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东西在哪里
黄建国
胡军胜在外头打了两年工,然后回来了。他对人说:“城里好是好,但好东西全是别人的。好吃的好喝的是别人的,女人是别人的,轿车是别人的,连拉屎尿尿的地方都是别人的。好有什么用?不如回到村子里,我是我自己的。”话虽这么说,可过了几天之后,胡军胜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
梅庄跟其他村庄一样,早上天一亮,家家打开头门,用扫帚在门前划拉几下,接着,你出来我进去,一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干些啥名堂;太阳一落山,暮色四合,家家门户紧闭,街上一片漆黑又悄无声息,好像整个村庄钻到地底下去了,好像地球上没有这个村庄了。所以,胡军胜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
上午十点多钟,胡军胜走出家门,穿过街道,离开村子径直到北边的阳峪岭去。他想在那儿寻一阵子清净。事实上家里也够清净的,麦子已经下种,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不过,胡军胜不喜欢家里的感觉,因为他父亲胡庄庄总吊着个长脸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时为布尔山羊的事唉声叹气,让人不舒服。
节令已过寒露,搭眼望去,四周一片乱糟糟的。果园的树叶还没有落尽,玉米杆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地里,麦苗只探出一点黄芽,连土坷垃都遮不住。胡军胜不看地上,看天空。他看见空中有一只鸟在飞,他仰起脸朝它吹了一声口哨。
翻过底角沟,又过一道梁,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就到阳峪岭的最高处了。胡军胜找到一个合适的斜坡半躺下去,用胳膊肘支着头,眯起眼打量梅庄。他从来还没有隔开这么一段距离认真地打量过梅庄呢。冬天尚未到来,太阳依然温暖,明亮的光线如同绸缎一样又柔软又光滑。从眼缝望出去,梅庄渐渐模糊,变成了一条黑色的细线;睁大眼,它又清清楚楚了。哎,这个梅庄哎。在深而远的天空下,在岭坡平缓的地方,梅庄被树木遮盖着,不像一头牛,也不像一只羊,而像一块贴在地上的膏药。哎,膏药,胡军胜说,真的像膏药。胡军胜想,梅庄夜晚的街道太黑太静了。胡军胜想,梅庄应该有点什么事,它不能老没有事。胡军胜这么想着,睡着了一会儿。
胡军胜呼的一声坐起来。胡军胜揉揉眼走下阳峪岭。胡军胜推开他家果园房庵的门。胡军胜愣住了。屋子里烟雾缭绕,四五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围在一起玩扑克牌。胡军胜惊讶地说:“你们干什么?”很显然那是几个逃学的初中学生,个个嘴里叼着烟,扭过头,表情怪异地对胡军胜笑。一个说:“上午的课没意思,老师胡讲呢。”另一个说:“我们死活念不进脑子里去。”胡军胜像他父亲那样哦了一声,说:“你们,看看这梅庄,像一块膏药。我以前没有用功念书,不然,城里的好东西就有我一份了。你们,自毁前程啊。”几个初中生哗的一声笑起来,说:“考不上学的人一茬子呢。我们跟你一样。管屎那么多。”胡军胜也笑了。但胡军胜忽然一挥胳膊吼了一声:“出去!”他又说:“都滚出去!”他从墙角扛起一根木椽走出来,他是到房庵里去取那根木椽的。
下午,胡军胜在他家门前的街道边竖起一根木杆,然后找到村上的电工梅跃进说:“
扯二十米电线,接一只电灯挂起来。“
梅跃进眨巴着眼睛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胡军胜说:“村子里应该有点事。夜晚太黑了,没一点人气。”
梅跃进绕着胡军胜转了一圈,上下打量着他说:“你给街上扯电灯,让梅庄变得亮堂?”“我不想让黑夜淹没了村子,看上去像一块膏药。”
“胡军胜哎,你进城打工两年,叫人认不得你了。”
“城里没有黑夜,街道和广场彻夜通明。”
“地方不一样哎。”
“好地方都这样。依我看,梅庄应该发生点什么事情。”
“好,你弄嘛。”电工梅跃进说,“我现在就给你接线。你哪怕在灯下耍猴呢。不过,电线得从你家电表里走。”
这时候,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突然冲了过来。他说:“我不同意!”左手在屁股上拍打了两下。他右手牵着一只布尔山羊,刚从双庙镇赶集回来。这只羊让他伤透了脑筋,五个月前两千多元买进,今天买主只出到三百元。他两眼通红,愤怒地瞪视着胡军胜。
胡军胜对他父亲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你回。”
“我不同意!”胡庄庄说。他倒了一下手,右掌又拍打在屁股上。“鳖大头才耗财呢!”
但是,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没有能够阻止胡军胜。当天晚上,梅庄的街道上亮起了一盏黄灿灿的电灯,一群猴子追逐打闹到小半夜。
不久,梅庄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一只布尔山羊被吊死在灯下的木杆上。
(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黄建国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胡军胜的形象。如他对逃学孩子的呵斥,梅跃进对他的评价,父亲的反对等,具体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B.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等,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
C.小说叙事简洁,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又掺入方言,如“管屎那么多”“鳖大头才耗财呢!”等,呈现出鲜明的乡土色彩。
D.小说结尾写“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吊死布尔山羊,呼应上文,暗示胡军胜试图改变一潭死水的梅庄的愿望落空,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的胡军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好东西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12:3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梭罗的树林
熊培云
①《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
②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了金钱,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人们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速度,永远是速度。
③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在物欲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④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已经坐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处于焦虑之中当属正常。然而,那些有房子的人,同样活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⑤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带不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⑥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透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做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⑦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在那里,你可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在那里,你可以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
(选自《自由在高处》,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第⑥段中“流浪汉”“好公民”各有什么特征?
【小题3】分析文章以“梭罗的树林”为题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回老家了。我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的话,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人,一下雨,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的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船中,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土上扬起,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的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上?只是未像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先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连,我不明白,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排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才”,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见,心里踏实,好。
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们视作生的一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头把目光投向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茔中,母亲找到父亲的那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开不败的野油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悉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仍在看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茔都培了新土,坟茔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下,一切都在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藏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群不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上。碑在风中一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想在众多的坟茔中,一下子就能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起来,使水中的美变得有些虚幻——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些恍惚,这种感受真切自然。
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先在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C.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理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部分,折射出充满温情的淳朴乡风。
D.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一实,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安徒生
宗玉萍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13岁的那年冬天。那是一个周日下午,我和发小肩并肩坐在她家东窗下,静静地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得当时,窗外细雪无声,明亮的窗前,冰冷的木头书桌上,我用冻得有点僵硬的手指轻轻地翻动着那几张写着这故事的稿纸。
读完这个当时还不知道是谁写的纯美又伤感的童话故事,我俩没有像平常读完其他故事那样立马开始说自己的感想,而是一直沉默着。我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捏着最后那页稿纸的一角,有很长时间我甚至都没有和她做任何的眼神交流。那时我一边被小女孩悄无声息的离开深切地震撼了,一边也被关于描写圣诞夜的句子迷住了,难以想象圣诞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同时百思不得其解地陷入了一种疑惑:写这个故事的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忧伤又美好的故事?
读初中的时候,渐渐地接触到了更多的课外书,读到了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亨,知道了他是来自北欧的伟大童话作家。当年的欧洲,弥漫着滚滚狼烟,那些怒放的郁金香和油菜花也挡不住战争的蔓延。生于乱世长于贫民家庭的安徒生,法定不会有一份他想要的安稳生活,而这样的人生,在他执著理想的脚步下,也注定了渡不到那清平祥和的彼岸。我猜,这也是他能创作出丰富的童话和小说的沃土与源泉。
《丑小鸭》宁那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正是安徒生最初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安徒生的父亲虽然是个穷鞋匠,但他对文学的热爱深刻地影响着小安徒生,他在闲暇时给儿子讲丹麦伟大戏剧家霍尔贝的戏剧故事,夜晚烛光下绘声绘色地給儿子读《天方夜谭》,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左右着安徒生对自己以后人生路途的选择,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凡的却也充满孤独的路。从14岁开始去到首都哥本哈根谋生,一路上虽然有贵人客客气气地相助相帮,但外形的先天不足、性格的内向沉郁、初出茅庐青涩的文笔,再加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安徒生尽管在英德等国被礼遇有加,但在国内,他像那只丑小鸭一样,从一开始就不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认可,于是他就像一只遇阻的蜗牛,深深地蜷缩在自己的壳里,编织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童话故事。
对于世界童话王国,他的贡秋是巨大的,不仅编织了超过200篇绚丽的童话故事,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被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視为珍宝。他的童话在1912年前后就被翻译到了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2014年,丹麦女王再度到访中国时,也曾为中国儿童朗读安徒生童话诗,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个童话大家的诗作为桥梁,丹麦女王和中国儿童之间的交流将不会这么贴心和平易近人吧。
当我踏上丹麦宁静安详的土地时,我也亲身感受到,即使一个世纪过去了,也挡不住中国人对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王国的热情。哥本哈根海边那座小美人鱼的雕像前,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争先恐后地要与她合影;安徒生的墓地前,每天不知有多少中国人的身影为他停留;而安徒生的家乡欧登塞更是中国游客到丹麦一游的必选地。如果没有这位伟人,哥本哈根海边该会有多么冷清?如果没有这位伟人,欧登塞这样淡泊平凡的小城怎么会被世界和中国知晓?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伟人,即便是发达国家,丹麦也不太可能这么深入中国人的人心。
他用他的童话,为中国和丹麦编织了一座白玉般珍资的跨海大桥。通过这座坚实的桥梁,拉近了中国和丹麦民众心灵上的距离;通过这座大桥,引来了两只可爱的大熊猫;通过这座大桥,中国的民族文化漂洋过海地被丹麦人民广泛地接受和喜爱着。
有人总结说,那些已经流行了100年的文学作品必将继续流行100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这样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13岁时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情景,既引出了本文所写人物,又展现出安徒生童话的文学魅力。
B.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和“丑小鸭”相仿,他把自己最初的人生遭遇通过《丑小鸭》呈现,用童话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在平凡中走出一条不凡的路。
C.文章用丹麦女王访华,为中国儿童朗读安徒生童话诗的事例,表明了安徒生的童话不是丹麦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D.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抒情,回扣题目,以经典文学作品的标准,高度肯定了安徒生的文学贡献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小题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概括安徒生能成为伟大童话作家的原因。
【小题3】安徒生的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一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作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中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淡淡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胡杨背后的阿梦

伊人轻舞

①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写意胡杨,因为从来就没有去过西部。我写不出它与众不同的奇异,感受不到它纵横沙漠的无限风光。认识胡杨,大都是通过别人的文章,还有就是搜索“度娘”。但是,自从认识了阿梦,无意中她指给我一条清晰的方向。我的心顿时萌生出,对新疆的各种热爱与向往,这更让我对大漠中的胡杨,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渴望……

②我是通过阿梦上传的本人照片,知道阿梦个子不高,微胖。圆圆的脸,适中的眉毛,秀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细边眼镜。嘴唇的左上方,有一颗不大的痦子,微笑的嘴角,还显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怎么看怎么都象是一位知性的女士,完全不是她口中的“女汉纸”。她的个性签名,同她的人一样,个性突出特点鲜明:“要穷、穷得象茶,苦中一缕清香。要做、做得象兰,高挂一脸秋霜。”这短小精悍的话语,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心中。

③在陆陆续续的闲聊中,可以感觉到,阿梦的内心无比自信与“骄傲”。她常地对我们说:“我就是个女汉纸,一个人管理几十亩枣园。”阿梦和爱人一起,于1990年正式落户在距离阿克苏县城一百五十二公里外的一个“开垦”兵团。团部(阿梦管兵团叫团部)现居住一万多人,大都是和阿梦一样招工过去的。他们一起在阿克苏、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各自承包了兵团开垦的几十亩土地,种过棉花,也种过水稻,最近几年种的是新疆最有名的“灰枣”。因此,网友调侃阿梦是“土豪”,或者直呼其“地主”。面对网友的戏谑,阿梦从来都是云淡风轻地说:“是土,但不豪。”阿梦是典型的川妹子,非常喜欢吃辣,还特别喜欢唱歌,那带点川味的歌,时常在“群里”回荡……

④每次和阿梦聊天,气氛足够热闹。有一天早晨,她告诉大家说:“一会儿有事要去做,回聊。”网友就问:“去做什么?”阿梦意外的说:“去植树。”大家七嘴八舌地又问:“这样的季节,植树成活率高吗?”阿梦说:“没问题,因为我们植的是胡杨。”网友问:“有报酬吗?”阿梦答:“我们都是义务植树,每年都是这样。”不知怎的,看到屏幕上这了了的几个字,心莫名地刺痛了几下,眼眶突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义务,很“生疏”的字眼,多久没有亲耳听到这个词了?阿梦还告诉我:“他们女工五十周岁才能退休,退休前每年都要上缴一部分土地使用税、水费以及三险一金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她们家每年要缴纳五万元左右。”就算是这样的苛刻条件,植树却是义务的。面对这样一群渴饮天山雪水,风来满面黄沙,吃苦耐劳的人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懂得感恩和知足呢?

⑤我从阿梦上传的图片里“四下张望”,不仅看见了金色胡杨,还一眼看到那空旷的、一望无际的“荒漠”,以及阿梦家望不到边的枣园,虽然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但从阿梦喜悦的声音里,完全能够想象出曾经的葱郁茂盛,果实累累的繁荣景象。地上晾晒的那些紫红色灰枣,我觉得每一颗枣,阿梦都会象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路精心呵护期盼它们茁壮成长。因为“灰枣”的丰收与销售,是阿梦对明年投入与支出的全部希望。阿梦现在生活的地方,会有许许多多人类似阿梦这样的人,满怀热情,经营着自家的希望。他们和胡杨一样,共同守望头顶上那片迷人的瓦蓝。于是就在阿梦上传金胡杨那天,我冲动地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看到阿梦上传的金胡杨的大气,越发敬佩自然带给人类的是没有掺杂任何虚伪的魅力。胡杨的“三不”神奇,(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见证了许多我们未曾涉足的历史痕迹。

⑥世间的植物千千万,人们似乎数都数不清,更别提记住它们的“姓名”。可唯独“你”,拥有三千年的传说,一亿年的历史,以及喜光、耐旱、排碱、抗风沙等坚韧的个性,才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铭记了这个冠有“荒漠英雄”之名的胡杨。而那些站在胡杨背后的广大劳动者,也同胡杨的精神一样,可嘉、可歌、可敬、可提倡……看到这些屹立千年不倒的胡杨,你怎么能说,这不是无数个像阿梦一样善良的西部人,内心所具有的内地人无法比拟的骄傲。

(节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说自己没资格写胡杨树,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人公阿梦,同时有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所见所闻的描写突出了阿梦这位个性鲜明的知性女士形象。
C.文中第四段写道阿梦义务植树时,作者的心莫名地刺痛了几下,这表明作者同情阿梦的遭遇。
D.文章最后一段写到胡杨时,突然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是为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
E.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胡杨表达对具有胡杨精神的阿梦和众多新疆开垦兵团人的赞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阿梦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全文,并适当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荒漠英雄”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