2】下列对散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清净之莲为题,既写出了作者看到的清净的莲花,又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
B.文章开头大篇幅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所见的景物,以自然之景引起作者的思索,使文章极富艺术性。
C.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启示我们在复杂世界里,要有一颗明朗清澈的柔软之心去照见智慧。
D.“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怀着颗悲悯的心,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甚至一花一木。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你对文中“柔软”一词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不断迁入、拓展、优化城市,并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又叫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的测量标准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且城市化的进程有一定的规律性。R.M.诺瑟姆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0~25%为城市化发展的初始期,城市化发展速度较缓慢;25%~75%为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飞快;75%以上为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此时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减慢且相对稳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情况比较如下图:

材料二:
我国的现状是,伴随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和高度集中,人口资源的空间矛盾进一步加剧。首先,就城市自身而言,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不容小觑。按国际通用标准,当城市辖区内人均建成区面积大于等于250平方米时,通常认为城市无土地资源压力。2010年我国两大一线城市的人均土地面积北京是82平方米/人,上海市仅为56.6平方米/人。其次,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量大增,并且污染加重,给城市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另外,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使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地扩延,而城市市政设施、公共交通以及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却没有跟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造成城市本身的资源超载外,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2010年城市化率为58.36%,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58.2%、41%、54.7%;另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近五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其中北京市2010年民用汽车拥有量达 449万辆,居全国之首。大城市私人小汽车的增加,将直接造成市区交通严重拥堵,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和噪音,使我国的大城市环境问题尤为严峻。其他社会问题如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状况糟糕等矛盾日益突出。
(节选自童玉芬、武玉《人口与发展》)
材料三:
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都晚的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和生活在很低水平上有所提高,农村不讲究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是无工业化,或者重复投资一些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单纯为了推进城市化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出现了单从城市人口比重来看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而从综合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说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较低的情况。因此,当城市的人口数量超过城市合理的人口容量时,特别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企业部门就业的增长速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时,就形成了严重的“城市过度膨胀病症”,出现了诸如城市拥挤不堪、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情况,同时大量城镇人口缺少就业,产生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造成“伪城市化”。如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摘选自《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
B.自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以每十年均超过10%的增幅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现在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的城市化水平。
C.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城市化将会呈现发展速度减缓和相对稳定的态势。
D.在同一城市化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国在二十年内就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城市化又叫城镇化、都市化,是以城市化率为常用测量标准,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发展目标的历史过程。
B.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和高度集中,“城市过度膨胀病症”必然伴随产生,给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只看城镇人口和国家总人口的比率即可。
D.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人口资源的空间矛盾加剧、水资源压力加大、公共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限制城镇人口规模势在必行。
E. 墨西哥的前车之鉴告诫我们,城市化要综合考虑就业和城市基础配套等因素,不能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
【小题3】综合材料,简要概括怎样解决城市化中出现的“城市过度膨胀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