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辨
李金华
①“工匠精神”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热词,不断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制造强国,需要发扬“工匠精神”。
②“工”是做工,“匠”指技艺,工匠是指有手艺或有技术的人。在原始社会的后、末期,人类社会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即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又使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从那时起,人类就有了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生产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手艺人、或者工匠。
③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工业产品靠手工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专门的技术。一门技术或手艺是工匠谋生的依靠,产品质量好,有市场,有需求,受人欢迎,工匠的生活品质也就高。因此,掌握好技术、练就好手艺,成为工匠永无止境的追求。
④一个工匠从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门技术直到最后熟练运用一门技术并以此为生,往往要穷其毕生的精力。工匠讲究拜师,如木工尊鲁班为祖师,织布工尊黄道婆为祖师,造纸工尊蔡伦为祖师;工匠讲究传承,口口相传,手手相教,有行规道矩,这就是工匠的特点。如果要将工匠的特点升华至一种精神,那就应该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心无旁骛。
⑤工匠是掌握某种专门技术或技艺的劳动者,是体力劳动者。中国人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价值观。士大夫、入仕者管理国家、维护秩序,占据了最高的社会等级,为尊、为贵;耕者、种者、艺者,“百工有籍”、“计日受值”,以工为生,以技养家,为卑、为贱。从早先的木匠、铁匠、铜匠、银匠、皮匠、鞋匠、泥瓦匠等到近现代社会的车工、锉工、锻工、车工、钳工、焊工、电工等,社会须臾离不开工匠。但工匠的职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却从未进入过高层级的社会阶层,得到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声望。
⑥“工匠精神”源自工匠,倡导“工匠精神”,鼓励大众为工为匠,这是对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挑战。
⑦必须根除存在于人们心中几千年的拜官、拜权的处世观,重塑现代社会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的全新价值理念,构建崇尚科学、崇尚技术、崇尚劳动的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全民族、全社会普遍景仰的价值准则;必须再造中国职业文化,赋予技术灵魂,赋予产品生命,让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尊重技术,尊重产品,形成做工讲程序,做事守规则,信守承诺,敬畏行规行矩的从业准则;必须改造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伦理体系,将“工匠精神”升华为公众和全体劳动者的信仰。道德,是人们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生活行为范式,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全过程的意识形态;信仰,是人们对主义、主张等的极度相信和尊崇,发乎于内心,源自于灵魂,是支撑道德范畴的基石,决定着人类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信仰,惟有虔诚的信仰,才能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篱藩,激发人类灵魂深处的高贵与伟大;“工匠精神”只有成为了工匠的信仰,成为了劳动者心灵的福音,才能为劳动者奉为圭臬,顶礼膜拜,从而在生产实践中自觉践行,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创造惊天动地的奇迹。
⑧倡导“工匠精神”,鼓励大众为工为匠,必须深刻认识“工匠精神”背后的制度力量。人类文明形成的历史充分表明,倡导一种理念,形成一种价值观,达成某种广泛认同,依靠单纯的说教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元素,都必须植基于人类的天性,必须尊重人类的本原和人伦纲常。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亦如阶梯一样,由高到低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人们劳作、奋斗、孜孜以求的也就是这对五个层次需求的不断满足。显然,只有当社会制度的设计能满足工匠多层次的需求时,才能促使其专注、执着、爱岗、敬业,不懈地追求产品的极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发工匠不竭的潜能和无尽的创造力。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在一些国家充分彰显,重要的原因是工匠的制度背景和人文环境。如德国,禁止工人节假日休息日上班,员工工资只能加不能减,每个工人全年可享受6周带薪休假,每个工人均可享受优质培训服务和优越的社会医疗保障,一旦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则由政府先垫付。这些具体的制度,支撑了德国的技术和产品,造就了“德国制造”,铸就了德国“工匠精神”的现实基石和内核。
⑨ “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需要制度土壤和文化环境,倡导和实践“工匠精神”,先决条件是改变人们的观念,尊崇工匠地位,建设工匠制度,创造工匠文化,要让工匠能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生活,让工匠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漫长而艰辛,任重而道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A.工匠这一职业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处于低级的社会阶段。
B.工匠讲究拜师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的做法大相径庭。
C.作者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工匠意识、工匠精神。
D.作者认为需要加强说教和宜传的力度来倡导工匠精神。
【小题2】第⑦段画线的词语“奉为圭臬”在文中意思是
【小题3】概述本文对“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辨的几个方面。
【小题4】2015年,***在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结合文本,谈淡你对“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5 08:3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层古渡
欧阳黔森
白层街上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了,曾经代表一级政府的房子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该搬走的都走了,只有脚下的石板光溜溜的,延伸着一条曾经热闹的小街。走在这石板上,面对这些泛着青光,闪烁着千年光晕的石头,我真的不知该说点什么。我也曾扭头试图对别人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把涌上喉咙的话生硬硬咽了下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就像这石块一样。面对着这些,我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甚至与这儿无关的话。是的,这原本是不该有话的时候。
②北盘江大峡谷曾名列《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峡谷”之一。在这样的峡谷里,美丽是不用找的。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这里的美,拥有一种固体的、凝滞的状态,伸手可及。这里的美除了让人愉悦的景色,还有它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
③这里是白层,当地人叫它白层渡口,白层以外的人叫它白层古渡。一个“渡”字,还不能体现它的重要。一个普通的地方或河流,会因为人的需要成为渡口,也会因为人的原因被轻易废弃。一个渡口被冠以“古渡”之名,说明它的存在曾在数十代人的生活中长时间地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白层古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在古夜郎国时就是交通要道,肩负着古夜郎与外界的迎来送往之重托。在清代,白层成为贵州乃至整个云贵腹地进出广西到广东的重要通商口岸。内陆的桐油等山货从这里运往两广,两广的盐巴等海货从这里运往川、滇、黔等边区,盛极一时的白层渡口被誉为“黔桂锁钥”。
④走近白层,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拱桥,拱桥下面是碧蓝剔透的丝湾河。河水过了拱桥,一下子就宽阔了,白花花的水不再湍急,在缓流中变幻成了处子般的碧蓝。这碧蓝在不远的五十米处与北盘江汇合。北盘江的水是污浊的,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北盘江从千万年以来的碧蓝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上游修建了火电厂。火电厂用河水洗煤,这江便不再清澈,什么时候江水会再显碧蓝呢?除非煤尽了,火电厂消失了。
⑤北盘江上游的火电厂还没有消失,下游的广西境内又要构筑堤坝修建大型水电站。这个大型水电站将导致白层古渡永远地消失。
⑥北盘江畔的白层人还算幸运,至少比其他地方晚了那么一点被开发。白层人的迁移绝无挽回的可能。这里善良的人总是往好处想,他们渴望这次的迁移印证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而白层古渡那几十棵枝叶参天的婆娑古榕,那几百年来与一代又一代白层人生死相惜的大树,因为根伸于两岸的土地太久、太深,而无法迁移了。他们将成为新水库的献祭、牺牲,而且不需要任何的仪式。对于这些千百年来历经风雨的大树来说,任何的仪式都是苍白的、无力的,甚至是一种侮辱。这些绿意盎然的大树,在我徜徉的最后一刻,仍然绿意盎然,仍然继续释放着浓酽的、让人神清气爽的氧气,让我在这种无奈中,徒劳地忧伤。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或许,它们早就参透了生命的起承转合,它们对一切早就坦然待之,比起我们人类中间修养最高的圣人还要坦然、自然、从容。
⑦人是有两条腿的,别说挪动一下,就是狂奔飞跑也是可以的。但是那些与白层人一起生存了上千年的古榕树是无法挪动的。白层古渡有三十二棵这样的千年古树,其中有一大半将被水淹没。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与敌军作战,强渡过江,打跑了湘军的一个团。据老人说,轰隆隆的枪炮满天飞舞,却未曾伤到树木一分一毫。红军留下的标语都是刻在石壁上的,也没有伤到古树的一点皮毛。至今,那些标语在大树旁的石壁上依稀可见。大炼钢时期,砍伐了不计其数的森林冶炼那一大堆黑不溜秋的铁块,谁也未敢动这些千年大树。不想这些大树时至今日将被淹死。
⑧还有两个月,白层古渡只能是在水下了。对于白层古渡,我只能做这些了。再无话可言。
⑨说到这里,忘了补一句也是再无可言的事。与白层古渡淹没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乌江岸上存在了上千年的古纤夫道也将被大坝截流所淹没。
⑩真的,再无可言。
(节选自《白层古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写出了人们下水游戏都找不到清澈的北盘江水。
B.由白层古渡被淹没到古纤夫道被淹没,作者情感步步推进,表达了作者对大坝截流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批判与谴责。
C.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作者从“无话可说”到“再无可言”的过程,与文章开头“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D.白层古渡见证过的历史有:古夜郎国时与外界的交往,清朝时云贵与两广地区的通商,革命时期中央红军与湘军作战,大炼钢时期砍伐森林冶炼钢铁。
【小题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
(2)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小题1】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倚天万里须长剑
——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王梓坤
科学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披荆斩棘的革命胆识,对于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陈腐“理论”,必须坚决推翻,在批判错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学说。“掀翻天地重扶起”,真理与谬论不能并存,非大破无以大立,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化学中的燃素说,生物学中的物种不变论,天文学中的地心说,等等,都是陈腐的“理论”。早自笛卡尔起,物理界流行着“以太假说”,认为以太是一种构造微妙的介质,它充塞于整个宇宙之中。电磁波(包括光)依靠以太传播,正如声波依靠空气传播一样。两个世纪以后,迈克耳孙和奠雷于1887年在克利夫兰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目的是想判断以太是否真的存在。可是,实验的结果表明,不管光线的方向如何,光的速度总是一样。这一结果使人们左右为难,或者必须放弃以太理论,或者必须推翻哥白尼的地动说。物理界为此意见纷纭,许多新的假说匆匆贸然而来,又匆匆悄然逝去。只有爱因斯坦敢于采取革命行动,毅然否定以太说,牢牢地抓住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并把它提高为一条基本假设:光速不因光源的运动而变。乍看起来,这条假设是与人们的生活常识相违背的。然而,正是从它与相对原理出发,爱因斯坦终于建立了轰动一时的相对论。
非欧几何诞生的故事更为动,人。我们知道,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上的,它雄视科学界两千年,没有人能动摇它的权威。不过后来人们也发现了第五公理的问题。这条公理现在是这样说的:“通过不在直线上的一个点,不能引多于一条的直线,平行于原来的直线。”可是,怎样才能断定两条直线平行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它们向两端无限延长,并且处处不相交。这当然无法做到。能不能从其余的公理中,把它证明出来,使它由公理变为定理呢?
伏尔夫刚·波里埃终身从事于第五公理的证明而毫无成就,他的痛苦心情,流露在他给儿子的信中:“希望你不要再做克服平行线公理说尝试。你花了时间在这上面,但一辈子也证不出这个命题。……我经过了这个夜的无希望的黑暗,我在这里面埋没了人生的一切亮光……”
罗巴切夫斯基于1815年开始研究平行线问题,起初也想走证明第五公理的老路,可是1823年他认识到以前所有的证明都是错误的。1826年,他公开声明第五公理不可证明,并且采用了相反的公理:通过不在直线上的一点,至少可以引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从这个新公理和其余的公理出发,他终于建立了一种崭新的非欧几何学。由于这种新几何学的结论违反人们的常识(例如,它断定:三角形三内角的和小于180度),常常使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这种几何学及其他的非欧几何学在天文学、宇宙论等中找到了应用。高斯也得到了同样的正确的结果,甚至比罗巴切夫斯基更早些,但他谨慎地隐藏了自己的发现,没有公之于世。非欧几何的出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可说是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题目“倚天万里须长剑”,语出自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
B.纵观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阻碍科学发展的陈腐‘理论’”有化学中的燃素说,生物学中的物种不变论,天文学中的地心说,以太假说,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第五公理。
C.爱因斯坦最终成功建立轰动一时的相对论,正是因为他勇于突破樊笼,推翻了以太说。
D.迈克耳孙和奠雷的实验原本是想证明光的速度受光线的方向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表明科学工作人员应该有推翻陈腐“理论”的革命胆识。
B.作者引用伏尔夫刚·波里埃写给儿子的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第五公理的证明之难。
C.文章末尾列举高斯的用意是突出罗巴切夫斯基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畏精神,表达对他的赞美。
D.文章从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说起,介绍了相对论和非欧几何学产生的过程,并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后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新的假说匆匆贸然而来,又匆匆悄然逝去”采用比拟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物理界关于以太理论的假说层出不穷,但是都不长久的情况,为下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做铺垫。
B.如果迈克耳孙和奠雷能毅然否定以太说,就能像爱因斯坦一样建立相对论。
C.违背常识的结论就是阻碍科学发展的陈腐“理论”,必须坚决推翻。
D.相对论和非欧几何学的产生都有动人的故事,都经历了大破大立,建立在批判错误理论的基础上。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谈 哭
周汝昌
语云:人是感情的动物。这个动物,不但会笑,而且还会哭。哭,是伤感、悲痛的“表现”,总不会是很愉快的事吧,所以没多少人愿意提哭讲哭,虽非“忌讳”,也有“顾虑”。但说也奇怪,人在高兴到达极度的时际,却会流下“欢喜的眼泪”。而且科学家说了,哭对健康也有益呢!
看来,哭并非“全方位”的不吉祥。
据研究,有声为哭,无声为泣。此分别而言之也。我这拙文,当然是统讲哭泣,不但不把无声的摒诸讲外,还恐怕讲得更多一些。
人一生下,就先哭——只会有声之哭,不会无声之泣。其声若何?曰“呱呱(gū)而啼”。
呱呱,好极了,不信时,你“描写”初落草的婴儿的哭声,你另换两个字来试试看,你若能想出更好的来,算你了不起。
莫轻看小婴孩,哭声也有不同,那“丹田底气”有足有不足,那气足膛亮的小家伙,其哭也不但“呱呱”,而且“喤喤”。
不拘呱呱还是喤喤,婴儿的哭是尽情的,没有“克制”、“收敛”、“内蕴”的功夫,换言之,那都是“放声大哭”,痛快淋漓。
等到他(她)长大成人了,可就不同得很,绝不能一哭就“放声”。这儿若“分析”其原因,那就很复杂了,中国人的感情,不是那么轻易地表达尽致的,他们懂得含蓄和分寸,这与文化教养都有关系。妇女更绝少是放声而哭的,在我印象中,写女流之放声,而能使人感动的,只有曹雪芹写凤姐之痛哭,那寥寥数语,真是令我如见如闻,动心触魄,恐怕很难再寻如此精彩的笔墨了——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
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你看这等文字,凡有至性真情之人,都会为之酸鼻。
雪芹笔下,不仅仅是写出了旧时大族丧事的势派,也写出了妇女出声放声而哭,是非同轻易的。因此全家众人接声哭时,他又用了一个“嚎哭”。
咱们语文中,本有一个“号”字,“号哭”也是联词,与嚎哭读音全同(号,阳平声,不是去声了),但“嚎”似乎比“号”更加强烈。怎么叫“号”,古云:有泪无声曰泣,有声无泪曰号。号是干哭,是哭得泪尽的悲痛至极的情形。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就写一个畸士,因亲亡而干号,那写得真动人。号与嚎的区别,又何在呢?也许有时是表示真哭假哭吧?大约有声而无悲,就成嚎了。但由此又想起,还有一个“嚎啕”,这哭词所表达的就不像是假悲,而是真痛。我总觉得,嚎啕大哭,是有声有泪的真哭,不同于有声无痛的干嚎。在旧丧礼中,家下有专门陪哭的人,只是出声而已,哭得很响,但无悲戚之音,故曰“号丧”——于是俗常骂人,管那被骂之哭就叫“号丧”,不过说这话时,必须“号”字重读,而“丧”是轻读。如依我的体会,则写为“嚎丧”才更对。
能够真正嚎啕大哭的人,除了感情的奔放,还得是个性格豪迈之人,那才哭得到嚎啕的境界,因为有人是办不到的,他没有那奔放豪迈的声容气势,只会吞声咽气,憋憋堵堵,
——连个痛哭也使不出来。
吞声而哭,古语有个“饮泣”,似乎相近,犹如俗话“眼泪往肚里流”。至于咽声,那就是哽咽、呜咽所形容的了,口语则曰“抽抽噎噎(yī)”。比如唐代名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有人读成了“箫声咽”,闻者大笑。
呜咽,似乎还可听到“较多”的声音;哽咽则声更哭不出,古人在临别时,说不出话来,只是二人相对“执手哽咽”。其情实在可伤。“抽抽噎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过,可惜被高鹗等俗士妄改为“抽抽嗒嗒”了,那神情气味便立刻不与原来的相同了。
连哽咽也够不上的,则有歔欷,有酸鼻,有泫然,有“眼圈一红”。这些,自然因人因境而异。
泫然是眼眶湿润了,或者泪已含浮,只未外溢。但泪一多,便要夺眶而出,所以我们又另有一个“潸(shān)然泪下”,写泪溢之意。
写哭不必出“哭”字而只说泪的事,这例子便多了。常见的是“泪如雨下”——将泪比雨,早在《诗经》里就有“涕泣如雨”了。雨(yù)雪霏霏,“雨”就是动词,故又有“雨泣”的写法,在此连带可悟,“泣”也是名词,如太史公写楚霸王的末路时,便“泣数行下”。
泪本是往下流的,然而也不尽然,诗词中常说泪之“阑干”,据古义,阑干是纵横交叉之义,所以真有形容老人的哭是“老泪纵横”。至于“泪流满面”、“满脸泪痕”,那倒显得不新奇了。
泣、泪、涕、泗,有时可以连用或互代。流涕,就是流泪。“破涕为笑”,此语正可细味深参。但还有“雪涕”之说。
直流泪,则有挥泪,掩泪,技泪,拭泪,坠泪,陨泪,落泪。
涕泪之形容,有“涟涟”,有“如断线之珠”,有“涴面”,有“沾衣”,有“沾襟”。
哭也叫啼,这倒有点儿稀奇。常听说鸟啼,猿啼,却不知人也会啼!说书唱戏,提到女流,更是喜用“啼哭”二字。男子,英雄好汉,如关云长、鲁智深,恐怕不会是啼吧?因此我疑心这“啼”有曲折宛转、带有某种声调(腔儿)的哭,不知是否?
哭是人生一大“感情活动”,一生从未哭过的人怕是没有。悲欢离合,顺逆穷通,可歌可泣的事正多,谁能免此?我们中华先民古哲,对哭的体会不浅,方有这么多词语来表达——而我之所知所述,也不过习见的一小部分罢了。
【小题1】文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呱呱(gū)而啼
B.抽抽噎噎(yī)
C.潸(shān)然泪下
D.雨(yù)雪霏霏
【小题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引用的《红楼梦》选段中说“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嚎哭”,作者周汝昌更倾向于使用“嚎哭”还是“号哭”,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2)链接材料:“……我这个样儿,只妆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周汝昌先生认为:“‘抽抽噎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过,可惜被高鹗等俗士妄改为‘抽抽嗒嗒’了,那神情气味便立刻不与原来的相同了。” 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分析周汝昌先生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旷野和城市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城市”和“旷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B.城市是从乡村发展来的,乡村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C.城市是井然有序的繁华,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
D.旷野是舒缓的,宁静的,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是城市的前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拥有旷野没有的古老的风景、井然有序的繁华、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B.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城市与城市之间可以快速通达。
C.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
D.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因为旷野的反扑,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人们的种种需要,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而旷野却在不断退缩。
B.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通过卫星与家人的通话是证明人类可以征服旷野。
C.人类虽然制造出了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城市网络,但仍然在旷野的范围内,旷野不可被城市战胜。
D.事实证明,人类要尊重旷野,要寻觅出与旷野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共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