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遗产

眼下,QQMSN、电子信箱以及游戏账户下的虚拟武器装备、宝藏等,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们也将是21世纪现代人拥有的数字财产。

人活着的时候,可以随意打开电脑,用QQ、MSN与朋友、同事聊天,用邮箱收发信件,在博客上写文章,登录账号玩游戏„„可人去世后,QQ、邮箱、博客以及游戏账号里面的东西,究竟算不算遗产,能否依法继承,又该如何保护呢?

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是互联网在人类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快速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的背景下出现的。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网民来说,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还很遥远,但在很多欧美国家,数字遗产继承已经提上日程。

迄今最为著名的数字遗产案件发生在美国。一名美国士兵的家人希望得到自己阵亡儿子的电子信箱密码,以整理他的信件。但雅虎公司一直拒不提供密码,

数字遗产纠纷也催生了一个新行业——数字遗产守护者。“遗物守护者”“财产锁定”“死亡开关”等网站就是专门用来守护数字遗产的。其方法是用户将登录信息告诉值得信任的亲戚或朋友,在用户遭遇不测之后,由亲戚、朋友登录该网站,手动激活发送电子邮件的程序,以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遗物守护者”的创立者杰瑞米•特曼说,“数字遗产,你可以不理解这事儿,但不能完全不去想。从现在开始算,我相信5年后大多数人都会将他们的‘数字遗产’列入遗嘱。”

在中国,个人账号以及相关信息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到底归谁所有,谁可以继承、谁可以进行审查和修改,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中,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能给出一个明确而满意的说辞。这也就造成一些网民对未来数字遗产继承上的担忧。

纵观当前网络公司提供的数字产品服务协议,如长期不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会被提供服务的公司回收,电子邮箱3至6个月没登录就会被冻结然后被注销。游戏账号因为涉及“虚拟财产”,情况更加复杂。不少法律专家认为,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备、经验值、宠物、金币具有财产属性,应当受到立法保护。即便是那些外人不会感兴趣的QQ、邮箱、博客,对于死者家属或亲友来说,也是死者留下的遗物,保留这些网上的虚拟物品,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像死者的书信、照片等遗物一样,虽然没有财产价值,但谁能说这不是遗产,不可以被人继承呢?

不过也有法学专家认为,对这些所谓的“数字遗产”立法保护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首先,我国法律保护的财产,只是现实中的财产而不包括虚拟财产,因此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其次,QQ、电子信箱、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大多具有很强的人身专属性,即往往只针对专有主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主人离开了人世,这些数字财产的价值大多会随之消亡,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数字遗产”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被继承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对于享有其继承权的人来说,就是数字遗产。
B. QQ、MSN、电子邮箱以及游戏账户下的虚拟武器装备等,都将是21世纪现代人拥有的数字遗产。
C. 一个人去世之后,留在这个人的QQ、邮箱、博客以及游戏账号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属于数字遗产。
D. 数字遗产的继承在中国尚未得到法律保护,在欧美国家,数字遗产的继承都能得到法律保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留下的数字遗产会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将越来越多。
B. 数字遗产直接催生了诸如“遗物守护者”“财产锁定”“死亡开关”等专门用来守护数字遗产的网站。
C. 死者在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装备、经验值、宠物、金币等遗物既具有财产属性,又具有纪念意义。
D. 在中国,把数字遗产继承列入法律保护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部分专家认为法律应保护数字遗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美国,网络运营公司拒绝给死者的亲人提供死者的电子信箱密码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B.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把“数字遗产”列入遗嘱中。
C.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的只是现实中的财产,因而对网络中的虚拟财产的保护 还缺乏法律依据。
D.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数字遗产必将会列入到我国的法律保护范畴之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5 02: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鸳鸯被现代人误读
鸳鸯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不能在“鸳鸯”和“夫妻”之间画等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鸳鸯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比喻恩爱夫妻,有时代表兄弟手足之情,有时象征君子、贤者,有时甚至是艳妓的代称。魏晋之后,鸳鸯的象征意义才逐渐趋向单一,基本定格在“夫妻爱情”上。
有学者认为,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只是一种晚出的文化底蕴,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虽然鸳鸯的象征意义在魏晋以后才基本定格在“夫妻爱情”上,但并不意味着鸳鸯象征爱情是“晚出”的。恰恰相反,在文学史上鸳鸯最“原始”的意象就是夫妻。史上最早出现鸳鸯意象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其中《诗经·小雅》中有两首诗都以鸳鸯比喻夫妻。第一首名为《鸳鸯》,是一首贺贵族新婚诗,以鸳鸯起兴,象征夫妇成双成对,相濡以沫,忠贞不渝。第二首名为《白华》,是一首贵族弃妇怨诗,也是以鸳鸯比喻恩爱夫妻。
两汉以后,文学作品中的鸳鸯才转向比喻兄弟及贤者,从象征异性之爱变成代表同性之间的手足之情及互相倾慕、互相挂念之情。如《文选》中辑录的《苏武李陵赠答诗》,其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两句,描写苏武和李陵之间的友情。三国魏曹植的《释思赋》,则以“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之句比喻兄弟之情;另一首《赠王粲》诗,用“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比喻王粲怀才不遇,急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国魏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用“鸳鸯于飞”比喻自己和兄长过去的优游生活,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名为《鸳鸯》,诗中的“鸳鸯”,是比喻陆云、陆机兄弟。这种文化现象,从两汉一直持续到魏晋,达数百年之久。
魏晋之后,风气大变,鸳鸯的意象,又重新回归到“传统”文化底蕴。促成这次回归的原因,《诗经》已有先例是其一,而更重要的是一些民间传说的广泛传播。晋人干宝《搜神记》,有一篇名为《韩凭妻》,讲述了韩凭与妻子何氏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他们死后,其“精魂”化为鸳鸯,栖息于墓旁两棵根枝交错的大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类似的民间传说还有“怨哥”和“映妹”的故事等,其结局大抵都是双双化为鸳鸯。后来,很多文人又用诗歌来表达这些传说,使鸳鸯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挥之不去的永恒爱情象征。至唐代,诗歌中的鸳鸯意象,几乎是清一色的“夫妻”。如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李白的“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杜甫的“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等。诗人崔珏因三首《和友人鸳鸯之什》诗而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崔鸳鸯”。此后,鸳鸯的象征意义,便基本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鸳鸯的象征意义并不单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不同,有时比喻恩爱夫妻,有时代表兄弟手足之情,有时象征君子、贤者
B.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不是一种晚出的文化底蕴,在文学史上鸳鸯最“原始”的意象就是夫妻,文学作品《诗经》可以论证这种观点
C.两汉之后,文学作品中的鸳鸯转向比喻兄弟及贤者,从象征异性之爱变成代表同性之间的手足之情及互相倾慕、互相挂念之情
D.魏晋之后,风气又变,由于《诗经》以及民间传说的广泛传播,使得鸳鸯的意象,又重新回归到“传统”文化底蕴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小雅》中《鸳鸯》以鸳鸯起兴,象征夫妇相濡以沫、忠贞不渝;《白华》中的“鸳鸯”也比喻夫妻恩爱;二者使用的都是鸳鸯最“原始”的象征意义
B.作者援引《苏武李陵赠答诗》《释思赋》《赠王粲》等诗文是为了说明在两汉以后,文学作品中的鸳鸯转向比喻兄弟及贤者
C.鸳鸯可以代表同性之间的手足之情及互相倾慕、互相挂念之情的文化现象,从两汉一直持续到魏晋,达数百年之久
D.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鸳鸯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唐代诗歌中的鸳鸯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固定的,都是指“夫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鸳鸯的象征意义被现代人误读,很多时候将“鸳鸯”与“夫妻”之间画等号,这是不准确的,鸳鸯的象征意义不同时期并不相同。
B.鸳鸯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挥之不去的永恒爱情象征,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基本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C.虽然在文学史上鸳鸯最“原始” 的意象就是夫妻,但直到魏晋以后才基本定格在“夫妻爱情”上,所以有学者认为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是一种晚出的文化底蕴,不无道理。
D.无论是《搜神记》中的《韩凭妻》还是“怨哥”和“映妹”的故事,其结局大抵都是双双化为鸳鸯,正是这些民间传说的广泛传播促成鸳鸯重新回归到“传统”文化底蕴上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尽管整体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仍有例外。皮影戏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了相对降低的态势。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774年,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日后做了皮影戏演出。直至清代后期,由于政治原因,皮影戏遭到了禁演和查抄;“文革”时,皮影艺术又再次遭到了“破四旧”的噩运。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多元化、高科技化的大众流行影视等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令人惋惜。
⑥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提升。在机械化电子化的时代,针灸、书法和雕版印刷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反而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和跨国交流的密切化相关,也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有关。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渐悟过程。在科学技术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全球化趋势以及以西方当代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也将是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核心的话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比较中国非遗项目国际知名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关系。
⑦另外,我们还发现,青海热贡艺术,西安鼓乐等12个非遗项目在本文研究所使用的300年书籍大数据中并无体积。虽然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目前排位世界第一,但有近1/3国际知名度还很低。对他们的宣传极为不足,其中有陆巷尾属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发展冷热不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节选自《大数据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
【小题1】第④断空行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
A.这些起伏变化或多或少都与20世纪动荡中的中国命运有所关联。
B.这些起伏变化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国家定位息息相关。
C.这些数据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
D.这些数据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依赖于国家实力提升。
【小题2】对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证明外国艺术家对皮影戏有着持久的兴趣。
B.介绍皮影戏在国外宣传推广的形式和过程。
C.表现平影戏作为非遗项目跨越中外的魅力。
D.解释皮影戏知名度在18世纪处于高位的原因。
【小题3】第⑦断多次列举数字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综观全文,概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题5】文中“知名度排名”采用的量化统计方法是否严密?请对此加以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长唐三草
唐三草叫唐万财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财,反而穷得叮当响。本来有人想叫他叮当响的,却没有叫开。可人家人穷志不穷,每年到青黄不接,乡里发救济粮,他也不好意思去领,相当有志气的嘛!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侮辱了人家。这样,叮当响才没有取代唐万财。他继续叫唐万财。
唐万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已不再穷得叮当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许是叫唐万财的缘故,与他相识相伴的人,总会被“万财”这个良好的愿望所提醒。这一时时提醒就 不得不让人时时沮丧。首先,当然是他老婆再也受不了只是一个良好愿望的折磨,离家出山打工去了。开头还有几封信来,后来几年没了音信,再后来就干脆离了婚。
离了婚的那一年,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 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
一年后,来了一批女老师,这批女老师中单身的也不少,这时唐万财在学校资历也不算浅了,还当了班主任,再加上他为人的口碑也不错,大家就说,万财你看,你一个人也不容易,现在正是好时机,就再找一个吧!唐万财说,不行。
大家说,为什么?
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又过了一年,他的前妻回来了。不见她带着一男半女回来,带的只有一点钱,可能也多,也就是在娘家的老屋地基旁搭起了一间房,也算是有了一个窝。大家见俩人都单身,就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
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家的良好愿望也只好作罢。
再过了一年,唐万财的那些女同事们基本都不再单身了,大家就笑他说,你看,叫你早下手你不干,这回好了,看你找谁去?唐万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大家闲来无事,谈起了这几年的唐万财,这一谈不要紧,要紧的是“唐三草”这个名字从此诞生了,并永久地取代了“唐万财”。
桃花村地处山脉腹地,石头多,耕地少,人还不少,这就是桃花村为什么难摘贫困村帽子最要命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唐万财的父母要给儿子取那么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名字。
桃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时候,唐三草已担任了村长五年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桃花村村长的事发愁的时候,唐三草走进来说,这村长我来当。乡领导一下子有点蒙,说你去当?
支书一下子笑开了花,说你来当?
唐三草说,我来解决你们的问题,我来当村长。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桃花村的人,我太熟悉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异口同声说,真的吗?
唐三草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支书说,你有一千多工资吧!
唐三草说,是。
支书说,你知道村长的补贴吧!
唐三草说,知道,一百二十元。
乡领导拍了拍支书的肩说,下一步,就是你做好广大村民的工作,必须让唐万财同志顺利当选。支书说,不用做工作就能当选。他一回去,那一帮人不欢呼雀跃才怪。 乡领导正苦于桃花村没人愿意当村主任,好不容易来了个自告奋勇的,千万不能黄了。听支书的话味道不好,有些急了,他以批评的口吻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没等支书接话,唐三草接了,他说的我知道,因为有人当了,他们不用选了,高兴。 唐三草回村务农的消息,一下子在竹菁乡境内炸了窝似的,一时弄得村里沸沸扬扬。 唐三草就是带着这样多的负面影响顺利地在桃花村选举中成功当选,而且是全票当选。
不能不说是印证了支书的那句话,真是欢呼雀跃呀!
投票的那天,乡里很重视,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都来了,由此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一是这是竹菁乡村这一级换届前所未有的阵容;二是全村在家的年满十八岁的群众都参加了投票,发出三百八十一张选票,收回三百八十一张选票,赞成票三百八十一张,弃权 票零,反对票零,这一结果也是桃花村前所未有的;再一个前所未有就是候选人唐三草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那几个特别欢呼雀跃的人,欢呼雀跃地对唐三草说,三草,你自己投了自己一票。唐三草说,当然,我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指望别人信呀!
那几个欢呼雀跃的人嘻嘻哈哈地说,你相信你自己,我们更相信你。说完欢呼雀跃地走了。
几个月后,桃花村有百分之六十的出山打工青壮年回山创业了。
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的夫妻愉悦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桌上温馨地吃饭……
(选自《山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三草原名“唐万财”,却穷得叮当响,人们经常叫他“万财”,而他的老婆因为家里穷和他离婚,但唐三草并未因此而消沉。
B.唐三草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虽然收入提高了,但谈不上富有。他有机会再婚,但由于唐三草认为“兔子不吃窝边草”而错过了。
C.桃花村因地理条件差,非常贫穷,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村长的事发愁时,唐三草主动提出要当村长,乡领导和村支书十分震惊。
D.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一群“欢呼雀跃”的人虽然表面上“嘻嘻哈哈”,但是实际上内心对唐三草心悦诚服。
【小题2】小说在刻画唐三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段场景描写结尾,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在当天下午于***的头衔参会。
盖茨认为,中国在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探索对全球都有积极意义。“ 我相信核电的光明未来,但我们必须要解决成本、核废料和安全问题,这就是泰拉能源的使命,行波堆能解决上述问题。”盖茨说道。
近年来,比尔.盖茨造访中国的频率颇高,主要原因是来华推销其引以为做的第四代核能技术行波堆。目前,泰拉能源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研发并推动行波堆落地。“我们在中国有合作伙伴,希望用核电支持中国和其他国家高速发展需求。”
行波堆属于钠冷快中子反应堆,在设计上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行波堆”在形成核裂变后,推动中子往复燃烧,形成行波状,因此得名。天然铀中只有约0.7%的同位素能被直接利用,但是利用行波堆技术,铀资源的30% -40%,甚至60% -70%可以物尽其用。,
(虞涵棋、杨漾(比尔.盖茨参加进博会》,《澎湃新闻)2018年1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论坛上,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表达了希望与中国的创新人才一起努力的愿望,以创新减少全球贫困、战胜疾病、应对气候变化。
B.比尔.盖茨盛费中国脱贫成果,称中国可以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力量,中国已成为第三波脱贫浪潮的催化剂。
C.比尔.盖茨相信核电有光明的未来,他认为,行波堆能解决成本、核废料和安全等问题。
D.近年来,比尔.盖茨造访中国的频率颇高他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他希望用核电支持中国高速发展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盖茨基金会正与中国合作进行药物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人群健康需要研发新药,降低现有药品价格,改变低收人人群无法购买药品的问题。
B.盖茨基金会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抗击疟疾,并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新设备,这种设备只要冰即可完成药物保存,在非洲缺电地区将大有作为。
C.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但他的三个理想都高度关注普通人群,让普通人拥有电脑,拥有平等医疗机会,用上清洁经济的电。
D.行波堆在设计上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它推动中子往复燃烧,从而形成核裂变。利用这个技术,铀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大幅提高。
【小题3】材料集中体现了比尔.盖茨的哪些理念?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渐渐
朱以撒
①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②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③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④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⑤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⑥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⑦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⑧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向上生长过程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从容不迫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渐渐”的体悟。
D.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儿童书法,既表现出对孩子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小题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关于“渐渐”的多个场景,请分两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
【小题3】“渐渐”在本文中有哪些意蕴?“渐渐”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