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曹景行: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沈黎明

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手不释卷。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大学,曹景行对读书更加痴迷,除了历史,他还选修了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等课程,并花费大量时间自修英文,他认为这是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

经过四年的苦读,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地区经贸关系,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后来,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当时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一些要好的朋友问他,为何要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现在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我研究世界经济多年,觉得那里将会是我事业的另一片天空。”他心里还有一种潜意识,想在父亲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新闻人。

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丰富的学识和多年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在《亚洲周刊》当了一名撰述员,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他很快升任《亚洲周刊》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刊撰写评论。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工作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

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之后,曹景行的内心又波动起来,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工作没有一点新意,于是他开始琢磨去做更有意思的事。“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做一种事,但是我的性格好像还是想稍微有些调整吧,我倒不是不安分,只是不想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麻木掉。”随着心中这种不安分的萌动,1997年,曹景行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加盟了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数月后,他转入凤凰卫视,这一年是1998年,他已经五十一岁。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动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该节目立刻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催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

三个月后,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并于1999年8月23日正式开播,曹景行称《时事开讲》是“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他每天的工作的确简单: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之后的二十分钟,就是他在镜头前“肆意”点评的时刻。尽管这档节目从布景到操作都非常简单,但是他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士。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升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该栏目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则被人们称为“电视时评第一人”。此后,《时事开讲》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大器晚成的曹景行,成为华人传媒界的一面旗帜。

2015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当有记者称他为前辈、称赞他的评论十分深刻时,他微笑着回答:“我只是一名普通媒体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曹景行认为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一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要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

②现在曹先生的观点输出一直没有停止,但平台变了。他透露,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了“曹景行手机报”,正在运行。

(摘自《“潮人”曹景行退出凤凰卖观点》,有删改)

③曹景行说,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当年如果蒲松龄能够上网的话,《聊斋志异》一定首先是从网上流传的。

(摘自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通讯稿)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学时,曹景行学习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新闻课程以及英文,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许多努力。
B. 本文在时间表述上充分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如“1999年5月7日”“1999年8月23日”等,就是典型的表现。
C. 面对记者的赞誉,曹景行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媒体人,做了该做的事,这是谦虚,是“电视时评第一人”大家风范的体现。
D. 曹景行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这说明曹景行对网络言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不应对网络言论进行过多干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曹景行的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从小敏思好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B. 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轰炸后,曹景行迅速推出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这体现了他的立场。
C. 曹景行的不安分,是以责任与担当为前提的。到香港的前八年,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在生活安稳之后他的内心才又开始波动起来。
D. 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中提到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推出的“曹景行手机报”便证明了这一点。
A.曹景行主持《时事开讲》时的工作非常简单,每天花费二十分钟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在镜头前点评,但他的独到见解却并不简单。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曹景行能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03:2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层古渡
欧阳黔森
白层街上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了,曾经代表一级政府的房子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该搬走的都走了,只有脚下的石板光溜溜的,延伸着一条曾经热闹的小街。走在这石板上,面对这些泛着青光,闪烁着千年光晕的石头,我真的不知该说点什么。我也曾扭头试图对别人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把涌上喉咙的话生硬硬咽了下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就像这石块一样。面对着这些,我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甚至与这儿无关的话。是的,这原本是不该有话的时候。
②北盘江大峡谷曾名列《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峡谷”之一。在这样的峡谷里,美丽是不用找的。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这里的美,拥有一种固体的、凝滞的状态,伸手可及。这里的美除了让人愉悦的景色,还有它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
③这里是白层,当地人叫它白层渡口,白层以外的人叫它白层古渡。一个“渡”字,还不能体现它的重要。一个普通的地方或河流,会因为人的需要成为渡口,也会因为人的原因被轻易废弃。一个渡口被冠以“古渡”之名,说明它的存在曾在数十代人的生活中长时间地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白层古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在古夜郎国时就是交通要道,肩负着古夜郎与外界的迎来送往之重托。在清代,白层成为贵州乃至整个云贵腹地进出广西到广东的重要通商口岸。内陆的桐油等山货从这里运往两广,两广的盐巴等海货从这里运往川、滇、黔等边区,盛极一时的白层渡口被誉为“黔桂锁钥”。
④走近白层,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拱桥,拱桥下面是碧蓝剔透的丝湾河。河水过了拱桥,一下子就宽阔了,白花花的水不再湍急,在缓流中变幻成了处子般的碧蓝。这碧蓝在不远的五十米处与北盘江汇合。北盘江的水是污浊的,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北盘江从千万年以来的碧蓝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上游修建了火电厂。火电厂用河水洗煤,这江便不再清澈,什么时候江水会再显碧蓝呢?除非煤尽了,火电厂消失了。
⑤北盘江上游的火电厂还没有消失,下游的广西境内又要构筑堤坝修建大型水电站。这个大型水电站将导致白层古渡永远地消失。
⑥北盘江畔的白层人还算幸运,至少比其他地方晚了那么一点被开发。白层人的迁移绝无挽回的可能。这里善良的人总是往好处想,他们渴望这次的迁移印证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而白层古渡那几十棵枝叶参天的婆娑古榕,那几百年来与一代又一代白层人生死相惜的大树,因为根伸于两岸的土地太久、太深,而无法迁移了。他们将成为新水库的献祭、牺牲,而且不需要任何的仪式。对于这些千百年来历经风雨的大树来说,任何的仪式都是苍白的、无力的,甚至是一种侮辱。这些绿意盎然的大树,在我徜徉的最后一刻,仍然绿意盎然,仍然继续释放着浓酽的、让人神清气爽的氧气,让我在这种无奈中,徒劳地忧伤。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或许,它们早就参透了生命的起承转合,它们对一切早就坦然待之,比起我们人类中间修养最高的圣人还要坦然、自然、从容。
⑦人是有两条腿的,别说挪动一下,就是狂奔飞跑也是可以的。但是那些与白层人一起生存了上千年的古榕树是无法挪动的。白层古渡有三十二棵这样的千年古树,其中有一大半将被水淹没。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与敌军作战,强渡过江,打跑了湘军的一个团。据老人说,轰隆隆的枪炮满天飞舞,却未曾伤到树木一分一毫。红军留下的标语都是刻在石壁上的,也没有伤到古树的一点皮毛。至今,那些标语在大树旁的石壁上依稀可见。大炼钢时期,砍伐了不计其数的森林冶炼那一大堆黑不溜秋的铁块,谁也未敢动这些千年大树。不想这些大树时至今日将被淹死。
⑧还有两个月,白层古渡只能是在水下了。对于白层古渡,我只能做这些了。再无话可言。
⑨说到这里,忘了补一句也是再无可言的事。与白层古渡淹没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乌江岸上存在了上千年的古纤夫道也将被大坝截流所淹没。
⑩真的,再无可言。
(节选自《白层古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写出了人们下水游戏都找不到清澈的北盘江水。
B.由白层古渡被淹没到古纤夫道被淹没,作者情感步步推进,表达了作者对大坝截流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批判与谴责。
C.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作者从“无话可说”到“再无可言”的过程,与文章开头“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D.白层古渡见证过的历史有:古夜郎国时与外界的交往,清朝时云贵与两广地区的通商,革命时期中央红军与湘军作战,大炼钢时期砍伐森林冶炼钢铁。
【小题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
(2)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睡眠资源整合者——慕思寝具联合腾讯新闻、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调查》,针对5万多20‑40岁的青年群体展开调查,其中的几组数据,赤裸裸地呈现了当今青年群体的睡眠现状。

(摘编自《搜狐网:青年群体的睡眠现状,你也被说中了吗?》)
材料二:
中国青年人的睡眠质量不高,不少受访者承认,睡眠好坏要看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大时就睡不好觉。当工作与睡眠发生冲突时,睡觉绝对不是首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更糟糕的是,即便加班完成了工作,他们依然不会选择睡觉,而是东翻西看,患有严重的“晚睡拖延症”,迟迟不愿意送走这一天。学历高的人更关注健康,自律性也强,因此对睡眠的掌控要好一些。但是,总体来看,生活作息非常规律的受访者只占5%。
此外,睡眠问题跟收入、职业、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各阶层睡不好的比例都差不多,可谓各有各的烦恼”。
中国睡眠研究会工作人员认为,压力、焦虑、情缓低落是中国青年睡不好觉的罪魁祸首。但是,电子产品也是偷走睡眠的帮凶,电子产品的蓝光效应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影响人的睡眠。93%的受访者睡前玩手机,追剧和购物消耗了大量睡觉时间。调查显示,一些平时很关注美容阅读内容的人群,凌晨2点时手机依然保持着非常活跃的状态,可谓是“贴着面膜刷屏”。调查者认为,中国青年作息时间随意性很大,容易造成食欲不振、患癌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创业人群的睡眠指数得分是70.8分,比同期普通公众的得分低了近4分,而越年轻的创业者得分越低,30岁以下的人群甚至不足70分。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等各项具体睡眠指标上,创业者表现均低于普通公众,普遍存在睡得晚、睡得不规律和睡得少这三大问题。
报告显示,在最长一次连续不眠时间上,大部分创业者平均值约为29个小时,其中10%的创业人群更是高达48小时连续无眠,60.5%的人睡觉前还在计划明天的工作,526%的人早上起床就开始计划当天的工作,梦想者们睁眼闭眼都是工作。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超过40%的创业人群逐渐认识到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大多数创业者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睡眠观。
(摘编自《华商网: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
材料三:
俗话说,睡不着,怪床歪。“不作不死”的习惯问题,固然应由个人去纠偏和考虑,只是群体性的睡眠障碍,恐怕亦需要公共关怀。此前,国际睡眠微环境医学研究协作组织就发起过“多睡一小时”全球公益活动( World Sleep Day extra hour of sleep)。保障充足睡眠,当然是为了有个好身体,尤其在老龄化飞奔的路上,青年人的睡眠质量,又不仅仅是个健康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系有一项研究,研究者将工资数据与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睡眠数据进行了对比,“长期平均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工资会增加16%!”睡眼充足、头脑清醒、创富高效——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理解起来其实也很容易。眼下而言,要明确的无非两点:第一,睡得不好,可能真是个医学意义上的病症。不要将睡眠问题,直接等同于生活习惯问题。第二,睡眠健康同样需要公共干预。在“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年睡眠质量状况关系到社会的“气场”。
(摘编自《齐鲁网:青年睡眠质量状况关系到社会的“气场”》)
相关链接:
①.新媒体女皇、Uber首位女董事阿里安娜·赫芬顿在TED演讲时说:“想成功?多睡觉!”在阿里安娜看来,睡眠不足是创业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睡个好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做出更英明的决策。
②.麦肯锡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睡眠与领导力紧密相关。睡个好觉,能够通过对大脑集中注意力功能、创造洞察力功能、记忆决策力功能与信息处理功能的影响,从而影响与高质量管理相关的领导行为的结果导向型的行事能力、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多种观点的能力和支持他人的能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调查》中,有5000多的受访者觉得平时能睡个饱觉,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睡个好觉是一种奢望。
B.睡眠问题跟人的工作压力有很大关系,与人的收人、职业、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都有睡觉的烦恼。
C.“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创业者普遍存在睡得晩、睡得不规律和睡得少的问题,主要是因其睡眠指标低于普通公众。
D.国际睡眠微环境医学研究协作组织发起的“多睡一小时”全球公益活动,是针对群体性的睡眠障碍所发出的一种公共关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都患有严重的“晚睡拖延症”,他们总是利用睡觉时间来完成工作或做其他的事情,只有高学历的人才有强烈的自律性,具有非常规律的生活作息。
B.根据“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大部分创业者有超过24小时连续无眠的记录,这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工作压力,但好在他们逐渐认识到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C.研究表明,“长期平均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工资会增加16%!”因此,创业者只要增加睡眠时间,就能创收,就能提升工资。
D.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创业失败,如果睡不好觉,就可能出现解决问题低效化甚至无效化造成领导管理低质量或无质量的结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青年人睡眠质量不高主要有哪些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的“软”与“硬”

艾斐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软”只是文化的表现形态而非其本质作用,文化还有“硬”的一面。

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励志、传道、尚德、增智、怡情、养心、明理、崇义等,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可以说,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正是在文化的浸润、引导和驱动下,才一步步地发展完善的。汉字的构成讲究形意结合:“文”字上半部的喻义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下半部的喻义是通过治理使社会和谐、天下安宁;“化”字是一个意象符号,表示人只有在执掌器物并发挥能力的情况下方可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与变革。由此来看,“文化”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用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易经》所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此而论,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就是“硬性”的、不可或缺的。一旦失去或弱化了文化的作用,社会就会陷入愚钝、野蛮、落后和素乱之中,遑论进步与发展、文明与创新了。文化的“硬”作用,在于它能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有效干预和能动指导,为人们塑造灵魂、输注着慧,使人们运用文化所赋予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持续构建社会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恩格斯则强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现代社会,文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展、干预力不断提升。经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越来越需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冲突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冲突。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在面对复杂局面如政治乱局与外交僵局、军事对抗与社会对立、经济困生困厄等时,常常显得功效不济或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点越来越转向文化领域,这就使得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已在文化产业领城捷足先登,先后成为文化产业的大国与强国,其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15%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快速攀升。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的“腰杆”越来越硬、“底气”越来越足:不仅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并且凭借强大的文化传播手段,不断对外输出本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比较而言,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差距不小、任重道远。

文化凝结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既有“软”形态,又有“硬”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审视和认识文化特有的性质和作用时,不仅应着力凸显其精神价值,而且应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辐射与推动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选自2012年1月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硬性’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为人们塑造灵魂,输注智慧。
B.文化可以治理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C.一旦失去或弱化了文化的作用,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发展与创新。
D.如果没有了文化的进步,人类也就失去了自由。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之所以能够得到提升,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进步,都是因为文化在起着作用。
B.“文化”在古代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用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可见古人也认为文化具有“硬”的一面。
C.近年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将会成为社会生产与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
D.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来抓。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其中“软”指的是文化的表现形态,“实力”则是指文化的硬性作用。
B.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冲突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冲突,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展,干预力不断提升。
C.当前,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的“腰杆”越来越硬、“底气”越来越足,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快。
D.日本的动漫、美韩的电视剧不断对外输出,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文化产业值,更是为了提升它们的文化软实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其庸访谈录
(编者按) 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江苏无锡前洲镇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先后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史,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春草集》《逝川集》等二十多部专著,并主编了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大词典》等书。
叶君远:冯先生,您的《瓜饭楼丛稿》33卷出版了。这套丛书体大精深,凝聚了您一生的心血,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书名中的“瓜饭楼”,您能解释一下吗?
冯其庸:“瓜饭楼”是我书斋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我童年少年一段苦难的经历。我很小就下地干农活了,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好多年一直过着半饥饿的日子,一大半时间是靠南瓜来养活的,所以我的书斋起名“瓜饭楼”。
叶君远:我记起您一幅“南瓜画”上的题诗:“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生活如此困苦,您当年求学也相当不容易吧?
冯其庸:求学不易,不仅仅源于家境艰难,还因为赶上了乱世。我念到小学五年级,抗战就爆发了,于是失学。1940年起勉强念了三年初中,也是半农半读。但是我特别喜欢读书,能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只有一部《三国演义》,就颠来倒去读,读得很多回目都可以背下来。后来又借到金圣叹批的《水浒》,看得津津有味。以后又借到《西厢记》,读了很长时间。下地干活也总带着书,别人休息聊天抽烟,我就看一会书。用这种方式,我陆续读完了《史记精华录》《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古诗源》《东周列国志》《左传》《孟子》等书。有的书当时不全能读懂,读不懂也读。
叶君远:您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出版了二十多部专著,主持创办了人民大学国学院,还是举世公认的红学家,您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冯其庸: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史研究,一个是红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既是出于兴趣,也是工作需要。刚到人大时,课很重,运动也多,白天开会,只能晚上备课、看书,我总要把白天耽误的时间找回来,自己规定每天读多少页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连续十多年如此。当时最重的课是“文学史作品选”,每一篇作品,我一定化解透了才去讲,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历代文选》就是在这门课的基础上编成的。至于红学研究,第一是进行了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著名的微型面塑艺术家曹仪策先生那里借到了《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于是我开始着手一一查实谱上的人物,结果查出来一系列重要的文献资料,既有书面文献资料,也有实物文献资料,所有这些史料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曹氏祖籍是在辽阳,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丰润。辽阳我曾去过四次,亲自验看那里发现的三块碑,这些实地调查充分证明了《五庆堂谱》是完全靠得住的。第二是对《石头记》早期抄本的研究。当时校订《红楼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本子作为底本,我主张用“庚辰本”,但用这个本子的根据何在?我根据反复研究写出了《论庚辰本》一书,因为材料非常丰富,原本想写一万多字,写着写着,写成了十万多字。还有是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原先何其芳同志提出的“封建的民主思想”说,影响比较大,我不赞成。我一直关注这一问题,思考这一问题,并且大量阅读书籍,搜集资料。1999年,我开始集中精力写作《论红楼梦思想》一书,历时三年完成。我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思想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新的民主思想。
叶君远:冯先生,我感觉您有两个很重的情结,一个是《红楼梦》,另一个是西域。您从虚龄六十四岁到现在,二十年中已经去新疆十次,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抵达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还曾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您为什么这样钟情于西域呢?
冯其庸:我从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几年后又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去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所以很早心里就深藏一个愿望:一定要到西域去,追寻这位圣僧的踪迹。1986年终于得到了去新疆的机会,我先调查了天山以北的唐北庭都护府故城,然后回到玄奘西行的路线上来,调查了吐鲁番交河、高昌故城,到达了库车(古龟兹国,玄奘曾在此居停六十余日)。做学问,不能光坐在书斋里,特别遇到与历史地理相关的问题,更是离不开实地调查。……几年前,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规划,我感到非常英明。中华民族的兴盛,离不开西部的开发。回想汉唐盛世,无不锐意经营西部。现在是到了开发大西部的关键时刻了,作为一名学者,我觉得为这项了不起的事业做点学术调查工作,做点文化调查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叶君远:跟您交谈,我感到您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您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您一直坚持践行。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摘编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瓜饭楼”是冯其庸先生给自己的书斋起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先生童年少年时家境艰难,粮食不够吃,一大半时间靠南瓜养活的苦难经历。
B.冯先生儿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靠自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萌发了“一定要到西域去”的愿望。
C.在讲授“文学史作品选”这门课时,为了把每一篇作品化解透,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冯先生只能在白天开完会后,利用晚上时间来备课、看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
D.冯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考证曹雪芹家世;二是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三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贫穷和战乱的双重苦难中,冯先生醉心于读书。没钱买书,他就东找西借,不论小说、诗词、散文或史传,只要能找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
B.冯先生治学严谨,不囿于成见。对红学研究中已有的结论大胆质疑,认真调查,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发现,体现了“求学求真之心”。
C.本文记者主要是围绕书名来历、求学经历、学术兴趣和西域情结等四个方面对冯先生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
D.冯先生做学问尊重史料,注重实地调查。他曾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这些壮举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E. 冯先生一生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为做学问、做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辛苦,诚如记者评价所说“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小题3】“校罢红楼梦未赊,霜毫一掷走天涯”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称赞冯其庸先生的两句诗,请结合访谈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很多网友眼里,故宫是个神奇的存在,常引来感叹:“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故宫!”它既是“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皇帝表情包,也是纪录片里技艺精湛自得其乐的大国工匠,当然,它还是那个历经600年风雨的明清两朝紫禁城、年客流量1600万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故宫也曾在公众面前遭遇尴尬,如今却能华丽转身,在互联网上主打造物之美,兼顾攻略之实,还时不时跟256万微博粉丝互个动卖个萌,你来我往好不从容。
正是从接通社交媒体、虚心面向公众的那一刻起,人们逐渐看到了故宫越来越凌厉的攻势:博物院开放面积比例从2012年的48%—跃为2016年的76%,接连推出了虚拟现实体验、数字化微信平台、“胤旗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多款手机应用……多层次、多渠道地有效面向公众。从皇家私藏到国家所有,再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共享,在故宫文物面前,人与物的关系也发生了分明的进化,早已不再是“天下至宝,尽归帝王家”,而更加接近共有共享的理想。
(摘编自《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人民时评》,2017年06月14日)
材料二:
“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这样的景象,最近发生在故宫。9月15日,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拉开帷幕,诸多传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几天来,“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
相比于那些门可罗雀的博物馆,故宫的人潮汹涌,确乎是一幅更让人欣喜的文化图景。但是,“石渠宝笈特展”时,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难免让人嘀咕:公众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务还停在原处吗?人们固然知道,那些有着“超级价值”的展览和演出,永远是稀缺资源,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面也总是人潮涌动,这种供需不平衡是长期的。诚然,故宫这样的古建筑作为展览场馆有着先天不足,但还是可以把预案准备得更充分细致些,应对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对“故宫跑”,一位老故宫人慨叹,“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冲破我们的预期”。这种“不断冲破”,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让游客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一如故宫掌门人所言,“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
(摘编自《“故宫跑”,井喷的文化激情如何从容安放》,《人民时评》,2017年09月18日)
材料三:
“知识渊博、表达风趣,讲得还很有代入感”“偏专业的内容,被他们讲得活色生香”……正在浙江省博物馆进行的“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上,现场20余位志愿者轮番上岗讲解,被热情的观众明星般簇拥着,成为亮眼的景观。展览中《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这样的名作,因为志愿者的讲述而更加立体、更为动人。
故宫博物院自2004年开始,累计注册志愿者近3000人次,服务公众60万人次、13万小时。有一位高中生根据自己当志愿者的经历,为故宫导览提出“分众化”讲解、“大文化”视野、“思辨性”互动的建议。这些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是公民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让“文化”二字,更有了现代文明的意蕴。实际上,志愿者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服务,而且是要让观众“共同参与学习并享受乐趣”,这样才有更精彩、更深刻的文化体验。这些志愿者就像沟通文化与公众的一座桥,促进全社会文化建设的共识和自觉。在向外辐射文化光芒的过程中,博物馆与志愿者一起,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
(摘编自《用参与的力量提升文化水位》,《人民时评》,2017年10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公众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涨船高。
B.故宫已经不再只是那个北京城中轴线上72万平方米的皇家院子,它在云端,在数字博物馆里,在创意用品中,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C.“故宫跑”现象表明,空前的观展热情,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压力。
D.这些志愿者就像沟通文化与公众的一座桥,志愿者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文化服务,而是要让观众“共同参与学习并享受乐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供求关系受价格影响。如果持续调'高故宫的门票价格,就能有效防止“故宫跑”现象出现。
B.“故宫跑”可谓当前国人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情况或能说明,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C.通过互联网,故宫重建了公共博物馆与公众的具体关联,传统文化的形态实现了丰富和再造。
D.志愿者已成为大型博物馆服务公众的重要力量,也体现着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小题3】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博物馆应该如何做,才能贏得观众,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请依据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