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流露你的真表情
毕淑敏
学医的时候,老师问过一道题目:人和动物,在解剖上最大区别是什么?答案各种各样:是站立行走,是懂得用火,是劳动创造了人……都被先生一一否定了,于是满室寂然。
先生见我们混沌不悟,自答道,记住,是表惰啊。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有人类这样丰富的表情肌。比如笑吧,一只再聪明的狗,也是不会笑的。只有人类,才可以调动面部的所有肌群,调整出不同规格笑容,比如微笑、嘲笑、冷笑、狂笑,以表达自身复杂的情感。
我在惊讶中记住了先生的话,以为是至理名言。
近些年来,我开始怀疑先生教了我一条谬误。
乘坐飞机,起飞之前,每次都有航空小姐为我们演示一遍空中遭遇紧急情形时,如何打开氧气面罩的操作。我乘坐飞机数十次,但从未看清过具体步骤。小姐满面笑容地屹立前舱,脸上很真诚,手上却很敷衍,好像在做一种太极功夫,点到为止,全然顾及不到这种急救措施对乘客是怎样的性命攸关。我分明看到了她们脸上悬挂的笑容和冷淡的心的分离,升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我有一位相识许久的女友,原是个敢怒敢恨敢涕泪滂沱敢笑逐颜开的性情中人。几年不见,不知在哪里读了专为淑女规范言行的著作,同我谈话的时候,身子仄仄地欠着,双膝款款地屈着,嘴角勾勒成一个精致的角度。粗一看,你以为她时时在微笑,细一看,你就捉摸不透她的真表情,心里不禁有些毛起来。你若在背后叫她,她不会立刻回了脸来看你,而是端端地将身体转过来,从容地瞄着你。虽然她给你一个温馨的外壳,却没有丝毫的热度溢出来。我看着她,不由得想起儿时戴的大头娃娃面具。
遇到过一位哭哭啼啼的饭店服务员,说她一切按店方的要求去办,不想却被客人责难。那客人匆忙之中丢失了公文包,要她帮助寻找。客人焦急地述说着,她耐越地倾听着,客人竟勃然大怒了,吼着说我急得火烧眉毛,你竟然还在笑!
我那一刻绝没有笑。服务员指天咒地对我说。看她的眼神,我相信是真话。
那么,你当时做了怎样一个表情呢?我问。喏,我就是这样的……她侧过脸,把那刻的表情摹拟给我。那是一个职业女性训练有素的程式化的面庞,眉梢扬着,嘴角翘着……无论我多么地同情于她,我还是要说一一这是一张空洞漠然的笑脸。服务员的脸已经被长期的工作,塑造成她自己也不能控制的形状。表情肌不再表达人类的感情了。或者说,它们只表达一种感情,这就是微笑。
我们的生活中曾经排斥微笑,于是我们呼吁微笑,引进微笑,培育微笑,微笑就泛滥起来。银屏上著名和不著名的男女主持人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以至于使人不得不疑问一一我们的生活中真有那么多值得微笑的事情吗?
微笑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他对你微笑,并不表明他的善意,微笑只是金钱的等价物。他对你微笑,并不表明他的诚恳,微笑只是恶战的前奏。他对你微笑,并不证明他对你的友谊,微笑只是麻痹你警惕的一重帐幕……
这样的事,见得太多之后,竟对微笑的本质怀疑起来。
因为快乐和友情,从猿到人,演变出了美妙动人的微笑,这是人类无与伦比的财富。笑容像一只模型,把我们脸土的肌肉像羊群一般驯化了,让它们按照微笑的规则排列着,随时以备我们心情的调遣。
记得小时候读过大文豪雨果的《笑面人》。一个苦孩子被施了刑法,脸被固定成狂笑的模样。他的任何表情,都只能使脸上狂笑的表情更为惨烈。无时无刻不在笑一一这是一种酷刑。
现代自然是没有这种刑法了。但如果不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是一味地微笑着,微笑像画皮一样黏附在我们的脸庞上,像破旧的门帘沉重地垂挂着,那岂不是人类进化的大退步!
有一句话叫做“笑比哭好”,我常常怀疑它的确切。笑和哭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谁能说黛玉临终时的笑比哭好呢?
痛则大悲,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摘自时代文艺出版社《我很重要》一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有丰富的表情肌,能调整出不同规格的笑容,来表达自身复杂的情感。
B.近些年生活中的所见让作者认识到先生教给她的原来是一条谬误,而非至理名言。
C.现实中的微笑已经泛滥起来了,使人感受不到微笑的美妙与动人。
D.文章用先生的问题开头,引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表情”这一观点,并与下文所举例子中的人的表情肌只表达程式化的“微笑”形成对比。文章的结尾点明题旨,强调突出真情感的重要性。
【小题2】现实中哪些现象使作者对微笑的本质产生了怀疑?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对“笑比哭好”这一说法是持怀疑态度的,你是否认同她的看法?请结合文本或实际阐述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2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国工匠 高凤林
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
当年我国卫星发射成功后,年幼的高凤林曾问父母:“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面临抉择时,母亲一句“报考七机部技校吧,去解你小时候的迷惑”。从此,他便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人才济济的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史,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还有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从那时起,“航天”两个字深深镌刻在高凤林的内心。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画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积攒的能量迸发了出来。
20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牵牛花的喇叭口,是复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通过工人手工焊接而成。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
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X光检测显示,焊缝有200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高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最终,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他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言,是假裂纹!经过剖切试验,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了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他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不仅因为他练就了一手绝活,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金手天焊”是高凤林技艺高超,屡屡攻克焊接技术难关的写照,更是新时代航天高技能工人风采的体现。
高凤林深知作为知识工人的重要。离开学校8年后,他重新走进校园,捧起课本,开始了长达4年艰苦的业余学习。快毕业的时候,高凤林还在一次航天系统大型技术比赛中报了名。白天穿梭于工作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三四点钟,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到30岁的他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终于,高凤林先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后来他又拿到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
一枝独秀不是春。高凤林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了一批像他一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
“能进高师傅的班组,跟着他学技术,本身就是很荣幸的事情,他的成功事迹及其敬业、钻研、不断突破极限的精神,都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树立了很高的标杆。”他的徒弟说。
在技术传承上,高凤林把自己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指导徒弟如何掌握好焊接的工艺控制过程,来达到最佳焊接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他能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手把手地指导,帮助徒弟举一反三。今天,他所在的班组,19名组员中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
“事业为天,技能是地”,高凤林参加工作35年来,默默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中国人才》2015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凤林从小对卫星上天很好奇,中学毕业时,母亲要他报考七机部技校。这说明正是他母亲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并正确引导,才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B.工作后的高风林,其师傅不仅给他传授技艺,还向他讲授中国航天的艰难创业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以及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这使高凤林牢记航天使命,并把它化作实际行动,努力钻研神技,最终成为了“金手天焊”。
C.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最大难题是喷管的焊接,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接时焊枪停留0.1秒钟都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焊漏。是高凤林和同事的不断摸索,才攻克了这一难题。
D.高凤林参加工作30多年,始终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焊接高技能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高凤林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好学勤思,醉心技术攻关,后来能取得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B.本文通过记述高凤林的工作生活,突出了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了他精研刻苦、执着追求的精神。
C.在焊接第一台火箭大喷管过程中,高风林力排众议,抵制了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D.因为高凤林有绝活,焊接对象十分金贵,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再加上他在火箭焊接领域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人们称为“金手天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E. 高风林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所以在技术传承上,他做得极其出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别人。
【小题3】作为一位火箭发动机焊接工匠,高凤林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文本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梭罗河畔

蔡怡

正在替父亲洗脸、梳头的印尼看护阿蒂迎着朝阳轻轻哼着歌。她矮小的身材、甜美的歌声,以及脸上柔和的线条,搭配父亲那满头银发与憨憨的笑容,刻画出一幅让我心醉的祖孙图。

她这旋律似曾听过,不就是早已翻译成中文的《梭罗河畔》吗?

“梭罗河畔,月色正朦胧,无论离你多远,总令人颠倒魂梦……” 印尼人一定是有音乐细胞和语言天分的,不然,为什么来台湾的看护只不过接受了短期训练,就个个都能讲上一口流利的中文?

记得第一天去中介公司,接来自东爪哇省的不到四十岁的阿蒂。我忧心忡忡地问中介人:“照顾失智的病人很費神,她会不会中途逃跑?” 中介人还未回答,阿蒂马上睁着她那双乌黑的大眼睛,抢先回答:“太太,我是来好好工作赚钱的,不会逃跑!” 她的中文四声虽不够标准,但已足够让我感受到她那颗认真、诚实的心。

失智的父亲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记得任何家人的电话号码,却常常想往外跑。我找出一本当年父亲、母亲去教会时常用的诗歌本,让父亲在家唱歌打发时间。

诗歌本里满满都是父亲当年的笔迹,但他已完全认不出自己的记号。而母亲已住进天国,我无人可问,只有猜想那打着三颗星号的《荣耀主》,八成是父亲当年很会唱的一首赞美诗。于是我就自己按着简谱练练看,没想到才唱几遍,呆坐在一旁的父亲便开始有反应了。他还记得曲调!我赶紧把歌本放在他眼前,让他看着歌词一起唱。

唱着唱着,正在厨房里忙碌的阿蒂,竟然也跟着哼起来,而且音调很准。我兴奋无比地跑进厨房:“阿蒂,你好神奇!听两遍就会唱,以后我不在家时,你可以陪爷爷唱啰!”

阿蒂微笑着,说:“太太,你要教我歌词,我会用印尼拼音拼出发音来。”

从此以后,经常在我急着要出门时,阿蒂会追出来问:“太太,你昨天和爷爷唱的新歌还没教我呢,待会儿我怎么陪爷爷唱?这样爷爷会很无聊噢!”

主人不在家,看护不是正好可以少做点事,轻松一下吗?她怎么还追出来讨工作?原本只是为工作赚钱的阿蒂,越来越真心关爱父亲了。我感动得抱着阿蒂说:“谢谢你,等我办完事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教你。”

诗歌唱多了,我开始回忆学生时代音乐课上的歌,猜想父亲应该都听过,总会有些印象。于是,我搬出《满江红》《苏武牧羊》这些好久都没人再唱的古调。没想到父亲的脑细胞虽然逐渐死亡,但在每天饭后一小时的反复练习下,居然也能朗朗上口,真是意外的收获。

只是看着皮肤黝黑的阿蒂,陪坐在父亲身旁,拿着她的笔记本,佶屈聱牙地唱:“喝印雪,鸡炖蛋……” 时,我总忍不住红着眼眶,激动地拿起照相机,捕捉我要恒久珍藏、让我不可忘恩的镜头。

最令我笑中带泪的是已分不清中国人、外国人的父亲,指着“时听胡笳,入耳心痛酸”几个汉字,诧异地问阿蒂:“你不是中国人吗?为什么都念不对?”

每天下午,阿蒂把睡醒午觉、吃过点心,坐在轮椅上嘴里哼个不停的父亲推出去兜风、晒太阳。每次回来,她总是把头抬得高高的,无限骄傲地说:“全公园的人都说我照顾的爷爷最干净、最漂亮、最会唱歌!”

不过,他俩每次出门不到十五分钟一定回家,因为阿蒂说:“爷爷不喜欢我和别人聊天,只要我注意着他。” 当所有的看护都在和同胞叙乡情时,阿蒂却为了父亲毫不考虑自己。

纵使阿蒂用心照顾,两年多后,父亲还是出现各种状况。如每到开饭时,他就开始找各种理由,如“我不饿”“我没钱”来逃避同桌吃饭。阿蒂很纳闷,也很焦虑,找我商量变换各种座位方式,到最后我才恍然大悟,父亲早已忘记怎么使用碗筷吃饭。他为了遮掩被喂食的尴尬,宁可不吃。

我思索了好久才想出办法,安排他个人的吃饭时间与独享菜单,如包子、馅饼、鳕鱼堡,让他可以像两三岁的小娃娃,直接用双手拿着,大口大口吃,这样他既可以享受美食,又不必担心形象。

和我一起躲在厨房观察的阿蒂,看着父亲吃得津津有味,纠结的心终于放下了。她脱口而出:“假如爷爷没有你这样的女儿,该怎么办呢?” 我拉着阿蒂的手,诚挚地说:“假如爸爸没有阿蒂,我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处处有阿蒂帮忙的三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一天,我接到劳工主管部门有如晴天霹雳的通知,阿蒂的回国时间已到,而且永远不能再回台湾。

在照顾失智父亲的漫长岁月中,我是一条在惊涛骇浪中失去方向的小船,正在横渡暗无天日的茫茫大海。而阿蒂是我在挣扎中唯一协助我向前的灯塔,我怎能失去她?阿蒂走后,虽然有位新护工来代替,但她的态度大不相同。父亲不能接受,他天天躲在床上昏睡,逃避护工。

第二个星期,时空错乱的父亲以为阿蒂只是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就坚持坐在客厅的轮椅上,不吃不喝,静静地等,一直等到夜幕低垂……到第三个星期的某一天,父亲忽然用尽全身力气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吓得我一个箭步上前搀住他。没想到,他力气大得惊人,拖着我往厨房移动。进了厨房后,他焦虑地东张西望,然后一瘸一拐地走到阿蒂曾住过的房间,望着那空荡荡的床,呆立良久……然后,他慢慢转过身来,像迷路的小孩,惶恐地拉着我的手,用完全不认识我的口气恳求:“小姐,你……你认识我的家人吗?求你送我回家!求你!”

我紧紧搂住父亲,任由眼泪不停地流淌,阿蒂那如天使般的歌声在耳边回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印尼看护阿蒂迎着朝阳轻轻哼着歌开头,既是为了引出下文阿蒂在日常用歌声对失智父亲的用心陪伴,又与结尾“阿蒂那如天使般的歌声在耳边回响”相照应。
B.父亲早已忘记怎么使用碗筷吃饭,以各种理由来逃避同桌吃饭,我想出办法,安排他个人的吃饭时间与独享菜单,体现了我的耐心、细心与孝心。
C.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尽心尽职的印尼看护阿蒂的形象。
D.他慢慢转过身来,像迷路的小孩,惶恐地拉着我的手,用完全不认识我的口气恳求:“小姐,你……你认识我的家人吗?求你送我回家!求你!”是为了说明父亲失智相当严重,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女儿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以“梭罗河畔”为题,有什么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节选)

梁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远久而又亲切。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又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怀抱一块冰冷的石头。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

③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纹里就都浸透着人文的痕迹。而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④ 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泰山后面有一道沟,竟将一部《金刚经》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有桌面那么大,这沟就因此名“经石峪”。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

⑤ 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这幅石地图用横竖线组成5631个方格,每格合百里,比例为1:420万,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它刻于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有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石长1600米,1100年来竟刻存了163段,三万余字的记录,还有飞鱼的图案。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更是记录着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⑥ 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⑦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去进藏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造不出这样的杰作。

⑧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2】概括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文化心理”的具体内容?
【小题3】分析第⑦段中作者对石头的说法前后不一致但不矛盾的原因
【小题4】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5】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用生活的实例,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写人与石头的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写出了人“以石记史、以石为文”的心理原因。
B.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淀下来,可以让后人得到文化信息。
C.石头本身没有可以表达人类的永恒,但历史上的一些平常、无心的举动,却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张黑女碑》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D.文章以“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结尾,既绾结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结构严谨。
【小题6】文章以“人与石头的厮磨”为标题匠心,联系全文,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知价值取向——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的转变

文化发端于人类对理想的生活状态的执著追求,发端于人类为使自我和群体臻于完善的努力。这种目标的追求和努力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人的价值取向最能体现文化的特质。

传统的认知价值取向是唯古是法、唯古是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崇古法古就已经是关于社会认知价值的一个主要倾向。先秦诸子的先王观即为证明。儒、道、名、墨等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众说纷纭,但都把尧舜等先王圣贤视为活人不可企及的高峰。孔子盛赞尧、舜、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论语·涂伯》)孟子认为,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在知识上是一步一步地退化,因而他提出“法先王”的观点,提倡托古改制。道家也认为遂人氏以前的社会乃是至善之古,是令人神往的无为而不为的世界。三代(夏、商、周)之后,人们的道德开始堕落,墨子则认为:“周威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名子·三拚》)

非但如此,传统的崇古法古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还被经典化、制度化,以至成为影响历史最有力的认知价值观念。汉代时就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儒家的“五经”,后来,朱熹通过编撰《四书集注》,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经典化,并获得公认。与此同时,社会还逐渐从制度上对此作出了规定和保证,形成了一整套相当严密的制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科举制度。在这种社会认知价值观念支配下,历代统治者总是以敬天法祖为为政之道。“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铁一般的规矩,其势力之强大,从历代改革家的遭遇和命运可见一斑。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彻底的反传统姿态,把孔家店从独尊神圣的位置上拉下来,对唯古法古的传统认识观念进行了激烈的冲击,科学和民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文化观念和学术思想的永恒不变已成为神话。“凡事宜新,不循旧例”和“推陈出新”的观点,已为世人所接受,20世纪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思想根源即在于此^尤其是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的结构和观念 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更进一步得到发挥.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大潮已冲破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式的超稳定系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发发挥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日趋成熟,人们的创新精神会得到社会的激励,人们的创造能力将得到空前的发挥,传统的崇古法古观念不再成为社会认知价值观的主流,并逐渐被扬弃,取而代之的将是人们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精神。

(选自郭湛、曹明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开始于人类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为使自我及群体完善的努力。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能体现文化的特质。
B.汉代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儒家“五经”,南宋朱熹编撰《四书集注》,说明崇古法古价值观已经被制度化。
C.崇古法古被经典化和制度化后,历代统治者总是以敬天法祖为为政之道,其势力之强大,从历代改革家的遭遇和命运可见一斑。
D.“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彻底的反传统姿态,对唯古法古的传统认知观念进行了激烈的冲击,科学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述了认知价值取向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的转变。
B.文章第二段通过先秦诸子的先王观证明了崇古法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社会认知价值的主要倾向。
C.封建社会对崇古法古从制度上作出规定和保证,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科举制度。
D.文章在论述传统的崇古法古观念不再是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后指出取而代之的已经是人们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的“先王观”是传统的崇古法古社会认知价值观念被经典化、制度化的重要原因。
B.孟子之所以提出“法先王”的观点,提倡托古改制,是因为他认为从古到今在知识上是一步步退化了。
C.如果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孔家店”从独享神圣的位置拉下来,文化观念和学术思想仍然会永恒不变。
D.20世纪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思想根源正在于“凡事宜新,不循旧例”和“推陈出新” 的观点已为世人所接受。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汉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 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英语词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 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 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小题1】上述材料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汉语“出口”的真实情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求不超过60字)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下面汉语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并提供识别策略(要求:不要超过60字)
谁也打不过≠谁也打不过
谁都看不上≠谁都看不上
打酱油≠打酱油
能穿多少穿多少≠能穿多少穿多少
你就等着≠你就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