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层古渡
欧阳黔森
白层街上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了,曾经代表一级政府的房子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该搬走的都走了,只有脚下的石板光溜溜的,延伸着一条曾经热闹的小街。走在这石板上,面对这些泛着青光,闪烁着千年光晕的石头,我真的不知该说点什么。我也曾扭头试图对别人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把涌上喉咙的话生硬硬咽了下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就像这石块一样。面对着这些,我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甚至与这儿无关的话。是的,这原本是不该有话的时候。
②北盘江大峡谷曾名列《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峡谷”之一。在这样的峡谷里,美丽是不用找的。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这里的美,拥有一种固体的、凝滞的状态,伸手可及。这里的美除了让人愉悦的景色,还有它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
③这里是白层,当地人叫它白层渡口,白层以外的人叫它白层古渡。一个“渡”字,还不能体现它的重要。一个普通的地方或河流,会因为人的需要成为渡口,也会因为人的原因被轻易废弃。一个渡口被冠以“古渡”之名,说明它的存在曾在数十代人的生活中长时间地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白层古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在古夜郎国时就是交通要道,肩负着古夜郎与外界的迎来送往之重托。在清代,白层成为贵州乃至整个云贵腹地进出广西到广东的重要通商口岸。内陆的桐油等山货从这里运往两广,两广的盐巴等海货从这里运往川、滇、黔等边区,盛极一时的白层渡口被誉为“黔桂锁钥”。
④走近白层,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拱桥,拱桥下面是碧蓝剔透的丝湾河。河水过了拱桥,一下子就宽阔了,白花花的水不再湍急,在缓流中变幻成了处子般的碧蓝。这碧蓝在不远的五十米处与北盘江汇合。北盘江的水是污浊的,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北盘江从千万年以来的碧蓝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上游修建了火电厂。火电厂用河水洗煤,这江便不再清澈,什么时候江水会再显碧蓝呢?除非煤尽了,火电厂消失了。
⑤北盘江上游的火电厂还没有消失,下游的广西境内又要构筑堤坝修建大型水电站。这个大型水电站将导致白层古渡永远地消失。
⑥北盘江畔的白层人还算幸运,至少比其他地方晚了那么一点被开发。白层人的迁移绝无挽回的可能。这里善良的人总是往好处想,他们渴望这次的迁移印证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而白层古渡那几十棵枝叶参天的婆娑古榕,那几百年来与一代又一代白层人生死相惜的大树,因为根伸于两岸的土地太久、太深,而无法迁移了。他们将成为新水库的献祭、牺牲,而且不需要任何的仪式。对于这些千百年来历经风雨的大树来说,任何的仪式都是苍白的、无力的,甚至是一种侮辱。这些绿意盎然的大树,在我徜徉的最后一刻,仍然绿意盎然,仍然继续释放着浓酽的、让人神清气爽的氧气,让我在这种无奈中,徒劳地忧伤。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或许,它们早就参透了生命的起承转合,它们对一切早就坦然待之,比起我们人类中间修养最高的圣人还要坦然、自然、从容。
⑦人是有两条腿的,别说挪动一下,就是狂奔飞跑也是可以的。但是那些与白层人一起生存了上千年的古榕树是无法挪动的。白层古渡有三十二棵这样的千年古树,其中有一大半将被水淹没。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与敌军作战,强渡过江,打跑了湘军的一个团。据老人说,轰隆隆的枪炮满天飞舞,却未曾伤到树木一分一毫。红军留下的标语都是刻在石壁上的,也没有伤到古树的一点皮毛。至今,那些标语在大树旁的石壁上依稀可见。大炼钢时期,砍伐了不计其数的森林冶炼那一大堆黑不溜秋的铁块,谁也未敢动这些千年大树。不想这些大树时至今日将被淹死。
⑧还有两个月,白层古渡只能是在水下了。对于白层古渡,我只能做这些了。再无话可言。
⑨说到这里,忘了补一句也是再无可言的事。与白层古渡淹没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乌江岸上存在了上千年的古纤夫道也将被大坝截流所淹没。
⑩真的,再无可言。
(节选自《白层古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写出了人们下水游戏都找不到清澈的北盘江水。
B.由白层古渡被淹没到古纤夫道被淹没,作者情感步步推进,表达了作者对大坝截流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批判与谴责。
C.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作者从“无话可说”到“再无可言”的过程,与文章开头“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D.白层古渡见证过的历史有:古夜郎国时与外界的交往,清朝时云贵与两广地区的通商,革命时期中央红军与湘军作战,大炼钢时期砍伐森林冶炼钢铁。
【小题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
(2)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5 03: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朝见无限空间之王

王祖铃

座无虚席的浙江大学体育馆内,一个新奇的世界,犹如来自未来岁月的一朵白莲,在人们认知山谷的河水里逆流漂来,绽开。

这是人类对色彩斑斓的宇宙轻柔而大胆的初吻。

这是庄生梦蝶般扑朔迷离而又包容一切的深刻哲理。

这是一把开启时间和暗物质大门的钥匙。

我们迷失了,被关在果壳中,就像那个悲剧的主角哈姆雷特,但我们依然是无限空间之王。我们终于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过去和未来,看到了储存在果壳上的密码,看到了遥遥果壳外面苍凉而神秘的信息。

这就是斯蒂芬·霍金。

二十一岁,霍金病了。医生把电极插入他的身体,把某种液体注射进他的脊髓……他的病极为罕见而不可治愈。他会因为肌肉萎缩到达全身后引起瘫痪,最后窒息而死。

医生说他的生命只有两年。

他梦见自己被判了死刑。他在梦中想:“反正我终将死去,不妨多做些好事。”

他做了。在无限时空的大背景上,他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他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结合起来,揭示了宇宙的过去和未来。

六十岁时他以他仅能动弹的最后一根手指,通过语音合成器,向一个古老民族的年轻学子们奉献了这场奇妙的演讲。

我坐在演讲大厅,身处的四维时空似乎已经凝固。

霍金的轮椅仿佛时间机器,而他是上帝之子,一个圣洁的婴儿。他光芒四射,无比的柔弱中透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看见他金黃色的头发,柔软地垂在明净的前额;我看见他白晢的脸颊上,透出嫩嫩的粉红,不可思议的婴儿般的粉红!在许多时候,他低垂眼皮,像是位正在思考的哲人。而当他的夫人抽岀一条深蓝色的棉布手绢擦一擦他的嘴角,或者扶正他的头颅时,他立刻睁开一双灰蓝色的眼睛望着她,嘴角牵岀天真无邪的微笑。鲜花、会场、荣誉,一切都是暗下去的背景。他的眼晴里只有甜蜜的爱意——爱到深处的陶醉、单纯、旁若无人,像一个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幸福的游戏中,全不管大人们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接近宇宙本质的孩子,窥见宇宙来历,告诉蒙昧的人类存在于宇宙中的原因和意义。

是夜,我徜徉在西湖的苏堤上。依旧是雕梁画栋,湖光山色。早在苏东坡时代,这里已经是天上人间了。但苏东坡是天才,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恩施。他曾仰望星空,寂寂地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往今来,人类的“天问”没有停止过。

释迦牟尼的“三千大千世界”,被认为是人类处于蒙昧时期的深奥天籁,抑或被批判为迷信癔语。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代宇宙物理学岀现后,具有了先进科学知识的人们才恍然拣起了这只智慧海边的闪光贝壳。

老子启示我们“道生于无,无生有,有生万物。”可“道”是什么?“混成”的“道”,似是而非,花非花、雾非雾。然而,霍金却告诉我们:一张膜就是一个宇宙,而我们正生活在这张膜上。于是我悟到,那生于“无”的“道”,实在是和霍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追寻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追根溯源,就有了信仰,而信仰的终极,便是宗教。

霍金一直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此次来华,有记者问及霍金的宗教信仰,他拒绝回答。

真是一个狡黠的孩子。

如今,我们问天问地问“道”,不如去问这个“孩子”。

我细数那面向西湖的灯光,不知在哪一道灯光里,有他那双智慧的蓝眼睛。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天才与庸才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坚忍不拔地不断探索新知,而后者只会不厌其烦地对旧有的东西进行抄袭或者花样翻新。”而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探索新知的人,必定会有一种超乎常人的信仰的力量和美丽的心灵。哥白尼是这样,布鲁诺是这样,霍金也是这样。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看见许多孩子在放风筝。那是一种带有灯光的风筝,闪闪烁烁地飞上天去。孩子们快乐极了。

我的目光越过闪亮的风筝,仰望天幕上的星星。按照我们民族的古老的习俗,“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于是我想寻找一颗属于霍金的星星。因为我要祈求上苍,祝愿这颗星为人类的文明而更长久地闪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聆听演讲前后的所思所感为线索,用饱含激情的笔调,介绍了霍金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前无古人的科学贡献以及超乎常人的天才力量,形散而神聚。
B.作品思路自然而流畅,由西湖漫步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的“天问”,从而引出古往今来诸多圣哲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使作品的内涵向纵深发展。
C.霍金的科学研究,证明了释迦牟尼、老子等古老宗教思想家对宇宙理解的科学性,揭示了宗教信仰的终极价值,有力地反驳了前人斥之为迷信癔语的狂妄批判。
D.从霍金身上可以看到,人类即使被关在果壳中,仍然可以凭借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寻找到无限时空的密码,见证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便是作者“朝见”的原因。
【小题2】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作品开篇画线的三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反复称霍金是“一个孩子”?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 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小题1】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从中国人民在长期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考验,而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小题2】关于选文最后一段“可译性”的理解和论述,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和对比法。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不同民族创造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尽管形式可能不同,但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只不过西方建筑体系很早将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C.中国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不同,但是其“内容”是相同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充和:“她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
宋宇晟
民国时期,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大姐张元和,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张充和,擅书法昆曲,成为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于是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张充和的数学得了零分,但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她。
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充和受益良多。三年级时充和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无缘得到北大的学位。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张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因为与沈从文一家接触较多,张充和对沈从文有着许多深刻的记忆。湘西凤凰沈从文的墓上就有张充和提的四语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在这段诔文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沈先生走的时候,北京的一个侄子给我打电话,让我写一副挽联,说第二天开追悼会就要用。”张充和说,“那天夜里,我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跟沈先生有关的事情。睡到半夜,干脆爬起来,研磨,写字,顺手就写下了这四句话。不折不从,说的是沈先生的坚守。”写好用传真机传真过去,大家都说好。“更神怪的事情还在后面呢!他们说,我把沈先生的名字也嵌在里面了。我倒大大吃了一惊!仔细一看——唉呀呀,可不是吗?四句话的尾缀,正是‘从文让人’!”
在重庆时,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石榴裙下尾随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当年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传闻是为张充和而写,诗中的“你”就是卞之琳苦恋了几十年的“张充和”。虽然不及徐志摩与林徽因、张爱玲与胡兰成等几段著名的罗曼史,“卞张之恋”也算传扬久远了。可张充和却直言,“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
张充和回忆道,自己在进北大之前,就在校园见过卞之琳,又来又在沈从文家里碰见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章靳以和巴金那时正在编《文学季刊》,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给我写信,至少有过几百封信吧。”在张充和眼里,卞之琳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因此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出去过。
抗战爆发,张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那时来往的很多朋友都是西南联大的,跟闻一多很熟。张充和回忆说:“闻一多性子刚烈,朱自清则脾气很好,都说他是不肯吃美国面粉而饿死,我听着不太像,这不像他的秉性所为。”一年后她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的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期间登台演唱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章士钊曾将张充和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这让张充和十分不悦,认为是“拟于不伦”:“我是因为抗战从苏州流落到重庆,怎么能跟因为被匈奴打败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的蔡文姬相比。”
但最终,张充和还是被章士钊一语言中,1948年11月,张充和与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赴美定居。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并从此致力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家张武龄的女儿,张充和从小身处于一众名家贤士之间,耳濡目染给她未来的发展与成就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B.张充和考北大时数学零分,但依然被破格录取,是因为她的国文满分,尤其是作文写得很好,这体现了当时北大对人才的重视。
C.由于身体问题,张充和并没有拿到北大的学位,才到中央日报副刊《贡献》当了编辑,尝试写散文、小品与诗词,奠定了她文学创作之路的基础。
D.张充和为沈从文所写的诔文虽说是“顺手”而为,但从内容和情感来看,这体现了她对沈从文先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人格、文格的崇敬赞扬。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待字闺中,用情最专最深的诗人卞之琳以名作《断章》表达对她的深沉爱意,卞张之恋也成为佳话。
B.抗战爆发后,她曾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的礼乐馆工作,从事整理礼乐的事务,并有登台演唱昆曲的经历。
C.张充和在很多事情上都与别人的看法不同,如从朱自清的性格推断他不会不吃美国提供的面粉。
D.章士钊曾拿她和蔡文姬相比,引起了张充和的不满,是因为她认为蔡文姬是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而自己只是因抗战从苏州流落到重庆,二人不能类比。
E.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并赴美定居,二人又同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书法以及昆曲等,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3)张充和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学会向世界讲述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的存在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传到村一级。
C.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坚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中华文化与世界不同文化体系不断交流互动,因此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精华,丰富自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之队

周涛

是这样一些人来到球场上,来到了人们用渴望、期待、惊叹、狂热织成的浪潮所包围的这块平坦的谷底上。海洋颶风一般的喧嚣在他们周围和头顶上滚动,从风中,他们的名字像鸥鸟似的不时闪掠而过。无数的目光交织碰撞,在他们头顶激起光环。他们平静地或微笑着承受荣誉,出现在谷底了。

在谷底的两方,有两棵奇异的大树,在大树上有一只悬挂着的空篮子。篮子底儿是漏的。他们的性务是给这个漏了底儿的空篮子装满果实。这是一项既艰苦又光荣,并且徒劳无益的工作。这是一个可笑的任务。但此刻没有人觉得荒唐。全世界正有五亿人在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一神圣的时刻。悬在空中的篮子也等待着。

这些人来到了球场,黑人和白人。他们出现在这块专门为他们制造的空地上,出现在两棵树之间,仿佛亚当最早出现在伊甸园那样,他们眼睛盯着那棵树,怀里抱着果实,左顾右盼,并互相打量着。他们像最早的人那样,手臂很长,两条腿长而有力,月光单纯,肌肉发达,精力饱满,黝黑的皮肤和闪闪发亮的牙齿,辉耀着狩猎时期先祖的英姿。今天晚上,他们将上演一出扑打、拼抢、奔跑、腾跃、旋转、运行,以及种种有关人类体能极限的戏剧,这一切在欢呼声浪中的表演,只是告诉周围观众这样一个真理:从前人类全都能够这样做的事,今天只剩下这样几个人还能做了。

啊,梦之队!是谁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难道他们当中还残存着诗人吗?远古的梦,人类昔日身影再现的梦想和梦境。

梦境开始了。只有梦才可能有这样的飞升。人体在飞翔中旋转,极力伸向更高的高度,让手臂超出树的顶端,让人像鸟一样盘旋于树巢之上;只有梦才可以有这样的奔跑,从一座山峰轻轻一跃,在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上落脚,从大地的这一端一跳,瞬时在大地的另一端出现;也只有梦才可以允许一个人如此骄傲地表达自己,汪洋恣肆,肆无忌惮,狂呼乱叫,如入无人之境,从众人的头顶上飞过,人力挫群雄;还是只有在梦里才能够使十个凶猛强悍的巨人,在对抗中宽容,在冲撞中理解,在拼抢中配合,在他人神奇的一扣中由衷喝彩。

久违了的梦啊!公正、准则、道德、勇气和创造;公众的良知、口哨与喝彩;个人崇拜与集体荣誉、货真价实的力量角逐与不负众望的掀起热情;平等与突出、众星与灿烂的星、单纯的方式与复杂的实现、天赋与承认、简单与伟大……久违了的梦想啊,在现实中久已不复存在的梦想啊。

啊!那个悬在空中的没有底的空篮子。你永远装不满它,无论你使了多大劲,无论你跳得有多高,姿势有多么优美,往里扣的时候有多么凶狠,你还是装不满它。但是看台上的人们需要你装,他们需要你把体力发挥干净,一点儿也别留。他们是在现实中丧失了幻想、激情、单纯和勇气的人,他们的心灵和肉体都已经十分疲倦、非常衰颓,他们想在今天晚上召回那些失去的东西,他们寄厚望于你。

“再来一次!”他们喊道。你经不起鼓励和诱惑,因为你是一个身躯的巨人而同时却是一个心灵的孩童。你振奋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向那个空篮子扑上去——就像那位不断向山顶上推巨石的神一样,也像那只用石子儿填海的鸟一样,拼尽全力地徒劳。

喂,你没看见那只篮子是空的吗?

看到了。

那你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往里面装?

梦,为了梦。

但是观众知道什么是“梦”吗?

起码今天晚上知道。

可是只要天一亮他们就会全都忘得干干净净,懂吗?

可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明天还打吗?

当然。

那你老了还能打吗?

老了?……

对。

如果我老了,那个空篮子还会在吗?

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男篮囊括了当时NBA各位置上的顶尖球员,因此被冠以“梦之队”称号。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海洋飓风”是观众的欢呼,“闪掠的鸟”是观众在呼喊球员的名字,作者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们对“梦之队”的热爱。
B.第五段运用大量极具动感且富于联想的语句展现出球员动作的自由舒展、比赛的紧张激烈,侧面展现了观众观看比赛时酣畅淋漓的感受。
C.文章中多次写道,没有底的篮子是永远装不满的,球员们所做的是艰苦且无益的工作,并反复强调比赛是无意义的,从而强化了文章的悲剧意味。
D.文章最后是一组虚拟的对话,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球员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作者以没有确定答案的问句作结,引发了读者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小题2】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梦之队”中的“梦”在文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