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安徒生
宗玉萍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13岁的那年冬天。那是一个周日下午,我和发小肩并肩坐在她家东窗下,静静地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得当时,窗外细雪无声,明亮的窗前,冰冷的木头书桌上,我用冻得有点僵硬的手指轻轻地翻动着那几张写着这故事的稿纸。
读完这个当时还不知道是谁写的纯美又伤感的童话故事,我俩没有像平常读完其他故事那样立马开始说自己的感想,而是一直沉默着。我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捏着最后那页稿纸的一角,有很长时间我甚至都没有和她做任何的眼神交流。那时我一边被小女孩悄无声息的离开深切地震撼了,一边也被关于描写圣诞夜的句子迷住了,难以想象圣诞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同时百思不得其解地陷入了一种疑惑:写这个故事的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忧伤又美好的故事?
读初中的时候,渐渐地接触到了更多的课外书,读到了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亨,知道了他是来自北欧的伟大童话作家。当年的欧洲,弥漫着滚滚狼烟,那些怒放的郁金香和油菜花也挡不住战争的蔓延。生于乱世长于贫民家庭的安徒生,法定不会有一份他想要的安稳生活,而这样的人生,在他执著理想的脚步下,也注定了渡不到那清平祥和的彼岸。我猜,这也是他能创作出丰富的童话和小说的沃土与源泉。
《丑小鸭》宁那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正是安徒生最初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安徒生的父亲虽然是个穷鞋匠,但他对文学的热爱深刻地影响着小安徒生,他在闲暇时给儿子讲丹麦伟大戏剧家霍尔贝的戏剧故事,夜晚烛光下绘声绘色地給儿子读《天方夜谭》,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左右着安徒生对自己以后人生路途的选择,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凡的却也充满孤独的路。从14岁开始去到首都哥本哈根谋生,一路上虽然有贵人客客气气地相助相帮,但外形的先天不足、性格的内向沉郁、初出茅庐青涩的文笔,再加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安徒生尽管在英德等国被礼遇有加,但在国内,他像那只丑小鸭一样,从一开始就不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认可,于是他就像一只遇阻的蜗牛,深深地蜷缩在自己的壳里,编织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童话故事。
对于世界童话王国,他的贡秋是巨大的,不仅编织了超过200篇绚丽的童话故事,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被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視为珍宝。他的童话在1912年前后就被翻译到了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2014年,丹麦女王再度到访中国时,也曾为中国儿童朗读安徒生童话诗,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个童话大家的诗作为桥梁,丹麦女王和中国儿童之间的交流将不会这么贴心和平易近人吧。
当我踏上丹麦宁静安详的土地时,我也亲身感受到,即使一个世纪过去了,也挡不住中国人对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王国的热情。哥本哈根海边那座小美人鱼的雕像前,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争先恐后地要与她合影;安徒生的墓地前,每天不知有多少中国人的身影为他停留;而安徒生的家乡欧登塞更是中国游客到丹麦一游的必选地。如果没有这位伟人,哥本哈根海边该会有多么冷清?如果没有这位伟人,欧登塞这样淡泊平凡的小城怎么会被世界和中国知晓?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伟人,即便是发达国家,丹麦也不太可能这么深入中国人的人心。
他用他的童话,为中国和丹麦编织了一座白玉般珍资的跨海大桥。通过这座坚实的桥梁,拉近了中国和丹麦民众心灵上的距离;通过这座大桥,引来了两只可爱的大熊猫;通过这座大桥,中国的民族文化漂洋过海地被丹麦人民广泛地接受和喜爱着。
有人总结说,那些已经流行了100年的文学作品必将继续流行100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这样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13岁时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情景,既引出了本文所写人物,又展现出安徒生童话的文学魅力。
B.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和“丑小鸭”相仿,他把自己最初的人生遭遇通过《丑小鸭》呈现,用童话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在平凡中走出一条不凡的路。
C.文章用丹麦女王访华,为中国儿童朗读安徒生童话诗的事例,表明了安徒生的童话不是丹麦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D.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抒情,回扣题目,以经典文学作品的标准,高度肯定了安徒生的文学贡献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小题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概括安徒生能成为伟大童话作家的原因。
【小题3】安徒生的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10:5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膳食纤维7类,还包含许多非必需营养素。如果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些疾病。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希望通过日常补充营养素来“防病于未然”。
据估计,约有半数的美国人和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每天都会服用某种补充剂。在中国,有10%~20%的人经常补充营养素。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补充营养素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从日常食物中就可以获得。一些特殊人群需要补充特定的营养素,比如幼儿、孕妇、老人需要补充适量维生素D,孕妇需要补充适量叶酸。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疾病或饮食习惯(比如素食)导致营养缺乏,非特殊人群实在没有补充营养素的必要。
目前流行的这种“没病乱吃药”情况,不仅浪费钱财,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比如,人体每天摄入的维生素A超出必需量1.5毫克,会干扰维生素D的有益作用,甚至还会影响骨骼健康,过多的维生素D会导致钙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发呕吐和肾脏问题。大量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既然对多数人来说,补充营养素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持补充营养素呢?由于营养素类药物通常较便宜,人们购买起来经济负担不大,就容易出现随意购买的行为。不少人并没患上缺乏营养素的疾病,而仅仅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才用补充营养素的方式来“保险”。大多数人补充营养素时,抱着“万一有用”的心理。另外,长期服用者可能因为营养素补充剂具有的“安慰剂”作用而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有的长期服用者停服之后会立即产生身体不适感。
我们真的需要补充营养素吗?其实很简单,去问问医生,他们会给你合理的建议。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样化、合理、健康的饮食完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科学补充营养素,才能避免出现“花钱买病”的尴尬局面,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
【小题1】下列对人们“坚持补充营养素”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们一般能够承受营养素类药物的价格。B.补充营养素是为健康来“保险”。
C.长期服用可能使服用者产生的心理依赖。D.医生建议所有人应该补充营养素类药物。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补充过量的维生素E会影响骨骼健康。
B.营养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因此应大量服用。
C.日常饮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必需的营养素。
D.半数的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喜欢补充一些营养素。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科学补充营养素B.营养“保险单”C.吃出你的健康D.营养素的功与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9题。
材料一:
日本当地电视台的报道称,学者预测,使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将可以使GDP提高0.6%,到2030年前将创造超过50万亿日元(约合4340亿美元)的产值。
据统计,使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2030年前创建5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因机器人替代人工,传统领域的人力需求将减少740万人,因此,将有240万日本人失去工作。
据报道,这其中,损失最大的为制造领域,机器人将替代150万人。其次为会计统计,人工智能机器将使72万专业人员失去工作。智能设备将在建造领域使67万人失去工作。
(摘自极客网)
材料二:
国际咨询巨头德国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3日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AI)将在中国产生10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带动效益。
报告认为,除互联网行业外,汽车、消费品与零售、金融以及医疗等数据基础较完善和数据资源较丰富的行业,具有最为成熟的AI发展基础与最大的市场应用潜力;同时,制造、教育、通信行业也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借助人才基础、应用市场规模与投资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中国的AI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北京、上海与深圳在AI企业与人才积累方面位居全球前列。
报告估算,在金融行业,通过AI技术在风险控制、资产配置、智能投资顾问等方向的应用,预计将带来约6000亿元的降本增益效益;在汽车行业,AI在自动驾驶上的技术突破将带来约5000亿元的价值增益。

(参考消息 2017年11月27日)
材料三:
2017年10月26日,沙特阿拉伯授予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女性”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作为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当天在沙特说,她希望用人工智能“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人类不用害怕机器人,“你们对我好,我也会对你们好”。
不少人关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弊端,其中最受关注的要数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世界末日论”了——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威胁人类生存。
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都是基于大数据并在人为设定程序的情况下完成给定任务。因此,一旦出现程序被别有用心的黑客入侵并被恶意篡改之后,平日“和善”的人工智能会不会视人类为敌呢?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它们在享有“思考能力”的同时会不会成为不听管教的“孙悟空”呢?
有分析认为,人工智能的所谓“道德观”其实本质就是它的算法,而算法也是由其设计者来决定的,因此,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回到了人类本身。
(中华网 2017年11月0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年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前五年的产业规模总值与2017年产值相当。
B.人工智能产业同比增速在2013年达到极值后,呈现稳步下滑趋势,但是产业规模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报告认为互联网行业、汽车、制造、消费品与零售等行业具有最为成熟的人工智能发展基础。
D.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能够在中国产生10万亿人民币的产业带动效   益。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据日媒报道,使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可以提高GDP,人工智能机器将替代更多服务性、机械性的工作。
B.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替代部分人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美国等国家已关注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及融资等问题。
C.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确实是把双刃剑,但是就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足以抵消可能存在的弊端。
D.任何技术发展都面临风险,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考虑与人类的关系,现在看来,两者兼具伙伴、朋友和竞争对手的关系。
E. 人工智能将崛起并最终统治人类,这是许多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共有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完全没道理,但可能方向错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
梁漱溟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钱穆则被称为“最后的国学大师”。
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在大变局的时代中,钱穆也有过疑惑。上学时,一位体育老师得知钱穆读过《三国演义》,对他说:“这种书以后不要再读。这种书一开始就写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这是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如今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此后正该学他们。”
这番话对钱穆影响深远,自此,“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困扰了他一生,也引发了他毕生的治学宗旨: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劲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
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
“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
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种宗教精神。”
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
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
“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
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钱穆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
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
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
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生时期,一位体育老师让钱穆不再读《三国演义》,指出这使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钱穆接受了老师的意见。
B.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C.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说明了弘“道”的士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能有一种宗教精神。
D.20世纪后半叶,钱穆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不仅创办新亚书院,建造素书楼,还任“总统府”资政。
E. 晚年的钱穆依然在素书楼传道授业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更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
【小题2】钱穆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温情和敬意”,具体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钱穆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最大的危机,你如何评价现今的国学热。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B.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D.“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已存在。
B.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说服了月氏与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并最终将匈奴彻底打败。第二次出使西域,让西域商人看到了流通丝绸的价值。
D.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目光短浅,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孔帆升
①石磨,如胎盘一样深埋在家乡的土地上。小时候,总是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乡村从来是人推的磨啊。一个仅两三百口人的小自然湾,竟然有四五个扛神出菩萨的,可谓鬼魅横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迷信的地方,也没有恐怖到“鬼推磨”。大人讲故事,说磨在地狱里是执法机器,钟馗用它辗碎那些生前钻进钱眼儿里为富不仁的家伙。磨在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神秘色彩。
②农业社会里,磨必不可少,却又难得施展本领;磨这东西一出世,就注定了既费力又不怎么能派上用场。有点像民国才子,抱负未实现,就被归入历史序列。也有点像唱大戏与打鼓说书之于农人枯燥的生活,偶尔才在山村里吱吱嘎嘎唱一回。大众化,又并非家家必备。充裕一点的人家,会请石匠打个磨,不充裕的人家大可不必打,只需到要用磨的时候,拉下个脸皮说一声,平常做人好一点,没有哪家不肯借的。
③磨是蛮撩人的,尤其撩鼻涕虫。小村庄里,一年之中,谁家都难得看到它转几回。要么是逢年节,要么是要办喜事,要么是家里请了帮工做农活,需要改善一下生活,磨才被刷洗干净,大姑娘坐花轿般被人请出。它一出场,乐坏的通常是小屁孩,这时在堂屋里到处乱窜,蹦跳着唱:“磨麦,请客,做包恰(吃),恰(吃)不了,担起走,担到高婆屋门口,高婆不在屋,小狗咬了脚。”大人还在磨呢,他们就馋得不得了,好似香喷喷的粑已到了嘴,还拿着走亲戚。没想到没孝敬到外婆讨着好,反被狗咬着了,乐极生悲。家里有了客人,好不容易“托福”,却落得个解了嘴馋,惹了脚痛。
④平时,磨是个偷懒又乖张的哑巴,紧闭了嘴不吃不喝。你一年四季田里地里、屋里屋外忙得团团转都不见它的踪影。磨磨豆腐,打打粉皮,做做粑,却没它不行,于是咯吱咯吱,就张开了嘴巴,却是边吃边吐,粗的进细的出。它只磨磨牙,咀嚼咀嚼,就粗精分离,白粉、白米、白粉汁,沿牙缝漏下流出,落到磨架上的大笸箩上。
⑤磨就是磨人。磨人大概是妇女发明的词。磨似乎天生是被家庭妇女使的,推磨虽不是重农活,可也够累人的。婆婆们端个凳子坐着,一手端着盛满谷子、玉米、小麦、荞麦、黄豆等料的筲箕,一手抓料,或是用勺端上浸泡得圆滚滚水灵灵的黄豆,时不时用手顺一顺磨眼边不肯粉碎的颗粒,推磨者则左弓右绷,前仰后合,像筛米一样推拉,随着磨转出圆圈。身子不停地摆动,画着一个又一个圆圈,好像人跌进一个无底洞,永无出头之日地转,昏天黑地地转,怎么也数不清转了几多圈,每一天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
⑥小时候我一直记恨继奶奶的苛刻与偏心,从不跟她讲话,见了连头都不抬,腮帮子倒是鼓鼓的,暗暗磨牙。我恨她是有道理的,只是看在眼里不想说而已。不知何时起,这个高傲的小脚女人低下了头,主动来帮母亲推磨了,还时不时与她不喜欢的媳妇讲两句家常话,显出一家人的样子来。
⑦我猜这磨转来转去,让矮圆规脚、走路不稳的女人领悟了,山不转水转呀,她总有日落西山时,总有腿脚不便时,总要落到打下手的境地。要不然,她还能平和地与媳妇在一起待那么久?看着她推磨时的落寞神情,我紧咬的牙关松开了。我相信,磨是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的。
⑧磨在特定时代有法的威严,在以磨治村中起到杀一儆百作用。封建族长整家规的时候,只要断喝一声:“给老子绑了,沉塘!”愤怒的人们就一呼而上,力拔山兮,把一两百斤重的磨抬了去,绑起犯了事的人就地正法!不给人留任何退路与生路,让你改悔的机会都没有。倘有好奇者深入乡村,对那荒废的臭塘感兴趣,要起底一个村庄的历史,也许能挖出一两个石磨,里面肯定有冤魂吧?俗话说的“豆腐磨出血来”,大概就是苦于纠缠的结果,不依不饶的礼教之下,总是会出几个牺牲品的。用磨做惩罚工具,铁定了海枯石烂永不得翻身。可见,磨是可以封住家族耻辱、封住历史,伸张正义的。
⑨在水源与竹木丰盛的山村,会有大水磨,在水沟边矗立着,有一人多高,五尺直径,靠的是水来冲,水不停地流,推动轴承转动,巨磨就自动转起来。这样的磨除了用于生活,还是生产工具,比如辗竹片、造火纸。它是一个时期的先进代表,解放了生产力。水磨的威力与神奇够人膜拜的,于是,有的村干脆就叫水磨。机械化以来,磨基本上消失了。即使谁家有一只磨,那也是落满灰尘,早就被什物埋压得不见天日了。巨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孤寂地立在村旁变成了卫兵,成了路标,等待那些一年四季在外的人抚摸。
(节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枯躁 乐极生悲 (nǎn)碎 (wéi)富不仁
B.充裕 前仰后合 咀(jiáo) 鬼(mèi)横行
C.苛刻 海枯石烂 机(xiè) 不依不(ráo)
D.膜拜 申张正义 (chù)立 杀一(jìng)百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石磨如胎盘一样埋在家乡的土地上,给作者的记忆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B.作者借助“民国才子”的人生经历解说石磨的特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C.“磨”在特定时代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可能会出现几个无辜的冤魂。
D.结尾描述立在路边孤寂的巨磨形象,蕴含作者内心无尽的怀念和长惘之情。
【小题3】作者以“磨”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磨”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小题5】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磨就是磨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