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的60%以上。中国高铁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已达4万公里,将国内的政治和经济核心区与边远地区连接在一起。中国铁路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已有2600余组,居世界首位,安全运行里程超过50 5亿公里。
安全运行,于可靠的技术保障。中铁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中国高铁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典范,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表示,覆盖范围扩大、成网运营地高速铁路,极大缩短了各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显著改善了大众的出行环境。特别是在西部交通欠发达地区,高铁开通运营,大大缩短了其与东、中部地区的时空距离,方便了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
(摘编自光明网《中国商铁成网世界第一,技术全面自主》)
材料二:
随着科技发展,  “智能”成为高铁新的关键词。
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红卫表示:中国将研制智能高铁动车组,在这个动车组上应用自动驾驶功能,也就是说,从列车启动、加速,到减速、停车,司机只要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了;“接八媒体”、  “窗口电子屏幕”、“自动驾驶”,更加绿色环保,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智能高铁”正向我们缓缓驶来。
在铁路建设速度快速发展之外,中国铁路服务也在不断创新升级,从互联网购票到高铁动车组自主选座、接续换乘,再到刷脸、刷证进站,免费WIFI,外卖上高铁、点餐到座位等等,使我们感受到铁路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使我们出行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摘编自中国交通在线《“智能”高铁,为您带来更多幸福感》)

(摘编自《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技术飞速进步,高铁“走出去”战略逐步实施。
在国内,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形成;在国外,中国铁路在美洲、非洲、亚洲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线路在世界各地规划、建设、运营,中国铁路正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改变和惊喜。
高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蒙内铁路(蒙巴萨港一内罗毕)的开通不仅改善了当地交通、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将改变肯尼亚人的生活方式,带给他们希望和未来,让人们更务实地用实际行动创造未来。“亚欧班列”的迅猛发展让更多货物跨越千山万水出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其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国家和地区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让越来越多国家之间互联互通,让更多地区之间打破隔阂和冲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需要高铁,世界更需要高铁。中国高铁正在改变世界,我们期待中国高铁更好更快地走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分享高铁红利,为更多人带来美好和未来。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高铁,让世界更美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高铁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典范,所有技术水平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众多智能装备,将让中国高铁更加绿色环保,更加人性化,带给乘客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C.从2015到2025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将翻一番,同时铁路网里程也将达到17.5万公里。
D.高速发展的高铁技术不仅在改变中国,还在改变世界,中国希望更多国家来分享高铁红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高铁的开通运营,大大缩短了西部交通欠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时空距离,方便了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B.中国将研制智能高铁动车组,这个动车组有许多高科技设施,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这意味着“智能高铁”正向我们驶来。
C.在我国国内'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编织成4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将政治和经济核心区与边远地区连接在一起,极大地促进地区经贸交流。
D.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和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高铁技术取得飞速发展,有许多国家已经使用了用中国技术建造的高铁。
E. 中国高铁正走出国门改变世界,让越来越多国家问互联互通,让更多地区打破隔阂和冲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各国高铁发展树立了榜样。
【小题3】“高铁红利”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0 04:0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
【小题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在文章第①节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像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B.文章第③节中写桃花“攻陷”山村水廓,运用拟人手法,把曾经的春天桃花开遍了山村水廓的景象写活了。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诗一般清新隽永,又加强散文的语言节奏,产生感情的递进,增大抒情力度,诵读起来很有激情,很有气势。
D.短文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反复渲染,驰骋想像,尽情铺写春之美景,既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枝繁叶茂而主干分明。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⑤⑥两节文字所描绘的远古春天的特点。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说说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并不完美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全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各种创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
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脆弱的网络安全,计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名誉或牟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
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国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其中,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对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
B.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
C.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
D.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突出。
B.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4.5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C.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
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现,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
B.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可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C.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契机。
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鲁迅先生的“不”(节选)

鲍尔吉·原野

①鲁迅提升了汉语言的杀伤力。此语言工于抒情状景,铺陈奥妙道理。工于言不及义,温柔敦厚。工于谎言与碑文。工于诏书、奉本、文告、对偶,以及描述鬼怪神异。鲁迅从前朝的词语里挑出带刃的、带刺的作兵器,使之工于见血刺骨。他自称笔下文字为投枪与匕首,既能远掷夺命,又能给对方贴身安上一刀。

②鲁迅不窘迫。虽然“文章憎命达”,但憎不了鲁迅经济状况之宽裕。以往乃至今天的文人,若不做官经商当教授,或在体制内领饷,都和孔乙己差不太多。鲁迅强,用一管金不换的小毛笔收获银两,则不必向大势力折腰,不必说昧心的话。住租界、看电影、养活全家。

③鲁迅不昏。他无论见流亡学生,见文豪萧伯纳,见官员,见各种趾高气扬的学者和天才都不昏头,诙谐不改、清醒不改、震怒不改。他对自己的身后,对儿子的前程,对诺贝尔奖落于谁头上,对到底谁当左翼文坛“盟主”,一概不起妄心。

④鲁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狭隘。越是弱国弱民,越喜欢四处树敌,喜欢高喊热血沸腾的口号。鲁迅虽然常常生发敌意,但没有煽动过对其他***陈仪这样的国民党高官是好友,和瞿秋白这样的共产党领袖也是好友。他蔑视小圈子这么一种东西,以及小圈子之间的互吠。

⑦鲁迅不耽于小恨。且看那些在文坛乱骂的人,多是怀着一己的小恨发泄。鲁迅有大恨大怒。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严厉地咤骂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人。他恨世道昏黑、生民愚昧。他用一双泪眼看着手术台上生息渐绝的母亲。这个母亲是中华民族。他恨得上下求索,恨得言如厉鬼。这一种人间大恨,在其他人身上特别是现今人身上已经非常少见了。

⑧鲁迅不知道他在1936年10月19日5时30分辞世之后,作品并未“速朽”,年年重印,经七十多年遍布中国城市乡村。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见血刺骨”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第④段划线句中“别有用心的人”是指(   )
A.想利用民族主义来危害中华民族的人。
B.想利用鲁迅作品中的言辞来迫害鲁迅本人的人。
C.想利用鲁迅作品中的言辞来危害中华民族的人。
D.想利用民族主义来迫害鲁迅本人的人。
【小题3】第⑦段中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严厉地咤骂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人”,请写出一篇鲁迅先生表现此类主题的小说:《 》(写篇名)。
【小题4】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5】选文论及种种的“不”来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请回忆我们学过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谈谈生活中的鲁迅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
英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受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英国电视刷《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语、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8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2018年02月2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B.大数据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又容易被当成产品买卖,所以让人们心生恐惧。
C.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D.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价值和隐忧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B.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有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对于大数据,文章先交代其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B.大数据本身是复杂而多元的,人们不必因害怕而拒绝它,应该多加以观察和反思。
C.大数据有时是冰冷的数字,有时是温暖的记忆,未来会是最有价值的商品。
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地址的信

傅昌尧

这是G省,山是大山,村是穷村。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蒋晓梅来说,喜悦和愁苦几乎同时挂在她那弯弯的眉梢上。

虽然对于蒋瘸子家的丫头考上大学早有预料,但这一天真的来了,那些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还是异常兴奋,他们把蒋瘸子家那又矮又黑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但立即哀叹声也塞满了屋子。面对接下来四年高昂的学费,不要说一条腿的蒋瘸子,就是把整个小村都抖搂个底朝天,也供不起啊!人们至今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蒋瘸子一个人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在这个重男轻女的穷山村里,不要说一个丫头,就是男孩,也没几个读完初中的,人们都说蒋瘸子中了邪了……

送走了乡亲、蒋晓梅对父亲说:“爹,我们老师说,现在大学有绿色通道,先入学,学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啥的慢慢解决……”

蒋瘸子猛吸一口土烟,点点头,没吭声。

爹,我今天……可不可以问你,你到底为啥这样苦巴巴地供我念书?”蒋晓梅怯生生地小声问父亲,因为以前她只要一问这个,父亲就瞪眼,甚至还打过她。

这次蒋瘸子没有瞪眼,更没有打骂女儿,而是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破旧的木箱子,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襄的布袋子,解开布袋子。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条。蒋晓梅接过纸条,发现上面有几行字。

丫头,你念给我听听。蒋瘸子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

蒋晓梅伃细辨认着有些模糊的字迹,念道:“缺衣少食只是一时的贫穷,没有文化,将永远难以摆脱贫困。希望穿上这件衣服的小朋友一定要读书,好好读书直到上大学。如果今后孩子上学有困难,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全力帮助你!绝不食言!联系地址:海光市文昌路建德巷九号,电话:2678336……”蒋晓梅念完一头雾水,问:“爹,这是哪儿来的?”

蒋瘸子说:“丫头,还记得十年前、咱们这里遭过雪灾吗?全国各地给咱捐钱捐物……那天,我去乡里领救灾衣物、看见那件小孩穿的红色羽绒服,就给你领回来了,你说从没穿过那么暖和的衣服……这张纸条就是在那件羽绒服的口袋里找到的,我问村里会计写的啥,他当时念给我听,我……不知道为啥,当时就觉得这城里的好心人说得在理,就……”

蒋晓梅问:“你联系过人家?”

蒋瘸子摇头:“以前从来没有!”

蒋晓梅心头一颤:“爹,那……你留着这个啥意思?”

“我留着它,是在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看看,虽然你爹一个字不识,但这上面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停了停,蒋瘸子说,“但是,今天在镇上,我打了那个电话……”

“爹,你想问人家要钱?”

“不,我是想告诉好心人,我女儿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女孩那样早早地就嫁人了,然后就像她们的母亲一样祖祖辈辈都这么活下去……我女儿考上大学了,不会跟其他的山里女孩一样了,熬出头了!我要谢谢他……”

蒋晓梅问:“人家怎么说?”

蒋瘸子摇摇头:“电话打不通,说是没这个电话……我想,可能是人家把电话号码写错了,或者換了号码,但是不还有地址吗?丫头,你给人家写封信吧,告诉他,没有十年前的那张纸条,就没有你的今天……”

对于十年前的那次捐赠,胡美娟几乎没了印象,可当她打开那封由原驻地街道辗转而来的挂号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时,心里咯噔一下子。世事沧桑,她的住址已经变换了多次,原来的地址不复存在,更要命的是,那个电话号码现在不仅升了八位数,当时匆忙中还忘了写区号。她把那张复印的纸条拿给老伴儿看,老伴儿也惊愕不已,说:“老婆子,真没想到啊!人家不仅把咱写的纸条保留到现在,还真的兑现了我们的期望。人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肯定需要帮助啊!”可老两口反复看信,里面除了说些感谢的话,没有半个字提到钱或者需要帮助。更为奇怪的是,寄信地址一栏写着“地址内详”,可里面却没留下地址。信的末尾落款是: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山里女孩。

胡美娟说:“老头子,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伴儿说:“怎么回事你还不明白吗?人家十年后才跟咱联系,并且不提帮助的事,不留地址,就是告诉咱,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嘱托,并且兑现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倔强而自尊的山里孩子啊!”

“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当年发生雪灾的地区,至今还是国家定点扶贫的特困地区,你想把一个女孩子一步步送进重点大学,该付出多少艰辛啊!“胡美娟越说越激动,“老头子,我们立即动身,去找到那个家,也兑现我们十年前的许诺。”

“对,就算她不告诉我们地址,也不说是哪个大学;就算找不到那个穿羽绒服的孩子,找不到保留这张纸条的家庭,我们也要去兑现承诺,因为,那里还有许多渴望帮助的孩子和家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凝练,写蒋晓梅接到大学通知书后“喜悦和愁苦的矛盾心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一句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裹的布袋子”,就写出了蒋瘸子对纸条的珍惜。
C.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没有地址的信“不仅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还能表现出蒋晓梅的自尊与自强。
D.大灾面前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的温情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的现实问题:扶贫先扶志。
【小题2】小说中的蒋瘸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独特,请结合全文简析小说构思的妙处。